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谈蟋蟀的牙齿(一)
深谈蟋蟀的牙齿在我们对蟋蟀的认识中,对牙齿的认识应该是第一位的。然而,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思考了几十年还是有许多问题没弄明白。我曾经写过《浅谈蟋蟀的牙齿》,之后看有许多问题都没有说清楚。
激发我深谈蟋蟀牙齿的诱因,是北京虫友会的好友发来的三段视频。有人用剪刀、水果刀等锐器象打草一样与蟋蟀格斗,而那三只蟋蟀一边鸣叫一边冲上去对着锐器连续不断地撕咬。更夸张得是,用剪刀“咬住”蟋蟀的牙齿,不断地往前推和往后拉,该蟋蟀同样边叫边咬,未见败像。这三段视频令我震惊,它比我用草引诱蟋蟀撕咬一般硬件更能说明问题:它有力地证明了擦牙即胜并不是牙齿本身的硬度所决定的,更进一步说明了我的基本观点“牙齿硬度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
一. 牙齿的构成
蟋蟀在日常生活中是用牙齿来咀嚼食物、驱赶敌人、挖洞筑巢。这些功能决定了牙齿必须是全身最坚硬的部位。由于牙齿表面没有化学、物理感受器(昆虫学名词),也就没有了痛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这就导致其结构比外壳的其他部位紧密而坚固,也是牙齿颜色与其他部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差异并不能改变它的主体结构,因为蟋蟀的牙齿是整体外壳(外骨骼)的延伸,被“昆虫学”命名为:上鄂。所以除去一些微量的辅料外,其结构成分的主要部分与外壳是一致的。
此外,经过实战的反复验证:大多数蟋蟀的牙齿颜色与身体颜色越是接近,格斗能力越是强大。这个结论被许多人拒绝,也就成了他们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起来也很简单,构成蟋蟀牙齿及外骨骼的主要化学成分: 糖和蛋白质。
糖有很多种类,构成外壳中的糖主要就是几丁质,在整体外壳中的含量可达到33%。必须强调地是,蟋蟀的外壳有软表皮和硬表皮之分,而几丁质则是构成蟋蟀软表皮也就是肚腹、须、尾等部位的主要成分。在牙齿、头、项、腿等硬表皮中,几丁质的含量要少很多,但也不能没有。几丁质在表皮中起到柔韧作用,如果牙齿中没有几丁质,就很容易发脆导致运动中被折断。
蛋白质可以分解成数百种氨基酸,构成蟋蟀硬表皮的主要成分是酪氨酸,被《昆虫学》命名为“骨质蛋白”,它才是导致硬表皮骨化坚固的关键所在。因此,从理论上讲酪氨酸含量越高表皮越硬。反之,几丁质含量越高表皮越柔软!
另外,酪氨酸的衍生物是黑色素,也就是说表皮颜色越是黑就代表着外壳越是坚固。那么,是否颜色越黑格斗能力越强?二十多年前,我就此问题请教上海著名的蟋蟀大师火光汉前辈,他斩钉截铁地说:“色盖问题,深色面虫超过淡色面虫是绝对的,没有还价”!随后有力地挥了挥手。
这些化学原料必须通过糅合剂的作用,才能合成表皮。至于几丁质和酪氨酸是如何被糅合成蟋蟀表皮的,由于论述的篇幅大得惊人,只好麻烦各位查阅郭郛先生1965年出版的《昆虫的变态》28页“表皮的几丁质合成和骨化作用”章节,有很清楚的论述。
糅合剂有好几种,其主要成分是单宁酸。从理论上讲糅合剂的含量越高,表皮越厚。当然,几丁质和酪氨酸的含量也要同步提高。但在实践中这些化学成分的剂量很难把握,因为糅合剂与糖、蛋白质的比例尚不清楚,随意加减会导致严重后果。从我所做的大量实验中产生的初步认识是:表皮的坚固取决于内在分子结构的紧密,与厚度无关;过分提高表皮的厚度反而会增加蟋蟀体力消耗及妨碍运动的灵活性,降低蟋蟀的格斗能力。
也有昆虫学家将外骨骼称为与人类指甲相似的“角朊”,这很有道理,指甲遇湿则软遇干则硬的属性与蟋蟀外壳几乎一致。换句话,蟋蟀的牙齿与人类指甲类似。我熟悉的部分玩虫高手都懂这个道理,蟋蟀洗浴后一天内决不出斗。但也有人为了鉴别拦截“药水虫”而在临斗前用一些中药水浸泡蟋蟀,这是糟蹋!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知道,蟋蟀牙齿及身体各个部位的构成中是没有钙的,所以它是低等动物,归属于无脊椎骨动物。
二.牙齿大小的成因
蟋蟀的生长可分两种类型,平时是缓慢生长,而蜕壳(变态)时呈爆发性生长。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蜕变时的生长。
按照举世公认的昆虫学“戴氏定律”进行推论:在蟋蟀的九次蜕变中,每一次头部的宽度平均增长1.4倍。这样大幅度的扩张是什么动力源造成的?
