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冠县上演“疯狂的蟋蟀”】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馬哥
时间:
2013-6-6 12:36
标题:
【冠县上演“疯狂的蟋蟀”】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3-5-8 12:58 编辑
[attach]76620[/attach]
去年8月17日凌晨5点,冠县甘官屯乡后王二寨村北的公路上人头攒动。
来自上海、天津、保定、沧州、济南等地的蛐蛐爱好者坐在摊位前,逮了一夜蛐蛐的村民拎着“战利品”正寻找合适的买主。
熙熙攘攘中夹杂着讨价还价声,欢笑声、唏嘘声……
上午9时许,人流逐渐散去,客商回到居住的农家小院欣赏蛐蛐,逮蛐蛐的人则揣着钞票回家睡觉!
每年7月15日到9月15日,这样的场景都会重复上演。
这里是冠县甘官屯蛐蛐交易市场,附近村庄有1000多人从事蛐蛐交易,两个月的时间里,交易额上千万,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蛐蛐也叫蟋蟀、促织,从成虫到死亡大约100天,所以也叫“百日虫”。
那么,这只常见的虫子是怎么撬动起千万元经济的呢?其背后是一串串的故事。
捉蛐蛐:
前半夜田间寻找
后半夜路边听声
8月16日晚7时30分许,潘恒国匆忙吃了一口饭,骑着摩托车出了家门。
他是冠县甘官屯乡后王二寨村村民,与他同行的还有其妹夫倪凯贤,他们要去距家5公里外的王二庄村的田间。
此刻,乡间公路上行人稀少,不到10分钟,他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天已慢慢黑了下来,潘恒国停车,解下绑在摩托车后面的长筒靴和一个长方形编织箱,箱子里有长竹筒、网子、手电、撬棍、衣服。
潘恒国穿好衣服,带着工具走进玉米地开始捉蛐蛐,“前半夜蛐蛐都出来觅食,是逮蛐蛐的好时候”。
夜间的蛐蛐不太活跃,用手电一照,随即用网子罩住,一只蛐蛐就捉到了。
“不过,有的蛐蛐太小了,斗性不强,不能要,也没人买。”潘恒国说,他们捉的都是两条尾巴的公蛐蛐,三条尾巴的母蛐蛐数量众多,但不是他们的目标。
天越来越黑,潘恒国发现周围田间随处可见手电筒发出的光亮,他知道,这些都是和他一样逮蛐蛐的人。
“现在,冠县甘官屯乡大约有1300人逮蛐蛐,一个月前他们一般到莘县一些种大棚的地方去,现在都在附近的田间逮。”冠县蟋蟀文化协会会长潘印桥说。
蔬菜大棚内温度高,蛐蛐成熟早,而随着天气转暖,玉米地里的蛐蛐也逐渐成熟,捉蛐蛐的人也就不再舍近求远。
在过去的一个月,潘恒国就和朋友结伴,开车去莘县捉蛐蛐。
到夜里11点半,潘恒国已经捉到17只蛐蛐,他骑摩托车回家,简单吃了一点饭就开始忙着把蛐蛐分别放到带盖子的白色小罐中。
不知不觉间,已经是8月17日凌晨2点,潘恒国再次骑摩托车出发。
“之前在莘县逮蛐蛐的时候到11点半也要休息,吃点东西,等到2点以后再逮。”潘恒国说,下半夜公蛐蛐都会爬到洞口鸣叫,两只须露在外面,是为吸引母蛐蛐过去交配。
有经验的人仅凭声音就能判断出蛐蛐的品质,好蛐蛐的声音粗,非常响亮,夜间一里地外就能听到。这时候,逮蛐蛐的人循声而去就可收获惊喜。
正因为上述原因,下半夜逮的蛐蛐品质都比较好,价格也比较高。
潘恒国在下半夜也发现一只品质不错的蛐蛐,叫声粗壮,约5厘(重量单位,区分蛐蛐个头大小)重,他先用撬棍堵住蛐蛐的洞穴退路,网子就再次派上用场。
到凌晨5点多时,潘恒国的竹筒里又多了7只蛐蛐,他准备返程。
卖蛐蛐:
蛐蛐竟贵过黄金
爱好者争相竞价
潘恒国回到家顾不得吃饭,拎起逮来的24只蛐蛐走出家门。
村北通往乡镇驻地的公路上是冠县甘官屯蛐蛐交易市场。这时,这里已经人头攒动,100多个摊位后坐着来自上海、天津、保定等全国各地的客商。
客商都住在附近村庄或乡驻地,这也为当地村民带来另一笔额外收入。
潘恒国看到一个摊位前围了很多人,也凑过去,把自己的蛐蛐逐一拿给客商过目,那只叫声粗壮的蛐蛐被相中,以600元的价格成交。
到8月17日,潘恒国已经逮蛐蛐一个月,有1万多元入账,“好的蛐蛐马上就会出来,估计今年收入两三万不成问题”。
潘恒国卖蛐蛐时遇到了潘恒才,他知道,这位本家兄弟“战绩”更辉煌。
潘恒才今年27岁,在济南开车,月薪三四千元,可是每年7月至9月,他都会辞职回家逮蛐蛐。
