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棚,迈向田野的艰难一步!
<P>此文由 ljbljb发表:</P><P>先来看看红黄网友刚发展的育化白虫蟋蟀大棚:<br>发帖人红黄,发表时间:2009-7-21 21:10:11发帖地址:中国蟋蟀网,帖名:一个崭新名份房的雏形!!<br>http://www.xishuai.com/bbs/xml/file/%B6%AB%B7%BD%BC%D9%C8%D5%CC%EF%D4%B0%CD%BC%C6%AC1.DSCN7203.JPG<br>今天正式辞掉工作,扎根分房,希望数月后回头看看,这会是个起码不令人沮丧的选择.<br>草紫黄点评:非常漂亮的场地,希望在优种的配合下成为又1个 上海的名份房。好像现在白虫的名份房都是上海人搞的!!<br>此文由 蟋蟀情 发表:<br> 红黄老弟:您好!看了您的帖子,心情很复杂,这里以过来人的身份说点什么。<br> 虽说从未谋面及促膝长谈,但从您的帖子里可以看出,您是一个有点精神的人。而问题也就在“有点精神”这四个字上。现今您把份虫定位在“玩”这个层面上,并准备规模化地一玩数年。按您的风格及个性必将壮志未酬志不休。这将可能会使您在精神上、财力上、体力上付出很大的代价,但结果很可能是以下二种情况:一、失败。二、心不甘,但力不从心。此结论从何谈起呢?举一例说明:我有一朋友,也姓邵,同样爱虫如痴,从事客运及汽修行业,拥有自己车队,1995年出资和虫界一位前辈在奉贤五四农场租地数亩,这块地四周是河,只有一条路可进,在这地上种上玉米,砌上玻璃暖房,(那时没有薄膜大棚),并运来大量农村弃用碎砖,模拟了很好的生态环境,从山东运来2万只三尾,放入其中,96年,颗粒无收,97年再试仍颗粒无收,大败而归。然,之前在厂里培养虫却很成功。<br> 这道理很明白,实验室小试、中试,成功并不意味这产品就已成熟,可以批量生产,进入市场。目前很多科研项目,不能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问题就是如此。各方面的条件、环境、工况、工艺成本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不具备可操作性。<br> 如果您想当产业来做,相信您作为交大的高材生并已有数年的工作及社会阅历,不用我多说了。<br> 红黄老弟,您的精神我是很敬佩的,去年您发帖征求籽粒,我也准备了一些,原想送到万商,后来想想又罢了。人就是这样,往往自命清高,但又不能免俗。<br> 另:我是从事环境工程的,如需要,请吩咐。<br>此文由 ljbljb 发表:<br>是的!许多人这样做过,事例太多啦,今天仁兄说的又是一例,其中的经验教训太太多多啦!<br>红黄看来是要在他人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走过艰难的路才能成功.<br>正 文:<br> 在大棚孵化养殖白虫蟋蟀方面上海是最早这样做的,北方一直是以缸箱养殖孵化鸣叫白虫蟋蟀为主.边文华当年在上海中山公园玻璃大棚人工孵化养殖白虫斗蟋,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没能在大棚孵化养殖白虫斗蟋上取得进展,孵化养殖出的白虫斗蟋个小牙薄,基本上全是不经斗的苍蝇阿哥,只有唯一的一只红牙青勉强够格能够上场出斗,取得过一些令人振奋的战绩.现在人工孵化繁殖用作斗虫的白虫蟋蟀---竟斗白虫,则是在十年前由上海的一些玩家发起,对所孵化的白虫斗蟋牙齿,头项,六爪,身型提出要求,由天津的孵虫专家们在缸箱内共同研究孵化繁殖出来的.现今缸箱人工孵化繁殖的白虫蟋蟀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许多竟斗指标已接近野生的秋虫蟋蟀.再要提升白虫蟋蟀的打斗能力,缸箱人工孵化繁殖的白虫蟋蟀是乎已到了顶峰.走向大棚,迈向田野就成为了一条提升人工孵化繁殖白虫蟋蟀的竟斗能力的捷径.<br> 而从缸箱人工孵化繁殖白虫斗蟋,到大棚到田野去人工孵化繁殖白虫斗蟋却是一条坎坷艰难的道路,许多人这样做过,最终都杀羽而归,南方人如此,北方人也一样.曾有人出巨资包下河南几亩土地,白送给当地农民耕种玉米,但要求不准打农药上化肥,投进去大场上风的秋虫蟋蟀后代,但连续数年没见到过有大于三斟边线上的秋虫,许多蟋蟀甚至于还没有当地的自产秋虫蟋蟀大!在杭州也曾有人花血本包租下多亩土地,建起二米高的围墙,贴上防爬瓷砖,免费给农民种植毛豆玉米,要求也一样不打农药施化肥.投放优质二尾种蟋和上品三尾雌虫蟋蟀,五六年后才见到少量的三~四斟大小的蟋蟀.投入与产出极不成比例.上面网友"蟋蟀情"说的又是其中的一例.</P>