1. 肌肉膨胀。靠心脏及辅博器所形成的液压力量将充满激素和能量的体液,按照基因的指令送到某个部位,导致该部位肌肉膨胀产生向周围扩张的力量,撑大其体积。
然而,蟋蟀在蜕变时光靠体内肌肉的膨胀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头部肌肉再怎么膨胀也不可能将宽度扩张1.4倍。
2. 空气压力。用嘴大量吸进空气,由胸(项)部肌肉膨胀并按照基因的指令将空气压到某个部位,然后与该部位的膨胀肌肉一起发力将周围撑大。在这两项动力源中空气压力是最重要的,它比肌肉膨胀产生的扩张力要大数倍,它流向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明显撑大。
这在最后一次羽化成虫的蜕变过程中,以翅膀的扩张最为明显。在薄如纸张的翅膀内不可能有肌肉膨胀,只能靠翅根部的肌肉力量将空气灌入,使得翅膀象气球一样膨胀。此时,气压成为唯一的扩张动力源,气压越强翅膀被撑得越大。
同样道理,气压和液压大幅度流向空心的牙齿,与牙齿内的膨胀肌肉合力将牙齿撑大。
所以,蟋蟀各部位体积的不同是由羽化蜕变时的基因及体能决定的。由此,翅膀、牙齿、大腿、头、项等部位的大小,对判断野生蟋蟀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至少可以说明蟋蟀在最后一次蜕变时的体能状况。
向内的压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就是扩张力。参考人类“医学”以及“动物学”,我将在蟋蟀身上出现的这种力量源命名为:内压。
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蟋蟀,其内压的流向是基因决定的。而基因则是根据环境对其生存的压力决定内压的流向及流量。例如,在北方干旱板结的土壤中,蟋蟀打洞筑巢要费劲的多,也就使得牙齿获得的内压流量要比其他地区的蟋蟀大很多。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是否可以人为地改变内压流向?
我的《浅谈蟋蟀的牙齿》发表后,很多虫友向我索要撑大牙齿的饲料配方。因为无法预测体型巨变后对蟋蟀文化带来的后果,所以我反对过分地改变蟋蟀体型。但同时也难以招架虫友的执着,权衡下来还是介绍些基本原理吧。
改变内压流向的方法源自“中医药学”,那可是比蟋蟀文化更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根据中医的原理,任何中药都有升、降、沉、浮的属性。例如柴胡升、牛膝降、珍珠沉、葛根浮等等。现代医学证明:有些中药可以明显地改变人体内血液的流向。如牛膝运用在人体上,可以明显地将血液导向腿部,当然,在蟋蟀身上同样如此。
如果你熟悉中药的属性,再加上能接受上述原理,通过不断地实验掌握剂量度,那就应该可以轻松自如地改变蟋蟀体型的某个部位。
但是,这样做会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你在撑大体型时,内部肌肉的体积并没有同步增加。
在正常情况下,蟋蟀的体型是由其遗传的基因以及吸收的营养来决定。除非你有能力改变它的基因,否则在基因限定的范围内只要改变某一部位,其他部位就会发生一连串相似或者相反的变化。例如在白虫的生产中,你把牙齿撑大,蟋蟀的头部也会跟着一起大,而翅膀却会缩短,小腿细大腿扁等。这样的结果就是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
蟋蟀发力时肌肉必须要有着力点,人为地撑大牙齿和头部可导致其内壁面积增加,而肌肉体积却没有相应增加,那么肌肉的着力点就会分散从而导致肌肉力量的减弱。因此,在肌肉体积没有同步增加的前提下,越是撑大某个部位的体积,其力量越是缩小。这也是白虫的肌肉力量明显小于野生蟋蟀的重要原因。
所以,还是让蟋蟀自然生长,由基因决定肌肉与体型之间的比例为好。
可是,我周围许多虫友就是钻进牛角尖,一脑门子的大牙可以“咬死对方”的幻想,不能自拔。没办法,只好提三条不够完善的原理供生产白虫的朋友参考。
1.选择大牙的母本和父本。雄蟋蟀接受的遗传70%来源于母本,因此选择大牙三尾是关键。
2.增加肌肉组织的体量。只有靠发达肌肉撑大的牙齿才是真正有力的。
3.减弱气压,引导液压(体液)流向头部,促使头部和牙齿的肌肉茁壮成长。当然,如果你撑大牙齿是为了观赏或出售,那只要增强气压并引向牙齿即可。
由此,我们可以产生一条极其重要的认识:气压撑大的牙齿大而无力;肌肉撑大的牙齿小而有力!可见,就是在幼虫的生长阶段,肌肉力量也是最关键的,更不用说参与格斗的成虫了。
三.牙齿的开和关(待续)
关于色盖问题,深色虫输给淡色虫太多太多,基本上寒露前斗虫,是淡色面虫赢率高。火光汉的手一挥,并不能将深色面虫赢面挥高 很值得学习 谢了{:3_293:} a22a 发表于 2018-1-20 15:42
很值得学习 谢了
{:3_294:}{:3_292:}{:3_292:} {:3_294:}{:3_292:}{:3_292:} 看了一遍{:3_290:} 为你的精神喝彩!
