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浅谈白虫之秋白争雄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麻头1984    时间: 2021-2-7 15:19
标题: 浅谈白虫之秋白争雄
白虫斗得过秋虫吗?这是当前最有争议的热门话题。

  大约在2007年之前,这个问题没有争议,大家都认为白虫斗不过秋虫。但是没有几年功夫,这个观点被颠覆了。如今,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秋虫斗不过白虫。这样的认识颇有几分道理。

  首先,最近几年秋虫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这应该归功于农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的一些邻居每年都到上海南汇新场的果园抓三尾,平均每小时可捕获200只。2012年秋进入果园后大吃一惊,不要说蟋蟀,就连油葫芦、蚂蚱等虫都看不见,连续3天只在边缘草丛里抓到几只。显然,这里的昆虫都被农药杀死了。我从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和南汇农委的农技中心了解到,这是一种杀虫效率很高的农药。现如今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和普及,通过价格补贴,售价竟然比传统低效的杀虫剂还要便宜,广受农民的欢迎。这样看来,秋虫数量的锐减速度将越来越快,恐怕要不了多少年,农田里的蟋蟀都将难以生存了。

  其次,白虫的数量和质量出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开始,白虫从体型上看已经全面超过秋虫,无论是头、牙、项、腿等都对秋虫有压倒优势。至于白虫的数量更是惊人,据粗略地估算:150平方的孵房可以出产60000只;1500平方的塑料大棚最多可以出产100000只白虫。至于养在田野里的白虫亩产量我没有实践数据,应该比大棚要少一些,但也很惊人。再者,生产白虫的利润率很高,所以从理论上讲,白虫的产量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上海部分白虫生产大户以及玩白虫有10年以上经历的虫友都告诉我,万商花鸟市场(上海最大的蟋蟀市场)上90%是白虫。而我观察的结果:白虫占98%。2013年秋,火赤炼品牌创始人小朱告诉我,全国各地主要的蟋蟀市场上,地白占90%以上。

  仅凭以上两条理由,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得出结论:秋虫斗不过白虫!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去年,我的一些朋友远赴山东、河南亲自下地抓捕了近千只秋虫,9月6日回到上海,收养了300只。另外,我们于8月28日—9月5日收集了126只白虫,其中孵房里的缸白、万商市场上买来的地白、青浦大棚白虫,各占三分之一。根据同等条件的要求,养在同一房间,吃同样的食粮。10月4日,选择同样的体重、同样的体型,同样的毛口,共汇拢92对,有3对不斗,实际比斗89对。结果:白虫斗赢12只,胜率仅13%,秋虫具有压倒性优势。

  必须说明的是,尽管这个结果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不完全科学。因为收养的白虫和秋虫都经过简单的选择,白虫选择20—40点,秋虫在抓捕的时候,看不中的当场扔掉。这不符合统计学随机抽样的原则。

  2014年虫季结束后,我与一些白虫大户就这个问题深入探讨,结果一致:在同等条件下,白虫根本不是秋虫的对手。在大家的回忆中秋虫的“棚顶”远远超过白虫的“棚顶”。而我的记忆中也同样如此。

  我所见到最凶的白虫是2011年出自青浦大棚,在上海有名的斗场中胜8场。其中2场是一口击毙对手。但是,在秋虫中一口将对手咬死的情形并不罕见。而且,大棚中本来就有土生土长的秋虫,这个虫秋白难辨。

  1967年,我家4楼的邻居拿出一个红头、蓝项、金背的“紫黄”出斗,所有玩虫的邻居纠集近30个虫排山倒海地扑上去,均被其一口打别头!1987年和2002年我各有2个秋虫在众目睽睽下将对手的牙咬断。这种极其凶悍的格斗局面在白虫中还闻所未闻。

  当然,白虫战胜秋虫的例子更加不胜枚举,什么原因呢?秋虫在早秋太嫩,晚秋太老的时期,成熟老结的白虫可以很轻松地战胜秋虫。白虫体型大分量轻,秋虫伤残生病,饮食饲料的不同,都可以导致白虫轻松地打赢秋虫。这些因素都是人为的,而所有人为的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

  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被斗败的秋虫其实是白虫。这里有三个90%,既然市场上白虫占90%,那么斗场中的白虫早晚也将达到90%。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0%的人分不清楚白虫与秋虫的区别!

