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箱的蟋蟀秧子孵化容积率.
孵化箱的蟋蟀秧子孵化容积率:一只孵化箱的秧子孵化容积率是多少?
第一,要看孵化箱的大小;我自己的经验是:一个50x35x30cm泡沫箱能孵化约50个左右.
第二,要看孵化箱里面的情况而定.我自己的经验是:孵化箱里多放一些纸筒,让秧子有地方躲藏,就像住楼房一样.这样就能在有限的容积情况下多孵化一些小秧子.我现在正试着在上述的泡沫箱里孵化150只小秧子,看看孵化的情况会如何?
一只特定大小的孵化箱秧子孵化容积率是一定的,不能无限放大.
这里引用一个国外的生物繁殖试验来说明一下.
六七十年代,地球人口巨增,国外科学家对此深感忧虑,那时各种有关的论文,学说大量出现,探讨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口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用事实来说话的,科学家们为此建立了一个生物实验模型,选用繁殖力极强和繁殖速度最快的老鼠来做生物实验模型的特选生物.科学家们发现老鼠的最佳生活容积率是五平方米养一只老鼠.于是科学家们建了一座三十平方米全封闭的房屋,它有着良好的通风和输送食物及清理垃圾的功能,在此生物实验模型屋中放养了三雄三雌特选老鼠.在优越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供应条件下,老鼠很快地繁殖起来,数量从开始的六只上升到几千只,几万只.当然死去的老鼠和食物残渣及粪便会很快地被清理出去,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影响到实验模型的效果.时间过去了数年,生物实验模型屋中的老鼠数量更是上升到了惊人的亿万只,狭小的生物实验模型屋容纳不了这么多的老鼠,老鼠们挤来挤去,打斗啃咬,为此而遭受到伤残的老鼠比比皆是,狭小的生活空间使老鼠们心情爆躁,行动失常.接下来,老鼠的数量开始由亿万只下降了!
老鼠的数量由最高峰下降,是科学家们早就预想到的结果,那是一条预想的抛物线,或者说是一条理想中的双曲线的半边,即永不为零的曲线.
老鼠的数量逐渐回落,起起伏伏,渐渐地又接近了当初的六只左右.科学家们满心希望老鼠们会又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供应条件下,再一次地鼠丁兴旺起来.
但那样的结果没有出现,三十平方米全封闭的环境优越,食物充足的生物实验模型屋里,老鼠们风光不在,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最后连一只老鼠都没有了!只剩下空空的毫无生机的生物实验模型屋.
怎么会这样?!
科学家们疑惑了.
通过解剖分析,遗传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致使老鼠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由于空间狭小,过度拥挤及相互之间的争斗,使得老鼠身体内分泌失调了,并衍生出特别的内分泌蛋白酶---胺基酸.这些因素造成老鼠身体素质下降,行为变异,繁殖力变低,老鼠的种群也因此消亡了.
类似这样的现象科学家们推论:在地球上曾出现过无数次,许多生物的绝种,生物实验模型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原因,即所谓的: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科学家们担心人类是否以后也会遭遇此种结果.
在孵化白虫时,我们也遇到过此种现象.一次在一只长60x宽45x高35的泡沫箱里,投放了约3000多只刚蜕出壳的小秧子,繁殖箱内密密麻麻,黑漆漆的一片小秧子,准备在能分辨出二尾和三尾时分箱孵化,以便能提高二尾的孵化率.不久后,隐约感到小秧子的数量在减少,而且小秧子的个子也明显地长不大.等到小秧子的数量明显不足时,赶紧分箱.30只一箱,结果才刚够分出三箱来.
那三箱小秧子在条件优越,宽敞的孵化箱里总能孵化长大吧.但事与愿违,随着孵化的进行,小秧子不但个子长得慢,而且不断地死去.最后连一只小秧子都没了!
