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收藏研究:论元青花的收藏
<DIV class=title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收藏研究:论元青花的收藏</STRONG></FONT></DIV><DIV align=center>
<HR>
</DIV>
<DIV class=author align=center>2009-04-22 01:11:01 中国证券网 <BR></DIV>
<P><B> 【一】 诸君不识元青花</B></P>
<P> 元青花的收藏,在世人看来搞深莫测,因为秀美大气的元代青花器(用苏青专供出口的)实属青花器中的极品,收藏到一件优美的元青花器,已属收藏家一生的骄傲。</P>
<P> 笔者不满足于常见的明代民窑和清代瓷器,数年前决心向元青花收藏进军,利用公出的机会,到过英国、土耳其、东京等地的博物馆,观赏到元青花器数十件。在国内,上海博物馆陈列了数件元青花器,其他的都秘藏于库房,一般藏家无缘相识,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元青花,对许多人来讲是神秘的。</P>
<P> 笔者有幸依靠海内外朋友帮助,收藏到几件元青花器,以本人的见识和经验,这几件元青花器是确定无疑的。但拿出去交流,竟然处处碰壁,除了一位元青花藏家全部认可外,连拍卖行的鉴定师,开了二十几年古董店的老板,号称是专家的不少“名流”,都不识其货,着实令人吃惊。这些旧器特征十分明显无可怀疑的元代瓷器,竟然不为“行家里手”所识,中国的收藏界的文化底蕴是不是有点欠缺?</P>
<P> 我不能不提醒:一些专家权威被景德镇的仿假吓破了胆,处处怀疑,以真当假。如此这般,中国的文物市场和文博事业,是会遭受新的劫难。</P>
<P> 元青花的特征十分明显,它自然地呈现一种整体上的人气,自如、随意、成熟、美丽……总之,这种感觉是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元青花的鉴定,首先是整体感觉,而不是零零星星的特征对比。例如,在鉴定实践中,有的行家首先不看整体,而是拿了高倍放大镜去找气泡,找笔触的某些疑点。鉴赏中,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一笔不行,这片叶子画的不到位”等等。我所见到的元青花的画意,无论是花纹和人物,整体上都纯属老到。这可能与元代瓷器不是一般工匠所为有关。</P>
<P> 元瓷上的“周亚夫”等人物故事画,都是元曲中的内容,它无疑与元代文化生活的整个生态有关。这是因为,元代汉族士大夫中的画匠,甚至是画家,在外族统治下,属下九等之流。他们中的一些优秀人物流落到景德镇去画瓷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了解元代大型青花器上的画意,不是一般工匠所为。这也是元青花能成为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的原因所在。</P>
<P> 现在的仿品、高仿品,并没有能力在整体上达到元青花的艺术层次。这是作假者的艺术素养决定的,这也是作假者的死穴。</P>
<P> 另外,元青花器早晚都入过土,土心沁无法仿真,真假的土沁是能辨别的。以上种种,不识元青花到底是谁的责任?</P> <STRONG><FONT color=#993300>【二】 收藏界的“黑哨”与“偏哨” </FONT></STRONG>
<P> 闲暇之中,藏友好谈“收藏经”。我最要说的“收藏经”是:收藏要靠自己的实力,任何“裁判”只能作参考。谓予不信,试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一真理。</P>
<P> 藏家最头痛的事情是要别人来认同自己的东西,要让别人“择取”,甚至是“鉴定”。你有东西要拿出去拍卖,就得拍卖行评说;你要拿出去鉴定,就要由鉴定师去判断。收藏界也有“裁判”,这与足球界一样。</P>
<P> 但与足球界一样,收藏界存在着“黑哨”与“偏哨”。有的较真的藏友,捧着宝贝遇到这样的裁判,叫苦不已,血压上升,气氛难忍。其实大可不必。</P>
<P> “黑哨”是这样的:明摆着是一件到代的真品,他偏说是“后仿”,是景德镇新货作旧的,或者说是不到代的。反过来,明摆着是一件假货,他却说是个稀世珍宝。这种“黑哨”,在一些不规范的中小拍卖行中存在。这些自己不懂多少的“裁判”,以为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随心所欲,指鹿为马,以真说假,以假当真,没有实惠,没有好处,就不收你的。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对这种人,最好给他洗洗脑筋:中国目前实行的叫做市场经济体制,各种拍卖行林立,竞争激烈。你没有诚信,必然垮台。</P>