  在同样的产地,出产的白虫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体型全面压倒秋虫长相凶恶的白虫;2.体型类似秋虫长相善良的白虫。将这2类白虫比斗,长相善良的白虫根本不是对手。由于许多斗场不许白虫进场,导致大量的善相白虫被当做秋虫收人囊中,一旦碰到凶相白虫又斗不过,只好躲避。于是,“收的时候怕白虫,斗的时候避白虫”的荒唐现象层出不穷!50元钱的恶相白虫放在那里不买,500元钱的善相白虫抢着要,长此以往,蟋蟀文化的发展将误入歧途。

  说了半天,本文的主题似乎并没有讲清楚。但我认为有一个前提必须搞清楚;如果不能区分白虫和秋虫,无法证明斗赢的那个究竟是白虫还是秋虫,那秋白争雄的主题就永远搞不清楚。

  那么,白虫和秋虫能够区分清楚吗?

  (浅谈白虫——秋白分辨)

  最近几年,总是有人问我:“我手里的秋虫为什么斗不过白虫”?我只能这样回答:“因为你手里的秋虫其实也是白虫”。

  凡是有多年生产白虫经验的人都知道,同样工艺生产出来的白虫中,头牙超大长相凶恶的白虫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都是头牙较小长相善良的白虫。这2类虫比斗的结果,肯定是恶相白虫赢。然而,恰恰就是这些长相善良的白虫很像秋虫,被人出高价收入囊中,这样的结局太悲惨了。于是,每当看到蟋蟀时所产生的第一个反应:这是白虫还是秋虫?

  2006年起,白虫大规模进入虫坛的趋势已经显现。为此,我就秋白分辨的问题向众人请教,有2类人的回答至今难以忘怀。1.一年365天都在生产白虫的大户回答是“分不清楚”;2.许多平时不接触白虫的玩虫大户回答是“分得清楚”,其中不少人还反问:“我分不清楚,那还玩什么”?这样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但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大部分人是分不清楚的。

  那么,秋虫与白虫到底分得清楚吗?

  在上海虫界,秋白分辨的方法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有2种方法很值得一议。

  1.凡是大头、大牙的蟋蟀都是白虫。这种审虫方法确实很有道理。在秋虫中,头和牙超大的毕竟很少。而在白虫中,头和牙超大的却比比皆是。这条标准尽管会冤枉极少数优质秋虫,但同样可以将更多的优质白虫挡在门外。然而,这条标准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预见到2015年秋,会有大量长相善良类似秋虫的白虫涌到斗场门口。

  2.用高倍率放大镜观察蟋蟀表皮毛与砂的多少,毛多就是白虫,反之就是秋虫。这个技术手段在2014年秋的使用中卓有成效,挡住大量的白虫。秋虫表面的砂确实要比白虫多得多。然而,白虫的养育技术发展迅速,就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要在白虫表面增砂退毛并不困难。当我得知此事后,马上把青浦大棚出产的白虫放到放大镜下观察,它们身上铺满砂,远远超过秋虫。

  经过多年反复论证,我将部分行之有效的秋白分辨方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大凡生产白虫的人都会想方设法把白虫身体的部分器官撑大,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白虫的头、项、大腿3者之间的大小比例明显失调。这个比例无法用数据固定,你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判断。体型各部分比例与以往看到的秋虫明显不同的,就可能是白虫。一般来说,这3者中只要有一个超出常规显得特别大,白虫的可能性就在90%以上。因为在秋虫中,身体某一部分特别大的情形实在很少见,绝不可能超过1%。例如大四方头型,在秋虫中极其少见,且斗相凶悍。如今到处都能够看到这种头型,我家泡沫箱里出来的白虫,至少有一半是这种头型!大腿超长的秋虫也是极其少见的,而白虫中比比皆是。

