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向培育孵化打斗能力超强的白虫蟋蟀(转帖)
定向培育孵化白虫蟋蟀的内容有许多种,有形体定向培育、行为定向培育、品种定向培育、色泽定向培育、产量定向培育、现在还没有的耐寒性定向培育及抗病力定向培育等。 今天起帖就如何行为定向培育打斗能力超强的白虫蟋蟀的方法作一番演论。何谓定向培育?
定向培育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生物群体,促使某一生物的遗传性向人们所要求的方向变化,同时将它们不断进行接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
定向培育的结果带有一定的不可知性,但只要掌握定向培育物种的特殊性,加以正确利用,选定的定向培育目标成功率还是很大的。
当人工诱变育种运用到孵化打斗能力超强的白虫蟋蟀实践时,定向培育也注入了最新的含义,这种在几代白虫蟋蟀上持续应用某种人工诱变手段,促使其向某一方向变异,提高所孵化白虫蟋蟀的打斗能力,也应该算为“定向培育”之一种。
在论述之前,先说几个定向培育的例子.
例1:我曾发过这样的一帖:[原创] 说一个物种进化的小事例 http://www.guochong.net/home-space-uid-268-do-blog-id-9760.html 讲了一棵大红色的康乃馨,一位小姑娘每年在红花中选择淡一些的花留种,经过人为六十年的定向选育,完全改变了它的外观色泽,变成了全白色的康乃馨的故事.
例2,波斯猫的选育例子 http://www.cnxishuai.com/read.php?tid=9122&type=0&hid=2&tpage=1 描述了以阿富汗的土种长毛猫和土耳其或亚美尼亚地区的安哥拉长毛猫为基础,在英国经过100多年的杂交培育、选种繁殖而成,于1860年诞生的一个品种---波斯猫。它的遗传基因经过一百多年的选育已经稳定固化,成为人类又一个变造的新物种.
例3:养鸽大师祝匡武老师在几百个信鸽品种中,选择上海杨登元师傅家的麻雀西翁鸽,历经几十年寒暑和艰辛磨难,用同出一门的海茨曼、台湾4号、3546等西翁品种远亲近交,终于培育出了一路适应恶劣气候、地形的、中远程西翁品种,如用其做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例4:在我的 [原创]简易孵化白虫的土方法(完整版) http://www.xishuai.com/home-space-uid-19-do-blog-id-193.html 里说过一个国外昆虫学家做过的试验,验证了昆虫有行为遗传特性,这是人们能定向培育孵化打斗能力超强的白虫蟋蟀的生物性基础---行为定向培育.
其实这样类似的说法,在我国早就有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前半句话说的是生物性肌体遗传,后半句话讲的就是生物性行为遗传.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就观察到了生物有:肌体遗传和行为遗传,并对此做了精确的描述.还有一句话:虎父无犬子.明明白白地说清了强壮的父辈是下一代行为强悍与体质优异的保证!
定向培育孵化打斗能力超强的白虫蟋蟀前期准备工作
一,定向培育的目标:盆中动态如秋虫蟋蟀般活泼,打斗时行动快捷,发口迅极,夹口沉重的蟋蟀.
二,选种:
这里有两种雄性蟋蟀的选种方式:
1,选择在养盆中动态活泼、打斗时行动快捷、发口迅极、夹口沉重的蟋蟀,这被选中的雄性蟋蟀可以是秋虫蟋蟀也可以是白虫蟋蟀.不过有一点,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雄性蟋蟀是少之又少的,短时间内要集齐一定数量的优质雄性种蟋恐怕有困难,好在现在科技水平远高于从前了,蟋蟀种卵的冷藏保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用数年时间来集齐一定量的优质雄性种蟋的虫卵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种蟋虫卵后再集中进行孵化.
2,可同时选择在养盆中动态活泼、打斗时行动快捷、发口迅极和动态稳重、夹口凶猛的两种优质雄性蟋蟀,用它们的后代来进行混血从而得到动态活泼、打斗时行动快捷、发口迅极、夹口沉重的蟋蟀.这条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走,也可以一、二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短时间内获集到足够的优质雄性蟋蟀的种卵.
用作种蟋的优质雄性蟋蟀是多多益善,雌雄各种色络最好都有选备,形成多条血统谱系,供将来混血交配.做种用的雌性蟋蟀也要强调选用在养盆中动态活泼、行动快捷、蹬腿有力的中大个子蟋蟀,雌性蟋蟀可不用建立品系族谱.