为你的执着叫好!
为你的奉献鼓掌! {:3_294:}{:3_292:} {:3_292:}{:3_278:} {:3_294:}{:3_294:}{:3_294:} 高手文章。不过有个论断欠妥。身体不是直接靠空气撑大的。因为如果细胞内充满空气的话,细胞会缺氧和缺营养而死亡。根据我的研究是能量反应产生的结果:肌肉总的能量物质经过氧化反应后产生动能+水+二氧化碳。其中最关键的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极易溶解于水中的空气,犹如汽水一样,导致蟋蟀体腔内的体液膨胀数倍,并通过肌肉的发力,使身体撑大数倍。 向老师学习了 好帖子大家一定要顶起来。{:3_292:}{:3_292:}{:3_294:} 楼主说:“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知道,蟋蟀牙齿及身体各个部位的构成中是没有钙的,所以它是低等动物,归属于无脊椎骨动物。”,是不敢苟同的。如果此说成立,那昆虫学家吴继传的著作就是说瞎话了,吴老说他做过试验,把些打斗厉害的蟋蟀,和打斗差的蟋蟀分别烧成灰后,检测灰份中的含钙量,前者的含钙量明显高于后者。
还有,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几位研究人员合著的【保幼激素合成的人工进展】一文中说到了,ca2+对调节咽侧体合成保幼激素的活性,十分重要。由此也证明了昆虫体内是少不了钙的,怎么能说昆虫体内无钙呢?
既然你从上面的论述中都是要证明蟋蟀体是无钙的,那么这些专家们的论述中都有意无意地证实了蟋蟀 体内是有钙的存在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那这些论述还成立吗? 本帖最后由 神出鬼没 于 2018-1-24 08:42 编辑
再谈牙齿是无神经的因此无痛觉, 我认为是正确的的,但是牙齿内是有牙髓的,牙髓里是有神经的,如果你用一金属物轻轻地敲击你牙齿,是没有痛觉的,但是倘若渐渐加大力量敲击,就会渐渐出现痛觉,那是因为你震动到牙髓了。蟋蟀的牙齿有厚有薄,我做过试验,有的牙齿手指稍一用力就扁了,有的牙齿可以用一小錘子轻轻钉进不太结实的木头里,因此不同的牙受力后,使牙髓神经有痛觉的阈值就不一样。 神出鬼没 发表于 2018-1-23 14:42
关于色盖问题,深色虫输给淡色虫太多太多,基本上寒露前斗虫,是淡色面虫赢率高。火光汉的手一挥,并不能将 ...
{:3_293:}{:3_292:} 有人用剪刀、水果刀等锐器象打草一样与蟋蟀格斗,而那三只蟋蟀一边鸣叫一边冲上去对着锐器连续不断地撕咬。更夸张得是,用剪刀“咬住”蟋蟀的牙齿,不断地往前推和往后拉,该蟋蟀同样边叫边咬,未见败像。这三段视频令我震惊,它比我用草引诱蟋蟀撕咬一般硬件更能说明问题:它有力地证明了擦牙即胜并不是牙齿本身的硬度所决定的,更进一步说明了我的基本观点“牙齿硬度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
bluewater2005 发表于 2018-1-24 17:18
有人用剪刀、水果刀等锐器象打草一样与蟋蟀格斗,而那三只蟋蟀一边鸣叫一边冲上去对着锐器连续不断地撕咬。 ...
我没有看到这个视频,即使有这个视频你能保证这蟋蟀没有喂药吗?仅凭这视频就作出蟋蟀没有痛觉的结论,那做科研也太容易了!玩蟋蟀这么多年的虫友,有人自己碰到过这种情况吗?如果以前没有注意,不妨今年自己试试,看在你的一棚蟋蟀中能否找到这样的蟋蟀? {:3_294:} {:3_294:}{:3_292:} 神出鬼没 发表于 2018-1-25 13:59
我没有看到这个视频,即使有这个视频你能保证这蟋蟀没有喂药吗?仅凭这视频就作出蟋蟀没有痛觉的结论,那 ...
这是贴中原话,我把它复制下来,是因为我也觉得不可思议{:1_201:} 引用楼主这个观点:"经过实战的反复验证:大多数蟋蟀的牙齿颜色与身体颜色越是接近,格斗能力越是强大。这个结论被许多人拒绝,也就成了他们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想问这几类虫"淡青红牙","重青白牙","墨牙黄"何解?{:1_203:} 学习感谢 土虫一只 发表于 2018-2-6 13:06
引用楼主这个观点:"经过实战的反复验证:大多数蟋蟀的牙齿颜色与身体颜色越是接近,格斗能力越是强大。这个 ...
按此说法,白牙是最没有用的,因为没有蟋蟀身体上的颜色长得跟牙一样白的。 气压又是气压?我怎么总感觉是胡说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