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转五痴,,闲话蟋蟀二三事--暗老、底板 [打印本页]

作者: 唯虫寂寞    时间: 2011-5-12 10:26
标题: 转五痴,,闲话蟋蟀二三事--暗老、底板
开篇前必须郑重感谢一人--我太太。凭良心,自谈恋爱的第一年起,这蛐蛐便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如果没有她的默许乃至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宽松的大环境,也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和朋友们聊一些关于虫事的心得。

   因此,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太太!


   前篇“‘推毛’基本要求”一文里,有网友提到暗老一说。我曾大言不惭地说“用三个字”说明。虽然那位网友的茶,我是没喝到(其实我本人不太懂茶,请我喝茶、喝酒等于是乌龟吃大麦--浪费),可咱答应了的话,就要兑现。

   先把话题扯远点。我转述蟀界前辈的一段小故事:话说五六十年前的上海,每年入秋,虫事纷争。某大字号出了条顶天立地的大凶,前5路均轻取,寒露过后,虫略显老态。当时的大老板聘请的虫师(北方叫把势)尚不能断定是否可再出一笼,于是诚邀那时的泰斗级人物再复一眼。

   由于再次出场,其厘码很有可能便对上对手字号里的明星。那时的几个大的字号,输银子事小,输了面子老板、小开们脸上须过不去!

   接下来前辈的前辈描述泰斗复虫的具体细节请朋友们注意。

   “他揭开罐,看了两三分钟,看了看肚子,看了看脸。说‘今再抢一笼,没问题,三**内蛐蛐就不行了’”

   结果是,最后一场果遇对方明星,大打后大将军于次**便归天了。

   言者无心,听者留意。这段“传奇”故事,一方面说明前辈高人相虫目光的犀利,另一方面表明“通过观察和平时实践经验的积累,蛐蛐的生理走向是可以推断出来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回放下那位泰斗观察蛐蛐的整个过程:

   一 “在罐子里看了两三分钟”

     寒露前后,他看的是什么?

     一些有经验的玩家应该知道,每年的节气更迭(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小雪),总有一批蛐蛐自然淘汰。此谓之“虫关”。此关头,那位大师在罐子里所看的是蛐蛐的正面(俯视)。我想,虫的毛、光自不必说,几乎所有有规模字号里的大把势在此方面均已了然于胸,不然那份钱拿得烫手。正面俯视,蟋蟀的暗老,除了光、毛以外,尚有步态预示。如明显看到蛐蛐走路晃了,那绝对是封虫之时,我想这也不难。

     这步态里有两个种,请注意!

     1 双须摆动的频率。

     2 高虫自由转身的速度。

     (1)我不作解释了,(2)我多说几句。一条当龄的高级斗虫,开罐后,其在正常往前探视的情况下,几乎都有回身探视的习性。这关键就在于--虫的每一步都踏在实处,看似快捷,但每一步都有章法,细看每一步都不乱。一旦原本一条高级蛐蛐,在自由转身时露出了腰档(项翅连接部位见底),那么就是它封将之时。

   二 分析了蟋蟀的步态后,让我们再来探讨这位高人将蛐蛐提在手上“看了看肚子,看了看脸”,他究竟看哪里?

   刚刚我二徒弟说了:“看肚子,看铃门”。如果就这么简单,我做不了你师傅了,我想这里90%以上的人都知道。还有那位提问的网友,即便请我喝茶,那心里也会暗自笑曰:“技止此耳”

   肚子、铃门咱就不说了,单说看脸。

   虫脸的结构是--眼睛、眉毛、星门、鼻子、嘴唇、嘴。

   蛐蛐开光的次序依次是--星门、鼻子、眉毛、头光。

   以上顺序,请朋友们不用探讨。

   那么,中华斗蟀卸色的首先部位便是--星门。随后鼻子、眉毛。

   当看到头光起雾而星门、鼻光依旧,那么虫得病(感冒、拉肚子、纵欲、十二指肠溃疡啦等等,不一一枚举)

   在正常情况下,蟋蟀的正规衰老,就是星门先暗。

   我们大多数网友,在饲养蛐蛐的过程中,不太注意将蛐蛐提到网中看看蛐蛐的脸部变化。即便看脸的,也是在前期,看看是否黑脸等。

   我想说,在南方,二十年前,一般老玩家每星期有给蛐蛐洗澡的习惯。洗澡的同时,很多人便仔细观察了蟋蟀的脸部。而今,北路虫不太讲究这套,随着岁月的变迁,前辈们陆续离开,注意观察蟋蟀脸部的爱好者少之又少了。

   这位提问的网友,我用三个字解答你的“暗老”问题:“看星门”,你觉得满意吗?

