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明星”。。。
{:soso_e113:}“明星”一说由来以久,是传说也好、是荣耀也罢,都是可喜可贺,可成追忆的谈资。
80年代的弄堂斗蟋文化盛行。记得儿时的一条败局扔三扔、爬三爬也能成星,因为纯粹的新奇感而快乐着。那时几乎家家都能拿至少一个排的兵力出来凑热闹。那时的人很纯朴,对虫道的认知有限,几乎认为只要是条虫就能出来斗、斗赢一场就能斗第二场、斗得越精彩的就越得人气自然也越上档次。“级别”一说在那个时代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因为玩的人多,层次结构简单、其间不乏幸灾乐祸,随便瞎玩玩的草根之草根。所以那时大人们被小孩子打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并时常被广而告知,令人津津乐道,普天之下竞斗者的水平如中山装、军裤那样半斤八两。“明星”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无处不在的。
进入90年代,印象里开始有所谓“老法师”一说。人们开始逐渐尝试着给虫定种性,定出斗时间,开始用书本来武装自己的蟋蟀。那时斗虫的功利性已经盖过了纯粹的乐趣。弄堂里的打架、谩骂、互相诽谤诋毁开始增多。斗蟋文化开始走入其命中注定的市井之徒的阴暗面。因为有了功利,顽虫已被主观地打上级别的烙印,玩虫的人也不再“平等”。无论是虫贩、斗家、看客都已意识到自己正踏入无利不往的征途。那时玩虫开始变得认真,即使是鱼目混珠、一知半解、草菅虫命,也义无反顾。那时玩虫者的差距开始拉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尤其到后期,良莠不齐、落差巨大直接促成“电警棍”理论横空出世。“明星”在那个年代真正开始走技术路线并被理性追捧——有得明星者得天下之意。
2千年后,随着公养场的成熟、完善和普及,斗虫职业化已然成风。人们已经适应从专业的角度去看虫,试图把虫看透摸清是所有铁杆粉丝的终极目标。在此期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玩友或因技不如人嘎然而止、或因又觅新欢喜新厌旧、或因工作家庭压力琐事缠身,陆续退出了蟋蟀的舞台。在大浪淘沙中幸存下来的无论是精英还是傻子,对于虫界都是硕果仅存的宝贝。既然沉淀下来的不是人精就是虫精,那玩虫的格局和档次也自然升华。虫界出了不少拼命三郎;嗜虫如命的故事和“电警棍”的事迹不绝于耳。广大痴迷者连声惊叹“虫价一年比一年贵、虫质一年不如一年、虫也一年比一年难斗”的呼声已然共鸣。在这个年代,“明星”已经不再好当,更多时候“明星”和“靶子”直接挂钩。
10年至今,随着白虫的崛起,科技元素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以革命创新的精神去对待蟋蟀。把它当作小白鼠来证明真理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哥玩的不是虫——是概念、是思想、是理想,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玩虫的乐趣变得那样的寓意深长,似乎可以在自己百年之后,跟随着自己的灵魂到另一国度去续写未完的篇章。此情此意何止是升华两字可以涵盖。如今在斗场里能够走上3路的就算欣慰的了,像以前那样8路军满大街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翻翻5年前的旧照,许多昔日烈将都以不再那样称职,甚至50%都不合格。唏嘘、感慨之余不禁在想:如果昙花一现是今后虫道的不变法则,那虫界是否还有“明星”?
“明星”的背后有运气、有技术、有金钱。在人们还未真正的、全面的了解虫道的内涵法则之前,所有的“明星”都只是流星、所有的“传奇轶事”都只是道听途说。虫是看不到底的,这是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去看的动力;“明星”终将逝去昨日的光芒,这是与时俱进的宇宙法则。
{:soso_e100:} {:soso_e100:} 谢谢分享 好文{:soso_e163:} {:soso_e100:}{:soso_e100:} {:soso_e179:}{:soso_e160:} {:soso_e179:}{:soso_e163:} {:soso_e160:} 感谢好文! {:soso_e179:} {:soso_e100:}{:soso_e100:} 写的真好{:soso_e183:} 好文章、欣赏了。{:soso_e16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