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相虫宝典之七(未完待续) 【不看你会后悔的】
这里我着重和大家说一说蛐蛐的项皮。看-一位资深的北派蛐蛐玩家,他拿出的虫很少有明显显项眼的通常项眼不显的深色面蛐蛐,其皮壳硬度要超过项眼明显的,但晚熟的多数。实践证明,众多插一插、夹瘫对方、摇一摇对手就跑的蛐蛐,有很多是出在整项一色的蛐蛐里的。知道了这点,咱挑蛐蛐的时候,提高要求就是了。最少也要收整项顺色的虫,而那些花皮的如何呀?放弃呗。
在干结度的前提下,虫身照雾是为要领。有青中夹灰这一色落,更要留意。有许多高级别的斗虫,早秋都呈灰青色。比如:栗壳紫,栗青,花项淡紫,银牙淡紫以及正青,淡青。
收虫时,接过小罐打开,有如下动态者为不一般。
一 一头顶罐壁,其六跳拉直,低头似生闷气者。
二 开罐见光,虫左右闪进,前后扫视者。
此一静一动两大特点,非庸碌之辈所有,见之宜细观。
什么样的项最令人放心?套用句北方话叫:“随身脖”。真正的鼓项实在是少,但真正的随身脖,放心用吧。
理想的包扎是--一眼看上去,虫身紧凑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慢慢地虫头落下来了;又渐渐地虫腰弯得过来了。此种现象既表明虫糯态,又预示着蟋蟀离当龄不远了早秋蟋蟀刚蜕壳,通常的皮色要求是:润而不化,干而有光。即便是虫体略带水光也是正常的。
一张皮指的是蟋蟀皮色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蟋蟀的一生,由成虫至死,有两个部位是永远不会变的--头的形状和顶线的形状滑色 --由于自然界昼夜温差比较大(夜冷昼热),某些急蜕或生于潮湿地块的虫,经受不起大自然的考验,而产生自然淘汰的早期征兆;是饲养或调理不当,亦或伤病暴发,色光外泄的走下坡路的预示;也可以是提前衰老的现象。
其通常表现为如下现象:蟋蟀翅色通过各种不同角度观察,其色不统一、划一,某一部分(较常见在两肋部或尾锋前部)翅色淡于整体。
滑色越明显,虫质(底板)越有问题,面积越大越无大用。纵使相大,亦可弃之而不憾。这也可算是普通玩蟋蟀所说的“色大于相”的一部分左证卸色,大部分指的是斗蟀到了暮期,色光暗淡,开始走下坡路标记。倘若虫色枯焦,毫无润感,则虫基本报废了大致上,一条虫,收来是什么分量,至其成熟可出斗时,又回到这个分量上。期间的份量上涨,仅仅是个过程。
头项方、腰背圆、尾段尖,三字俱全决非凡品,再得皮壳苍老,颜色清明的那就更为难得啦! {:soso_e113:}沙发 {:soso_e181:}幸苦了 好贴必须顶{: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soso__3409329614010722382_4:}先顶后看 拜读了。好贴。 {:soso_e179:}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写的好!收藏学习了! {:soso_e181:} {:soso_e183:} {:soso_e179:} {:soso_e179:} {:soso_e179:} {:soso_e181:} {:soso_e100:} 好贴 {:soso_e163:} {:soso_e179:}{:soso_e16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