<P> 为何会这样呢?这其中有何原因在起妨碍作用?人工孵化繁殖白虫斗蟋走向大棚,迈向田野的这一步不解决此类问题,要想获得成功那是谈何容易啊!原因还得从缸箱人工孵化繁殖白虫斗蟋成功经验上去查找,我在我的原创帖子<<简易孵化白虫的土方法>>中总结到: 孵虫掌握:一要有窝,二要有食,三要安静,四要避光,五供给热量等五项原则.大棚田野窝,食,安静,避光都能妥善解决,满足人工孵化繁殖白虫斗蟋的基本要求,热量供给却是极难解决的难题.人工孵化繁殖白虫斗蟋温度要控制在28~32度之间,温度在20度左右蟋蟀秧子还能生长,当温度低于15度时蟋蟀秧子发育停止,温度低于10度时蟋蟀秧子死亡开始发生.室内用缸箱人工孵化繁殖白虫斗蟋温度都是在28~32度之间的,包括置于室内孵化用的缸和箱,缸壁和箱壁上的温度都与室温相差不大!而在大棚田野中,地表泥土和空气温度都要恒定控制在28~32度之间,不预先采取措施是不可能达到的,而且是人们很容易疏忽的极为重要的一面.一般人很自然地想到:气温都30度啦,地上的秧子应该也在30度的环境中生活吧.其实不然,大棚内的地温与大棚内的气温差异很大,在冬天地温可能只有5~10度,正好在秧子的生活最低极限内.就是在春季地温也不会高过15度以上的.孵化蟋蟀秧子温度极其重要,因为秧子的每一次蜕壳有效增长都比原体长增加20~30%,才能最终孵育出大个的白虫斗蟋,而喂养的不好是达不到这目标体长的!秧子自出卵壳起,每一龄期的有效增长都极为重要,如果温度引起的滞长在任何一蜕中存在,那就完蛋啦!大棚田野增加地温的方法只有一个:均匀使用地热,使用地热大家知道成本极高,卵加温孵化出秧子要20~30天,秧子成虫再要60~75天,那一只白虫蟋蟀要卖多少钱才能不亏本?!这是目前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的最大瓶颈.</P>
<P> 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与暖箱孵化白虫斗蟋还有一个区别,就虫瘟.凡单一高密度成群养殖某一种生物都会有瘟疫.暖箱孵化白虫斗蟋有瘟疫也只会有一缸一箱的损失,只要把它远远地扔掉,就不会对余下缸箱内的小秧子造成任何威胁.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有瘟疫就没有这么容易处理了,一旦发生虫瘟就是一片,而且这一片中任何存活下来的秧子都是要杀灭的,因为它们会把瘟疫带给没有生病的秧子的.土地场所要杀毒孵化材料要更换,其中的问题都要认真仔细地去解决,不能留下任何庇漏,难度远比暖箱孵化白虫斗蟋的处理大得多得多了.天津人份虫在吸取了众多的惨痛教训后,现在是从不会在同一地点份两年以上的白虫,第二年都另租份房另置养缸,原来的大缸都砸毁了,目的是怕有人收去再转手卖出来.为什么会有如此严格的要求?是什么会造成秧子的瘟疫?原因是:(一)秧子的粪便,蟋蟀秧子自出壳起就不断地在吃食,并不断地到处排泄粪便.这些粪便在秧子孵化期内是无法立刻清除的,高温高湿的环境很快促使它们腐烂霉变,兹生出病菌病毒来.秧子粪便产生的遗害更是不可能被彻底清除的,由它们产生出的病毒会渗入泥里和孵化材料里,一代一代地累积起来,一旦等到有利于它们作威作福的时机,就会爆发出令人可怕的瘟疫来.(二)残存的食物,喂养秧子的食物如果投放方式不对,或者被秧子叼走到暗处啃食不了而有残存的,都会如秧子的粪便一样兹生出病菌病毒来.所以孵化白虫秧子禁止散撒投食,食物要放在能便于秧子取食和容易把剩食全部拿走的器物上,并尽可能及时挑走泥地上残存的剩食,这又是一件不容疏忽的事.残食的遗害不亚于秧子的粪便.(三)有害异物异种的带入,暖箱孵化白虫斗蟋因秧子都在缸箱里孵化,不与外界有接触,所以对暖房里的工作人员和来参观的外人没有严格的要求.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就完全不一样了,人员走动的土地正是秧子的活动场所,丢弃的物品和嘈杂的人声脚步的震动及鞋底踩踏带来的生物异种都会影响到秧子的正常生长.举例来说:一只秧子正在蜕皮,由于人员行走传来的震动,会使正在蜕皮的秧子感觉到危险而逃离蜕皮地点,这样就会造成秧子吃皮蜕不足而影响到以后的生长.丢弃的物品和鞋底踩踏带来的生物异种则更是大棚田野孵化白虫蟋蟀的大敌,其中的危害任何人都知道的自不必多言.</P>