<P> 还有一种“黑哨”当然是不少小店主了,为利益,他即使见了珍宝,眼睛发光,心怦怦直跳,也不会说一句真话。他们的法则是以买假货的钱拿真品。我所见到的,也真屡屡成功。市场争夺,有情可原,哪个收藏家不想买便宜货呢!这种“黑哨”的“黑”在即使没有交易的时候你拿东西去请他撑眼,一般他也不说心里话。生意人一见你不买他的东西,拿着别人的东西请他看,心烦上火,有气不打一处来,说真话,才怪呢!</P>
<P> 大多数藏友的眼光判断是感性的。在收藏界,每个人都可以是“裁判”,当然,一些已经形成权威的人,就可能成为“职业裁判”。相对来讲,这些“职业裁判”心态平稳,出发点良好——因为没有利益关系。例如北京古玩城、琉璃厂等地,就有四五家有北京文物局颁发执照的“鉴定点”。50元看一件东西,便宜,又叫人放心,所以,生意很好。以我陋见,这些裁判朋友也未必可以全信。本人在市场上购得一只贯耳哥窑瓶。以我的判断,这是旧器无疑,但是否是宋元哥窑,尚无法确定。花50元再到玻璃厂鉴定,玻璃厂说是刚出炉作旧的新器。一件东西,也不是什么复杂得弄不清楚的人造卫星之类,凭有限经验的裁判,说法完全不一样。令人匪夷所思,其中必有一人错!</P>
<P> 凭有限经验的判断犹如瞎子摸象,争论不休,不一而足。经验是有限的,收藏界的大多数人,对陶瓷史,对某种品种的全貌,没有条件、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去作系统的艰苦的研究。我接触的大多数人,甚至是最高级别的陶瓷研究人员,判断的方式是单纯的“经验型”的——自己见过的被证明是真正的东西,就是真品,反之,没见过的就可能是假的。判断基本没有推理过程。以上例子,均说明判断的片面性、单一性。此为“偏哨”。</P>
<P> “黑哨”是人品问题,“偏哨”是水平问题。前者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对付它。对于大量存在的“偏哨”,我建议藏友自己组织起来,各地的收藏家协会应当组织藏友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十个、八个有收藏经历的藏友,共同研究探讨一件东西,十之八九不会错的。何必花大价钱,请一些自己也不甚了了的人去评价呢?说到底:陶瓷器并不复杂,没有什么太深奥的道理,就是一句话:多看实物,多看书,多动脑筋。</P> <STRONG><FONT color=#993300>【三】 元青花与中国收藏界的种种误区 </FONT></STRONG>
<P> 元青花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与古希腊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高峰一样,令人称奇和令人赞叹。它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渐进式思维的怪圈。它表明:青花瓷生产在元中晚期已经完全成熟。已经发表和已经被人知晓的元青花精品,其制作程度之精美,足以令后人汗颜。</P>
<P> 对元青花的认识,迄今为止也不到半个世纪。在中国,也只是近20年间的事,而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总要亲自接触该事物才对。对元青花的接触,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国内的博物馆,据叶佩兰、张浦生先生的著作介绍和汪庆正先生文章的介绍,国内博物馆有元青花藏品100件左右。二是国外博物馆,土耳其、伊朗、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有元青花藏品共计200余件,中国只有少数人见过土耳其的馆藏。香港天民楼藏有20余件,台湾也有少许。这就是已经公开发表的材料的全部。能接触元青花实物,而且接触得比较多的人,在中国少之又少。三是民间收藏,但许多专家权威对民间收藏不屑一顾,所以,他们失去了许多感知第一手资料的机会。</P>
<P> 一个诚实的学者,鉴定家,面对这种状况,比较正常的态度是谦虚的学习、比较、研究,而不是妄加推论。用逻辑语言讲,是用“个别”来作全体判断。试举几例:</P>
