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养殖蟋蟀之温度
浅谈人工养殖蟋蟀之温度 我们首先要对温度进行讨论。温度对蟋蟀的影响可能会出乎许多人的认知。1.蟋蟀幼虫能够生存的温度理论上为8--38℃,低于8℃体内血淋巴液体转变成固体导致死亡;高于35℃停止生长发育。至于能够使幼虫死亡的高温是多少,我还不能确定。有一次我把室内温度上升至53℃并维持了十五分钟,尽管幼虫一个没死,但我还是心惊肉跳。这个理论温度来源于《昆虫学》,理所当然地指向野生昆虫,但不能完全包括人工养殖的蟋蟀。由于昆虫的基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而每繁殖一代就可改变三分之一的基因以适应环境,那三代后就可完全适应环境。如今的白虫已经繁殖了不知道多少代,导致幼虫的基因对温度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有一位好友告诉我,曾亲眼目睹在冰箱的冷藏室里幼虫从卵壳中蜕出,而里面的温度只有4℃。所以,白虫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要略微超出野生蟋蟀的适应范围。2.温度是调节幼虫生长期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白虫生长期越长,品质就越高。最适宜幼虫生长的温度应该在30℃左右,在室内,如果把温度恒定在35℃以上,幼虫最快可以39天蜕变成虫;如果恒定25℃生长期可以延长至100天以上,在我的实践中可达到121天。当然,还有些因素可以调节幼虫的生长期,如有些中药材可以明显延长幼虫的生长期,也有些中药可以快速缩短幼虫的生长期。我曾经因为一次配方失误导致3周成虫,体积小的连网罩都套不住。3.高温可以杀菌消毒。室内及大棚养殖中,病毒和细菌会不可避免地蔓延开来。多年的实践中,用尽各种手段杀菌消毒,效果均不理想。在一次园艺学会的年会上,上海交大农学院黄丹枫教授有关大棚高温消毒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随后在大棚养殖的实践中,我把温度提高到55℃至65℃并维持3小时至6小时,杀菌消毒的效果立竿见影。4.高温可以强制性地提高幼虫的品质,这是我几十年实践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必须高度重视。蟋蟀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温度越高幼虫体内的新陈代谢越是旺盛。在高温环境下,它必须全力以赴地把体内积蓄的脂肪不断转换成水分,用来补充被高温蒸发的水分。此时,从外表看上去它站立不动,体内却翻江倒海。而且,因为体内消耗过大而导致食量大增。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对幼虫体内能量转换机制的形成、完善、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成虫以后的格斗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能量转换的效率是蟋蟀格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大棚全部封闭起来,在5月份的晴朗天气下,大棚内的温度就可以达到65℃以上,更何况7.8月份了。这样的高温岂不是把幼虫煮熟了?非也,昆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人类。面对高温的生存压力,大部分幼虫会在土壤中打洞钻入躲避,少数幼虫会选择土、石、砖、瓦、堆积物等阴暗处躲避高温。7月份持续高温的时候,大棚内幼虫已达7龄左右正值身强力壮,打洞的深度大约10公分左右,少数洞深可达15公分以上,远超8龄幼虫为准备蜕变成虫时所打的洞深。我用亲戚从澳洲带来的土壤测温仪插入土中,当大棚内温度在55℃以上时,10公分洞深的温度28℃;15公分洞深的温度25℃以下。而且,环境温度越高幼虫打洞越是深。幼虫打洞一定是全力以赴的,也是大量消耗体力的运动。等到黄昏的时候,撤除封闭后的棚内温度与外界接近,可以看到幼虫外出觅食回来,嘴上衔着泥巴反复敲打修补洞口。这种高强度运动对锻炼幼虫的全身肌肉,尤其是咬合力和扭力的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室内养殖没有厚土和高温,田野放养遭遇高温有限,致使幼虫打洞很浅,两者都不能迫使幼虫大运动量锻炼体能。