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哥 发表于 2013-7-15 09:09:55

【《廊唫戏秋》】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3-7-15 09:09 编辑

http://ak.scr.imgfarm.com/3dan/md/b_elefun_37.swf

                  七彩拼出百般色,
      
                     秋风送爽云飞过;
      
                     问君四季喜何种,
      
                     唯有金秋是收获!

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后的时代,也是诸般传统文化复苏,方兴未艾的时候.那一年,我刚好二十岁,初秋的一个周末,我象往常一样,到西郊的玉渊潭公园里,随家师作完早课后,骑上自行车跟随家师回家;家师是个十足的秋雅痴迷者,我也是自小喜好蛐蛐,所以,从三年前,跟随家师学艺时起,每年秋天,都要到家师的家里,帮着收拾蛐蛐罐子,喂养蛐蛐……。家师住在城里,库司胡同里,一座标准的两进四合院,东南是院子的大门,北面正房五间,前出廊子后出刹,两面是东西厢房,院子里,东侧栽种一棵柿子树,西侧一棵脆枣树,时在早秋,树上挂着青青的果子,院子的*****,摆放一口荷花大缸,夏季已过,缸内已是叶残花榭,整个院子,收拾的十分干净,显得是那样的宁静安详.

  我随师傅进得院来,我先奔水池,给师傅接好洗脸水,自己也洗了把脸;家师洗漱完毕后一边始审视蛐蛐,一边对我说道:你待会到房里给蛐蛐做的"饭";我嘴里应着,跟在家师后面一起看虫子;早秋,家师一般蓄养七`八十条蛐蛐,以后还会有人陆续的送一些,全部养在院里的南房窗台和墙根下的青石板上,家师好虫不好罐,再好的罐子,到他手里,该摔的时候,照摔不误.

  跟着家师看了一会蛐蛐,我朝房里走去,刚一进门,"喵"的一声猫叫,吸引了我的目光,寻声望去,只见,房里沙发旁边,放着一个不大的纸箱,箱子里装着两只可爱的小猫,扒在箱壁上,东张西望的叫个不停;我走上前,轻轻的抱起一只,观赏着,雪白的绒毛,海蓝的眼睛,很是漂亮我朝院子里问道:师傅,谁送来的这对小猫,真好玩,象洋人,长着蓝眼睛,?!(当时,是我第一次见到波斯猫)家师在院子里回道:啊,这阵子院子里闹老鼠,刚好你老姑家的猫生了小猫,出了满月,就送过来一对,避避鼠;师傅接着说道:你做完了"饭",到后面的储物间里去看看,里面有个猫筐,把它找出来刷刷,好装小猫;我应道:好的,知道了;我放下手里的小猫,动手做"饭"很快就做好了,端出来放在院子里晾着转身朝后院的储物间走去;后院的西厢房中的一间,是储物间,我推开房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霉潮的气味,迈步进门,四下打量,只见旧立柜,太师椅,床架子,书架,箱子,打捆的书籍,墙角还有十来个,一尺多高的花盆,堆在那里,花盆的土里,还带着早已枯萎的花枝;底面上落这一层陈年老灰,看来,是很久没人进来过了;我四处搜寻着猫筐,看到书架前,一个旧床单,盖着一堆东西,走上前轻轻的撩开一瞥,猫筐就在这盖着,筐里还放着一套,精装本的"毛泽东选集",把书拿出来,放在一边,提起猫筐,就在我转身的那一瞬间,目光扫过之处,墙角里的那堆花盆上,好象有一个蛐蛐罐的盖子,我好奇的走上前,顺手拾了起来,翻转过来一看,果真是个罐子盖,上面打的章款是"大清康熙年制"的字样;我也没太在意,顺手扔在猫筐里,一起拎了出来.回到前院的水池旁,打开龙头,用水冲了冲上面的尘土,拿到家师面前问道:师傅,那储物间里的花盆上,还有一个老罐子盖,罐子那去了?说着话,我把罐子盖递了过去;家师接过来,看了一眼说道:原来是一对,摔了一个,只剩这盖子了;我忙问道:那另一只呐?家师说道:好象也在那屋里放着;我一听,还有一只;手上紧忙活,三下五除二,把猫筐刷好,往太阳下一晾,转身又奔了后院;

(那时我对罐子也不太懂,更没有收藏的想法,只是好奇心重,喜欢猎奇而已)进了储物间,一通的东翻西找,终于,在那堆花盆的底层,花盆与花盆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落满灰尘的"老罐子";我伸手抓起一看,是个"立腰鼓",捧着罐子回到前院,用水冲去上面的尘土细细的欣赏着;只见这罐子,一水青黛色,通高有十二`三厘米左右,足脚和盖子边有鼓钉的饰样;翻转过来一看底款也是"大清康熙年制"的字样,轻轻的揭开盖子观看,罐子口是坡的,高足深台,素面无纹饰,口沿上,打着四个字"廊唫戏秋",没有听过这个字号;这种"立腰鼓"我还是头一回见到,感觉很新鲜.

