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散人 发表于 2011-9-25 10:05:15

哪来的吴継传教授?自己封的吧?招摇撞骗吧!有人查证过,根本不是神马教授。{:soso_e113:}

忠勇信义 发表于 2011-9-25 11:26:33

受教了

花仙子 发表于 2011-9-25 13:34:11

实在不敢苟同,难道要知虫子牙力还需解剖了它?严谨科学态度那是没话说的,大多数可以确定为真理。但这些极具专业性的知识对识别虫子好坏帮助甚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是推广民俗文化而不是研究学科,广大玩家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推广中给大家带来乐趣快乐除非自养东西得到印证,而最能给大家带来效果的还是那些公认的伪科学(古今经验之谈){:soso_e112:}实践经验虽非站得住脚的学说,却在实战上往往帮助了广大玩家。每年秋兴,只要喜欢老少皆宜,我们玩虫玩久了的老朋友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些经验(凡是有关蟋蟀的东西皆可),拿来大家分享,老手帮助新手,新手虚心学习,新手新的利好体会再反馈给老朋友,拿来探讨,共同帮助学习提高,多发技术贴(通俗易懂),真正乐在其中!弘扬蟋蟀文化就靠诸位大家共同努力言传身教,老祖宗带给我们的东西绝不能在我们这辈上丢失了{:soso_e118:},最后祝国虫全体网友虫季节日愉快,多出好虫恶虫{:soso_e100:},说多了题不知跑到哪里去了{:soso_e113:}

出售蟋蟀 发表于 2011-10-1 20:38:05

学习一下!请高手来讨论

灯_芯 发表于 2011-10-9 12:23:15

本帖最后由 灯_芯 于 2011-10-9 12:25 编辑

口重,我认为不简单是咬肌的面积问题,还跟虫当时的竞技状态有关,走毛口的和走7,8路的肯定不一样,贴铃顺与不顺也决定,打架咬的对象耐打程度,咬的部位都是关键,所以这个问题是综合的。一嘴走人,两种原因,1品级差距,2运气

人活着真没味 发表于 2011-10-9 13:10:35

{:soso_e179:}

贯三贯 发表于 2011-10-9 13:17:26

{:3_292:}{:3_292:}{:3_292:}

397594821 发表于 2011-10-9 14:36:15

看不到图阿兄弟 重新上传下?{:soso_e154:}

睿王后人 发表于 2011-11-10 21:23:50

第一次见这么经典的分析,但个人还是认为,牙的坚硬程度还是取决于钙化程度,看光泽,颜色等方面来决定。咬合力则取决于头像起角,斗丝,颜色等方面。个人观点,勿怪。

ylzh 发表于 2011-11-11 08:49:07

{:soso_e179:}{:soso_e179:}

透城香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25:15

专业{:soso_e182:}

7517217 发表于 2011-11-12 15:05:39

先顶{:soso_e179:}蚂蚁能举起自重百倍之物,跳蚤能越过自高百倍之度。关键看骨力。呵呵,说错勿怪{:soso_e160:}敬茶

微微 发表于 2011-11-24 12:44:39

有思想就好!

秋趣秋缘 发表于 2011-11-24 13:20:09

一句话:后脑抛。

一将难求 发表于 2011-11-25 17:34:58

好帖子{:soso_e179:}

mashitu 发表于 2013-8-3 15:08:20

好贴,顶起

玻璃翅 发表于 2013-8-3 16:12:32

关键的三张图没了{:soso_e118:}

yxz 发表于 2013-8-3 16:28:21

好贴,关键是头要爆。

殷老师 发表于 2013-8-3 21:33:40

技术贴,顶一下!

人活着真没味 发表于 2013-8-4 01:35:37

{:soso_e163:}

黑白旦 发表于 2013-8-4 02:16:24

顶,学习一下,谢了。{:soso_e160:} {:soso_e183:}

苍青2012 发表于 2013-8-4 10:53:24

非常佩服楼主的见解及尊重科学的态度。我想提出些许不同 的认识与楼主共同探讨:通常情况下肌肉发力有2种形式,收缩与膨胀。牙齿内的收肌是通过膨胀发力,导致收肌坚硬伸直,将已经张开的牙齿闭合。而一旦收肌松弛收缩,展肌收缩发力,牙齿即张开。如此循环反复,牙齿随机开关。人类的肌肉大部分是收缩发力,只有很少部分是膨胀发力,而昆虫正好相反,大部分是膨胀发力的。
以上认识只是个人观点,希望楼主指正。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13-8-4 13:13:27

研究后脑是有道理的,后脑就是斗丝、耳环所在部分。
我没有解剖过,但意外得到一只成虫的无肉头壳。
当时有只成虫死了,我把它扔进箱子里喂秧子。过了几天,发现虫被吃尽,只剩翅膀和头壳。我拎起触须准备把头壳扔出窗外。在迎着阳光的一刹那,我发现头壳有很蹊跷的透明处。一般来说,整个头壳在强光下都是透明的,类似茶色玻璃,但我分明感觉还有更通透近似无色玻璃的地方。于是,赶紧收手,迎光仔细打量。原来,蟋蟀的斗丝、耳环和星门,是近乎全透明的!因为秧子嘴小,把肉吃干净了,只剩纯粹头壳(头部外骨骼),斗丝、耳环、星门的奥秘才出现。有种说法认为,牙齿的伸展肌与收缩肌,就在斗丝、耳环之下。我认为有可能。因为我们所见斗丝、耳环(包括星门)的颜色,其实就是相应部位肉的颜色。传统上,以斗丝、耳环定虫色,又以斗丝、耳环分虫的优劣,或许不无道理。
当然,解剖学上,必须得有直翅目专家,显微操作,方可有定论。一般玩家,也只能猜测讨论,以作谈资,但实无必要神化。

秋兴202 发表于 2013-8-5 13:23:43

探索的科学精神可嘉,只是具体的说明还要深入些,比如为什么小头往往能把大头斗掉,或者咬合力比大头还强。好像咬合力不仅仅决定于收肌的力量大小。

睿王后人 发表于 2015-5-1 18:22:14

{:soso_e163:}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蟋蟀牙齿力量来源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