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萱小店 发表于 2015-7-31 08:59:25

蟋蟀皇帝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也就是永乐皇帝的嫡长孙。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体验生活农村生活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和守住太子的位置,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瞻基是个天分很高的人,自幼便随祖父朱棣南征北战,很得明成祖的宠爱。仁宗朱高炽,事事讲仁,性格懦弱。仁宗当太子任监国时,郡王朱高煦、朱高燧经常背后发诽谤言论,总是“乘隙谗构”,成祖使人间他说:“你知道有人在告你的状吗?是诬蔑你呀!”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有这样的人,我只知道尽我的职责。”
      而朱瞻基却和乃父大不同,有决断,有魄力,敢作敢为,所以深得成祖喜欢。他听了爷爷问父亲的话,见父亲如此回答,忍不住说:“此告状如是为己,尚可原谅;如是为了谋夺社稷,必以刑罚。”成祖听了,感觉很痛快。他立朱高炽为太子,很不满意,常想更易。有一次就要宣诏废掉朱高炽的世子身份了,大臣解缙劝说不可轻废,成祖不以为然,解缙便提出了一个理由,说你觉得太子不理想,但你还有一个“好圣孙”呢。这才打动了明成祖的心,让朱瞻基当皇上,是他的愿望,这个愿望只能通过朱高炽来实现。这才使朱高炽保住了太子地位。
 
   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后,摆在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分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率大军御架亲征,锣鼓声声,经期蔽日,队伍绵延几十里,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敌酋而告终。
宣宗这时也网开一面,没有杀皇叔朱高煦,而是将他软禁在了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宣宗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德三年,他亲自巡视边防,他注意避免祖父由于情报不准就贸然出兵的教训,在有了确切情报后,突然发兵,在宽河击败了叛乱的乌梁海之众。此役之后,北部边境安定了。
   据记载,夏天时,午朝炎热,他经常向大臣们说,这些天来,天气如此炎热,而农夫们在这样的炎热天气里还要耕耘,并吟诵聂夷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大臣同时也是让自己不要忘了农人。并且宣布,“民间新开荒田,永不起科。”(《明经世文编》)由于采取了这种政策,许多荒地得到垦植耕种,民田成数十倍的增长,特别是北方,不但新垦植了许多土地,并且开辟了大量的水田种植水稻,像北京远近郊区的西苑、积水潭、海淀、青龙桥、草桥、房山、通县、蓟州、玉田、宝坻、丰润都有大面积的水田种植。相应的手工业、商业、园艺业、运输业都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中刻书业尤其发展得快。在这个时期里,东北女真各部、乌斯藏首领都来北京,向中央政府臣服,请求中央政府批准他们在他们地区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英宗时代。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的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现在看来,宣宗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起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征安南不仅空耗国库,而且使得中国许多的家庭遭受丧子,丧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放弃安南是明智之举。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当然,朱瞻基在历史上有一个很不好听的绰号,就是“蟋蟀皇帝”。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他的故事甚至流传到民间,被蒲松龄写进《聊斋志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香港也拍摄过这个题材的影片。但是,瑕不掩瑜,试想,玩蟋蟀能占用多少资金?只因为他是皇帝,这事就大了。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这将在明英宗的章节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庙号宣宗。年号宣德,这个年号很出名,因为宣德年间的青铜器铸造的特别好,瓷器也是第一流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描写,所以人们的印象深刻。

锋芒内敛 发表于 2015-7-31 09:01:49

先顶后看

大红袍 发表于 2015-7-31 09:48:05

感谢分享!楼主文才出众!{:soso_e179:}{:soso_e156:}

zhangguoqing 发表于 2015-7-31 10:13:42

{:soso_e160:}

神出鬼没 发表于 2015-7-31 10:34:17

{:soso_e156:}

西一致和 发表于 2015-7-31 10:45:09

{:3_29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蟋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