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8282 发表于 2008-3-21 17:23:49

蟋蟀成形的原理,选将的方法(上海杨平)

一、 从体形上来观察。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我觉得此方法容易操作,对蟋蟀成形的原理知道的较多,故好理解。二、 从颜色上来观察。由于形成颜色的原理很复杂,目前书籍上误导较多,很难掌握,只有少数高手加以运用。
三、 从斗丝上来观察。火光汉老前辈把它作为“最高标准”。我对斗丝形成的原理知之甚少,对它所代表的意义不了解,故无法判断。
对以上方法特别是“形”还是“色”的选择,始终是人门争论不休的焦点。其实,你只要掌握形成体形和颜色的原理,就不难选择了。体形的观察
      就象选运动员一样将发育状况放首位。作为入门也就必须了解蟋蟀由若虫蜕变成成虫的经过:蟋蟀静止不动,将空气吸人素囔,然后收缩腹部通过血管和气管向外扩张使身体膨大起来,由此产生的压力使旧表皮沿着头和胸部开裂,成虫蜕出。此时,蜕变过程还在继续,它吃掉蜕下的旧表皮,用肌肉进一步加大对外的扩张力,把血液向翅内挤压以扩展开呈摺皱壮的翅膀,随后再扩张身体直到外表皮颜色变深变硬为止。由此看来,蟋蟀体能是蜕变好坏的内在的决定因素。
      先看头部。蜕变时压力不够,就是个小头;压力一般时,头部开裂的位置就在两个复眼和单眼(星门)处,形成四方头或三尖头(俗称头部出角)。压力巨大时,因其向各个方向“出角”,就形成大圆头。这就是体能与头型之间的关系。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1.头部的大小或是否出角与咬肌力量的大小似乎没有因果关系。解剖的结果令人吃惊得发现:薄的头壳与纤维细密的肌肉才能组合成强大的咬肌。而那些头大壳厚肌肉粗松的蟋蟀则没有什么用处。然而,肉眼观察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有些蟋蟀的体能只够把身体的前部撑大,就再也没有力量撑大腹尾部了。这种大头尖尾的体形也是发育不完善的表现,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储存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战斗时的消耗。由此,光*对局部的观察是不能掌握整体发育状况的。
         那么,有什么形态能显示蟋蟀完善的发育状况?其实,蟋蟀发力的中心是在胸部,在蜕变时,当它有足够的体能全力向四周扩张时,周围的条件又适宜,那它成虫后的体形就是“大四平相”!这就是发育完整的大将及虫王的必备体形!这个理论,是火光汉、边文华等老前辈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而创立的,是对古谱中选虫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大四平相的要点是宽,对这一点都能认识,而往往忽略了平。蟋蟀表面的平整度是最重要的。蟋蟀身体的宽度受到其遗传基因的限制,而其平整度取决于体能的大小。这个原理就好比拿一块邹布朝两边绷紧后就平整了一样。除去大四平相体形外,柜台形、披袍形只要表面平整,边角象刀切似的整齐,也能出将。为了把这个问题讲的更明白,我们换个角度:蟋蟀胸部的位置从背面看是在项与翅的交接处,胸部肌肉越是发达,这个部位越是绷紧,也越是平整。此外,项与翅的交接也紧密,没有白点露出,而头与项的间距则较宽敞。这种体形的蟋蟀牙齿咬合力惊人,往往一口就将对方头项打暴裂或须尾震断。
