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蟋蟀教父"開創斗蟋蟀風潮】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3-4-25 21:04 编辑“台湾蟋蟀教父”谢爵安22年前发起斗蟋蟀风潮,也自行摸索出蟋蟀人工养殖。记者吴淑玲/摄影
台南县新化镇每年举办的“武林黑龙会”,已成为全台斗蟋蟀的年度盛事,“台湾蟋蟀教父”谢爵安21年前开创斗蟋蟀风潮,成功研发出蟋蟀人工养殖技术,当前他的“黑龙大军”仍维持数万只,并一手创建正新小学建立“蟋蟀馆”,义务提供技术及蟋蟀。
新化镇丰荣社区推动的斗蟋蟀比赛,今年进入第24年,不只发展为全台性的“武林黑龙会”,“蟀哥”也成了新化镇吉祥物,一走进新化镇,处处可见“蟀哥”。
20多年前,谢爵安将早年农村的童玩带入社区,开始推动斗蟋蟀;又为了品种改良,他将原本野生的蟋蟀带入人工养殖的新领域。15年前中兴大学就有人向他请教,并以蟋蟀人工养殖为论文,取得博士学位。
谢爵安表示,研究蟋蟀人工养殖的前5、6年最辛苦,什么都要自己尝试,因蟋蟀爱干净,环境一旦遭到污染,就可能整批死亡,台湾农地长期受到农药污染,有一段时间很难在野外发现蟋蟀。
谢爵安说,蟋蟀体型小,体重是比照黄金用分来计算,一般重量在2.5分半以上至4分,外观以“虎头老鼠尾”的体型最好,斗蟋蟀是靠利齿互咬,头大牙齿就大,因此,“大头”的品种最受欢迎。
蟋蟀也不能近亲繁殖,否则体型会越来越小,因此谢爵安很早就建立族谱,认清那个系统是头大的、那个系统是身长的,才能培育出最佳的“战士”。
早年的丰荣社区斗蟋蟀比赛,几乎都由谢爵安包办冠军,近年来,他将重心用在协助正新小学的蟋蟀馆,谢爵安说,蟋蟀是乡土教材、也是生命教育,他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几乎都转由学校保存。他说,政府推动蟋蟀产业做得不够,幸好有正新小学接手传承。
http://img.xiami.com/res/player/widget/multiPlayer.swf?dataUrl=http://www.xiami.com/widget/xml-multi/uid/499740/sid/2085619,1770709699,1769433728,1770188418,2811487,2134576,3565558,2098383,3398999,3497663,3602584,1771489408,/width/350/height/300/mainColor/FF8719/backColor/800000/autoplay/1 {:3_294:}{:3_294:} {:soso_e182:} 让我想起了《黑龙过江》,曾记否某位“李大师”拿咱的中华斗蟋蟀与人家的黑龙(体形是中华斗蟋的两倍多)PK,真不知道怎么想的......{:soso_e113:} {:soso_e179:} 台湾那边也玩蛐蛐,不知品种和我们的中华斗蟋是否一样 这位大师我们06还是07年见过,他那个蟋蟀其实是我们平时说的画颈。放在他那个斗的东西里面,可以斗上个半个小时,后来,我建议放在我们的斗搁里,结果5分钟解决问题。
谢小马哥分享!{:soso_e183:} {:soso_e181:} {:soso_e179:}{:soso_e163:} 木子山争 发表于 2013-4-26 09: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位大师我们06还是07年见过,他那个蟋蟀其实是我们平时说的画颈。放在他那个斗的东西里面,可以斗上个半个 ...
那大师也致力于培养学生,所以成名著作不少。可惜他的实践和这位台湾虫师差太远。 {:soso_e179:} {:soso_e163:} {:soso_e160:} 小马哥确实与众不同 {:soso_e179:}{:soso_e160:} 顶!去台南自助游喽! 无敌铁弹子 发表于 2013-4-26 1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大师也致力于培养学生,所以成名著作不少。可惜他的实践和这位台湾虫师差太远。
他们斗的是我们所说的南方油葫芦,当地好象称叫做“土猴” 好文章!学习了!{:3_292:} {: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