<P> “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没有!”如此斩钉截铁的判断从何而来?土耳其的馆藏不是来自中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象耳瓶当年在中国谁都不承认,被英国人拿去。东京博物馆的那些元青花从何而来?香港天民楼的元青花难道是香港生产的?除了元代外销青花瓷外,后世的元青花都是出自中国民间被他人收去。谁作过调查民国时期有元青花,今日中国民间就没有元青花?这种常识性的判断错误,如果出自权威之口,那就更不应该了。</P>
<P> “元青花没有人物图!”不知说这话的人见过几件元青花。张浦生先生介绍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10来件。叶佩兰的专著中已介绍了一些元青花的图案。元青花有没有人物图只能是根据实物来下结论。我们见到过有人物图的元青花,而且画面十分丰富,不仅有“西厢记”、“唐太宗”、“三顾茅庐”、“追韩信”等,还有从未见著录的“项庄舞剑”、“负荆请罪”、“姜太公”等故事画面。事实胜于臆断。</P>
<P> “元青花的发色一定是……样的”鉴定实践告诉我们:元青花的发色大致有四道五个层次,但大致是深藏青色偏多。有的亮艳,有的深沉不艳;有的感觉上厚实,有的却较薄。元青花的釉面也有几种层次:有的是亮青x,釉光十足,有的是鹅蛋青釉,釉光失透厚实。这说明:元青花的大器也不出自一个窑口,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几个窑口在不同的时间烧造的。这也符合时代规律。对于那些手工操作时代的艺术品,不能用现在机械复制时代的眼光去品赏。</P>
<P> “元青花用的是苏青”。有的学者已经提出:元青花用“苏青”之说可能是以讹传讹。明代永宣时期有苏青是有历史记载的,而元代钴料从何而来本来是个未搞清楚的问题。中国的西北地区(古西域)也出“回青”。唐三彩已用钴料,唐三彩的钴料与元青花的钴料有相似之处。作为一个假设:元青花的钴料大多来自中国的古西域地区,俗称回青。现在已有人在做测试。问题的提出说明:对元青花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大量的问题没有搞清楚,现在没有人可以自称权威乱点鸳鸯谱。</P>
<P> 还有人撰文对民间出现“象耳瓶”大加嘲讽。好像中国出产的象耳瓶只配呆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中国民间有象耳瓶是触犯了天庭。没有理由说当年的象耳瓶只生产了或只剩下了一对。对民间收藏大家讥讽的人,不知出自什么心态。</P>
<P> 以上种种,元青花在当代中国收藏界像是个被人侧目而视的怪物。我们有的机构,宁肯花重金到境外去买出自中国的元青花,而不肯仔细研究一下自己拥有的宝物。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人根本轻视、鄙视中国的民间收藏。</P>
<P> 浙江省博物馆做了件壮举。已经展出的浙江民间收藏精品展,如此精美,令人赞叹。连博物馆的人也承认:如果把的民间收藏都集中起来,远远超过了博物馆的馆藏。浙江省博物馆的展出品中,包括了元青花。</P> <B>【四】 重新认识元青花 </B>
<P> 在世界范围内,迟至上世纪30年代才有关于元青花瓷的文章。50年代,中国文博界的极少数专家才开始知道这一信息并开展有限的研究。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出土器极为稀少,全民对文物弃之唯恐不及,根本谈不上收藏和研究,所以,这是个停滞的时期。没有人敢说他在这时期已经开始认识和研究元青花了</P>
<P>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了元青花热,这是有缘故的。首先,国外由于大维德基金会那对元青花象耳瓶已广为人知,人们知道元代有那么美丽的青花瓷。其次,偏偏是80年代国内出土了一批元青花器(总数不足百件),中国本土也存在元青花。以往,由于故宫和上博,南博这样的博物馆也没有元青花器,再加上中国历代陶瓷书上均无元代青花器生产的记载,因此,“元青花”并没有作为一个心理对象存在了。其二,海外的拍卖和日本的收藏界对元青花的推崇,使得国内收藏界也为之垂涎。</P>
<P> 笔者在京的二十余年中,收藏界朋友均为收得意见元青花为荣,为珍宝。一件元青花高足杯,有冲,私下转让也得10万、20万。大家记得太平洋公司拍卖过一件残元青花玉壶春瓶,起拍价18万元。元青花珍贵之处可见一斑。</P>
