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虫寂寞 发表于 2013-5-30 00:52:40

谁 将 执 蟋 蟀 市 场 的 牛 耳【转帖】

乾隆年间赵翼写有论诗五首,其中写道: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事物总是在发展着的。这是一个不以人的客观意志所转移的规律。

      中国特有的,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沉淀的蟋蟀文化,在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也发生了难以令人置信的突变。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有着几千年生存历史的南虫,由于多种原因,毁灭性地退出历史舞台,风光不在,令人唏嘘。

      继而,山东偌大的产地,经无序的绝灭性的狂捕乱捉,加上农药化肥,城市扩大化,产量锐减。在数量上、质量上每况愈下,不堪回首。

      今后的蟋蟀该怎么玩,蟋蟀的市场出路在何方?

      市场,市场经济在当今社会主宰一切。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它没有一个中央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同资本主义是同义词。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在蟋蟀市场,虫就是产品,供需双方的目的也很简洁,很明了。不存在任何特殊性。

      有供需关系,就会产生市场。

      一旦没有需求,哪怕蟋蟀成灾,虫王遍地,那也是枉然。

      一旦资源枯竭,无虫可捉,哪怕钱在多,恐怕也只能斗机器虫了。

      然,一切辉煌都是过去,一切荣誉都是浮云。

      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留恋失去的,而遗忘所拥有的。

      每年秋兴,众多虫迷,怀揣巨款,满怀豪情,奔赴各大产虫区,烧钱。

      从杭虫、土虫、通虫到和亳州虫、宁阳虫、宁津虫、再到河北、河南虫,市场一个又换了一个,而虫迷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反而越发高涨。

      从几角、几元的杭虫到小毛驴换大蛐蛐,直至目前数万元一条的虫子,无不说明了市场结构调整和市场的旺盛需求。

      市场总是紧跟着需求。供需平衡,自然调节,相互相存。

      目前蟋蟀面临资源性的缺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坏事,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任何事情都有着它的双面性。

      传说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所以就有了后羿。

      为了抵御塞北游牧民族的入侵,于是就修建了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城。

      二战后的德国、日本是战败国,但是他们却迅速地从废墟里站了起来。成为世界强国。

      面对市场缺口,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谁能领先一步改变传统观念,引进改革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方针,必然主宰市场。

      我们知道,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而市场经济是以金钱为基础和根本的,是以金钱的数量为唯一标准的。

      在2011年,美国的GDP是约15.6万亿,占世界的24%左右,我国2011年的GDP是约7.3万亿,占世界的9.6%左右。美国打个喷嚏,世界感冒是很正常的。

      世间,虽然事物的体量及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一旦进入经济社会,它就会遵循上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几十万的玩虫人,十几个亿的消费,一个很诱人的尚未有人真正去开发的市场。

      传统的,松散的,无序的捕捉和销售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整个世界和社会,已经进入资金化、规模化、科技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这也是蟋蟀作为一个产业的必由之路。

      蟋蟀作为一个商品,那就必定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

      商品本身的质量和品牌决定商品的生存。

      甜美的桔子只能成长在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就变成又苦又涩的枳。

      根据柏良先生的观察,在山东好的产虫地只限于鲁西南和鲁西北。这部分区域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富含碳水化合物,适合蟋蟀生存。

      当然在河北,河南及其他一些地区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适应蟋蟀生存的条件的场地。

      这些地方所产生的蟋蟀由于骨骼坚实,相大色苍,驰骋战栅,所向披靡,深得玩虫人的喜欢。

      北虫既然有口皆碑,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呢?

      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产业的基地必须放在北方某个适合蟋蟀生存的地方,例如宁阳、宁津。相对上海、杭州或其他地方设生产基地,可以减少很多因模拟环境而带来的成本。

      其次,调整观念,把蟋蟀当一个产业来做,资金、科技、人才的投入。场地规模的调整。研发、小试、中试、生产、销售的运行。

      在这里请注意一个用词“生产”而不是传统概念的捕捉。

      产品的生产都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工艺流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科学的管理起着主导作用。

      传统的“捕捉”却有着很大的随机性。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

      下面我们试着讨论一下,蟋蟀生产的可能性。

      我以为要开蟋蟀产业的先河,定位、质量、管理是成功与否的三大要素。

      定位很重要,定位正确,事半功倍。定位失误,越走越远。

      正确的定位,来源于正确的市场分析。

      记得我在一个帖子里对玩虫人做过一个群体分析,玩虫人比例情况是呈橄榄形的,中间大,两头小,对市场贡献最大的是橄榄的顶端,这一小部分的人为玩虫所付出的代价占了相当的比例。

