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蟋蟀高人 】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3-7-6 09:01 编辑http://www.56.com/flashApp/m2v/v2.1/p13.swf?xml_id=105592536&swfhost=www.56.com&ref=b1.qzone.qq.com
日前在网上看见朋友有这样的议论.
何为高人?一日与朋友聊天的时候,友人的一句话倒蛮值得回味的:"蟋蟀高人--看虫能担底吗?"也就是说,他认为在虫拿到手上,经细致推敲后,其虫何时出斗,大约斗多少大,送什么场子,在场子里假如遇到对方什么东西,大体上是什么个打法,他可以"托底"了.
高人的虫不输吗?不是.否则他不叫高人,而叫圣人了.关键是看毛口直推上风的比例和虫跌了,但跌给什么虫?跌要有个跌相.
我本人比较赞成他的说法,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顶线
"细、直、透、长"似乎是一直挂在嘴边的要求.如今玩北虫,四字箴言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吗?
细:果真是细好吗?
--顶线过份细,蟋蟀无力.整体皮张粗厚的北虫,怎可能用相南虫的眼光去强行要求其顶线细.强求的结果不是拿了先天不足的,就是留了干结度不够的.
直:假如拿虫把顶线直作为重点的话,那么此具有太大的局限性.
直仅相对某些青、白、黄门之虫而言.如今的北虫,白门或可以"直"来取舍外,其余皆视虫而定.更有,高级青门蟋蟀的斗丝本来就不走直线.
透:此"透"字比较贴切.
斗丝浮也好,隐也罢,总之以稳为上.比方说,看幅书法作品,其字虽写在表面,却有力透纸背的感觉.
长:我想如下理解来得形象
--头深斗丝长,斗丝长头搭小.
小结:如今是讲究科学的年代.任何事物只有相对而无绝对.依据经验外加"视虫而定"方可提高出将比例.
若干年前,北虫初到沪上便即扬名立万.上海玩蟋蟀的前辈为了讨得北方虫相虫之大要,不惜痛下血本,大展"糖衣"攻势,终讨得三字总决:"一张皮!"
--拿北虫要拿"一张皮"的.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实在在每个南方玩家的心中,根据自身玩虫的资历,对其理解是不同的.
看看我们所走过的误区,或许对诸位有帮助.
起先,按照南虫择虫要求,我们首先屏弃脏身之虫.在南方,蟋蟀生到脏不拉几,通常非种不纯正就是出土之所不干结.这样拿回的北虫什么现象呢?虫软,不会发口或发口无力.
随后,不管粗细了,拿虫皮壳优先.整体情况有所改善,但几年中,北虫不走长路的现象一直捆扰着我们.水土不服?说来朋友们可能不信,为了想当然的帮蟋蟀克服"水土不服"的毛病,我由乐陵带了4只装满每桶25斤的塑料壶,装满了马颊河的河水带回上海!外加4只特大号蟋蟀筐子...路上就我一人照应,那才叫个"爽"字.经过几年的折腾,事实证明:蟋蟀只有晕车现象,所谓"水土不服"完全是人为的吓想.
如今,粗细结合,粗中有细是对北虫"一张皮"最好的注解.
碰到过吗?蟋蟀生的全好,就是不会斗,没口.称之为"文将军",直呼天意不出...那是北虫生的太细腻,无钢性了.
太粗呢?蟋蟀走的好好的,三路、两路夹单,忽而莫名其妙被对方夹一夹,再见了(当然,夹单的因素有很多.太粗也是其中之一).
在拿“一张皮”前,咱们必须知道些什么?
(系列小文名为杂谈,实则"拉讲".既然拉讲,为保持口语化以及"一次成形",原汁原味的特色,文中有言语不通、错别字处我不修改了.所谓:东一棒头,西一榔头,反正意思差不多就行.诸位将就啦)
话说当年,沪上玩家费了老大心思由北方虫友处讨得北虫三字真经"一张皮".回头到家静思:这话咱南方朋友中不早有所得?不过南方人说的是:虫要一路色到底,既虫要身首一色为高.
北方朋友玩北方虫,那是有了深厚积淀的.南方爱好者想要全盘照般,一是高者未必肯挖心掏肺的吐露心得;二来即便说了点实要东西,由于对北虫接触少,咱也不一定立时三刻就能见效.看来,南方朋友想玩北虫,走自己的路在所难免.必须,也一定要自己摸索.
好,话说回来.结合我们的经验,在拿“一张皮”前,咱们必须知道些什么呢?
"干".就一个字.
不论是哪路蛐蛐,什么地方的虫.虫干了,就会斗,斗口就辣.什么品级呀,虫色呀,全部靠边站.这一条虫,如果虫身不干结,再"整皮一色"全都是假的,落下去,戳一戳就跑的.如果虫身干结,即便是混色面,杂色虫,它照样有口子,说不定还咬个你死我活的.