<P> 元青花确实珍贵。笔者在土耳其皇宫所见的元青花器,实在精美无比,它比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青花器更大气、更生动、更明丽、更亮丽。这是一个无拘无束、姿态妄为、中外交流、民族互动的特殊时代生产的艺术精品。它的生产灵感来源于本土,有来源于中、西亚文化,它的生产材料,既有本土,又有进口,甚至它的工匠中,也有“外来的和尚”(波斯人)。这与明清两代根据皇上的审美情趣生产形成鲜明对照。清代虽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但清皇室的汉文化和与中原文化的同化恰恰与元人对汉文化的鄙视形成两极。所以,元代是一个中国陶瓷史,扩而言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是多民族互相竞争互相激荡的时代。它所生产的陶瓷器,风格特殊,是有历史原因的。</P>
<P> 元青花风格特殊,很难模仿,笔者至今没有见到一件与出口型真品近似的仿品。谁能说模仿与真品无法区分的元青花,那是说大话。笔者见过景德镇顶尖高手的仿品,也见过土耳其和日本的馆藏,也在民间见过精美的元青花真品。仿品就是仿品,除了工艺上无法复原,原料无法相同外,重要的风格无法与古人相同。元青花的人物、花卉、流畅淋漓。由于它不是图案式的,而以写实为主,而且在弧形瓷面上悬腕走笔,今天从小用惯了圆珠笔的匠人,即使用了10年、20年的功夫想要达到这一境界,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技术上有希望,现在景德镇的工匠们也不可能在审美文化上和元人对艺术品的理解上达到同一层面。所以,我同意张浦生先生的意见:元青花是很好识别的。</P>
<P> 现在收藏界有一个误区,将元青花神秘化了,它似乎变成了一个不可认识的东西。其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人并没见过没上手过真正的出口型的元青花器,而只是看图片。而仿造者不也是没有见到过真品吗?他们根本没有条件拿到博物馆的真品去仿造。其二,收藏界缺乏对元青花瓷器的全面了解。一方面,元代主要目的为出口的至正型青花器是很少的。国外现存就200来件,国内据说有100来件,但实际数目会多些,但不会很多。主要的历史原因是这种精美瓷器主要供出口用(但并不妨碍一部分也留存在国内,有人斩钉截铁地说国内不可能有这种瓷器,是错误的)。但元代存在100年,元代社会生活中的日用品和汉族使用的陈设器生产并没停止,现在,大量的因各种原因出土的元青花民用瓷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元青花,有元代瓷器特征,也有民窑器的随意和不规整。收藏界许多人把这批元青花器称为“高仿”,错矣!也有不少收藏家把这种不上不下的元青花当宝贝,以为收到“国宝”。谁知此元青花非彼元青花也。稀少而珍贵的是出口型的元青花器,它们存在的极稀少是不容置疑的,而大量的元代民用青花器,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的瓷器一样,并不是稀罕物,当然,其中的精品也是难能可贵的。</P>
<P> 新的文物法催生来收藏者收藏他们的决心。它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美丽的元青花器,中国国内也有。据笔者所见,并不亚于土耳其的馆藏,这可视为中国民间收藏界的骄傲。</P> <STRONG><FONT color=#993300>【五】 类型和标准器 </FONT></STRONG>
<P> 笔者在《中国文物报》曾连续撰文谈“鉴定误区”问题。话犹未尽,仍有一些想法要谈。</P>
<P> 目前文博界的有些鉴定人员和为数不少的“行家”,已所见的博物馆藏的“标准器”为鉴定标准,用“对照式”,”依样画葫芦式”的办法判断一件藏品的真伪,枉杀无辜到了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步。报载,前不久北京组织专家替民间收藏者义务鉴定藏品,结论是99%都是假货,连收藏者手里的民国瓷也是假货的!以笔者在北京生活的感受,全国收藏水平最高的是北京地区,当上海一般藏家津津乐道“清三代”、“道光”、“民国”时,北京的玩家早已精通“老窑”瓷器了。事实上、“老窑”瓷器在北京也最有市场。多少收藏者辛辛苦苦的收藏,在专家眼中基本上都是假货,这种结论偏离事实太远,不能服人。专家的结论犯了众忌,对专家的信誉并不有利。专家也要自重啊!</P>
<P> 某些专家行家这种思维状态是单一的,直线的。最有典型意义的是《收藏家》最近刊登的关于元青花辨伪的文章。明明是开门的两片元青花瓷片,偏偏堂而皇之地在权威的收藏杂志上把它们说成一真一假,而两瓷片的细微差别仅在背面的纹路的粗细!整篇文章对两件延佑型元青花塔形瓷罐的比较,更不能令人信服。其思维方式的潜话语是:当年元青花生产是有一个模子,一个标准,甚至是一个人做的!</P>