  我问道:师傅,这罐子,真是"康熙"年的物件?

  家师说道:有可能,那还是很早以前,你师祖的好友送的,后来到了我手里,摔了一个就没再用,你师伯的手里也有一对;

  我说道:这罐子的样式很新奇,口沿上的"廊唫戏秋"四个字,是谁的字号?家师说道:我也不太清楚,过几天,到你师伯家“排”虫子时,你问问,他对罐子着迷,一定“门清”;你要是喜欢这罐子,就那去玩吧,不然的话,撂在我这里,不养不用就糟蹋了;

  我说道:好吧,谢谢师傅,我拿回去煮煮它,养虫子用;(我当时,对这老罐子,也没有太在意,只是,家里养虫的罐子少,所以,不管罐子好坏,有的用就行;帮家师收拾完虫子,时间已到了中午,陪家师吃完午饭后,我告别了家师,拿着罐子,骑上自行车回家了。

  白露节气一过,“北路”早秋的蛐蛐,“开毛”的日子也来了;周末(那年代,一周,只休息一天)我跟随家师一起,到师伯家去“排”虫子;师伯家是众“秋虫痴迷者”的据点,每到秋季,白露前后开始,这里就“热闹异常”直到“立冬”。这个"圈子"里,多是师伯的同行,也有书画国手,演艺界的名角;那年的秋季,天津的卜恩富卜师伯,正好来京帮家师一道,为我们授艺,赶上这样的聚会,也过来会会老朋友,看看热闹.(卜师伯在天津武术界,人称"卜六"是当年的"跤王",四十年代的全国拳击冠军;其弟子中也不乏玩虫高手.

  到了师伯家,进了院子,嗬!满院子的人,东一群,西一伙,笑着,聊着,好不热闹;再看那满院子的罐子,窗台上,石条案上,台阶上,还有院子*****的两张"八仙桌"上;摆的如"龙门阵"一般;罐子放在那里就是为"展示"的,在这里玩的是:其一是斗虫,其二是斗罐子,其三是"斗嘴",其四是聊感情;

  我找了个地方,把家师的"虫子"从包里掏出来,摆放好,四下一望,象我这年龄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趁着家师与朋友们打招呼,聊天的时候,在院子里四处转着,细细的欣赏着满院子的"老罐"真象是进了,老罐子博览会;慢慢我欣赏到师伯的罐子前一看,两排罐子中,那对"立腰鼓"也在其中,定是师伯年年使用,看上去比家师的那一只,"养"的漂亮多了,我真想拿在手里欣赏一番,只是罐子里装着虫子,所以不便乱动;于是我弯下腰,仔细的观赏着;只见这对"罐子"上半截"包浆"厚满,下半截浆中起"晕",如旧屋顶上的,龙鳞老瓦,黛中有藏,藏中带青;那韵味,那感觉,好似一幅"山雨欲来云压城",看着别提有多舒服了,盖沿上的鼓钉,年代久远已被手盘剥的润光十足.这时,师伯走过来照看虫子,看到我猫着腰在仔细观瞧,以为我要看虫子;说道:怎么着旗子,想看虫子,自己打开看吧?! 我笑着说:不是,我在欣赏您的罐子,特别是那对"腰鼓";听到我夸他的罐子,师伯哈--哈的笑着说;小子,眼力见长啊;当然漂亮,这是"名件";我假装"疯魔"的说道:您能让我看看这罐子的“戳”吗?!

       师伯一听说道:看吧;我说道:未经您老的允许,我安敢乱动呐,要是把里面的虫子给“惊”了,可麻烦啦;师伯说道:都什么日子了,虫子早“伏盆”了,看吧;听师伯如此说,我才一伸手,轻轻的抓起罐子盖,翻转过来一看,“大清康熙年制”,

      罐子的口沿上也是那四个字,“廊唫戏秋”,与家师送我的那只一样;于是我问道:师伯,这罐子口沿上的“廊吟戏秋”是堂号吗?我只听说过,“赵子玉”,“万里张”,“雅堂山房”,“桂聆堂”等等;没听这个“堂号”啊?!

   师伯听我这样问,当时就“火”了:刚夸你小子眼力见长,就漏这样的“怯”;你以为这是小胡同里大把抓的货?一般二般的玩意?这是正宗的康熙年间“廊唫阁”出的“物件”;就是在当时,一般的玩家也别想见到,现在就更不用提了,除了在这里(圈子里)玩虫的,其他的人,其他的人听都没听说过;你以为,随便端着几个"野窑"的仿"万里张","赵子玉"的罐子,拿到这里来"亮相"哼!还不够丢人的哪,那还有的玩?!