      在商言商,那里有钱赚,那里空间大,哪里就是企业的方向。

      何况,在现今社会,人员工资成本,经营场地成本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阶段。社会的分工,行业的分工已要求企业做专做精。

      首先,要有一个与社会高端需求层次相适应的产品,即该企业只生产品种纯正的宁津红牙青、乐陵黄、全色紫黄、肥城天蓝青、及白紫、黑紫。

      这里就涉及一个优良品种蟋蟀的选拔和培养问题。

      上海七宝的蟋蟀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正值玩蟋蟀的季节,南方的地方官员迎乾隆的兴趣爱好,纷纷组织人员捕捉蟋蟀,并连夜将经过大批经过江南虫师筛选的优良品种的蟋蟀送往乾隆下榻的松江。当装有蟋蟀的专车在经过七宝古镇的时候,一个马失前蹄,大车被掀翻,全部虫王、元帅、将军顺利大逃亡。从此,为七宝留下了无数的优良品种。若干年以后,七宝蟋蟀问鼎江南。

      袁隆平自1964年发现一株鹤立鸡群,株型优异,穗大粒多水稻,经过十年的努力,使整个粮食产量提高20%,成为水稻之父。

      这一切都给予我们启示,借鉴。

      选择本地的优良品种蟋蟀(可以捕捉,也可以收购)。按品种按正色、间色配雌,收集其种。来年再筛选,再配种,并不断地以几何级数的数量增加培养优良品种的数量。这一切的技术已很成熟,就如我们现在在大海,在江河放流各类鱼苗一般,完全可以人工掌控。

      我想企业用地不要超过10亩,精耕细作,彻底摒弃粗放管理,用企业管理的方式来生产蟋蟀,从根本上改变蟋蟀的供应方式。把蟋蟀当作一个产品来生产,把农田当成企业的工厂。

      这里说的工厂可以是有着高高铁丝网,不能砌墙等,以避免破坏蟋蟀通风、采光的生存环境。养着大狼狗,种着农作物,原生态的农田,下面设有白牙青、红牙青车间、白黄车间、正青车间重青车间等,车间和车间之间全部用透明无色的阳光板隔开,其高度是虫跳不过的高度。蟋蟀不是随意的可以在整个区域跑来跑去找三尾或比试谁更厉害的。它们有着自已的区域和空间,只能鸡犬之声相闻,比比叫声。

      农植物的种植是按养殖蟋蟀的需要而种植的,株距可以很小,行距可以很大,以便观察和捕捉。蟋蟀的居住不是随意的,而是专门设计制造的,我们捉过虫的人都知道好蟋蟀不仅仅喜欢干净,而且喜欢独居,邻居少一点的地方,居住的地方洞口要小,里面却很宽敞,以便三妻四妾的居住。只要有雌陪伴及足够的食物,蟋蟀是不会无端云游天下的。

      蟋蟀的居室可以用竹筒两端堵住中间打洞开门,以便进出。

      蟋蟀的居室也可以用烧砖的方法制作。一块10公分左右的小砖,里面四通八达,然后用堵头封上,整个外表面只留1~2个孔。一个立方就是1000块。

      蟋蟀喜欢润的环境而不喜欢湿和燥的环境,如将数以几十万计的蟋蟀房子按一定的比例间隔半埋在土中,营造出很适应蟋蟀生活居住的一个环境,附近再撒上根据蟋蟀各生长阶段所需要特地配制的饲料,这蟋蟀要它不长好也难。

      在整个生产(饲养)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关注蟋蟀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如有情况,如过旱过涝,必须进行一些人工干预,预先建立给水排水系统,以确保虫能正常的生长。

      一旦到收获季节,可以提一轻质容器,去田间收虫,不论蟋蟀房中有无蟋蟀,全部收回来,在空调房间里,拔去竹筒或小砖的堵头,浸没在装有清水的玻璃器皿中,虫在水中,毫无逃脱的可能。三尾、二尾分别装罐。此为生产过程。

      质检部门确认质量和大小,或按质论价,或进行留种培养。

      再由销售部门按订单批发和零售。

      老板则蘸着口水数钞票。

      天方夜谭?不,海底二万里不是天方夜谭。

      在生产成虫产品的同时,也可销售大量的优良虫卵和各阶段的幼虫。当然,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无偿地进行大田的放养,以补充虫源的数量和品质不足。

      利润引导着市场和市场行为。

      一旦蟋蟀人工生产成功,功德无量,利润无限。

      首先广大农民兄弟得益,在种植农植物时,还养了大量的名贵蟋蟀,只要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收益将是有稳定保证的,就像上海崇明地区在稻田里养大闸蟹一样,这大闸蟹和蟋蟀都是作为一种产品和商品存在,增加了广大农民耕作的收入。

      这时,田间的管理不仅是玉米,还有蟋蟀。

      蟋蟀作为一种田间产出的商品的时候,还会有谁去使用除草剂农药去杀死它们呢?