   小结:哎,絮絮叨叨一大堆,上述一段话里,无非说的就是“步态、星门”

   这说蛐蛐和看美女好有一比。看前面走着一短裙、高根凉鞋、窈窕的女孩。此时,正常的男性不由想象她脸长的怎样?再看看毛发密度,推想。。。反正本人不太爱“杂草从生”型的。又到正面看看其嘴唇的厚度和口型,分析推测。。。

   会品美女的,总在电闪一眼间。咱收蛐蛐时,不也是在开罐子一眼间定去留嘛。有高度近视忘带眼镜,又想看仔细者,凑上前去细看,漏了痕迹。。。那么必遭白眼!好比看了条喜欢的蛐蛐,在老乡前拿出放大镜,露出了跳跃的眼神。。。必是遭遇提价。

   看美腿,看见细腻的皮肤,想象小樱桃;看小腰,看翘臀想象“工作”时的柔韧性,这都和看蛐蛐息息相关,就向看翘尾知道其虫开口朝天;看真白肋晓得其虫背空一样。这叫“合理推想”。

   谈虫呢,不能谈的太透彻。太白化,便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尤其不利于举一反三地深思。因此,尤抱琵琶半遮面也是中华美学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蟋蟀的“底板”。

   这是个繁复的话题。一般的爱好者看了对此往往不知所云,而有一定基础的朋友对此又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故,此非讨巧的话题。我愿抛砖引玉,先捅“马蜂窝”。

   名词解释 底板

   底板:指的是蟋蟀的本身体质。通过观察虫的某些特定部位和饲养中所表现出的习性,去推断其体质的优劣。

   我想通过色光、毛、型来展开对蟋蟀底板的探讨。

   由于其篇幅较大,写累了我要休息,因此分段停顿时请同好勿怪。

   谈到蟋蟀的光,不由的又带到了蛐蛐的色。此处,我们单谈翅色,而暂不涉及其他部位。

   一条上品斗蟀,其自然(野外)蜕变24小时以上,衣翅便有较浓郁的底色。早秋收虫不看虫色,只收笼型一说,既有现实的可行性;又有因人而宜的局限性。我曾试过让一个对蟋蟀笼型小有基础的朋友,在早秋里看虫色拿虫。结果是,连着三天,一条虫也收不到了。

   问其原因,他回答:“我找不到一条书上、网上、照片上那中颜色深厚,底色油浓的蛐蛐!”

   凡有和上述朋友类似感觉的朋友,我恭喜您。原因是,您过了饲玩蛐蛐过程中的一大关“干、湿”关。能看懂底色厚薄的朋友,已经慢慢学会分辨了干和湿。因为潮嫩的蟋蟀,绝大部分不可能有很厚的底色。

   其次,(请照顾初级爱好者,我顺带几句)早秋收蛐蛐的时候,虫色尚未定型。99%的蛐蛐不可能有它立盆(立盆就是打到封将,以前所说的封将,通常要在正规的场子里走八路。故有八路封将一说)时的皮壳和虫色。

   所以,早秋收型此说没错。但对于搞搞大的朋友们来说,早秋拿虫,便看虫色了,此处不一一展开。

   早秋,有蛐蛐底色不匀者,可视为底板不老。现实的饲养过程中,几乎很少有将一条底色不匀的蛐蛐调理成“一张皮”的。

   光。整齐划一的底色上,有层罩光。即便的拿到了较理想底色的蛐蛐,其罩光发散,养到后期,走下坡路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那么--按照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跑一个的原则,罩光不匀者,弃。

   如实在型大,不舍得放弃的,虫降三级用。

   看底板好坏的第二步:毛

   谱云“项上无毛不是虫”。这是先辈比较客气的说法。如按照当代选虫的理念:紫、青两门须多毛,黄虫尚要看斗期。

   如果说底板是“黄金”,那么毛便是“庄主”;如果说底板是“场主”,那么毛便是“监板”;如果说底板是“布什”,那么毛便是“赖斯”。如果说底板是“胡哥”,那么毛便是“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千千万万奋斗在斗虫战线上的,不断追求和谐生活的蛐蛐爱好者!”

   由此可见,毛的重要性。

   毛有真毛和假雾之分。真毛者,除头毛外,其余部位皆毛绒绒;假雾者,脑盖色混,似有油罩,其余部位或油光,或潮嫩,整体无干光。

   早秋里,蟋蟀毛的重要性在于--有80%的起声砂或身砂的蛐蛐,都是从一身毛里过来的。

   回帖里有朋友问,说是项上没毛的蛐蛐,斗的也很好。

   有这个现象。请诸位留意一下今年我在西安斗的几条黄翅子的照片,其项皮普遍少毛或无毛。他们斗的都不错。

   这岂不自相矛盾?不矛盾,请君听我细言。

   以江南地区为例。每年的寒露前,有皮厚肉坚之虫,只要长相规矩,往往甚是会斗。其中尤以黄、紫居多。这也符合“早收之虫晚出斗,晚收之虫早出斗”一说。早收的蛐蛐往往多毛(刻意拿伏蜕的蛐蛐斗早路除外),晚收的蛐蛐稍起油者,尚可一用。

   这起油起到什么份上为度,有个实际尺寸的把握没?回答是:有。这里卖个关子,给自己留点本钱。

   放宽要求的话,即便无毛,不能滑项。

   从出将率的角度来说,我建议尺度把握不准的爱好者,还是收感觉上毛茸茸的蛐蛐为好。刻意收油皮坚虫不是普通爱好者所能把握的。

   第三 型

   每年场中出将者,就那几个型;每年立盆者,不外呼那几路色。

   说玩蛐蛐难不?我看一点都不难。只要点师者肯点透,学者悟性高,此道没什么玄虚。一条成将的了虫,将蛐蛐照片放在这里,我想超过半数以上的朋友们都能看懂。

   那么,有此眼光就能说懂虫了?我不这么认为。

   此道所难之处在于--早秋在收虫的时候,便去推想、判断其虫经饲养一到两个月后是什么样子。

   虫型和底板好坏的关联处在哪儿呢?