   你放眼看看,满院子来的人手里,不论大小罐子,那一位拿的是,满街筒子的"仿"?!在我这里,别的不讲,若论罐子,小子你长学问吧!我点一点头,没敢再吱声;

      恰在这时,走过来一位五十多岁的"大爷",对师伯调侃道:你又给年轻人神吹什么哪?!是不是又再"侃"你那对"廊唫戏秋"呢?!师伯说道:什么叫神吹呀,你有吗?拿出一只来让我看看?!说话之间面露得意之色;那位"大爷"笑着说道:我是没有,但你这对"罐子"也不是真品;这时,我在一旁插嘴道:不是真品?看着可是够"老"的;那位"大爷"道:我说不是真品,可并未说不是"老物件";但着不是康熙年出窑的东西,根据我的考证,应该是"嘉庆"年间的"仿";

   他的话音刚落,师伯就急了:胡说!你有什么证据,说我这对罐子是"嘉庆"年间的"仿"?那位"大爷"笑着说道:你也别瞪眼,有理不在声高,你嚷什么;这罐子的器型就是证据,说明了不是康熙年出窑的"物件";我插嘴问道:那真品与这罐子的器型那里不同,您见过?当然!没见过岂可乱讲!

   这时,师伯对我说:别听他"胡扯"我这对"罐子"才是真品,他在别处见到的,才是嘉庆年间的"仿";我接茬问道:是啊,您说的器型不同在那里?那位"大爷"说道:这事讲起来话可长了,简单的说吧;康熙,雍正年出窑的"物件"多是淡雅,器型相对"苗条"一些;而从乾隆朝起,多显示富贵,热闹;器型也显得雍容;所以,这对"立腰鼓"必是"后仿"!师伯马上接道:打住吧你,不要老是用你鉴别"瓷器"的那套玩意,用在鉴别罐子上;那时代的人,不比你玩虫盘罐子的水平低;都是行家,罐子做的怎样实用,养虫子好,一秋就能品出来,想怎样改就怎样改,你为什么老是把古人当"傻子"?!

   那位"大爷"说道:我怎么把古人当傻子了,我这是有根有据的"断代",大家都认可,就是你这个"大杠头"不服……

   师伯说道:不是我“杠头”是你的说法过于牵强;每种动手做的“玩意”,都带着匠人自己的风格;比如一幅水墨画,拿在手里一看,就对这位画家的性格和高,矮,胖,瘦猜个八九不离十;你看看苦蝉大师的“泼墨”,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其豪放的性格;你要是一个“蔫屁”,打死你也画不出来这样的画!

      这就是“神”和“意”!嗨,跟你讲你也不懂;那位“大爷”说道:你也不用,拿你那套练的东西,硬往上套;出窑活与你那练拳完全是两回事……;我在一旁听着,看着;心中暗想,这“老哥俩”为这对“老罐子”而“抬杠”看来不是一回两回了;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这罐子里,孕育着,浓重的文化内涵;这一沉思间,他们的争论没有留意听,但“廊吟阁”这个窑号,大大的勾起了,我的猎奇的浓厚兴趣。

 晚秋风寒,在最后一次"秋战"的聚会上;我向那位"大爷"请教了一些罐子的知识,他讲了许多许多,现在回忆起来,仍然余味无穷.正是:风扫落叶做冬装, 夜来冷月铺满霜; 阵阵秋雨何御寒; 正是温酒话盆觞!


http://xt.2000y.net/106939/uploadpic/2009051219223698181.swf
http://img.xiami.com/res/player/widget/multiPlayer.swf?dataUrl=http://www.xiami.com/widget/xml-multi/uid/499740/sid/1770404079,1770404080,1770404081,1770404082,1770404083,1770404084,1770404085,1770404086,1770404087,1770404088,1770404089,1770404090,/width/235/height/346/mainColor/800000/backColor/000000/autoplay/1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3-7-15 09:12:57

老赵的帖子,含金量足。。{:soso_e113:}

苏成森 发表于 2013-7-15 09:30:10

{:soso_e179:}

欢喜 发表于 2013-7-15 10:20:46

先顶后慢慢享受。{:soso_e163:}

辛集黄翅子 发表于 2013-7-15 10:32:10

{:soso_e179:}顶{:soso_e179:}

钟情白牙 发表于 2013-7-15 10:59:14

{:soso_e179:}

好好的 发表于 2013-7-15 13:04:11

{:soso_e160:}

我爱蝈蝈 发表于 2013-7-15 13:08:37

{:3_292:}{:3_292:}

xdp 发表于 2013-7-15 13:50:42

{:soso_e179:}{:soso_e16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廊唫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