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谈谈养盆 [打印本页]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0 11:36
标题: 谈谈养盆
本帖最后由 专杀木马 于 2019-11-27 21:37 编辑

  首先声明一下,这篇文章谈的只是个人观点,对与错尚且不知,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对于玩虫,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从选虫、养虫、到出斗,一个人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来建立的一套完整体系,从意识形态上是根深蒂固的,除非遇见大变故或者遇见高人指点,否则的是很难改变的。选虫、出斗,在众多老前辈面前,我这样一个玩虫资历尚浅的小字辈,不敢多言。那么能吹的就只剩下了养虫这个环节,其实别看“养”这一个字,在玩虫方面,能做到“养好”虫的朋友估计最多也就占玩虫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养”包括的内容太广,需要掌握的技巧、配套的设备、理念又太复杂,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拿出来跟大家作为聊天的资本。把命题缩小一点,我们只谈盆在养虫过程中的作用。
  家师平日里一直跟我念叨的关于虫的一句话:斗虫、斗虫,三分虫、六分养、一分草。我相信很多虫友看了以后都会觉得疑问,为什么虫的本身只占三分,而养虫却要占到六分。起初的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斗虫、斗虫,虫才是关键,其他的都是辅助,凭什么只占到三分?直到这些年用自己实践的经验和更多的教训来证明了六分养的真谛,这些也不去谈了,全是血和泪...
  回到正题,六分养中,个人觉得盆对于养虫来说,起到很大的作用。首先一条虫,撬子手把它从地里逮出来交到你的手上,然后你从产地回到家中入盆开始,它就要在这盆里度过它“漫长”的一生。除了进斗隔角斗,虫基本不会离开它的盆,那么可想而知,盆对于一条虫起到的作用。
  先谈谈我拿到一只盆之后的处理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买新盆,不论是南盆还是北盆,我都比较喜欢从头开始。因为一只新盆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你在上面挥毫泼墨,可以完全按照你的标准和要求来定制。而且上海离苏州也非常近,闲来无事的周末,我会自己开车去陆慕看看几位做盆师傅的新作品,跟他们聊聊天,其实苏州制盆匠人都很健谈,而且也相当热情,经常会帮我谈谈制盆中的技巧,以及对于好盆、好泥的理解,临走的时候他们也偶尔会赠送我几只盆。这里我想帮大家澄清一点事实,很多人说现在的南盆为了追求美观,制盆的时候加入瓷粉,为了增加盆的硬度和光洁度,从而让盆从外表上更美观。其实这真的是无稽之谈,首先蟋蟀盆的烧制温度相对瓷器来说是比较低的,加了瓷粉进去,结果就是烧不透,泥的地方是一个颜色,瓷粉的地方是另一个颜色,如果你见到一只蟋蟀盆长了一张麻子脸,你会买吗?其次,瓷粉和做蟋蟀盆的泥从物理角度上来说其密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东西,掺杂在一起烧制,因为密度不同的关系,收缩程度也完全不一样,其结果不是在窑中炸裂就是出窑后不同程度的开裂,试问现在广大虫友们买入的新盆,到手后有几只盆有窑裂的现象?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讹传讹,用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现在的盆对筛泥的要求更高,目数更高,颗粒更细,单位密度更大,所以现在同等大小的盆较七、八十年代更重,也更光洁。大家千万不要以讹传讹了!
  我拿到一只新盆,第一时间检查有没有窑裂,穿线,如果有我们应该摒弃,因为可能会对今后对盆的处理有一定的影响。从美观的角度,还可以放弃那些有磕碰的盆,但是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大磕碰其实影响不大,毕竟蟋蟀盆是实用器,今后的使用中难免会有磕碰。然后是对盆颜色的检查,颜色均匀说明受温稳定、均匀,不会出现外熟内生的现象,对于什么窑花、窑变这种我真的不感冒,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无非就是烧制的时候窑温忽高忽低,吃火不均匀。(这句话说出来会得罪很多人,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知道)接着,清洗是第一步,这个很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如果觉得自己洗不干净的,建议去超市买一块洗碗的百洁布,洗起来很方便。洗干净之后,我通常喜欢把盆浸在除去氯气的水里,也很简单,自来水里加养鱼用的大苏打,十天到两个礼拜,简单粗暴。不用担心掉底,现在的盆,不论南北,泡在水里两个礼拜,都不会掉底,放一百二十个心。(南盆工艺改进,不会再像七、八十年代的盆,水里一泡就容易掉底。北盆是盆身和盆底一体制作,也不会有这种现象)期间记得换一到两次水,否则容易滋生青苔,堵塞盆的气孔。换水的时候,摸盆身,你会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不用担心,正常现象,在今后一两年里,只要你浸泡时间够久,都会有这种现象。捞出来,洗干净,请放在窗外晒干。让大自然帮你去完成这个自然净化的过程,时间大概是三个月到半年,不需要去管它,只要不沾染油污就好。接下来的步骤就相对费心费力了,煮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次下锅煮,我建议时间控制在五至十分钟左右,捞出来窗外阴干,一个礼拜后再煮,再阴干。每次煮的时间可以适当加长,不过至少有一两次,要煮超过一个小时以上,逼其把盆内部的杂味及窑火气煮出来,并通过温度把一只生盆煮成熟盆,这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需要耐心跟毅力,所以整个处理盆的过程,属它最费心费力。很多朋友肯定要问我,煮盆过程中要加什么材料吗。我想说,煮原色的放竹叶或者芦叶即可。要茶老的,在你知道为什么要茶老,以及茶老之后如何使用之后,就在煮原色的基础完成之后,用虫茶,记得用虫茶!好的虫茶很贵,但是需要完美养盆的你,请忽略这些成本。煮完,阴干,接下去的步骤又变得简单粗暴了,窗外,自然净化,自然界的雨水,特别是江南的梅雨是大自然给你最好的帮手,此时应注意,盆里加满水,不要晒到太阳,然后盆里的水会自然蒸发,盆身上会慢慢出现白色的一层霜一样的东西,用干净的布擦掉,用手擦,反正用一切你能想到的东西擦掉这层东西,再加水,水蒸发后这层白霜还是会出来,没关系,拼的就是毅力,继续擦!反反复复多少次之后,白霜基本见不到了,恭喜你,你的盆差不多就要治理的可以进虫了。再煮一遍,捞出来,这次记得太阳下暴晒了,干透,一定要干透,养虫最基本的就是一个干字,拿到通风处,再放几天,用干净的食品袋裹好,保存。整个过程基本在2-3年左右,当年的新盆切记不要当年用!
  谈完自己处理新盆的心得,再来谈谈对盆的选择。近年来空调房北盆一直被很多玩家追崇,个人觉得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对于虫来说,盆的选择是一个模拟虫生存,并让其适应的环境。现在大家玩的都是北路虫,那么我们偏重点应该是模拟北方环境。相对南方来说,北方更干燥、温度较低,那么空调养虫就模拟了这个环境的90%以上,唯有空调抽湿成了最大的麻烦,如何解决这10%的问题,你有两种方案,专业的加湿机或者你用透气性相对差,保湿度较高的搪底北盆。第一个我就不介绍了,不是专业人士,不懂。第二个解决方案,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一点,选厚壁的北盆,加一张三合土底。经过这几年的观察,个人认为蟋蟀最喜欢的温度是24度-28度,湿度在60%左右,(低于22度,虫容易起油、腹泻;26度左右虫最服盆,不太会出现爬盆、跳盆现象;28度左右虫蛉性最佳;30度以上,虫开始容易出现不服盆现象)可空调的抽湿度还是太大怎么办,就要回到前一段的文章里说的茶老问题,茶老的目的是什么,个人觉得最大的作用是封闭一部分气孔,减少空气流通量,从而减少抽湿现象。其次浆底,更减少底对虫的抽湿现象。
  说了这么多,有朋友问我,一个南方虫友能不能用南盆养虫?回答是:当然能!上面说的这些,前提是建立在你养虫的房间常年空调控温,并且是在保持空气流通的情况下,如果条件不允许的朋友在南方当然用南盆是最合适的,至少每年我个人还有一部分虫还是在自然温度下养在透气性更佳的南盆里,毕竟家里还是老婆说了算,我也想高调啊,可实力不允许啊...
  说了那么多,总结一下,个人觉得盆无好坏,适应自己养虫环境的就是好盆。如何鉴别你的盆是否是个合格的养盆,斗隔里见分晓呗~
  以上都是个人之谈,希望广大的虫友们能借助平台,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经验~

