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蟋蟀的耐痛性和生物回避机制~【二章】
如果照你说的激素水平能够抑制痛,那么为什么前面没被大头钉钉住下风,被钉住了反而上风了,照理它受痛后的战斗力是下降的,为什么他不受痛时反而输了,那么痛对蟋蟀来说是好的?呵呵!解释过了,脸上有水,你会去擦,不适应,但不是痛,脚断跳,是失去平衡后的不适感,也不是痛,如果能痛到乱跳,蟋蟀不可能自残,但昆虫自残比比皆是。
呵呵,虫王打大将军,撞一下赢了,大将军事后还走N路,第NN路有可能棋逢对手打到遍地鳞伤都也不退败,如果痛是导致回避的主因,大将军不可能被撞一下就跑,被撞一下就跑唯一的解释就是它感受到了力量的差距,如果是痛,遍地鳞伤的痛肯定超过被撞一下的痛,A和B,B轻松输,B到C这里可以大打,这种例子应该大家都看到过,并认为是等级差距,很对,再进一步说,等级差更精确的描述是力量差。
用麻痹类药物可以降低蟋蟀的感知力,100分的力量打到它身上,它可以认为只吃到50分,确实可以做到不轻易回避,但是因为麻痹类药物的作用,它很难对对方造成威胁让对手回避,因为按照我的推测,导致蟋蟀回避的根本原因是力量差距。更可能的局面是,使用麻痹类药物的蟋蟀动作迟缓,脚步呆滞,一路被打不还手,但也不退,不过最后赢面还是在正常的蟋蟀身上,如果彼此等级相当的话。
玩圣 发表于 2014-5-30 17:01
蟋蟀别头绝对是个复杂因素,绝对多种因素造成的,否则蟋蟀的牙齿不可能进化到锯齿,或者带勾。作用就是要重 ...
打坏对方格斗部件当然很重要,生物意识到行动不便,如开牙或走路有困难,总之就是行动不便吧,这些都会激活它的生物回避机制四处逃窜,当然雄性激素旺盛,可以提高临界值。这一切,和痛觉没有正相关的必然联系。
干结的蟋蟀发力是脉冲式的,湿一路的蟋蟀发力的波动幅度相对小很多,脉冲式的发力,力量峰值可以很高,有一击制敌和一嘴翻盘的能力,湿一路的蟋蟀爆发力就要低很多,经常会咬在一起,老太婆拉头发,互相推。而好蟋蟀一般到报局体力消耗巨大后才会这样打,绝对顶级的好虫第三局斗口和第一局不会差别太大,说明体能异常强大,这种局面在大厂里偶尔可见。
当然蟋蟀的发力习惯应该就是脉冲式的,无论是咬也好跳也好,只不过有没有能力做到这样而已。就像虫2说过,地头见到一条大虫逃跑不是跳的,而是乱窜,气质不佳,没有好虫风范。其实就是不会发力的蟋蟀,必然偏湿,干结的大虫蹭蹭蹭几下就可以跳没影了。
因为力的原理,被固定的蟋蟀因为无法后退,反弹了对方撞击它的力量,原来的胜虫发出攻击后通过力的感知误以为对方力量超过它,所以别头。
现象是对的,但是解释的原因是错的。软组织受伤引起的部件功能损坏,道理类似你摔一交很严重,手会残废举不起来,之类的功能缺失在低等生物身上会产生很强的回避机制,尤其是口器附近的软组织、饭板、下巴等处,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开合不便,这才是钩子牙威胁大的原因。
试图分析蟋蟀战斗中回避的真正原因,可以有针对的去寻找解决方案,痛导致的回避有针对它的解决方案,力差导致的回避是另一套解决方案,当然说解决可能过分夸张,不如说优化方案。这不是一句,找到原因也没有意义的话能过去的,说这样话的人可能不是在用脑子玩虫(不过好象是多数?呵呵!)
説得有道理,钩子刺疼了蟋蟀口器的神经,因剧痛而败退,为什么纸上谈兵特别喜欢挑细长带钩的蜈蚣牙吗?就是因为蜈蚣牙在两虫交口时很容易刺入对方虫口器的神经,使对手满嘴“流血”、落荒而逃。
我认为蟋蟀的躯体是有神经系统的,有神经系统必有痛觉,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不要因为蟋蟀不会说话就认为它不痛),但所有昆虫关节以外的腿脚是没有神经的,所以在两虫格斗中掉了大腿还能继续格斗,甚至反败为胜。
我们在蟋蟀实战中经常发现,被对方咬掉腿脚继续格斗,而一旦被刺中口器或咬破项皮、身体“流血”,一般情况下必败无疑,为什么?因为它——痛。
这个帖子真热闹。我也来谈谈观点吧。蟋蟀是否有痛觉,现在没有人去做实验,估计也不会有人去做专门的实验,因为这个事情需要极为精密的设备和很专业的技术才能做到。我可以提供以下情况供大家参考:
一是蟋蟀有伤害感受器,分布于神经末梢(包括内部器官的神经末梢),至于是否有痛觉,现在没有专门的研究报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痛觉是伤害感受的范围之一。
二是产生痛觉的神经介质有好多种,其中以5-羟色胺为最重要,在蟋蟀的大脑区域存在5羟色胺神经分泌纤腺体细胞,通过氨基酸同位素放射源螯合物注入5羟色胺神经腺体后形成的放射源走向显示,蟋蟀具有5羟色胺神经分泌系统,主要连接着大脑、内脏、肌肉与表皮。可以说蟋蟀具备产生痛觉的感受器和传递介质。但是否产生痛觉,目前没有相关的研究报告。
三是,我在今年3月底至5月中旬,对钝化痛觉感受通路(或者说钝化伤害感受器传道通路)来增加蟋蟀抗打击能力进行了实验。5月18日,在网名为红红火火的闵行花鸟市场蟋蟀店,与几个虫友的蟋蟀进行了打斗,大家的一致意见是,经过钝化技术后,虫子受重夹继续开牙的次数和在相持阶段的扭打力明显增强。
以上这些情况,我认为蟋蟀具有痛觉感受机制的可能性很大。
有研究,有实验。{:soso_e179:}学习 不是太懂,唯一懂的是难怪有的份房虫耐打 {:soso_e160:}{:soso_e179:} {:soso_e160:} 精神可佳,结论是否太早。用西法或用中法【文中没说】,去钝化成功了???{:soso_e14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