      以上介绍的方法,应是体形观察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对蟋蟀其他器官的观察,就不用多说了.
      人们在用体型观察法选将时,都喜欢大头。于是,大头尖尾的“海狮型”蟋蟀成为首选,却忽视了等级在“海狮型”之上的“柜台型”将军虫。我每年在市场上总是可以买到人们漏网的“柜台型”蟋蟀,且价格便宜。“海狮型”不行,除非出大价。其道理很简单,“海狮型”形象凶恶;“柜台型”则较平凡。那么,为什么“柜台型”的等级高于“海狮型”?我们只有从它体型的形成原理中去找。
         当蟋蟀从幼虫蜕变为成虫时,作为第一步,其内压首先促使头部向外扩张。要知道头部是蟋蟀全身最硬的部分,选择此处作为突破口是最消耗体能的。当蟋蟀全身蜕出旧壳后,第二步是继续伸展翅,其发力中心在翅的根部即胸部。第三步是趁新壳未硬化前全力把全身撑大,其发力中心也是在胸部。按理,成虫后的蟋蟀体型最宽大的部位应该是在胸部,怎么会是在头部呢?道理也是很简单:这种蟋蟀在蜕变第一步的时候耗尽体能!这样,我们可以小结了:
一、“海狮型”头部大于项部和胸部,而翅短小,腹尾尖。它在完成第一步蜕变过程中体能消耗过大,无力全面完成第二、第三步的蜕变过程。由此,它的大头是由其他器官的缩小换来的。有趣的是,它的性格与它虎头蛇尾的体型相类似:一上战场就恶狠狠地“三斧头”,但后劲不足。由于其头部属超常发育,故能接住这三斧头的蟋蟀并不多。
二、大多数蟋蟀连撑大头部的体能都不够,只能将后身的软档处撑大,成为“小头大腰包”。这样的体型似没有讨论的必要。三、能够将蜕皮“三步曲”完整地进行到底的首推“大四平相”,其次为“柜台型”。“柜台型”的等级仅次于“大四平相”,其身体宽度前后一致,比“大四平相”窄,但高(厚)度超出,表面平整,边角整齐,其长方形的样子确有点象商场里的柜台。观察的要点是:
1.项与翅一样宽;
2.项与翅一样平,这是最重要的;
3.头部比项略微高和宽一点,给人的感觉头不大。这是一种容易出大将的体型。
         以上三种类型的优劣很容易区别,不用我多说。至于其他体型的好坏,只要参照上面的原理也很容易分别。
      90年代初期,上海蟋蟀研究会理事潘志链手中出现三只横扫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王蟋蟀。潘老称其为“大王”、“二王”、“三王”,其照片被翻拍后刊登在边文华的著作中。其中的二王是只杭虫,典型的“柜台型”大将。一年后,我们设宴招待杭州的几位大玩家,其中的李修渡先生向我回忆了与“二王”交战的经过:“那只二王是个杭虫,我们杭州人最了解杭虫,还怕它?”于是,李先生拿出已称霸杭州的虫王,谈好了近似天文数的条件开战了:“我的虫上去一碰,就蹦起一尺多高,掉下来后结成一个球,完了。那个二王一点没动,真是不得了
帖子评价
《~~~蟋蟀成形的原理,选将的方法(上海杨平)~~~》,原因:感谢分享,有借鉴与帮助!,用户操作:金钱3,经验20,魅力15,对用户:hs8282奖励1个金币!

