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分享]玩虫路上,共同体验 [打印本页]

作者: 司马南    时间: 2008-6-13 22:46
标题: [分享]玩虫路上,共同体验

何谓体验?体而验之。“干、老、细、糯”是一种体验。

“文字可以被传达,但文字只是一种容器。如果你没有体验,你拿到的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当你有了体验,再看到它、或者听到它,你会用你的体验去理解它......你只有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它,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就像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吃饭和恋爱一样。”

刚好看到一段关于“道”的评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虫季将至,与诸虫友分享。


作者: 白清黄    时间: 2008-6-13 23:22

文字是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内容的,体验要表达出来就可以用文字和语言。我们看见的文字,可能是别人的体验,如果自己难以确信,只有去实践下,加以证明他人的体验是正确的,然后被自己所用,可是验证肯定需要时间。

觉得他人的体验就像一种食物,而自己的大脑就像个容器,接受到他人的表达体验的文字,就看能否消化和吸收了。如果可以消化吸收那么这个食物是对自己有益的,反之就是无益。

参与下,胡说莫怪。


作者: 一氓    时间: 2008-6-14 11:33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em33][em33][em33][em31][em31][em31]
作者: 金属    时间: 2008-6-14 13:22

[em17]实践很重要


作者: 君水居士    时间: 2008-6-14 16:21

古谱云:干、老、细、糯,为相虫“四字诀”,其最早出处无从考据。

那么,我们先从字面上来认识一下。

干——A,没有水分或少水分。 B,枯竭,尽净。

老——A, 与“嫩”相对。 B,厚。 C,大。

细——A,颗粒小的,与“粗”相对。 B,精致的。C,微小的。

糯——稻的一种,米粘性大。

由此,我们惊叹先辈们相虫把“干老细糯”为首要的理论浓缩的何等精辟!又何等地惜墨如金!!呜呼!囫囵吞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众矣。

又简而言之:一色;二老;三精神。三者合一为真谛。具色而不老,则神多属浮光;老而无色,则神亦疲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是也。

友情链接------脆须、断尾、秃背、烂翅、脆衣、烂趾紫黄等,是否为“干”的极限?

------饭须细小贴牙、黑白不辨与头绒粗大、洁白如玉、色黄接地者孰老孰嫩?

------你吃过粽子与糯米粑粑吗?有没有咬劲?

------撇开的老茄子、老茭瓜的断面,里面的密布黑点是否与“芝麻白牙”有类比的地方?

------大跳斑纹细如刀刻、蜡光尽罩;翅纹细密、项翅无隙。种细种粗?


作者: 司马南    时间: 2008-6-15 00:47
以下是引用一氓在2008-6-14 11:33:24的发言: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em33][em33][em33][em31][em31][em31]

本师言:吾布道四十九年,未曾一言。此意是也。

老君若非流氓扣青牛于函谷,亦无八十一篇。

老君牵牛出关曰:流我一氓是一氓,奈何撞到臭流氓;

一氓兄有假他人文字抬高自己之嫌,要批评下。

[em31][em31]

作者: 赵王在燕京    时间: 2008-6-15 00:56
[em02][em01][em02]
作者: 一氓    时间: 2008-6-15 09:36

本师言:吾布道四十九年,未曾一言。此意是也。

老君若非流氓扣青牛于函谷,亦无八十一篇。

老君牵牛出关曰:流我一氓是一氓,奈何撞到臭流氓;

有趣,有趣!

一氓兄有假他人文字抬高自己之嫌,要批评下。

惭愧,惭愧

[em04][em04]
作者: 司马南    时间: 2008-6-15 11:09
以下是引用一氓在2008-6-15 9:36:18的发言:

本师言:吾布道四十九年,未曾一言。此意是也。

老君若非流氓扣青牛于函谷,亦无八十一篇。

老君牵牛出关曰:流我一氓是一氓,奈何撞到臭流氓;

有趣,有趣!

一氓兄有假他人文字抬高自己之嫌,要批评下。

惭愧,惭愧

[em04][em04]

[em07][em07][em07][em10][em10][em10]


作者: 后半闲堂-宇飞    时间: 2008-6-16 11:32
以下是引用司马南在2008-6-13 22:46:56的发言:

何谓体验?体而验之。“干、老、细、糯”是一种体验。

“文字可以被传达,但文字只是一种容器。如果你没有体验,你拿到的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当你有了体验,再看到它、或者听到它,你会用你的体验去理解它......你只有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它,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就像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吃饭和恋爱一样。”

刚好看到一段关于“道”的评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虫季将至,与诸虫友分享。


人生路上 共同体验


作者: 罗素    时间: 2008-6-16 11:44
以下是引用白清黄在2008-6-13 23:22:56的发言:

文字是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内容的,体验要表达出来就可以用文字和语言。我们看见的文字,可能是别人的体验,如果自己难以确信,只有去实践下,加以证明他人的体验是正确的,然后被自己所用,可是验证肯定需要时间。

觉得他人的体验就像一种食物,而自己的大脑就像个容器,接受到他人的表达体验的文字,就看能否消化和吸收了。如果可以消化吸收那么这个食物是对自己有益的,反之就是无益。

参与下,胡说莫怪。

体验深的,不是胡说,是体验后的正说。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