<P> 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与暖箱孵化白虫斗蟋再有一个区别是秧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家知道凡是群居的生物必有领头的首领,如马牛羊群有首领,狼猴鹿群有领头的.蟋蟀也一样,一群蟋蟀中迟早会斗出一只王者来.王者蟋蟀常常盘居在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享受最好最新鲜的水食,沐浴最多最靓丽的光照,并用粪便气味划分出一大块区域不容其它同性蟋蟀进入.可以这么说出了缸王是暖箱孵化白虫斗蟋者的福气,他可以在一间份房里同时孵化出许多缸王来以平价卖出,薄利多销就能取得总赢利,并赢得人们对他暖箱孵化出的白虫斗蟋的赞誉:某某的白虫真厉害!因为他孵化出的白虫斗蟋称王者众多,整体数量上打斗能力会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而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有了棚霸则是孵化者的悲哀了!为什么这么说?你想想:一排大棚能出多少只棚霸?远比暖箱孵化白虫斗蟋出的缸王少!其余的都是被斗败的二爷,大多数人买了二爷回家等养足出斗时却被暖箱孵化出的缸王打败,而棚霸只留存在极少数人手里,整体上大棚田野孵化的白虫斗蟋打斗能力水平就呈现出低水平.长期以往,恶性循环,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者的声誉就低落了.这里还要再说一下缸王棚霸对整体蟋蟀打斗能力的损害,由于有了缸王棚霸就有了它们对领地的巡视,一切同性蟋蟀都是它们驱逐的对象,每日同性二尾秧子频繁受到驱逐追咬,斗性急剧下降,由此产生一种不好的现象:受追咬惊动的秧子会赶快做一件事:蜕皮节奏加快,龄期期数减少.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早蜕壳的都是一些小厘码的蟋蟀,大个蟋蟀一般要再晚十天半个月才出壳.野外的秋蟋也是如此,立秋前后捉到的都是一些小个蟋蟀,直到八月一十五日至八月二十三日处暑之间才会有超大厘码的二尾蟋蟀出来.这其实也是人们追求大个二尾蟋蟀的内在原因!只是从没人说透原因而已.<br>这是红黄的大棚内部一角,分隔开的一方格面积与一间份房差不多大.<br>http://www.xishuai.com/bbs/xml/file/%B6%AB%B7%BD%BC%D9%C8%D5%CC%EF%D4%B0%CD%BC%C6%AC1.DSCN7235.JPG<br>这是天津行家的粉房,图是借来的,还请原发图者原谅为盼!<br>这间份房中放置了许多孵养大缸.同等面积里缸王要比棚霸出得多得多了.<br>http://www.guochong.net/bbs/UploadFile/2008-6/20086219172230761.jpg<br> 野生动物有用尿液标识领地的习性,这些尿液中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素,对外影响到其它动物的行为.前面曾提到过的王者蟋蟀也会用粪便气味划地而居,实际上所有的蟋蟀都是这样做的,每一只蟋蟀占窝时都会在窝里窝外拉屎撒尿标识领地,这又是一个蟋蟀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蟋蟀粪水中的信息素能使拉屎撒尿的蟋蟀呆在窝里感到自身很安全,能使外来的蟋蟀意识到正在侵入它虫的领域,小心行走时刻准备在受到攻击时逃走.秧子的信息素最大的作用还在于会抑制其它秧子的生长发育,阻碍它们成长.这信息素而且还会渗入土表泥里影响到下一代秧子的生长.一只雌性三尾在同一地点一次产卵约能产150~200粒虫卵,这同一窝虫卵出的秧子因为有着共同的渊源,它们的信息素能共享使之都强壮起来,而其它雌性三尾产的虫卵后代的信息素则能弱化它们.这在野外秋蟋中有着明显的现例,捉过虫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条垄沟两边出的虫会极然不同,一边大另一边小,如果把大虫一边的雌雄蟋蟀放到小虫一边土里,以后几年里是不会出大个的蟋蟀,这里面蟋蟀粪便中的信息素起着很大的抑制作用,当然肯定还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信息素的遗留在野外会被大自然的阳光雨雪风化植物吸收自洁自清作用逐步消除掉,在大棚里自然的阳光雨雪风化自洁自清作用很弱.信息素的作用会逐年累积起来,对以后秧子的成长起着生长抑制作用.<br>这是孵化一个月时换下来的秧子窝,可以看到已经是粪迹斑斑了.为了使孵化不出问题到一个月左右时要更换孵化用的材料.<br>http://www.xishuai.com/bbs/xml/file/ljbljb2.599.1.jpg</P>