因此,棚白在格斗中展现出来的力量明显强于地白和缸白。这也是我始终认为大棚养殖要优于其他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5.低温对幼虫的行为方式也有重要影响。按照昆虫学的理论,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幼虫体内血液中ATP(能量合剂)的含量不断增高,在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值。所以在幼虫能够适应的范围内环境温度越是低,幼虫转身、奔跑、跳跃、打架的运动能力就越是强。只到温度低于15℃后,幼虫的自发活动才随着温度逐渐下降而明显减少。其次,低温可以对幼虫的感觉神经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感觉神经越来越迟钝直至麻木,当低温到达临界点8℃左右时,痛阀上升痛觉逐步丧失很明显,它即使被同伴咬断一条腿,也感觉不到痛苦。因此在幼虫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寒冷刺激可以使其在体内逐步形成耐痛机制。对降低温度这个生长条件的调控,缸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室内可以制造低温而室外只能顺其自然,所以缸白的耐痛能力明显高于地白和棚白。这也是缸白之所以经得起摔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低温对幼虫的运动神经系统的作用正好相反,也就是温度越低,运动神经就越是兴奋,这也是幼虫为了对抗或者躲避寒冷环境所做的运动准备。而运动神经的兴奋是肌肉发力的前提,没有运动神经的兴奋,肌肉组织再强壮也没用。6.高低温交替对幼虫行为方式的影响。高温使感觉神经兴奋、运动神经抑制;反之,低温使感觉神经麻木、运动神经兴奋,这会导致令人非常感兴趣的现象:高温与低温的反差越是大,蟋蟀的“精、气、神”状态越是明显。具体表现为该静止的时候一动不动;该运动的时候速度飞快!这方面幼虫和成虫的表现都是一样的。每年7月份幼虫进入6—7龄的大龄期,我发现凡是昨日白天大幅度升高温度,晚上恢复常温的,第二天早晨地面上看不见幼虫,一旦翻动地块,它就像闪电般的高高跃起逃得无影无踪,连屁股上几根尾巴都没看清楚。这个运动速度远远超过平时。就是在成虫捕获阶段,昨天闷棚今晨捕获的成虫,揭开盆盖后双须扫射不停行走,精神状态明显好于平时。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幼虫对温度的适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增长的,1龄、2龄的小幼虫是经不起折腾的。幼虫发育的低温临界点是15℃,在此以上都没有问题。所以,3龄以上就可以慢慢地提高环境温度。6龄以上就可以把温度提高到55℃以上。至于维持高温的时间需要根据大棚的大小及农作物的高低密度来决定,一般为3—6小时,并且以中午12点为温度最高的时间段。下午3点前必须结束,打开大棚迅速降温,幼虫要准备吃饭了。 对温度的作用讨论可以小结了,在幼虫可以适应的范围内温差所产生的影响。1.高温可以杀菌消毒、缩短龄期、增加进食、强化能量转换机制、强制打洞锻炼肌肉。2.低温可以延长龄期、增加体内ATP含量、扩大活动范围,增强运动锻炼、强化神经系统的耐痛机制。3.高低温反差扩大,可以健全、完善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大幅提升蟋蟀的“精、气、神”。 至于对温度的调控上,三种养殖模式也有明显差异。1.室内提高温度的难度不小,成本提高、房子难以承受、幼虫在容器内无法躲避高温等难题,使得提高温度的幅度非常有限。但室内降低温度却轻而易举,只要天气冷下来,把门窗打开即可。2.地白放养的场地开阔,无法人为的调控温度,只能顺其自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田里的农作物越是长得高大就越能遮挡光照,导致地表的温差大幅度缩小湿度增加,十分有利于秧子舒服地生长。然而,这样舒适的生态环境只能培养少爷,穷山恶水才能出勇士。所以,如果你是把蟋蟀养殖作为主业的,那就应当对农田里种植的作物大小高低重新规划。我在这方面经验不足,仅做过一些有限的试验:在其他养殖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一块地里按常规种黄豆,另一块地里按常规的三分之一密度种玉米。