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存 发表于 2014-8-12 09:22:09

山东蛐蛐 序

中国对蟋蟀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里有文: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可见古人对蟋蟀的生活习性已颇了解。
国人斗虫,始于汉,兴于唐,两千余年来长盛不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论富甲商贾,还是乡绅土豪,历朝历代为虫痴迷者无穷无尽。唐玄宗李隆基不但爱美人,也爱斗鸡,斗虫。世人均知南宋贾似道把斗虫当军国重事。岂不知没有昏君哪有佞臣,理宗赵昀,度宗赵禥也深谙斗虫之道,对贾似道的促织经亦是赞不绝口。明宣宗朱瞻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之一,在位十年,励精图治,与其父仁宗创下了“仁宣之治”的大明盛世。然而,这位圣明皇帝更是酷爱盆中之物,曾让全国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进贡,被后世称为“蟋蟀皇帝”。可见玩虫之人并非都是昏君佞臣。
清末有一济南人,家境殷实,重病月余,已数日不进食,口不能言,奄奄待毙。忽闻窗外一虫鸣声厚实嘹亮,当即双目放光,手指窗外。其子深明父意,须臾,将虫捉回,放置罐中,捧至床前。其父观后精神大振,当即要吃要喝,次日便挣扎起床,亲自料理该虫,并让子孙及奴仆再去捉来。老先生玩了个不亦乐乎,直到年末岁尾才寿终正寝,临终嘱子孙盆罐虫具殉葬。就是名医圣手也不知道蛐蛐还有起死回生之功效。
中华斗蟀,历经千年传承,中国独有,堪称国粹。蟋蟀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养虫怡情,斗虫怡性。虫季到时玩虫,虫季过后赏罐。而真正让人着迷的是玩虫之道,长无边,横无际,深亘远。多少人倾其一生心血也难窥虫的庐山真面目。看似将军者一触即溃,其貌不扬者反而战无不胜,更有多少奇虫异将,玩虫人孜孜以求,一生难见几条。这种生于数千年古国大地的小精灵让多少人为它痴,为它狂。每年有多少人为求一将,南下北上,夜不成寐,踏破铁鞋。又有多少人为养好虫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然,当掀开虫罐,看到天光下熠熠生辉,赳赳有勇,跃跃欲斗的小虫时,什么鞍马劳顿,身心俱疲全都一扫而光,只有对斗盆的心神驰往。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虫入斗盆,两虫相向时怎不令人心颤,两虫交口怎不令人心悸,而当虫鼓翅高鸣,凯歌鸣唱时岂是心欢两字能形容此刻的心情。此间极乐是非玩虫人所能感受到的。斗场上常见一些悍将,虽被对手打得肢体残缺,头开额裂,浆血流出,依然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狠斗不休。此情此景感人肺腑,难免使人为虫洒下几滴英雄泪,最后虽败犹荣。而每年虫季结束之日,也是玩虫人笑傲风月之时。无论战绩如何,胜负多少,他们都期待着来年再战。蛐蛐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欢乐和希望。
山东,地灵人杰。论山,五岳之首。论水,华夏的母亲河。论人,文武二圣。论虫,雄霸天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齐鲁大地不但养育了豪迈,大气,正直,热情的山东人,也养育了势威,骁勇,硬辣,善斗的山东虫。近几十年在各种斗场上,鲁虫屡屡勇拔头筹,称霸虫坛。为了让喜欢山东蛐蛐的朋友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为了让中国所有爱虫人有一个自己的家。更为了发扬和传承蟋蟀文化,本人在百度建立了山东蛐蛐吧。海不辞水,望所有喜欢蟋蟀的朋友来贴吧,常驻此吧,共同探讨玩虫之道,共享玩虫之乐。         作者:       清存


岁寒三友 发表于 2014-8-12 09:26:05

{:3_293:}

强者之战 发表于 2014-8-12 10:02:59

锋芒内敛 发表于 2014-8-12 12:21:33

{:soso_e160:}

紫金山 发表于 2014-8-12 12:52:14

可以出书了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14-8-12 13:56:24

感谢分享!

油狸达 发表于 2014-8-12 14:02:04

好帖!一定要顶一下!

ヾ_迷茫 发表于 2014-8-12 18:04:22

非常好的才华

钟情白牙 发表于 2014-8-12 18:26:17

{:soso_e189:}

好好的 发表于 2014-8-12 22:39:33

感谢分享{:soso_e181:}

zhangguoqing 发表于 2014-8-13 08:46:31

{:soso_e189:}

清存 发表于 2014-8-27 09:11:00

谢谢上面朋友顶贴

龙虫客 发表于 2014-11-7 21:47:55

{:soso_e179:}

双地须 发表于 2014-11-8 12:31:07

蛐蛐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欢乐和希望。{:soso_e179:}{:soso_e163:}

AHUA 发表于 2014-11-11 06:43:04

这些东西在那里看到过{:soso_e112:}

老根新芽 发表于 2014-11-11 10:28:16

虫史,也是爱虫人的专研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蛐蛐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