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8-1-27 18:03:39

[分享]在七宝斗蟋蟀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lotour.com/imagessnapshot/20060911/s020024414.JPG"> <BR></DIV>
<DIV align=center>
<P >一进“蟋蟀草堂”的大门,便可以看到厅中高悬的“七宝金秋玩蟀图”,绘的便是古时七宝斗虫的盛况。<BR><BR></P></DIV>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lotour.com/imagessnapshot/20060911/s020024540.JPG"> <BR></DIV>
<DIV align=center>
<P >正如举重、拳击等比赛分不同重量级,蟋蟀比赛同样要按体重分组进行,因此,为蟋蟀称重成为一项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BR><BR></P></DIV>
<DIV class=title14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 align=center>  撰文/丛绿 摄影/薛源 </DIV>
<DIV class=title14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 align=left><BR><BR>  斗蟋蟀,可以说是华语世界一种特殊的文化娱乐活动,东南亚一些城市的斗蟋蟀大赛,能够造成万人空巷的狂热局面。所以美国的一家电视台曾经将其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形式,在《看东方》节目中予以介绍。在近年来的“蟋蟀热”中,古镇七宝成为了虫迷们的圣地…… <BR><BR>  天凉秋深,草黄虫惊,又到了在七宝斗蟋蟀的季节。 <BR><BR>  七宝是上海西南郊区极少的几个千年古 </DIV>
<DIV> </DIV>
<DIV class=title14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镇之一,每年秋风乍起,成千上万的虫迷们便潮水般涌了过来,无论白天黑夜,七宝田野中到处可以看到他们沾满泥水的身影。 <BR><BR>  他们孜孜以寻的,是被虫迷们视为土虫之冠的七宝“铁砂青”。这种蟋蟀,出土时全身的肉都是白色的,六足正青,项圈上好像铺了一层铁砂,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等到白露时候,“铁砂青”便银光照体,骁勇善战,叫声宏亮,成为虫中佳品。在任何一本新编虫谱上,只要谈及名品,这一小虫必然会榜上有名。从解放前李石孙编纂的《蟋蟀谱》上,我们可以一睹此虫的威风: <BR><BR>  铁砂种类实堪夸, <BR><BR>  项有兰花铺铁砂。 <BR><BR>  若配白牙真上品, <BR><BR>  擎旗斩将别争花。 <BR><BR>  小蛐蛐也能培养出大文化。七宝历史上便有秋深斗虫的风俗,无论是乡绅商贾,还是平头百姓,对其都倾注了极大的兴趣。这一风俗流传至今,作为蟋蟀文化的集中展现,便诞生了别处少有的“蟋蟀草堂”——在典雅、宁静的厅堂里,陈列、展示着有关历代蟋蟀文化的相关内容,或捕捉技能,或饲养方式,或竞斗规则,有蟋蟀洗澡处、蟋蟀称重台,形形色色,令人咋舌目眩。而每到秋天,七宝都会举办 “蟋蟀节”,此时万头攒动,竞睹“恶战厮杀”,于闲暇中凭生无限乐趣。 <BR><BR>  虫史 <BR><BR>  中国人斗蟋蟀的历史,同样是源远流长。 <BR><BR>  早在《诗经·七月》中,便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关注到这种小虫。 <BR><BR>  但斗蟋蟀之风的兴起,则开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到了南宋,连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也趋之若骛,当时的宰相贾似道就是一个蟋蟀“粉丝”,他在西子湖畔专门营造的别墅“半闲堂”,不是美人的金屋,而是供他躲起来大斗蟋蟀的场所。后来,他居然成为一名蟋蟀研究专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蟋蟀研究专著《促织经》,专门研究蟋蟀的品种、调养和斗法等。 <BR><BR>  到了明代宣德年间,这小虫竟然风靡全国,连皇帝老子在宫中也“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BR><BR>  我们非常熟悉的《济公斗蟋蟀》和《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可以作为宋、明两代斗虫成风的佐证。 <BR><BR>  到了清代,宫中也喜欢玩这种小虫,以至于“京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了。 <BR><BR>  至于七宝蟋蟀,尽管最早见载于清代道光年间顾学钟所辑的《蒲溪小志·风俗》,“俗至秋深则斗蟋蟀,冬令则把鹌鹑,藉兹挥金博彩,以争胜负”,但流传至今的一则民间传说,却更为七宝人津津乐道。 <BR><BR>  故事讲的是:清代乾隆皇帝喜爱斗蟋蟀,江南一带大小官吏竞相搜集勇猛善斗的蟋蟀进贡给他。在一次运送蟋蟀的途中,有马匹在七宝镇附近失蹄翻车,大量蟋蟀逃逸出去,从此七宝镇地面上便开始出产品种优良的蟋蟀,而玩赏蟋蟀也成了七宝镇上独特的民间文化。 <BR><BR>  虫品 <BR><BR>  正如人有人品,虫亦有虫品。 <BR><BR>  蟋蟀的品种极多,按照形态,可以分为龟鹤、铁弹子、螳螂、绣花针、头陀、八脑线、飞蛛等十几个类型;根据产地,可以分为萧山、绍兴产的“绍虫”,杭州、嘉兴产的“杭虫”,上海产的“土虫”,北京胡村、安徽黄山、山东德州等也各有名品;根据颜色,还可以分为青虫、黄虫、红虫、白虫、黑虫、紫虫六大类,古谱甚至记载有详细的种数,如青虫38种,黄虫21种,红虫20种,白虫22种,黑虫11种,紫虫21种。至于是否囊括全面,姑且存之不论,单是这份精确程度,就足以见出中国人对这一小虫倾注的热情。 <BR><BR>  七宝“铁砂青”之所以能在众多虫群中脱颖而出,除历史原因造就的斗虫之盛名外,与当地的土壤和作物也有极大关系。这里蔬菜田较多,泥土肥沃松软,为蟋蟀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理想的生长繁殖环境,因此蟋蟀们能长得强健彪悍,桀骜不驯。据报道,有人曾在七宝捉到两只好蟋蟀,赌斗9次而连胜9次,因此很多蟋蟀书籍都对七宝“铁砂青”赞叹不已。 <BR><BR>  虫惑 <BR><BR>  根据上海市蟋蟀研究会统计的资料,上海市蟋蟀爱好者超过40万,居全国之首,市内的花鸟市场一到秋季,问津蟋蟀的人群终日熙熙攘攘,可见这小虫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BR><BR>  绝大多数虫迷养蟋蟀,正与养花鸟虫鱼一样,因为养蟋蟀大有学问,从品种选择到调养调斗,从簧草打法到瓦盆护理,都有一整套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借此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乐趣。 <BR><BR>  但捉蟋蟀常常会破坏蔬菜秧苗,尽管每到虫季,媒体报道一再呼吁虫迷们不要损坏庄稼,仍有一些虫迷为捉到好蟋蟀而痴狂搅扰,七宝“铁砂青”因为走红,所以每年必是捉虫的受害者。 <BR><BR>  从蟋蟀的名字来看,各地的叫法各不相同,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莎鸡、蜻蜊、酸鸡、王孙、吟蛩、促织等,江浙沪一带则称之为“赚积”,是否有可以因之赚积财物的意思呢?这尽管是大胆妄猜,但把斗蟋蟀作为赌斗赚钱的方式,也是蟋蟀热的一种表现。它助长了赌博的风气,一方面是蟋蟀身价倍增,因虫品不同,而从几块钱到千元不等。另一方面,赌徒们围着小盆赌斗,往往顷刻之间一掷千金,也令人瞠目结舌。 <BR><BR>  而事实上,蟋蟀作为一种玩赏昆虫,斗蟋蟀作为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风俗,不但对国人,即便对外国人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毕竟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措施得当,既会成为一种开发潜力很大的出口创汇资源,也会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风俗的镜孔。 <BR><BR>  当我们在七宝古镇那所优雅的“蟋蟀草堂”,遇见许多啧啧称奇的老外时,这些散漫的感想,便都在此时此地清晰、坚定起来……《中华遗产》杂志 </DIV>

