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项金背 发表于 2011-7-31 22:26:20

斗蛐蛐(转帖)

从小儿,我们胡同的孩子像别的孩子一样,就爱斗蟋蟀。那时候,各家各户的情况差不多。大一些的孩子,会跑很远的路自己去捉。而小一些的孩子,则要等家里的大人闲暇时从外面顺便捉一些。
最喜欢养蟋蟀和斗蟋蟀的人是“金城”,其次是“文宗”、“希求”、“老四”和“西敏”等等。
我也很喜欢养蟋蟀,但与他们不同,我是将兄长们抓来的蟋蟀全部用一个坛子放起来。坛子底面上,用泥土与沙土作底儿,上面用胶泥和水做成小桥、小山、山洞、俗称“过罗”的东西。再将各种野草放一些在里面。这样我的蟋蟀,就又有了一个比蛐蛐罐儿大的多的地方可以生存。而我又可以随时去观察它们,将一些稍微大些的蟋蟀挑出来,用蛐蛐罐儿单养,以便随时与别的孩子斗蟋蟀。
那一年,二哥在厂里加班,与同事一起连草带蟋蟀抓了一大壶,捎回家来。其中有一个蛐蛐儿个儿比较大,我用一个较大的瓷罐子盛放它。叫它“黑油”。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是黑油油的,不像别的蟋蟀,总会带些黄褐色。“黑油”咬起架来十分勇猛,少有对手,常常鸣叫着、鼓动起翅膀得胜而归。更特别的是叫声也十分清脆,响亮,我十分珍惜它。临近“白露”,它终于抵挡不住自然的威力寿终正寝了。我伤心了很长时间,甚至悄悄的落下过眼泪。
那时候,胡同里正在通自来水管道,因此将中间路面挖了一条长长的窄坑。我用木片作了一个小小的木盒,权当棺材,将它深深的、偷偷的埋在了通道的底下。这件事谁也不知道,那时我已有六七岁了,该上学了,大概是怕别人笑话自己的多愁善感吧。
但和金城的蛐蛐儿比起来,“黑油”却稍逊一筹。他的蛐蛐儿大概有“七厘”左右,是从小将大蛐蛐秧子(指还没有长翅膀的蟋蟀),用生豆瓣喂养大的。有时还将豆瓣用豆浆泡过。俗语说:“七厘为王,八厘为宝”。那时候正搞**,可孩子们不管这些,虽然不允许赌博,也知道这是一个好蛐蛐儿。不但我的“黑油”败在了他的手下,胡同里所有的蟋蟀统统都被他击败过。用我们孩子的话说:这个蛐蛐是“托底”。“托底”是个形容词,是说这个蟋蟀咬起架来不要命,而且特别有劲儿。一旦遇上对手,它先将身子紧紧的贴向地面,用腹部和大腿的力量抓住泥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鸣叫着向敌手靠近,一旦交手,就会用牙齿将敌手狠狠的掀翻在地。当敌手强大时,它就一边嘶咬一边慢慢后退,当退到罐壁,后腿用力一登常常可以反败为胜。因此,“托底”是我们胡同里的长胜将军。很多别的胡同的孩子闻名而来,却全部铩羽而归,无一幸免。
直到有一天,我的邻居“希求”的二哥从厂里抓了几个蟋蟀回来,其中有一个,个子很不起眼,比我的“黑油”还要小一些,黄褐色的翅膀,翅膀的边缘还有些向外微张,形成头小尾大的一副怪膜样。就是这个小怪物,却第一次终结了作为王者“托底”的不败纪录。那一次“大战”,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据后来“希求”半吹嘘半认真,洋洋得意地介绍:别看这蛐蛐儿个儿小,咬极了,行家管它叫“十王九不斗”。意思是它遇强则强,好勇斗狠,不死不休。可也因为它的长相怪异特殊,我们一般孩子也管它叫“刺儿”。这两个名字都代表蛐蛐的特点。
也许是“托底”刚刚和我的“黑油”战罢,未能好好休息的缘故。当“刺儿”放进蛐蛐罐儿的时候,它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将身体紧贴罐底,警惕的摇动着触须前进,慢慢的寻找对手。而是直起身子,毫无警惕,示威似的嘟嘟嘟、嘟嘟嘟的鸣叫起来。而“刺儿”刚好相反,虽然个子较小,却毫不示弱。摇动着身子直冲上前,在双方触须稍一碰触后,略一停顿,张开一双黄褐色的牙齿,紧紧钳住对方的牙齿,使劲一翻,把毫无防备的“托底”掀翻在地。这一下,可把从无败绩的“托底”打了个冷不防。
很快,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互有胜负,“托底”逐渐慎重起来。开始摆出一副戒备的姿态,慢慢的寻找战机。而“刺儿”则开始趾高气扬的高声鸣叫。
紧接着,是两个对手不顾生死的几番恶战。时而牙齿交错,两个身体像滚轮一样在罐里滚来滚去。时而使劲一甩,将对方的身体摔向罐壁。更多的是双方像顶牛一样,将对方的身体拱的像一张弓似的直立起来。小小的蛐蛐罐儿成了罗马的角斗场,更为小小的两只蟋蟀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般缠(争)战不休。