  蟋蟀的外表皮可以分为硬表皮和软表皮两大部分。所谓的软表皮就是须、尾、嘴门、爪花、衬衣、肚腹。在生产白虫的过程中,这些部位比硬表皮更容易被人为撑大,也就很容易成为秋白分辨的重要标准。

  当你打开罐盖的时候,只要发现须明显的长,白虫的可能性几乎100%。这条标准对缸白特别有效,而50%以上的地白也有此明显特征。当然,如果将须剪短,这条标准失效。至于其他软表皮部分同样如此,尤其是嘴门和衬衣如果明显的大,白虫的可能性也在90%以上。对这几个细节的分辨,可靠性很高,也是白虫生产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白虫之所以斗不过秋虫,肌肉无力是最重要的原因,直到今天为止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此,用草杆倒过来去测试大腿踢出来的力量,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个方法比较管用,但必须经常使用才能累积经验,使你能够很轻松地鉴别出肌肉力量。一般来说,即使很普通的秋虫踢脚力量也是很强大的。而在白虫中,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很少。当你看到这个虫大腿粗壮,测试踢脚没什么力量,那么毫无疑问就是白虫!其实,无论白虫还是秋虫,大腿没有力量都是无用的废物。如果,你看到一个长的很像白虫但踢脚力量强大的,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收下来,它很可能是个大将秋虫!

  众所周知,刚出土的野生秋虫非常喜欢吃米饭,因为在此之前没人烧饭给它吃。白虫则不然,它吃的饲料远比米饭好吃。一旦饲料突然改成米饭,它会很不适应地拒吃或者吃得很少。这也就成为秋白分辨的重要标准。但是,如果你给它吃素菜、水果、新鲜玉米,那白虫会比秋虫吃得还要多。至于那些杂粮粉,不能用做测试,因为他们对白虫和秋虫的吸引力相差不大。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摸索出来的,比较成熟。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并加以综合运用,那么秋白分辨的成功率可以达到80%。至于其他五花八门的分辨方法,我们试过一些,都不太靠谱。

  几年前,我经常向一些好朋友吹嘘自己的秋白分辨率在80%以上,但是到了2014年,我发现已经降至60%以下。因为,我自己养殖的白虫至少40%已经无法区分秋白了。随着白虫饲养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把白虫身上任何部位撑大或者缩小并不困难,再加上所有人都希望把白虫做得类似秋虫,到2015年秋不知有多少类似秋虫的白虫进入斗场。

  这样一来,可苦了斗场老板和裁判,他们无法分清秋白;却把孵房老板乐坏了,那些低档白虫好卖了。

  但是,这样的情景对于蟋蟀文化究竟是发展还是毁灭?

  (浅谈白虫之遗传基因)

  讨论蟋蟀的遗传问题,对于一个普通的虫友来说意义不大,但对于白虫生产者来说就太重要了。

  决定白虫品质好坏的因素有很多,那么,最重要的或者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遗传基因!果真如此那就太简单了。你只要把品质优良的二尾和三尾交配、产卵,然后按照正常工艺培育,要不了多少时间,一大批优质白虫生产出来了。那么容易?不是在做梦吧?

  于是,人们把精力和财力都放在选择优良品种上,甚至不惜投入数十万重金,大量买入优良的种或卵,加以精心培育,但结果都令人失望。

  大约12年前,我就看见这样的实验结果:将一对野生的金顶蟋蟀交配后产卵300多粒,全部放在一只缸里,吃同样的饲料,享受同样的生态环境。成虫后的300只白虫也都是金顶,皮色也完全一样。但是,体积反差巨大,最大5斟多,最小0.5斟,相差十倍以上。而且,这些白虫毫无腿力,动作迟缓,与它们父母亲的内在力量和品质相差甚远。为什么同样的遗传竟然会有那么大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样的结果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遗传只能决定这些白虫的外表象自己的父母亲,仅此而已!而除去遗传以外的其他因素则决定了这些白虫内部的一切。换句话,是其他因素导致这些白虫的内在品质低劣,根本不象父母。