结果,黄豆地里的蟋蟀格斗能力明显高出玉米地的蟋蟀。究其原因,黄豆地里的幼虫打洞深度远超玉米地的,因为黄豆地表面的温度远高于玉米地。另外,黄豆叶子对幼虫的生长似乎也起到促进作用。3.大棚调控温度的意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只是想说在搭建大棚的时候,为了调控温度,一定要求大棚四边的遮挡膜能够灵活升降,否则就不合格。 温度调控对幼虫生长的意义,我的认识也就仅限于此了。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过分夸大温控意义,因为其他因素对幼虫的生长也有着重要意义。本帖最后由 开花黄麻头555 于 2020-8-27 10:30 编辑
好奇53度的室温是怎么做到的?人洗澡的温度在40度左右,你这个温度洗澡会烫秃噜皮的。{:2_220:} 应该出本书,全面阐述 拜读了,支持原创!!{:3_294:} 对楼主,无话可说! 开花黄麻头555 发表于 2020-8-27 10:15
好奇53度的室温是怎么做到的?人洗澡的温度在40度左右,你这个温度洗澡会烫秃噜皮的。
{:3_279:}{:2_238:} {:3_292:}{:3_292:} 几十年的心血啊!不顶不行!!{:3_296:}
这样的指导性文章,入木三分,不经过细嚼慢咽,难得要领。认真研读,结合实践,方得点滴。拜读!拜读!!{:3_280:} 好贴要顶。对于大棚里的温度来说,5-60度一点问题都没有。以前我们农场种草莓的的大棚,冬天只要出个猛太阳,里面温度到2-30度都没问题,而外面可能是零下了。可想而知到了夏天是怎样的一个恐怖的温度,不及时掀开通风的话里面绝对是桑拿。以前我也觉得山坡地的蛐蛐耐力更足,经常小打大也压力不大,确实也是有点依据。因为山区昼夜温差大,白天一样的暴晒,而晚上气温可能比一般的平原都要低一点。而且丘陵地区傍晚更容易打雷阵雨,雷雨时西北风一刮雨一下温度可能更低上几度。但这种地方要出虫确实要有条件,当年是果园满山,人气充足才有大量的蟋蟀生存,现在山荒了,人也搬光了,再去旧地重游连一叫声都没有了。哪里还有虫抓,我们小时候那些地方都是出虫宝地,基本不用听叫,随便找个木棒一撬,就能抓到不错的大虫。当年真能见到以前书上照片上的真黄一样的虫,确实是黄灿灿的斗丝,古金翅和黄金一样,纯红色的蛐蛐,暗红色的还有浅色大如油葫芦般的大虫,现在只剩回忆了
好经验,值得学习,谢谢楼主分享{:3_294:} 期待下一篇大作 技术帖,不顶不行!!!{:3_292:}{:3_292:} 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性学术报告{:3_292:} 好文章,可惜现在环境变的太快了,污染严重啊 不知道出将军多少?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本帖最后由 bxmy 于 2020-9-22 12:39 编辑
有一点我不认同,据我的观察和捉虫经验,大的石头或者砖堆只要有虫基本一定出好虫,还有地表有大树而树底下又有适合蛐蛐生长的砖头碎渣铺平的地表(有缝隙蛐蛐可以进出),也基本出好虫,这和你的理论不相符合。
田里的农作物越是长得高大就越能遮挡光照,导致地表的温差大幅度缩小湿度增加,十分有利于秧子舒服地生长。然而,这样舒适的生态环境只能培养少爷,穷山恶水才能出勇士。
根据我的以上观察,还有我不认为蛐蛐的咬合力和蛐蛐的打洞有很大的关系 {:1_388:} bxmy 发表于 2020-9-22 12:38
有一点我不认同,据我的观察和捉虫经验,大的石头或者砖堆只要有虫基本一定出好虫,还有地表有大树而树底下 ...
从我的经验看,你这很可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不是生长发育的结果。简单来说,这些地方属于蟋蟀争抢的好地方,所以留下的就是强者(包括很多"外地"蟋蟀) 有个问题问你一下,生长周期短比如39天就成虫的蟋蟀,成年后正常养能活多久。生长时间100天到120天成虫的蟋蟀。成虫以后活多久。进食量还有各个特征身体颜色年轻中年老年。到第二代成活率比例。斗的程度等先问到这 lxl721225 发表于 2020-9-24 19:16
从我的经验看,你这很可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不是生长发育的结果。简单来说,这些地方属于蟋蟀争抢的好 ...
根据我的观察,蟋蟀在野外并不是竞争那么激烈,能藏身有食吃的地方很多,应该不是互相竞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