----------------------------------------------
另有别篇:平民玩家的收虫攻略(请点击蓝字进入)
        
        童年回忆之金戒指  (请点击蓝字进入)

        童年记忆之二 父亲的那对李焕章(请点击篮字进入



作者: wangbin    时间: 2019-11-20 13:28
{:3_292:}
作者: wangbin    时间: 2019-11-20 13:28

作者: luliub60    时间: 2019-11-20 20:26
学习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赞赏!
作者: 浪涛    时间: 2019-11-22 17:17
请教一下,现在有些盆有瓷器的感觉,是因为泥过滤的太细?还是添加了某些东西?高档澄泥盆不会有瓷器的感觉
作者: 孙虫迷    时间: 2019-11-23 13:14
好帖!{:3_292:}
作者: 玻璃翅    时间: 2019-11-25 21:13
好贴学习了
作者: 吹铃    时间: 2019-11-26 14:24
{:3_294:}{:3_294:}{:3_292:}
作者: 吹铃    时间: 2019-11-26 14:45
今天8个袁永明的2号盆到了,还是老办法养盆。区别是我不煮盆,只水泡,待滋生青苔后清洗干净,阴干后再水泡,滋生青苔后再清洗干净,反复多次。明年夏季用细瓦片去盆毛刺后再如此来它二遍就OK啦。养虫无虑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6 17:07
wangbin 发表于 2019-11-20 13:28

谢兄弟掌声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6 17:07
wangbin 发表于 2019-11-20 13:28

谢兄弟掌声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6 17:08
浪涛 发表于 2019-11-22 17:17
请教一下,现在有些盆有瓷器的感觉,是因为泥过滤的太细?还是添加了某些东西?高档澄泥盆不会有瓷器的感觉

泥滤的目数高,密度大,烧制的温度也较八、九十年代高了。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6 17:08
luliub60 发表于 2019-11-20 20:26
学习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赞赏!

谢谢点评!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6 17:09
孙虫迷 发表于 2019-11-23 13:14
好帖!

感谢支持!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6 17:09
玻璃翅 发表于 2019-11-25 21:13
好贴学习了

共同探讨~
作者: 专杀木马    时间: 2019-11-26 17:11
吹铃 发表于 2019-11-26 14:45
今天8个袁永明的2号盆到了,还是老办法养盆。区别是我不煮盆,只水泡,待滋生青苔后清洗干净,阴干后再水泡 ...

恩,根据适合自己的方式处理~
作者: ym123569    时间: 2022-8-11 08:43
{:3_292:}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