纠缠中,我们紧张得像罐里的两只蟋蟀,摒住呼吸一声不吭,直到战斗结束。结果却大出我们的意外,看似弱小,样子丑陋的“刺儿”竟把个子庞大,行动沉稳老练,保持不败纪录的“托底”攻击的四处逃窜。最后,无奈之下竟采取了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逃之夭夭,跳出了罐儿外。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刺儿”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蛐蛐王。
经过十来天的休养生息,“托底”在主人的耐心照料下慢慢复原。开始先将一些较小的蟋蟀放进罐儿里,让他逐渐适应,培养他的锐气。因为从无败绩,“托底”这次的打击太大,以至于见着同类,磨头就跑。但久试之下,“托底”开始和其他蟋蟀试探性的交战,其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可以和他相持几个回合的对手。“托底”的主人又孕育着再次让“托底”和“刺儿”交手的心思。正在酝酿的时候,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
“文宗”的父亲从厂里捎回一只蟋蟀,让我们大吃一惊,大伙儿从未见过这样大的蟋蟀。这只蟋蟀在七厘半到八厘之间。通身黝黑,透着亮光,“齐须齐引儿”,威猛高大。不知道的就拿他当个小“油葫芦”(一种比蛐蛐儿大的多的蟋蟀)。
放在罐儿里,它神气的沿着罐儿壁转来转去,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那叫声,高亢悠长,既不像“刺儿”那样唧唧唧的刺耳,也不像“托底”叫声那样低沉,却有点像我的“黑油”叫声那样清脆动听,但却更为响亮有力。
“文宗”用它与其他人的蟋蟀斗了几回,战战皆胜。最后神气的捧着盛放大蟋蟀的蛐蛐罐儿,试着先和金城的“托底”斗一斗。它可能想得是:假如斗败了金城的“托底”,缓些时间,再和“刺儿”决一死战。
其实,“托底”的实力比“刺儿”要强,上次两强大战有些不够公平。第一个原因是“托底”太骄傲,见“刺儿”其貌不扬,个子又小有些大意。第二个原因是“托底”与我的“黑油”久战力疲。第三个原因是“刺儿”属有备而来,战术运用得当,第一个回合就将“托底”掀翻在地,挫了“托底”的锐气。以至“托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可凭心而论,“刺儿”的顽强拚博也是有目共睹的。
当“文宗”将大蟋蟀放在罐里的时候,“托底”正沉稳的像往常一样沿着罐边慢慢的巡视。而大蟋蟀则像当初“托底”战败一样,身子高高支起,触须胡乱摆动,趾高气扬的一边前进一边鸣叫示威。
触须一碰,两只秋虫开始接战。大蟋蟀一鼓作气拼命的将“托底”向后推去,而“托底”则一边抵抗一边积蓄力量,慢慢的退向罐边,直到身体几乎挤到了罐子,尾部被挤得变形,它才慢慢的发力,先是曲起腿来,将大腿登住罐边,双齿紧紧钳住对手,然后借助双腿的力量使劲一登,将对方撑得卷了起来,随即迅速的摆脱了对方。紧接着,一边鸣叫一边沿着罐子紧逼对方,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大蟋蟀经过初次接战,大吃一惊,正想重整旗鼓,尚未准备停当,被“拖底”的一轮猛攻,猝不及防败下阵来。
接下去是几番缠斗,大蟋蟀仓促应战,再加上“拖底”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凶猛狂野的战术风格,它只剩下围着罐壁四处奔逃的莙态。
看形势不妙,深怕自己的蟋蟀有所损伤,“文宗”伸手入罐中分开了两只蟋蟀。就此一场蟋蟀的战争才宣告结束。

{:soso_e163:} {:soso_e163:} {:soso_e142:} {:soso_e142:}


蓝项金背 发表于 2011-7-31 22:32:16

沙发! {:soso_e163:}

神阿门我了 发表于 2011-7-31 22:35:51

{:soso_e128:}{:soso_e163:}

京城虫痴 发表于 2011-7-31 23:37:07

{:soso_e181:}{:soso_e102:}

京城吴大帅 发表于 2011-8-1 07:20:21

{:soso_e182:}

大红袍 发表于 2015-6-5 17:35:32

本帖最后由 大红袍 于 2015-6-5 17:36 编辑

{:soso_e128:} {:soso_e163:}

老将军 发表于 2015-6-5 18:00:28

{:3_292:}{:3_29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斗蛐蛐(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