我与网友探讨此事时,把上述的国外老鼠生物实验模型的结果说了,大家一时也没有更好的解释.
秋蟋雅致仁兄真是实干家! <P></P>
<P>要编辑的,怎变成回复啦?<br></P> <P><FONT face=隶书 color=#8c44bb size=5>顶</FONT></P>
是JB吧?也改ID啦?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粉粉</I>在2008-10-28 15:00:32的发言:</B><BR>是JB吧?也改ID啦?</DIV>
<p>是!我是ljbljb,因这个网名在这里不知为何不能注册,就用了这个网名,谢谢!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秋蟋雅致</I>在2008-10-28 20:45:52的发言:</B><BR><BR>
<P>是!我是ljbljb,因这个网名在这里不知为何不能注册,就用了这个网名,谢谢!</P></DIV>
<p>是LJBLJB啊,久仰大名 {:1_178:} 好经验,顶!{:1_182:} 外国这个实验,我的理解是,每个老鼠在这怎个空间里,时间越长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可怕的趋势〕,还要经常为地盘打架。最后触发基因中最隐匿的、很少用的应急反映之一,为让种群不消亡、延续下去,选择自我灭亡。结果,毎个都这样选择。所以最后没一个活着。蟋蟀孵化如果密度过高,虫一天比一天大,而又不及时改变,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因此想到,关于基因,玩虫者了解地太少了,现在知道的怕是冰山一角。 古月龙盘 发表于 2016-2-16 00:26
外国这个实验,我的理解是,每个老鼠在这怎个空间里,时间越长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可怕的趋势〕,还 ...
说的极是!
仁兄是网上第一位理解这个实验后果的人!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6-2-16 09:39 编辑
我2010年前做过3、4龄时挑大的留养来应对,最后一周转箱30——40只还能行(成虫一脱是盆脱,只是虫小)。以后就不进行了。 {:soso__3110130392203091378_3:} {:soso__5452077957419389695_2:} 分箱后一个不剩是必然的,3000只不知是怎么想的,它们怎么脱皮?脱了皮来得及吃掉吗?实验也要有度异想天开失败就是必然的结果。而且这个实验很无聊 蟋蟀秧子孵化容积率在自然温度、湿度下可适当提高,1:留有足够的空间栖身,脱皮,成长。2:定期清理更换孵化土。3及时将雌雄分缸。 秋蟋雅致 发表于 2016-2-16 07:02
说的极是!
仁兄是网上第一位理解这个实验后果的人!
李老师夸奖了!我是依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而作的推测、推理,意想成分多点。
说个实例,去年十一月中~十二月头,自然孵化的小秧集中出来,而我份箱没准备好。只能把各个小罐里出的小秧临时集中起来,便宜管理。基本上一小罐内放五十个以上的秧子,刚开始都活性很强,有吃有喝,估算十天以上,开始出现死秧,直到全部死去。这也是高密度的结果。 古月龙盘 发表于 2016-2-16 15:21
李老师夸奖了!我是依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而作的推测、推理,意想成分多点。
说个实例,去年十一月 ...
我曾经因秧子多,想大一些再分箱,一只泡沫箱子里放了近三千只一龄秧子,结果这些秧子到五龄时全部死光,早些时候发觉死亡时赶紧分箱也没用。 秋蟋雅致 发表于 2016-2-17 22:21
我曾经因秧子多,想大一些再分箱,一只泡沫箱子里放了近三千只一龄秧子,结果这些秧子到五龄时全部死光, ...
谢谢李老师的告知!我那状况下,十天以上就开始死秧了,直到全部死去,也就十五~二十来天,其间我没作调整、改变。而你作了调整、改变,虽暂时还能活着,但最多养到五龄(其间二三四龄,怕也有死去吧),还是不行。现在是否应该这样认为,这种密度引起的应急反映(选择自我灭亡),一但触发,从根本上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份虫准备时,就应考虑周全。仅是我个人推测,还望指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