   其在于--大多数虫型到位的蛐蛐,其虫底都不错。先天不足的虫,长不到那个型。

   蟋蟀在自然界生存,它是个适者而昌的过程,从小便是这样。越是个头大,越是种系纯正,体态健硕,越是能够抢占有利位置。这是个正比。

   至于什么型留,什么型弃,那是基本功的问题。

   以上,我们由色光(虫色的厚度)、毛(皮壳的厚薄)、虫形三部分,对蛐蛐的虫底(体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初步了解了底板,我们在早秋收虫的时候,便能判断其虫**后因自身体质问题而遭淘汰的比例;以及今后在打斗过程中蛐蛐发口的力度和抗击打能力。

   说白了,虫底把握好,整棚虫出将率高;把握不好的,全凭运气。运气好,碰对了地方,赶上了大出的时间(一般也就4、5天),可能拿批象样的回来。运气不好,待上两三个礼拜,也不知收的什么东西。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11-5-12 10:38
感谢!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1-5-12 10:42
凡是愿意分享的都应该支持。。
作者: 秋叶随风行    时间: 2011-5-12 11:38
好文章~~~认真学习了~
作者: 神阿门我了    时间: 2011-5-12 12:28
顶完 慢慢悟{:3_294:}
作者: 值得庆贺    时间: 2011-5-12 12:36
应该支持
作者: 叶蟀    时间: 2011-5-12 12:44
{:3_294:}{:3_294:}
作者: w.z.w999999999    时间: 2011-5-12 13:14
好帖、好文笔,顶!
作者: 从小玩到大    时间: 2011-5-12 16:02
这里提到有注意的,有以前没有听说过的方法。唯一要记住的就是这秋特别注意。感谢楼主的发文!
作者: ntsgq    时间: 2011-5-12 16:17
好贴,学习了,谢分享!{:1_182:}
作者: 云深处    时间: 2011-5-12 17:08
有意思,{:3_292:}要支持。
作者: 老将军    时间: 2011-5-12 17:15

作者: 京城吴大帅    时间: 2011-5-12 17:26
可贵的研究精神!
作者: 大麦兜    时间: 2011-5-12 17:36
好文章,拜读!
作者: 春笋敖竹    时间: 2011-5-12 19:50
好!温故而知新
作者: lsm5858    时间: 2011-5-12 20:54
{:3_292:}
作者: 百家001    时间: 2011-5-12 23:59
这是几年前在下的拙作。
现下我自己都无存档,不想于此得见,亦不由对楼主说声:“万分感谢”啦!
稍有闲暇,余当另补“虫底”再深一层之“简洁”判断法,以推虫坛之“交友天下、普及虫事”之概要。
作者: 罗素    时间: 2011-5-13 02:04
ntsgq 发表于 2011-5-12 16:17
好贴,学习了,谢分享!


作者: 大愚鱼夫    时间: 2011-5-13 09:35
忍不住还是要想问.楼主朋友,是金秋的吗?看了此文,还是有一份沉沉的回忆.那已经过去的记忆.
作者: 木子山争    时间: 2011-5-13 09:46
   五痴的文章还是很好的。

   {:1_185:}
作者: 秋高气爽    时间: 2011-5-13 10:46
不错,很见功底
作者: 一弥    时间: 2011-5-14 09:58
好帖,学习了
作者: 诗巍    时间: 2012-12-20 16:38
{:soso_e142:}{:soso_e179:}
作者: 好好的    时间: 2012-12-20 19:38
{:soso_e160:}
作者: 秋蟋雅致    时间: 2012-12-20 20:03
{:soso_e163:}{:soso_e164:}
作者: 小虫大牙    时间: 2012-12-20 20:12
简单易懂,谢谢
作者: wocao13612    时间: 2012-12-20 22:36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作者: 鼓楼黄麻    时间: 2012-12-20 23:04
{:soso_e100:}
作者: 田福海    时间: 2012-12-21 00:08
好人,好阅历,好文章。关注
作者: 烂衣    时间: 2013-8-5 12:32
{:soso_e179:}
作者: 殷老师    时间: 2013-8-5 13:14
学习了!
作者: 为秋高炉    时间: 2013-8-6 12:30
好帖技术帖


作者: yxz    时间: 2013-8-6 14:51
{:soso_e160:}{:soso_e179:}
作者: 西安冰峰    时间: 2013-8-6 15:18
支持楼主分享心得  谢谢

作者: zax    时间: 2013-8-6 15:18
不错敢谢了。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