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痕迹鉴定古瓷
3个痕迹鉴定古瓷作者: 出处: 西安晚报 发布时间:2009-12-08 07:20:20
陶瓷涉及到的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说:“经实践检验,鉴赏中国古陶瓷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其核心是‘自然’二字。”
第一看使用痕迹。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其次是工艺痕迹,它是各个历史时代的缩影。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王春城说他以前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到今天为止,几乎没有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样的。诸如此类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最后是出土痕迹,它是历代瓷器出土的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古地区的土、东北地区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以人为附着土质的方法为例:一是胶粘,无论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两三年,三年以上的也有,但是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粘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露马脚的地方
{:3_292:}{:1_182:}{:1_206:} {:1_182:}{:1_18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