hs8282 发表于 2008-3-21 17:26:06

喜欢“大头”的朋友请注意,在许多人眼里的“大头”现象,是由其项和身体的缩小反衬出来的。换句话,就是项和身体明显小于头,所以显得头大。如果,蟋蟀的项与头部一样宽大,给人感觉头就显得小了。这是个错觉,吃这个亏的人很多!其实,项部的宽大在实战中的意义要大于头部的宽大。我们可以去看一下上述三只“大王”蟋蟀的照片,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项又宽又高,头部并不显得怎么大。这正引证了古人的名言:有欠头将军,无欠项将军。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体型观察法时,首先应该注重整个身体的形态,其次才是局部器官。我之所以重点介绍“柜台型”,就因为其是将军体型中最平凡的一种,很容易被人忽视。建议把“大头”作为首选的朋友作些调整,也许,就能提高选将的成功率。
       在蜕变“三步曲”的第二步中,也有一种超常发育的蟋蟀,即“大翅”。大凡超出普通蟋蟀翅膀的,就可称为“大翅”。“大翅”的出将率明显高于普通蟋蟀。对“大翅”形成的原理,我也很迷惑。
       上海蟋蟀研究会理事寿惠昌先生告诉我:“大翅是由隔年的虫卵孵化而生的”,“每年春季耕地时将虫卵翻至土壤深处,第二年再翻上来”,“这是济南的虫友告诉我的”。寿惠昌先生的这番话也有道,但是,虫卵在土壤“深处”能抗住夏季的高温而滞育两年吗?不知巢父先生是否听到过济南虫友的这番高见?
      我在昆虫学中看到一个对蝗虫的研究结论,即蜕变时环境温度越高,其翅越长。由于蟋蟀与蝗虫同属直翅目,是亲戚,故此结论对蟋蟀大翅的形成原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尽管如此,温度毕竟是外因,由此带来的体型变化似与体能无关,我倒是认为完全*体能把翅撑大的蟋蟀才是将军之才。问题又来了:这两者之间如何区分?
选将的方法之体型观察法
(续二)
       当蟋蟀刚蜕出旧表皮时,翅呈摺皱状。此时,它需要湿度和温度: 高湿度可使翅柔软、高温度(相对)可使翅中的血管扩张以利血液畅通。如蟋蟀此时还有充沛体能,通过肌肉收缩将血液压进翅内血管,竭尽全力撑大翅膀。接着会发生两种情况:
1.直到体能耗尽为止。
2.体能依然充沛,一直撑到翅膀表皮蛋白质氧化变硬为止。前者只是普通的“大翅”;后者很可能成为将军“大翅”。两者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后者刚一出土即能鸣叫,翅膀竖得很高,振动频率明显快于其它蟋蟀。
       火光汉前辈在其著作中,对起翅形象做过精彩论述:“大凡先天生足之虫,即使刚出土,在鸣叫时,两翅同样竖直,就是声响略小而已”。当时我向他表示质疑:没见过这种现象?火老告诉我:“肯定有,只是很少”。现在看来我可真是少见多怪了!
       人们对翅的厚薄与斗性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可这从昆虫解剖学上看却很容易解释:体壁越是薄,其分子结构越是紧密,组织功能越是强大。但是,人的眼睛是分辨不出翅衣厚薄的,将军蟋蟀的翅衣色素色浓、结构色亮、鸣声厚实,往往给人以翅“厚”的假象。所以,我们化很大力气去分辨翅的厚薄意义不大。
       对翅的观察除了体型观察所强调的平整外,当以上述的起翅形象为首,其次为
1.无“膏药迹”,
2.除去腊光的结构色要强,
3.色素色要浓,看不见翅底下的“白肋”。
      对翅的论述书上还有很多,我没有必要再去重复。此外,我想对“烂衣”作些介绍。
      烂衣在蜕变成虫时翅是完整的。那些出土时半截翅或者干脆没有翅的蟋蟀,是由山东老乡加工出来的。烂衣现象的发生是由残留在翅梢内的蜕皮液,在氧气的催化下所起的作用。蜕皮液中的水解酶可以溶化表皮蛋白质,它从翅梢顶端开始溶化,逐步向上蔓延开来。这才是真正的“烂衣”。整个烂衣的过程一般为三周,饲养得好可超过一个月。由于翅被溶化,因此产生的痛觉和不适对神经中枢反复持久地刺激,引发了神经中枢的反馈功能,最终使其产生了超乎寻常的耐痛能力。但是,等到翅全烂完再烂身体时,这只蟋蟀将承受不了而结束生命。
       烂衣的过程是种异常的新陈代谢,能在翅里进行这项功能的都是体能较强大的蟋蟀,再加上超常的耐痛力,很容易就成为大将。但这种蟋蟀有个很大的缺点,由于其几乎没有痛觉,在打击对手时用力过猛,也给自己较大伤害,故出斗的场次有限。我曾见过一只“烂衣”,从万商买来后一周翅开始烂,主人非常爱惜,每周只斗一场,连续四周都是一口将对方咬得六脚朝天,但到第五周就不行了,被对手很轻松地碰两下就完了。另外,饲养“烂衣”最好置于干燥的环境里,以延长烂衣的生命周期。
      我在上文重点介绍“柜台型”蟋蟀后,不少虫友来电询问。翻阅了过去的笔记后,也觉得有些疏漏,故再做补充。
1. 所有将军蟋蟀的体型都给人以“凶相”的感觉,惟独“柜台型”给人以“平凡”的感觉。所谓平凡虫中的大将蟋蟀,只能出自“柜台型”。这也是我不厌其烦地重点介绍的原因。
2. 项呈拱型或鼓型都是不错,但不如平直型。项背表面与翅一样平整,两边角也与翅一样似刀切般的整齐,项与翅连在一起给人以方整的感觉才象只柜台。
3. 与大多数蟋蟀相反,项与翅的衔接非常紧密,而与头的连接却很宽松。观察的重点是翅与项的交接处,没有白点,尤其是当头向左右扭转时也不见白点。这充分说明此处的空间已被肌肉所填满。
4. 项与头的连接处决不能下陷或缩小成紧箍状。
5. 项的平整度比翅的平整更为重要。

hs8282 发表于 2008-3-21 17:29:39

我先学习中。。。。。

闲散的青云 发表于 2008-3-21 22:22:07

窃笑一会儿。

天晓得 发表于 2008-3-21 20:58:12

感谢楼主

淡水虫林 发表于 2008-3-24 21:28:17

<P>好文章,顶</P>

dabindabinda 发表于 2008-3-22 18:30:03

技术帖!支持楼主!