因此,凡玩虫,"干"字为先.
有朋友要问:就这么简单?就一个字?是呀.就一个干字.
拿北虫要求其实不少.可仅仅一个"干"字,够咱仔细琢磨琢磨的.
时下,有许多朋友喜欢在山东拿深色面的蟋蟀.暂不说在宁津地区,单单是宁阳,平心而论,早秋花了点钞票单独拿的深色面虫里,有几条是养上三五天虫色就花掉了?又有几条到了秋分后,虫色非但不动而且越走越浓的?
所以说,又回到老声长谈上:干度没把握好,钞票浪费不少.
对于这个干字,有人描述了,说是要象深秋,树上掉落的枯叶,经过秋风风干后的情形般,入手即碎!对,这是干,没错.可这不是早秋要去拿虫所要求的"干".也就是干过头,变枯了.
早秋蟋蟀刚蜕壳,通常的皮色要求是:润而不化,干而有光.即便是虫体略带水光也是正常的.
玩虫,会看干湿是基础.有了深厚稳健的基础,后面的方感小菜.如若干湿不分,其战绩终究是脚高脚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了.
有朋友说早秋拿蟋蟀不用看色.
确实,早秋大面积,大范围粗收的时候,可以适当忽略或是叫放宽些对蟋蟀虫色的讲究(三块五块拿虫时也根本来不及让你仔细端详).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早秋,蟋蟀刚撂壳,其虫色已经存在.有经验的老玩家此时根据蟋蟀的整体搭配、干结度可大致推测出虫色今后的走向.推测,而非确定、绝对.
那么早秋论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起一个定虫的辅助作用.当一条大价格的虫子放在你面前,为了决定取舍,就要看看这虫子虫色如何呀,今后会不会走色?日后虫的泛色走向是不是高级...等等.
早秋看色对初玩虫以及旅游、散心为主,收虫为辅的朋友来说,意义不大.
光.
凡虫都有光.光并无神秘可言.虫子底色浓厚不一,所起的光头也不一样.
大致上是,底板不够的虫先起浮光.江南地区所养的北方秋虫,正常情况下早点的,白露后;晚些的秋分后,蟋蟀光头开始上来了.另外,还取决于养房的平均温度、干湿度、饲料等.
水光:蟋蟀无底色,无密度,你看下去自然就是水光多了.
豪光、宝光:底色浓厚,紧密度高,某些特定角度下,光的折射外加蟋蟀盆里水碗中水的细微蒸发,就形成了"豪光、宝光".说穿了,这没什么奇怪和不可思议的.
每一条身体健康,到了成熟期,都会比原先更多的分泌出一些油脂.灯光下,我们看起来蟋蟀比原来反射光多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光、升光的过程.
了解了些蟋蟀油脂分泌的周期,无非是对蟋蟀的出斗、成熟期有更好的把握而已.
因此,虫色决定了虫高级与否,光决定了虫是高峰期否。
http://img.xiami.com/res/player/widget/multiPlayer.swf?dataUrl=http://www.xiami.com/widget/xml-multi/uid/593245/sid/1769211061,1769211062,1769211063,1769211064,1769211065,1769211066,1769211067,1769211068,/width/430/height/270/mainColor/d90000/backColor/ffff99/autoplay/1 {:soso_e113:}先顶再看 好文章{:soso_e163:}{:soso_e160:}{:soso_e181:} {:soso_e179:}{:soso_e163:} 辛苦了,为本网增色不少。{:soso_e181:} 水晶33700040 发表于 2013-7-6 09: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辛苦了,为本网增色不少。
是啊,感谢马哥,同时感谢虫友们更多的付出,不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爱好! 学习读阅{:soso_e179:} 这是虫五的大作吧{:soso_e163:} 水边玩玩 发表于 2013-7-6 10: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虫五的大作吧
{:3_292:}{:3_292:}{:3_280:}{:3_280:}感谢马哥,同时感谢虫友们更多的付出,不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爱好! 文章好,写的透彻,分析的有理,谈出了好多选虫的要素,学习了。谢谢分享,你辛苦了。{:soso_e142:} {:3_292:}{:3_292:} {:soso_e160:}{:soso_e169:}{:soso_e159:}{:soso_e179:} {:soso_e179:} {:soso_e160:} 虫经难取,不亚于西天取经.永远是似懂非懂.{:soso_e128:} 虫经难取,不亚于西天取经.永远是似懂非懂 {:soso_e179:}通俗易懂,又有内涵 {:soso_e179:} {:soso_e163:} {:soso_e156:} 谢谢马哥,太经典了。我顶了。{:3_294:}
虫经难取,不亚于西天取经.永远是似懂非懂,有意思。{:soso_e113:} {:soso_e181:} 学习了{:soso_e179:} {:soso_e163:}{:soso_e179:} {:3_292:}{:3_292:} 辛苦啦!要顶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