  上述实验结果以及由此导致的结论,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然而,事到如今还是有许多人喋喋不休地重复着“遗传决定蟋蟀品质”的陈词滥调。虫文化中的传统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令人无语。

  那么,决定品质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下面,我把一些主要因素结合目前白虫的生产状况罗列出来,和朋友们一起探讨。

  1.温度和湿度。这个道理太简单了:没有合适的温度,白虫就会死去;没有合适的湿度,幼虫根本无法蜕变。遗传再好的白虫也无法违背这个规律。

  如果,你能够根据需要把握时机节奏,在12—50度的温度和30—90%相对湿度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可延长或者缩短幼虫的生长期,磨练神经系统,就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白虫的品质。当然,也有可能导致白虫死亡。不信你试试看。

  2.氧气。目前大多数门窗紧闭的小作坊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白虫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氧,全身肌肉无力,就算遗传再好也没用。

  3.环境卫生,这几乎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几十只甚至几百只幼虫同时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箱(缸)里吃喝拉撒,打架斗殴。剩余食物、排泄物、幼虫尸体、泥土、木材(树皮)等所有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发酵霉变,产生大量的病毒细菌,严重污染环境。于是,感冒、肠胃炎、关节炎等各种疾病严重侵害了幼虫的肌体,这样的白虫怎么能够上战场?在我的眼里,市场上大约90%以上的白虫是“病虫”,大约只有2%的白虫完全凭着自身免疫系统的强大可以扛过这场灾难,成为将军!

  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技术手段能够把室内的病菌全部消灭的。一不小心,这些病菌以极快的速度繁殖,迅速形成瘟疫,导致整箱、整个房间、整个大棚的白虫全部死亡!遗传再好的幼虫也躲不过去。

  这样的灾难,几乎所有的小作坊都遇到过。从而导致各家小作坊的白虫品质时好时坏。因此,这个难题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

  4.饲料。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可以列出几十个主题进行讨论。所以只能简单一点:我们自作聪明地给白虫吃的那些东西,都是野生蟋蟀在自然环境里根本吃不到的。因此,我们研究饲料的思路很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搞清楚在自然环境里蟋蟀到底吃什么,才能从根本上培育出超越野生蟋蟀的白虫。

  随着饲料研究的飞速发展,对白虫品质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阶段,饲料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虫体各个部分的大小进行调节,只是内在力量还欠缺。等到肌肉力量和皮壳硬度超过野生蟋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饲料是决定因素”。

  5.遗传基因。要把基因对白虫的作用讲清楚,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无法展开。只能高度概括地说:基因可以对白虫的色相及战斗力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但决不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昆虫学”的理论,基因所起的作用只占20%,而“外部环境因子”所起的作用占80%。出于对科学的崇敬,以及自己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我对这个理论是完全赞成的。所以,我用来培育白虫的种,都在市场上用最低价格买来的二尾和三尾,成虫后的品质照样远超父母。

  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5大因素的作用综合起来加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卫生和饲料的因素作用发挥好了,白虫的战斗力将对秋虫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估计再有2——3年时间。

  2006年,有一位爱好白虫的年轻人来我家,讨论白虫遗传基因问题,争论激烈却没有结果。临走时他从包里拿出一本崭新的书说:“这本书我也看不懂,送给你了”,书名是《昆虫遗传学》。

  2012年,一位好友向我吹嘘自己的白虫血统如何纯正,我忍不住问他读过《昆虫遗传学》没有?他楞了一会说:“没有读过,有这种书吗?我怎么没见过?”

