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斗蟋蟀文化是不是后继无人?
一个具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人把他作为国粹,也有人把他当做糟粕,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这就是斗蟋文化。在这里说明的是斗蟋无可厚非,文化也能与世长存,无非就有有个别急功近利者扩大了斗蟋的负面影响。然而在现在物资基础丰厚,精神文明建设全部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种文化也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斗蟋文化相对于其他来说确鲜有蓬勃发展之现象,斗蟋文化也缺乏传承之基础。这些基础不仅仅是资本,还有群众基础,如果一个文化一旦失去他的群众基础,也将会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斗蟋文化严重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玩蟋蟀最集中的可能就是50至70后的这群人,其实想想也很简单,想想40年前左右的的中国,完全也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那时候还的农村还有着最简单的农耕活动,那时候城市还随处能见砖头瓦砾,在这个物资基础极其贫乏的年代,精神层面除了拿着红本本宣扬毛浙东思想以外,再没有什么都够追求的了,更别说现在有网络、有酒吧、有KTV、还有形形色色可供消遣的渠道。然而即便是物资在匮乏的年代人们也不乏自娱自乐精神,到了秋季的蟋蟀算是给我们贫乏的物资生活带来了一点的生机,现在的60后70后在那个时候算是天真无邪的孩童时代,斗蟋蟀肯定也是存在于脑海中最深刻的孩童影像,现在的他们已经成家立业,有着自己稳定的生活,但是业余饭后他们没有80后那么多的疯狂和消遣渠道,只能三五成群起来玩玩自己的玩具。这个情景不能说是全部的蟋蟀玩家的真实写照,也能代表这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的情况。然而随着社会 的发展,物资生活的丰富,斗蟋蟀的可替代品也逐年增加,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80后的我们可能还仅存这童年的记忆,90后的已经鲜有人知,更何况生活在物资生活更加丰富的00后呢?再试想一下40年以后的时候,当那些所谓的玩虫大家都已经到了风足残年或者已经驾鹤西去,还有多少人能够玩蟋蟀,还有多少人知道蟋蟀,这样就会慢慢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随着他的群众基础的慢慢减少和急功近利者的不断扩大其负面影响,不排除有消失的可能。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是即便是没有后浪,前浪也会死在沙滩上。所以斗蟋文化后继无人并非危言耸听。
{:soso_e120:}也蛮好玩的少了,蟋蟀的子孙多了 我是80后的秋虫迷,望指教!! 也是互有利弊,文化没有了,还了一个物种自然的繁衍生息{:soso_e100:} 亮子 发表于 2012-6-29 23: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是80后的秋虫迷,望指教!!
同是80后,指教谈不上。就是接触东西多了,也就想的多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_293:} {:soso_e100:} {:1_207:} {:1_181:} 无敌枭枭 发表于 2012-6-29 23: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是80后,指教谈不上。就是接触东西多了,也就想的多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我是兖州新驿镇的,今年回家搞蛐蛐,不知兄弟你怎么打算的? 80后虫痴,不敢拍死前辈,还需要你们培养我们这些后继人.... {:soso_e163:} {:soso_e105:} {:soso_e132:}{:soso_e100:}{:soso_e178:} 楼主担心的有些多余了,我看现在不是玩虫的人减少而是在增加。 就拿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来讲,还能抓到点色烙较正的大蟋蟀;现在的色烙好点的不大见了,而且要捉到度地的很困难!
长此下去,玩蟋的兴趣还会高吗?{:soso_e115:} 同是80后的虫迷,在努力学习中。 雅趣盎然 发表于 2012-6-30 18: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拿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来讲,还能抓到点色烙较正的大蟋蟀;现在的色烙好点的不大见了,而且要捉到度地的很 ...
那个时候的事情不知道,反正小时候要是捉个蛐蛐,村里多的是,现在只能是寻觅了。 曲曲少了,玩的人多了,所以,,,,,唉,,,, 因物质匮乏而玩虫??此言差矣!可以弹玻璃球、瓶盖,可以丢沙包,可以滚铁圈,可以做弹弓打不知谁家的玻璃……斗虫之所以被喜闻乐见,皆缘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而今之教育已经与传统割裂,现在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孝?感兴趣三国故事??懂得孔融让梨???怕是见到公交车上有座位会第一个冲过去,哪管旁边的蹒跚老人……斗虫不能延续,非虫少,实为价值观扭曲,文化也被河蟹了…… {:soso_e179:} Bravodong 发表于 2012-7-1 01: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因物质匮乏而玩虫??此言差矣!可以弹玻璃球、瓶盖,可以丢沙包,可以滚铁圈,可以做弹弓打不知谁家的玻璃 ...
玩虫是物质匮乏下玩具的一种,和玻璃球、沙包是一个道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少不了他的基础,也就是群众基础。群众基础和文化的关系就和林子和鸟的关系差不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林子都没有了,就别说什么鸟了。斗蟋文化现在缺少了他相应的群众基础,也就是在全国大范围来说知道的人太少,我们能做的就是现在扩大其影响面,多“植树造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飞翔空间,也愿我们一道为这个“林子”努力。 1092218187 发表于 2012-7-1 0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曲曲少了,玩的人多了,所以,,,,,唉,,,,
蛐蛐少了只是一个方面,更严重的是那个恶性循环、、、 听你们聊,我70后。{:soso_e113:} 社会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但人的素质还没跟上,所以会有药水虫,白虫,大棚等等等等,到了白虫全面战胜秋虫的那一天,也就差不多了,再这样下去不是文化了,会变成唯利的工具!唉。。。。。。。。玩一年是一年,非常怀念偶儿时的玩虫氛围。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