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玩赏渊源
有文字记载的斗蟋活动最早见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南宋和清明。关于斗蟋活动最早的判断大多是对“有文字记载史”的解读。斗蟋仅仅是一件很小的玩乐事,但是在历史上喜欢斗蟋的帝王很多,尤其是清朝后,几乎是代有其人,身为帝王将相戏好此道倒也无可无不可,只是,再小的事情,到了专制统治者那里多要走样。对中国斗蟋活动的探讨和总结的始作俑者是南宋末年的宰相贾似道,他汇总了历代蟋蟀迷们的经验和体会,编著了一部集哲学,文学和科学为一体的《促织经》。我国的斗蟋历史可谓久远,在唐王朝开元天宝年间,就有了斗蟋活动。这一活动到底是从民间传入宫中,还是自宫中 闲暇消遣解闷活动,再流入民间,已经无法考证.但有一点至今任保留下来,斗蟋活动对爱好者来说胜似逢年过节.组织斗蟋也有一定的形式,一般都是多年知己密友自愿结合或以地区划分组成.这种自愿结合的组织,其成员有工人,干部,医生,也有文艺界名流和大专院校的教师,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养家,更多的是年轻后起之秀,年龄差距颇大且职业广泛,全靠小小蟋蟀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斗蟋蟀这一娱乐活动也是国家安定昌盛,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种具体反映.长期以来,由于历代人的偏见,这一项活动总是与”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联系起来,不足为君子之道.事实恰恰相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玩物不但没有丧志,而且从某些方面,促进了他们的业务发展.古往今来在社会上是有那么一些人,将事业置于脑后,终日迷恋玩虫或以虫为赌,走火入魔.借斗蟋知名行赌博之实,就又另当别论了。 顶。。。。。。。。。。。 本帖最后由 逛荡 于 2015-12-7 16:14 编辑
有许多人玩物不但没有丧志,而且从某些方面,促进了他们的业务发展
玩虫也许是个例外。
想来,一门心思的去玩虫,又怎会不丧志?玩虫人不专心,战绩好不到哪里去;战绩上不去,体悟不到自然法则的全貌…… 路过打扰!{:soso__8524656292005571024_3:} 花鸟鱼虫 只为亲近自然 陶冶情操 {:soso__3409329614010722382_4:} 学习了{:soso_e16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