吹铃 发表于 2018-10-5 20:29:25

秋日斗蟋蟀 赛事扬传统(转载)

秋日斗蟋蟀赛事扬传统
“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诗人杜甫寄情于自然写下《促织》一诗。促织就是我们俗说的蟋蟀。入秋时节,山坡田野、房前屋后,都会响起蟋蟀的鸣唱,也激起了斗蟋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10月3号上午8:30,由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赏虫委员会组织的斗蟋蟀比赛拉开帷幕。参赛的不管是耄耋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是玩蟋蟀的一把好手。随着蟋蟀草的撩拨,一组组“猛将”咬在一起杀得难解难分。
同期声 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赏虫委员会名誉会长 潘佩华:我觉得它们拼搏的精神挺大的,同等的分量,能把自己的对手,能够甩出去斗盆外面去,它就是拼搏的精神。
我国的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斗蟋蟀被贴上了“旧文化”的标签,并和麻将等娱乐活动一起被宣布为非法。但现在,斗蟋蟀作为一项传统又被重拾起来了。
同期声 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赏虫委员会 理事长 耿健钢:在古代,一直是文人喜欢的娱乐活动。但是到晚清民国开始,它就和赌捆绑在一起。我们要通过正规的组织来改造它,我们今年就推出一个联赛的模式。
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赏虫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今年的比赛已经是第9届。有了统一的组织,斗蟋蟀比赛也有严格的规则,按重量级分为6个等级,逐一进行比赛,胜出者还将代表常州参加全国的比赛。
同期声 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赏虫委员会 理事长 耿健钢:养七天第八天比赛。这样包括人工繁殖,从小喂激素的,经过八天的公养基本上消除。公养就防止用兴奋剂,用兴奋剂的话爆发力会非常强,跟运动员比赛完全是一个道理。
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赏虫委员会原副会长 冯奇明:到无锡去拿了一个第一名,常州在沪宁线上知名度还是高。你看看小的,但是大有学问,大有文化,这里面的文化比较深奥,要钻进去其乐无穷。
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明的娱乐、合法的比赛,自然会成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群众活动。
http://www.wjyanghu.com/yhw/hotspot/shlx/2018-10-04/49558.html

虫半痴 发表于 2018-10-5 21:23:08

{:3_292:}
常州好地方。我92年在卜弋桥桥堍下大石块下面抓到过一个超大龙形紫虫,出土2.1斟分量3.5斟拍子,一副超长拖地黑老红牙。
开毛在上海凤凰自行车三厂(那时他们厂里很松的,下午2:30分早班下班后厂里斗蟋蟀没人管的),那时是比斗的,我这条紫虫出斗时多少分量没称过(反正比斗就没称分量),跟对方一条3.5斟的黄虫对上,我拍子占他,他高厚占我,推几下一个抱夹拿下,他虫牙拆掉;850块轻松落袋(那时翘屁股不算小了);后来又斗了好几路(确切几路忘了){:1_201:}

雅趣盎然 发表于 2018-10-5 22:06:28

{:3_294:}{:3_292:}

施哥 发表于 2018-10-5 23:52:24

{:3_292:}{:3_292:}

正黄旗 发表于 2018-10-6 09:11:08

{:3_293:}{:3_293:}

ym123569 发表于 2018-10-6 09:15:19

{:3_292:}{:3_292:}

大红袍 发表于 2018-10-6 09:27:46

{:3_292:}{:3_294:}

douququ123 发表于 2018-10-7 10:36:36

{:3_292:}

柳暗花明 发表于 2018-10-7 11:28:59

沉浸在记忆中,追梦中,醉梦中-------------------------------{:3_28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日斗蟋蟀 赛事扬传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