  我终于明白了:凡是主张遗传是决定因素的人,都对《昆虫遗传学》不屑一顾。

  (浅谈白虫之大棚虫)

  我们所说的白虫大多出自小作坊。由于小作坊的白虫品质难以提高,人们就逐渐地把目光转向地白,而地白中又可以分成大棚白虫和野放白虫。从目前的情况看,大棚是最有希望培育出高品质的白虫。

  1.大棚可以阻止外面的天敌入侵和里面的白虫外逃。而野地里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蟋蟀的天敌有很多,天上的鸟儿和地上的蛙类、鼠类均可以毁灭白虫。前几年,我认识几位在试验野放的朋友,将数百万枚虫卵投放到野地里,结果成虫率竟然不到1%,大量损耗的原因至今都无法确认。

  2.大棚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温度和湿度。这对促进幼虫生长发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温差越是大,培育出来的白虫抗击打能力就越是强大。你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温度,迫使幼虫打洞,锻炼牙齿增加咬合力。

  3.大棚可以遮挡暴风雨和烈日暴晒。好像是2012年,我的一位朋友在山东包了62块地放养地白,结果一场大雨淹掉61块地,导致地白全军覆没。

  4.大棚可以全封闭的操作,杀菌消毒,灭失所有对白虫不利的病虫害。还可以遮挡周边农田里的化肥农药对大棚内的影响,对白虫的健康生长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5.大棚可以大幅度地稀释白虫的饲养密度。培养白虫的“领地意识”,增加斗性。还能起到隔离幼虫,便于打洞做窝防止干扰,尤其是在蜕变的时候防止被吃掉。

  6.大棚里便于投放食料,可以让绝大部分幼虫吃饱肚子。而在野地里,投放的食料到底被什么东西吃了也搞不清楚。我的大棚里刚出土的白虫,看体型大约4斟,实际体重可达6斟。而朋友野放的刚出土白虫,4斟的体型,体重竟然不到2斟,令人瞠目!

  仅凭以上小结的6条大棚优越性,就已经远远超过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培育出来的白虫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我最近几年以同样的条件同时培育大棚白虫和泡沫箱白虫。等到8月底白虫出箱,大部分白虫只看一眼就被我扔掉,只保留了2%长相十分优越的白虫。辛辛苦苦养了一个月与大棚虫试斗,结果全部下风,且大部分仅挨了一口就完了。今年,这样的蠢事不再干了。

  大棚培育白虫前途不可限量。所以,请诸位从今年起多多关注异军突起的大棚白虫,与时俱进。不要到时候吃了亏还找不到原因。

作者: 西一致和    时间: 2021-2-7 15:20
{:3_292:}
作者: sunty    时间: 2021-2-7 16:31
谢谢分享
作者: bxmy    时间: 2021-2-7 20:40
谢谢分享
作者: 气化散人    时间: 2021-2-8 09:04

作者: 蛐蛐新手520    时间: 2021-2-8 09:51
感叹技术的发展真快
作者: 吹铃    时间: 2021-2-8 09:57
好文章!养白虫是20年前做过的事,后来是秋籽野放至大龄,抓回精选后盆蜕,可与秋仿,与之匹敌。去年我的棚顶也是这么造就的。说遗传,我认为大概念是有道理的,野放的秋籽,本身是经过选择的父母本,亦大概率野生,种性是优良的,问题在出虫(将)没有保证。现在养白虫是作为鸣虫。
作者: 黄批将军印    时间: 2021-2-9 10:09
这文章似乎也是以前的了,不过文章认为的大棚虫确实会成为今后主流。
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玩家来说,无论秋白,对我影响不大。
一年一季,开心就好。
作者: luliub60    时间: 2021-2-9 12:08
文章有点老了!
作者: 黄麻头1984    时间: 2021-2-9 15:28
luliub60 发表于 2021-2-9 12:08
文章有点老了!

老了才入味,有人喜欢老点的。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21-2-9 17:13
学习
作者: 孙虫迷    时间: 2021-2-9 20:39
尽管有点老,但还是添了不少新观点,比较全面的。{:3_292:}
作者: huaziming    时间: 2021-5-25 16:56
感谢分享,真是一篇好文章!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