建立品系族谱,每一只优质雄性种蟋就是一个品系族谱的血源族头,以后的每一缸(箱)后代都要有标签标注,写明此代白虫蟋蟀在该品系族谱中的位置,便于了解血源及代数远近为品种驯化作为依据.
三,择配:
选种是基础,配种是关键。
用鸽子来举例,配种并不是千公里雄鸽配千公里雌鸽就能得到千公里鸽这样的简单,配种的目的是要把种蟋的优点(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取其所长)继承下来,把种蟋的缺点(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利的特征)除掉,使之变为我们自己需要的得心应手的品种。这个工作并不像裁缝做衣裳那样容易,因为种悉的优点和缺点会同时遗传给下一代,这就要选配得当并进行几代的淘汰选择,这就是下面要讲的所谓的品种驯化。
雌雄虫色搭配问题: 青配青,紫配紫,黄配黄这是一般的常识,但实践中发现这样做一般不能得到或达到所想要求白虫蟋蟀后代的设想色泽.原因是选出的两只雌雄蟋蟀DNA色点位置不同造成的,打个比方:雌性蟋蟀DNA色点位置如在10~14点位,而雄性蟋蟀DNA色点位置在16~20点位,二者无公共重合区域,这样两只雌雄蟋蟀交配产出的后代体表色泽就是多样性的,绝大多数没有如父母辈的色泽那样深浓,表现为杂色或淡色络.只有雌雄蟋蟀的DNA色点位置有相互重合区域,它们后代的体表色泽才能够有如父母辈那样或更为深浓.但人们不可能知道雌雄蟋蟀的DNA色点位置,选配的两只雌雄蟋蟀的后代体表色泽就会出现偶然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用二种方法
1,在后代中鳞选出与父辈品系色络相近或更为深浓的再作种蟋,当然在养盆中动态活泼、打斗时行动快捷、发口迅极、夹口沉重仍为第一首选,这个条件必须代代严格遵守.
2,染色原理来达到,如染黑色时黑色染料中掺入少量的红色或蓝色染料,染出的黑布会黑得更浓更深.同理黑色的雄性蟋蟀配紫色雌性三尾,它们的后代体表色泽会黑得深浓.又因为虫体表面色落是相对遗传特性中随环境、食物、发育最具变异的部分,因此食物中混合能够使虫色变深浓的食物也是很重要的,如旱莲草就是,而孵化环境是笫一位的,深黑色的蟋蟀用黑色的孵化材料来孵化,黄色的蟋蟀用黄色的孵化材料来孕育.
四,驯化:
品种驯化是指对人育的生物代代进行定向选择,把优点(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取其所长)继承下来,把缺点(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利的特征)除掉,使之定向繁衍成为我们人类需要的得心应手的品种的过程。
品种驯化的办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降代选育,另一种叫多血杂交。
降代选育:还是用育鸽来作说明,对于一个引进的优秀种鸽,一般有“三代出成绩”的说法,这就是利用生物性状的特殊发达性同时具有特殊变异性的道理。生物的任何特性,离开原始性状越远,则这种性状越容易变化。例如一对极优秀的肋斗鸽,只要两代放松选择,到第三代便完全失去打翻斗的能力。一对年产蛋360枚蛋的莱航鸡,只要两代放松选择,到第三代产蛋率就大幅度下降。
我们孵化豢养的白虫蟋蟀,如果没有资深的或专业的繁殖选育经验,只是简单地选雌选雄进行交配产卵,再孵卵育秧得到它们后代白虫蟋蟀,很快就会发现白虫蟋蟀的打斗能力急剧下降,这就是降代选育所要解决的难题,因为白虫蟋蟀同样具有生物的一切特性,离开原始性状越远,则这种性状越容易变化。严格遵守代代选育在养盆中动态活泼、打斗时行动快捷、发口迅极、夹口沉重的雄性后代白虫蟋蟀,及做种用的雌性蟋蟀选用在养盆中动态活泼、行动快捷、蹬腿有力的中大个子蟋蟀,是确保实现目标之品种驯化的必要手段.根据人们数千年养育动植物的经验,一般一个物种在降代选育20代后,该物种的遗传特性即趋于稳定,很少再发生急剧的变化.