<P> 笔者在收藏和研究实践中体会到,鉴别藏品,应有类型器概念。打个比方,东方人与欧洲人是有区别的,这好比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但东方人中有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瓷器中也有各种差别,各种朝代。在判别元青花与别的朝代青花器的区别等级上,我认为可以用中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的区别来比喻。而在判别元青花在百年发展中的阶段特征来看,可以用同是南方人的苏南人与江淮人的细微区别来比喻。你能用文字语言描绘得出苏南人与江淮人的区别吗?难,但能感觉出。苏州与扬州人相距不过200公里,熟悉南方生活的人就是能区别出来。划分到这种等级,我们可以大致认定,延佑型的元青花就是苏州人的级别,它们有大致相同的体貌特征。但苏州人也不一样啊,个性与个性之间差距也很大,但这种差异,不会让你认为苏州人变成湖南人,这就是类型概念。除非你指出一件器物根本就不是元青花,否则,用一个个体与一个个体去比较,是毫无意义的。</P>
<P> 据载,元代瓷器生产最兴旺时,窑厂达300多座。在长达百年时间中,时段与时段之间的差异,窑口与窑口之间的差异,工匠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都体现在每一件器物上。所以严格地说,没有什么标准器,而只有类型器。在手工艺制作的年代,每一件瓷器都是有个性,是有差异性的。一件瓷器,这条线可以直一点,也可以弯一点;这片叶子,可以工整一点,也可以随意一点;釉面可以暗一点,也可以亮一点,全由窑火的火候,入土的时间地点和地理环境。</P>
<P> 工匠家小孩生病,心情不好,绘工就生涩一点;心情愉快,绘工就流畅一点,这不是常识吗?</P>
<P> 熟悉类型,就要熟悉和掌握一件器物大体的时代特征。我们都知道明代瓷器与元代瓷器是不一样的,区别出这个不一样,就要掌握了类型。任何描述和抽象都无法用语言指出苏州人与扬州人的差别一样。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大量地接触实物,熟悉一个对象,你才有可能掌握它——真正的本事,在万千器物中你由于认识它可以准确无误地挑选它。</P>
<P> 现在的仿品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描述做的,个别的也可以是依照实物的。但瓷土材料不一样,烧造条件大不相同,烧造的时间也相距几百年,上千年。虽然从细节上他可以在表面做到无可挑剔,一说到元代瓷器,就是九层画,缠枝莲、扁菊纹、拼接胎、等等。聪明的作假者可以按照书上的特征在细节上一丝不苟,但他就是弄不出一只可以被认为是接近真品的元青花来。原因何在呢?为什么他们仿不像呢?</P>
<P> 假的元青花之所以处处露馅,就是因为它没有古人的神韵,没有画工和做工的随意性、潇洒性、成熟性。这是中国美学上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收藏家》杂志上那篇元青花辨伪的文章,就是用机械加工时代的思维去看待古代艺术品,犯了审美思维之大忌。</P>
<P> 最顶级的元青花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元青花的人物,花卉都是民间艺术家所绘,并不是一般的工匠的作品,所以,我们应当用欣赏艺术作品的眼光去审视元代瓷器的精品,而不是在精品挑剔细枝末节,以致让鉴定陷入误区。</P> <B>【六】 最好的元青花在中国 </B>
<P> 正式刊布的各种言论都说中国只有100件元青花,其中几乎没有至正型青花器。最好的元青花在西亚——伊斯坦布尔和德黑兰。更为极端的言论是:中国国内绝对不会再有元青花,现在民间出现的元青花都是仿品,有的只是低仿品。以上这些断言,不断地出自文博单位的各级专家和官方认可的各级权威之口。如果事实是这样,那么,民间的收藏者不过是上上当而已,最大的损失只是口袋里已经为数不多的人民币。如果事实不是这样呢?如果真的元青花遭到了枉杀而流失海外呢?被埋没在尘土之中呢?被人不当玩意任意糟蹋呢?那就不是个人的损失,而是咱们国家的损失,民族的损失。</P>
<P> 2001年我有幸去了伊斯坦布尔“朝圣”元青花。我的神奇感至今仍无法磨灭。当时我也相信中国的元青花全部消失了,仅剩的也到了国外。但铁一般的事实让我在意外之中寻得了惊喜。让我来介绍三位为了保存中国珍贵文化而极尽全力的人士。</P>
