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上海老头,满嘴“跑火车”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9-3-19 20:26 编辑两位年近70的上海退休老头,一位叫“老李”,一位叫“老黄”,边晒太阳边满嘴跑火车。
老李笑问:老黄啊,你听说过“蒜咖”这个东西吗?
老黄一愣:啥叫“蒜咖”?
老李笑道:周立波把“海派文化”比喻为“咖啡文化”,把北方文化比喻为“大蒜文化”,上海人边吃中国的大蒜,边喝老外的咖啡,既有儒释道的大蒜味,又有“基督教”的咖啡味,大蒜+咖啡,也只有在上海这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里,才可能长出来的“新品种”,简称:“蒜咖。”
老黄大笑:第一次听说“蒜咖”这个名词。
老李说:老黄啊,阿拉中国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早已融化在草根们的血液里啦。别看侬从小在一线城市幸运地活到满头白发,退休前还是啥科级处级干部,骨子里啊,阿拉还是上海人嘴里的乡下人。
老黄深有同感:是哩,是哩。乡下人眼里的共产主义,就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当代城市化小青年,就算硕士博士,就算发财致富当移民,骨子里的幸福感,大多还是穿西装的农民,低层次的贱笑。瞧,移民美国的中国大妈老爸,虽然都是有钱人,还在美国排队领救济金、穷人粮,这叫“老母鸡下金蛋,孵出来还是一只鸡”。http://s15.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OrMEeafe&690
老李笑道:在认祖归宗上,没人敢把尾巴翘到玉皇大帝的宫殿里去。领袖简历里,都很实在。毛太阳承认自己是湖南农民的儿子;邓月亮承认自己是四川农民的儿子;新时代掌柜的也承认自己是陕北农民的儿子。啥叫“农民意识”?范冰冰的“我就是豪门”;黄晓明的“两个亿办婚礼”;煤老板的“路虎排队满大街炫耀”;贪腐官员包养的“108个二奶三奶”……本质上都是“农民意识”。按照欧美标准,家族没有经历过三代“贵族洗礼”的文化熏陶,包括“暴发户”,包括马云、许家印、王健林等首富,其实骨子里还是“乡下人”。http://s4.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OtzSRd33&690
在上海人眼里,凡是没有经历过家族三代富人的“脱胎换骨”,就是“乡下人”。充其量不过是“乡绅”,有钱人,有钱的读书人,和真正意义上的“绅士”,还差三代人的洗礼。
老李缓了口气,继续说道:李嘉诚这代人,骨子里其实也是乡下人。他儿子这一代人,是半个乡下人,只有到了他孙子一代人,就算是“纨绔子弟”,也有“半个绅士”的气质,就象清末民初的“八旗子弟”,家道虽然中落了,但“贵族气”、“绅士味”还在,就象玉器上的历史文化包浆,是装不出来的。财富抛光是“假包浆”,三代人盘出来的,才是“真包浆”。道理是一样的。http://s5.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OveUv2a4&690
老黄抚掌笑道:精辟,精辟。老李啊,你对世事人心,可算是看到骨头里啦。虽说上海在宋朝就设县了,但称得上“有腔调”的上海,从租界形成后出现的万商云集,号称“东方巴黎”,到今天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不过五、六代人。
一般来说,在旧上海,早期创业留下一笔财富的“乡下人”,如:《上海滩》里的冯敬尧,是大老板,混得风生水起,是暴发户,还是典型的发了财的乡下人。冯敬尧的女儿冯程程,就属于半个“乡下人”;冯程程的下一代,才会形成上海人的“包浆”。至于许文强、丁力以及一些“买办”,到了他们的第三代,大多有点海派文化包浆了,就象我们能看到的旧上海滩上的小K,小老板,小白领、小金领,虽然文革被唬得“抱头鼠窜、屁滚尿流”,但上海人的“文化包浆”形成了。
老黄笑道:老李啊,这话透彻,我深有同感。在旧上海滩上,能在上海做大老板的都有蒋家背景,蒋家与江浙财团抱成一团,成为官商垄断的上层主体。绝大多数混得山青水绿的是“上海滩外乡人”,主流大多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在做小老板。浙江宁波、江苏南通一带的人,在上海滩当小老板的“三个多”:卖蔬果开菜市的多,开裁缝店的多,开澡堂的多。其他当高级跑腿的,如当“买办”的,做“协理”的,混“账房”的,都属于那个时代上海滩上的“中产阶层”,他们奠定了上海人历史上所谓“有腔调”的文化主体。http://s8.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OyYoWr87&690
老李笑道:这也构成了所谓老“上海人”的“三好三不好”的文化特征:三好:会算计,很精明,讲信用;三不好:为人小气,格局不大,斤斤计较。从而形成所谓“海派文化”的三大特征:一是在预算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精致”;二是“在家吃泡饭,出门装绅士”;三是“崇洋媚外,嫌贫爱富”。
上海滩过去广为流传的三大“切口”:一是“小资情调”;二是“西装瘪三”;三是“怕老婆”。
上海女人号称“三个最早”:一是最早喊出“妇女解放”的口号,二是女人最早走出家门,三是女人在经济上最早走向“财务自由”。
在推崇“钱是老大,男人老二”为时尚的上海,女人有钱了,男人就吃瘪了。女人在家里赚钱多了,大男人就缩成小男人了。上海女性的解放,得益于欧美“金钱至上”的思想驱动。尤其是上海女性中的精英,赚钱能力和谋利格局,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的上海小男人。小男人只能“跪在搓衣板上”,三个“阳痿”:一是精神阳痿,二是能力阳痿,三是文化阳痿。http://s1.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OAf4Ri80&690