<P> 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与暖箱孵化白虫斗蟋区别之四是天敌,蟋蟀的天敌极多,鸡鸟蛙蜥蜴壁虎,蜘蛛蚂蚁蝎子,泥土里还有细菌病毒霉菌.这些天敌在暖箱孵化白虫斗蟋时很容易就被人们清理掉了,并能做到很好的防治,石灰粉刷墙壁扫清地面,关紧封闭掉门窗缝隙,能有效地阻止它们的入侵.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时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就算暂时清理了土表的害虫,却无法清除掉土层下面的害虫,也无法将泥土里的病虫害彻底清除掉,更不可能将整个大棚完全封闭起来不让一只天敌入侵.做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的人许多次就是败在了蟋蟀的天敌嘴里,辛辛苦苦忙活了数月,等到了蟋蟀成虫收获时,地里基本上没有蟋蟀可抓!都喂饱了那蟋蟀的天敌了.最近的一个实例是<<中华蟋蟀用具网>>浦东唐胖子发的一帖:<<只记的山里有老虎,却忘记了墙上有壁虎>>,一箱白虫全部玩完了,倒出一条肥硕的壁虎来!不知什么时候从缝隙钻进份房来的一条小壁虎,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惨痛损失!<br> 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与暖箱孵化白虫斗蟋区别之四是管理,这里只谈内部管理问题,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的管理远比暖箱孵化白虫斗蟋要复杂和严格得多.因大棚田野孵化白虫斗蟋用工多,参与人员杂,人多的团体要出效率离不开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定详细的纪律细则,细化每一项操作规程是育化成功措施上的保证.禁止人员随意进出孵化场地,划分好工作巡回路线不得随意乱走,进入场地要在专用隔离间更换鞋子(甚至衣裤),秧子投放按固定位置依此进行并做好标记,秧子数量按面积大小以固定比例放养,饲料根据需要随配随用,定时定量定点定人投鲜食收剩食,白天夜晚严格按要求调节温度湿度,按要求调节大棚内空气与外界的交换和阳光的照射时间,安排人员定时定点巡查场地秧子育化情况,每个工作人都要做好工作日志.育秧期内应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参观活动,任何员工发现异常情况都要及时上报,还有许多无法一一列举.总之管理是出效益出成果唯一对人的要求,要做好管理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br> 从我动手孵化白虫蟋蟀以来,自认为获取了一些对白虫蟋蟀新的了解,然以我个人狭隘的知识面去了解复杂深奥的生物------蟋蟀,这些认知很片面很浅薄,肯定谬误不少,殛待大家批评指正为盼.大棚孵化白虫斗蟋的成功与否用缸箱孵化经验去解释实在有点牵强附会,斗胆说了许多,碎嘴子,还请众位网友谅解!</P> 看的出有学问 箱养.缸养规模小,好掌控.大规模养殖不易,尤其是反季节.大棚反季节繁殖,估计要用地暖,再覆盖地膜.祝:有志者事竟成! 快了,我们共同研究,不会走不同的。月球都上了,养虫会那么难吗? 反季节一定要搞有人在海南成功了 从理论上看,长江两岸和以北大棚份虫,想出近似或超过野生秋虫质地的,只适合顺季孵化。当然反季也可出虫,但投入和产出极其不成比例,无产业化前景。 壁虎确实得防啊,十几年前我住平房用一个大鱼缸养虫,因为顺季就没加盖子结果有一天发现了一只大壁虎在里面悠哉悠哉,我动它它对我张开大嘴吱吱直叫,原来它把自己当主人了。至于缸王,棚霸,地主什么的倒不敢苟同,有时在一块很小的地方可以捉到好多大蛐蛐而且个个勇猛。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已离你不远。 顶。。。。。。。。。 {:3_294:}{:3_297:} {:3_29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