<P> 浙江台州“极品王”网站的王先生。收藏历史三十余年。千余件藏品将他三房一厅挤得满满的。我不仅亲眼见到了闻所未闻的各种青瓷,而且见到了他精心收藏的元青花(可参阅他的网站)。其中元青花人物图栩栩如生,笔法纯熟老到。在收藏界,有的藏品是打开门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高倍放大镜看的。王先生的元青花就是这样的。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开一家私人博物馆,让这些藏品供人时代欣赏。报告已经打到市政府,正在耐心等待批复。</P>
<P> 温州博古斋斋主陈先生,留法十年,在法国拍卖行耳闻目濡,领略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精华。回老家后,竟然发现闻所未闻的精品无人喝彩。于是,他领囊而出收购,用他的话说:“这是为抢救中国文化而战”。他过去和现在都碰到了一些对他的藏品不屑一顾的专家,他乐观地说:历史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P>
<P> 深圳“非忒论瓷”作者王先生。企业家,收藏里是二十余年,他也是倾囊而出,像把守中国南大门的文物卫士,收藏瓷器数千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大陆的徐展堂。</P>
<P> 连我在内的这几位,我们本不相识,但是由于收藏有缘,天南海北,偶有机会交流。玩到这种程度,绝不会出现大面积的上当受骗,几百件,上千件地购进景德镇的高仿品。这几位藏家加在一起,上至“l老三代”,下至“新三代”,有万件之多。景德镇的高手仿也来不及吧!</P>
<P> 我们无论如何说破了嘴,我们有些专家还是不会相信中国有元青花,仍是不肯承认中国有元青花,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拒绝送上门来的元青花。博古斋陈先生情急之中向国家文物局写信,要求专家会诊,非忒先生要抱着珍品来北京展出。极品王要与某博物馆专家打擂,赌真假。此心此情诚可嘉,中国的收藏家是伟大的爱国者!</P>
<P> 有专家级的人物中(我接触的不多,特别是没有去打搅同去伊斯坦布尔的汪庆正先生,李辉炳先生),也有人肯定中国有至正型元青花。八十出头的大收藏家费伯良老先生,同去伊斯坦布尔。某天我抱着一对被别人“枪毙”的元青花龙纹梅瓶去他家,刚打开他就脱口而出“元青花”。同样这对龙纹梅瓶,孙学海先生(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连声说好,还出了证书。可见专家也不全部拒绝民间收藏。特别是我欣赏地听说耿宝昌先生非常重视和关注民间收藏出现的新现象,深感振奋!</P>
<P> 话说回来,事情似乎走进了怪圈:我说对,你说不对。有人说机器也不可信,机器也会上当受骗。如此循环反复,鉴定成了一种耍贫嘴游戏。是这样吗?历史消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而且事实也是可以说清楚的。我们接触不少平民收藏家,甚至是摆地摊的农民,眼光好得很。什么唐五代\北宋\南宋\元初\元末\洪武\天启……他们清楚的很。为什么呢?因为历史造成的印记就在器物上,仿造是仿造不出来的。因为他们与器物打交道而不是单单与书本打交道。</P>
<P> 我上手和仔细研究过的元青花人物图器物已不下十件,其中有未曾见著录的图案,如“项庄舞剑”,“姜太公钓鱼”,“负荆请罪”等,还有一些图案因学识有限,谁不出出处。其图案的特点是构图故事性强,人物众多,线条极其流畅。如果新人新作,其水平至少够得上中央美院的专家级,即使是专家级人物也未必画得好瓷画。这些器物的元代特征十分明显,恕不一一介绍。收藏圈子里,我们都认识这是元青花。特别是故事性强,人物众多,未见著录,画面纯熟,这四条以决定了不可模仿性。我本人曾将自己收藏的“周亚夫罐”与叶佩兰著“元代瓷器”所刊收藏在日本的同类罐,放大照片后自己对照。笔者专家也认定为同一人所作。元青花有人物图是一个公理,已不必讨论。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排除洪武器也有人物图。但反过来并不成立:洪武有人物图,元青花就没有人物图。</P>
<P> 现时“中国民间有没有至正型元青花”已成为一桩公案。我们希望这里不要存在个人利益得失,是非,威望等心理。从保存民族文化的大局看,任何个人的一点自尊算不得什么。这是一次严肃的文化争论。现在讨论清楚,坚强抢救,比元青花流失后再出重金买回来强得多。非忒先生满怀信心地说:最好的元青花在中国,我同意这一看法。</P>
<P> 以上文章是摘自:中国民间大收藏家徐明先生亲历世界两大博物馆,所著的《元青花》精妙的著作</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