老黄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确实,许多上海小男人没看到过大钱,所以他们的胆子都很小,毕竟他们赚点小钱很不容易啊。但上海滩信息量大,故事多,他们虽说是小男人,但大多见多识广、心灵手巧,脑瓜子聪明啊。民间技师、账房、高级搬运、投机取巧、弯道超车……都是他们的强项啊。上海人做出来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五牌台钟等等,价廉物美,实惠耐用,这也是海派文化的特征:精打细算过日子,勤俭节约做绅士。http://s9.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OBNvAcc8&690
老李闻言,哈哈大笑:既要少花钱,又要有腔调;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虽说时过境迁,与时俱进,老上海的三大基因还在传承:外表是绅士,内心是农民。现在上海人的四大窝囊还在延续:一是股票被套,二是财不理我;三是内心焦虑,四是外表逍遥。
老黄笑道: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层。老李啊,现在上海滩上,一半是讲普通话的新上海人,讲纯粹上海话的老上海人,据说一半都不到。比如:一等男人四海为家;二等男人婆婆妈妈;三等男人跑上跑下;四等男人累死还挨骂。这属于外地有钱人的“逍遥”,上海男人再有钱,至多“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很少有不顾家的。这就是上海文化与外地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
老李笑道:海派文化,说透了,有点“海派乡绅”的味道。好比是一只鸟听懂了佛祖的佛法,但还不理解佛祖是在皇子背景下悟道的,鸟是在草丛背景中“闻道”的,所以佛祖成佛了,鸟却长了颗人的脑袋,身体上还长满了鸟的羽毛。
旧上海人也是如此。欧美工业化背景下的海洋文化,与上海原生态的封建化“封闭文化”,在上海的欧美绅士与海派乡绅“结合”了,结果外表穿西装,骨子里还是乡下人,这就嫁接形成了所谓“海派文化”,典型的土洋合璧的产物,形成了“听党的话,跟财神走”的滑头文化,这叫“大蒜+咖啡”,哪头实惠吃哪头。http://s1.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ODMry860&690
老黄笑道:民间的“蒜咖文化”,是海派文化的一大基因,这种说辞第一次听到。只要言之成理,都是一种文化妙喻。上海人和北方人,在三大认知上,完全不同。
老李笑问:海派文化对哪三大认知,与北方文化不同?愿闻其详。
老黄笑道:一是“人与人关系”的认知;二是“人与鬼关系”的认知;三是“人与神关系”的认知。这三大关系的认知,具体表述叫:草根与草根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草根与土豪的关系,就是人与鬼的关系;草根与帝王的关系,就是人与神的关系。http://s2.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P8k2M931&690
老李抚掌大笑:讲得好,将的透。草根与草根的关系,就“鸡鸡狗狗”的关系,好起来能穿一条裤子,一旦翻脸,恨不得把你十八代祖宗坟墓都挖出来;草根与土豪的关系,没有共同语言,贫穷限制了对富豪的想象,土豪看见穷人象见了“讨债鬼”;草根与帝王的关系,距离太远,根本没有任何交集,只能遥拜磕头,当神一样供奉。http://s6.sinaimg.cn/mw690/001n0dMGzy7soPaaPc1a5&690
老黄笑道:解得好。还应该说明的,北方人喜欢谈政治,上海人喜欢谈腔调,谈政治多少有点“龙头须”,谈腔调,多少有点在刷个人的存在感。
老李笑道:古代老农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肚子上是八块肌肉,我们这一代城市老人,却在这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肌肉没了,有的却是一肚子文化碎片。
老黄老李不约而同:……哈哈哈
https://img.xiami.net/res/player/widget/multiPlayer.swf?dataUrl=https://www.xiami.com/widget/xml-multi/uid/593245/sid/1772179251,1772179252,1772179253,1772179254,1772179255,1772179256,1772179257,1772179258,1772179259,1772179260,1772179261,/width/430/height/270/mainColor/d90000/backColor/ff0000/autoplay/1
分享:
沙发,先顶后看{:3_294:} {:3_294:}{:3_303:} {:3_294:} 哈哈、哈哈{:3_294:}{:3_292:} {:3_292:}{:3_292:} {:3_292:}{:3_292:} 你的音乐常留我驻足,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或许是爱好蟋蟀的人在这个节点相遇了{:3_294:} {:3_294:{:3_292:}{:3_29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