半步蛩 发表于 2008-3-22 19:31:02

颇有道理,色,性毕竟不是那么好理解。众口交传,难免有误传,只墨守成规,不开辟点新思路永远只能止步不前。支持楼主!

一氓 发表于 2008-3-21 19:52:57

<P>始阅,耳目一新。细究,疑问多多,证无可证。</P>
<P>?:体能,指在运动中所显示出耐力及素质。</P>
<P>任何运动均需要能量。</P>
<P>?:能量,非常抽象且极难定义之物理概念,无确定值。</P>
<P>?:……</P>
<P>为杨平先生进取精神,感动、敬佩。</P>
<P>感谢楼主,使在下增长见识,开拓视野。</P>

大叫声 发表于 2008-3-23 12:10:47

<P></P>
<P>好文章!</P>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08-3-23 12:33:24

谢分享!学习中……

yl007 发表于 2008-3-23 19:48:30

支持技术贴,楼主辛苦了,学习中。

微风 发表于 2010-10-28 17:16:36

{:1_198:}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10-10-28 21:47:32

本帖最后由 punk76 于 2010-10-28 21:50 编辑

       根据我从小抓若虫等待盆蜕以及一年孵化白虫的经验来看,本帖关于蜕皮过程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带有臆测成分(或是观察不仔细所致)。
       1.蜕皮时,先裂开的绝对是项中央的指甲印(现在大多直呼“蜕裂线”,是有道理的)处,绝不是头壳中央。
       头壳中央略迟于指甲印处,肉眼能看出旧项皮开裂露出新的白生生的项表皮时,头壳中央开始蜕裂。
       2.并非头壳最先成型然后去撑开翅衣与后身,头部的膨胀是很慢才完成的。
       我曾在半夜摄下一段蜕皮录像,在翅衣都基本撑开时,我就纳闷了:怎么虫型不小,头却那么玲珑?——当时我也认为,翅衣撑开,尾枪全部蜕出了,头部大小肯定定型了。辛辛苦苦孵了3个月,却得到个小头,我很丧气地盖上了盖子。
       但是,次日早上却发现,头部完全配得上项与身,此虫后来达到4斟,头部不算超,但也到了4斟蟋蟀该有的份上。如果依拍摄时所见,这应该是4斟的蟋蟀配了2斟半的头。——可见,在虫体完全蜕出旧表皮后,头部依然在进一步膨胀!
       后来我又刻意观察了几只秧子,结果都与前述情况相同。——即虫完全蜕出时,头部明显小于项部,但随时间推移,头部最终膨胀定型后,并不小。

发表于 2010-10-29 23:48:13

点评的相当精彩,对蟋蟀的观察也是相当细致,蟋蟀的脱变过程就是这样。

老李 发表于 2010-11-1 15:34:04

谢谢了,受益非浅

值得庆贺 发表于 2010-11-1 15:36:42

x.........

申明 发表于 2010-11-1 15:37:19

有点意思{:1_178:}{:1_207:}

平头宜昌 发表于 2010-11-2 12:03:05

学习

知足常乐 发表于 2010-11-2 14:31:53

上海蟋蟀研究会理事寿惠昌先生告诉我:“大翅是由隔年的虫卵孵化而生的”,“每年春季耕地时将虫卵翻至土壤深处,第二年再翻上来”,
这个问题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我自己孵化的白虫也出过大翅。孵化的种是没过冬的虫卵,并且上一代也没有大翅。大翅的6龄虫小翅膀就比一般的虫长1-2节,我猜想大翅可能就是幼虫多脱了一次皮产生的。(没有根据自己瞎猜)

球球づ小鱼 发表于 2010-11-3 15:25:38

顶下,好贴,更有敢于论证的好顶贴者~!

三秋清 发表于 2010-11-3 18:32:46

谢楼主好文。{:1_182:}

crick 发表于 2010-11-3 19:09:20

大翅就是幼虫多脱了一次皮产生的,我观察过很多次了,这是事实。

见欢 发表于 2011-8-18 21:50:29

谢分享。

人活着真没味 发表于 2011-8-18 22:15:52

{:soso_e179:} 学习了 ~{:soso_e112:}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蟋蟀成形的原理,选将的方法(上海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