      每年到一定的季节,广大农民兄弟就像买农作物种子一样,去买优良品种的幼虫蟋蟀,精心饲养,等叫声响亮,底板老足,瓜熟蒂落,起虫售卖,由于品种优良,量大价廉,故极受购虫人的喜欢,当然也可以开田捕捉,捉一个晚上500至1000元。如一晚能捉3~5条上品虫就极好了,双方皆大欢喜。

      届时将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一个龙头企业负责蟋蟀的研发、培育,并生产出相当数量的高品级的蟋蟀,(这企业模式可以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复制,就如现在一些国际大企业在全球建立工厂一般),并向市场提供幼虫蟋蟀或虫卵,同时也定时定量地向周边广邀的农田撒放良种幼虫蟋蟀,以弥补野生蟋蟀在品种上和数量上的不足。

      有相当一批农民,在观念上有了调整,改捕秧子,捕成品这种偶然性很大,而且收入不稳定的搞副业方式。为利用自家承包的农田,引进优良蟋蟀的品种,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养殖蟋蟀,自产自销。避免了目前因虫源枯竭,要远行几十里捕虫之苦,而且收入大大增加。

      大多数农民还是愿意做没有本钱的生意,进行一些传统的捕捉、销售工作。看着老天的脸色吃饭。摸几条虫,略赚一点小钱即心满意足。

      这样的一个局面也符合消费市场的结构形式。

      社会以他自己的方式飞快地发展着,变化着。显然蟋蟀的自生自灭的形式已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那么,这样一件有着巨大利润空间,且暂无竞争的好事,一套富贵最后将会落入谁的手中?

      宁阳蟋蟀研究院,宁津蟋蟀文化城,上海七宝蟋蟀草堂,中蟋网,中国第一网,百家论坛,国虫网……人才济济,他们及其他独具慧眼的企业家或地方政府,将以什么方式或体系结构逐鹿鲁西南、鲁西北,执蟋蟀市场之牛耳?

      请继续关注下篇:再论中国蟋蟀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家之词,意在抛砖引玉。

      我培养了20余年的金弹子和老鸦柿,果型各异,以鸡血红为贵,果期长达8~10个月之久,是盆景中的新贵。这东西和兰草一样,养死不易,养好同样不易。

      上海很难挂果。显摆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祝大家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唯虫寂寞 发表于 2013-5-30 00:59:29

寂寞在此向坛子里的好友们问好了,。前一段时间本人不得已要为生计去忙奔,虫季还有近两个月时间了,所以寂寞要开始复活了,,还请诸位不要嫌弃小弟唯利是图哦

唯虫寂寞 发表于 2013-5-30 01:00:17

{:soso_e183:}{:soso_e181:}

汕园图片社 发表于 2013-5-30 03:47:59

长篇大论看的我头发昏,眼发酸,请你手下留情,我还要收虫养虫,不然我的眼,,,,,,{:soso_e113:}还好总算读完了,关灯困觉。顶一记。{:soso_e142:}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13-5-30 09:09:48

唯虫寂寞 发表于 2013-5-30 0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寂寞在此向坛子里的好友们问好了,。前一段时间本人不得已要为生计去忙奔,虫季还有近两个月时间了,所以寂 ...

多多分享,快乐多多!

yxz 发表于 2013-5-30 10:23:41

秋虫年年难收,难斗。但还是年年收,年年斗。这就是秋趣,开心就好。

好好的 发表于 2013-5-30 12:00:05

{:soso_e160:}

xdp 发表于 2013-5-30 21:26:37

{:soso_e142:}{:soso_e163:}

老根新芽 发表于 2014-9-20 21:16:01

应是商机,但能成功的只有象无影之类的人,只能希望无影之辈成功之后迅速发展,届时在江苏有车间,我们在世之年有辛为之出点力,欣慰为爱好作过可能的付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 将 执 蟋 蟀 市 场 的 牛 耳【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