杂交:杂交可以扩大亲本性状变化的幅度,扩大了人工选择淘汰的范围,最后博取众品种之长而获得杂交优势的新品种。
杂交能兼具各亲本的优点和缺点,但也可能一部分后代较集中优点(人们认为的优点)另一部分后代较集中缺点。所以就要在后代中进行严格的淘汰选择,尽可能选出理想的后代来。
以上两种驯化育种办法,前者似乎较消极等待,但确是较实际的办法;后者看似较积极争取,但其后代淘汰屏弃者较多。
杂交是扩大优势个体的选择面,而极近交则相当于采用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类似于“克隆”技术,把最成功、最理想的优良个体“复制”出来。
混血:指两个不同血统的人生出来的孩子,用于描述有不同种族,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例如父母肤色不同的人,但是也有人用于称呼不同种动物之间的后代。杂种与其含义基本相同,但是用于称呼人时含有强烈的贬义。
在人育孵化白虫蟋蟀方面,混血是指两个独立自交的单系血统白虫蟋蟀后代,在远缘杂交,也称远端混血.
远缘杂交优势是十分突显的,可造成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成因。
基因的多样性至少造成了两种益处:
一,是有许多来自不同血缘的优势基因可相互交换和融合,以形成后代在体格、外貌和智商上的优异之处。
二,是避免后代陷于遗传疾病之中。
用人来举例:在每个人的10万个功能基因上,都会有5至10个或更多的遗传致病基因,血缘远的男女结婚,就会大大地减少男女双方的致病基因相遇几率,减少遗传病的产生。
远缘基因可获得众多的优势,前面说过作种用的优质雄性蟋蟀,及雌雄各种色络最好多多选用、选备,形成多条血统谱系,供将来混血交配.在独立单系孵育白虫蟋蟀多代后,即可选配两个不同血统的远端白虫蟋蟀来进行混血杂交,可以轻易地获得具有定向培育目标的超强打斗能力的白虫蟋蟀.
我曾给过一位网友一些白虫六代米西虫卵(是白虫米西进我家之后的代数,以前代数不知).他第一次孵化出来的纯米西白虫不会斗,与秋虫合对,胜率只在20%左右.问我之后于2009年用他家乡出的野生秋虫与之混血,得到的米西野秋混血卵在2010年与野生秋虫同期孵化,孵出米西白秋混血二尾成虫数十只,在秋虫战斗力最佳的十月与之对决,胜率是出人意料的80%~90%!只是夹口速度较慢,但夹口力量足,斗口变化多.可见我发的帖:[原创]今天白秋混血蟋蟀已可三秋战胜秋虫 http://bbs.zhdouxi.com/read.php?tid-8255-fpage-0-page-1.html ,这其实就是两个独立自交的血统品系远缘(远端)蟋蟀后代之间作的混血杂交.这个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了白虫蟋蟀远缘(远端)混血杂交极易获得成功.
另外,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方面观察体会,白虫蟋蟀随着代数的增加或者个子的增大,白虫蟋蟀在盆中豢养时和竟斗中表现出来的打斗能力却不断地在下降.人工培育的白虫蟋蟀如果选择了“大”就会失去“活”,而自然界中的野生大个子秋虫蟋蟀却没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人工孵化时的条件所制约的,这条件涵盖了孵化的全过程中.既然人工孵化白虫蟋蟀有条件限制,那我们只能在孵化白虫蟋蟀的过程中,改造环境,合理配食,取长补短,择优弃劣,通过排列组合,安排合理的育种周期,把老天爷赐予的财富发挥到理想的限度,在“斗性”和“体型”两者之间,获得最佳的组合,据经验白虫蟋蟀的体形在2.5斟~4.0斟之间为最佳的组合。 沙发自己坐{:soso_e129:} 有内涵{:soso_e179:} 小施辛苦了这文章选的好,我一般不看长篇,就你这篇我看完啦。{:soso_e160:}{:soso_e179:} 乾坤兄 发表于 2013-2-27 12: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施辛苦了这文章选的好,我一般不看长篇,就你这篇我看完啦。
乾坤兄好,因为自己对白虫份虫不太了解,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不错就转帖分享一下,谢谢顶贴,上香茗了。 {:soso_e160:}{:soso_e163:} {:soso_e179:}{:soso_e163:} {:soso_e179:} {:soso_e179:} 本帖最后由 五德堂主 于 2013-2-28 21:43 编辑
顶顶吧!能写这许多也不容易。 {:soso_e176:} 技术贴赞一个;有劳辛苦,茶请!{:soso_e179:}{:soso_e160:} {:soso_e179:}{:soso_e142:} 好贴,真的好,{:3_296:} {:3_294:} 白虫沒有养过,不懂,想试。
长篇论文,侃侃而谈,顶了。{:soso_e163:} {:soso_e100:} {:soso_e100:} 先上茶,再说好不好,呵呵 {:soso_e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