55202172 发表于 2008-1-27 21:47:44

做个沙发顶一下!这年头,沙发少了!

qingyunchen 发表于 2008-1-31 19:55:00

上海七宝地区盛产好蟋蟀的历史已不复存在。过去每到虫季,蟋蟀爱好者都喜欢到七宝地区抓蟋蟀,那里的蟋蟀出将率高,但抓蟋蟀者与当地的农民的矛盾很深,因为抓蟋蟀者在抓蟋蟀的同时也破坏了大量的农田,因此农民们组织了联防队专门对付抓蟋蟀者,如临大敌,每到虫季在七宝地区也是一道难得的风景线。可惜现在不复存在了。现在原来盛产蟋蟀的农田不见了。漕宝路5号桥建成了静安新城,6号桥的九星村1999年还有蟋蟀市场,现在变成了九星建材市场,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抓蟋蟀大军了,7号桥还留下了一座大碉堡,见证着当年抓蟋蟀的盛况,8号桥变成了一家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只有拿自己自留地生产的蔬菜到市场来换些另化钱的老妈妈们还会谈起蟋蟀往事。只有七宝古镇还留下了一座蟋蟀草堂,但门可罗雀,参观者寥寥无几。所以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要传存蟋蟀文化是多么的不容易,好在还有这么一批人,默默无闻地在做着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由我们感到肃然起敬,也感谢国虫网为我们蟋蟀爱好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感谢赤足红旗,感谢所有为蟋蟀文化作出努力的蟋蟀爱好者们。

君水居士 发表于 2008-1-31 20:52:20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STRONG>曾是“南虫”的骄傲。</STRONG></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在七宝斗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