这一天,他的收获不错,一晚上逮了10多只蛐蛐,其中一只已经出手,卖了800元。
“我还有两只更好的,大头大牙,价格会更高,不过今天没有带来,在等出高价的客商。”潘恒才说。
潘恒才从7月13日开始逮蛐蛐,截至目前收入已超2万,其中,8月11日晚在冠县、莘县交界处逮的一只蛐蛐,以8000元的价格卖给了济南一个客商。
“100元以下的蛐蛐我不逮,只盯精品,我的底线是每天收入1000元,两个月要超过5万。”潘恒才看上去很精干,说话底气十足。
记者注意到,买家的摊位上都放着电子称、圈草、网子、手电筒,这些都是检验蛐蛐的必要工具。
卖蛐蛐的人都提着编织筐,里面有十几只或者几十只小瓷罐,每只瓷罐里都放着一只蛐蛐,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生意在喧嚣中进行着。
“人的眼光不一样,你相不中的不一定被人看不上,价格也不一样,10元、20元甚至上万元的都有。”冠县蟋蟀文化协会会长潘印桥说。
按一只5厘重的蛐蛐100元计算,1斤蛐蛐就要20万,比黄金的价格还高。即使这样,如果有好蛐蛐出现,买家还是会争相竞价。
“这一次,我们十几个人组团过来的,带了60万,住在这里也许10天,也许半个月,但必须把钱花在这里,否则两手空空回去会被笑话的。”来自上海的李永慈说。
市场:
俩月成交一千万
蛐蛐买卖有“禁令”
“这几年,市场交易量每年都有大幅度提高,去年的交易额接近1000万,今年肯定要超过这个数。”冠县蟋蟀文化协会会长潘印桥说。
这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蛐蛐交易市场,能有今天的规模,源于19年前三位农民的尝试。
冠县甘官屯乡毗邻临清,有做轴承生意的传统,岳庄村的岳良坤就是其中一位。他在上海做生意时注意到,当地斗蛐蛐的人很多,花鸟市场上就有人卖蛐蛐。
蛐蛐,冠县老家庄稼地里到处都是,竟然能卖钱,这个发现让他很兴奋。
岳良坤回到老家把这事告诉了好友潘印桥、潘同桥,三人就在庄稼地里逮了100多只送到上海。
“咱们这里的蛐蛐个头小,人家没看上,就从中挑了几只大一点的留下,给了一点路费。”潘印桥说,让上海玩家没想到的是,这些蛐蛐斗性很强,受到很多人青睐。
第二年,上海玩家就结伴来收购蛐蛐,当时的价格是从5元/只起,最高不过100元/只。
“第三年,我们抓了一晚上,卖了500元,感觉真是赚大钱了。”潘印桥说,从那以后,上海玩家年年来,最初有五六个人收,抓蛐蛐的人有十五六个。
潘印桥说,那时候他们抓蛐蛐都是偷偷摸摸进行,晚上吃完饭换上脏衣服到地里去,天还没亮就回家了,怕别人看见说不务正业。
不过,慢慢地人们知道蛐蛐能卖钱,也就不再说什么了,逮蛐蛐的人也越来越多,潘印桥还到泰安市宁阳县批发来逮蛐蛐的专用工具。
“后来,外地客商也慢慢多起来,济南的、天津的、保定的都有,一开始,我带着他们挨家挨户上门收购。随着人数增多,我就在北公路上摆上摊位,买的、卖的都到那里去,市场就慢慢形成了。”潘印桥说。
潘印桥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有良好的基础,于是他制定了三条“禁令”——不准欺行霸市,坑骗外地客商;不准销售人工饲养的蛐蛐;不准买卖三尾的母蛐蛐。
“如果用不正当手段坑蒙外地客商,那么这个市场一定不会长久,没有诚信,哪行?”潘印桥说,人工饲养的蛐蛐俗称“白虫”,个头大,但不善斗,以此当野生蛐蛐也是坑人的手段,这个绝对不允许。
另外,在斗蛐蛐之前,公蛐蛐需要有母蛐蛐交配才能激发更大的斗志,这样母蛐蛐的需求量就比较大,但是一旦母蛐蛐上市交易,一个地方的蛐蛐品种就很难延续。□ 记者 孙克峰 通讯员 郭洪恩 邢飞
■延伸阅读
宁阳蛐蛐每年交易额达三个亿
每年秋天,泰安市宁阳县便会上演疯狂一幕。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和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蛐蛐玩家会聚集在这个小县城,为之带去3亿元人民币的滚滚财源。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蛐蛐产业的发展,将“虫经济”列为宁阳县支柱经济,推出了一部地方法规,确定了开发、保护、利用蟋蟀资源的发展思路。
宁阳盛产蛐蛐的乡镇主要是泗店、乡饮、伏山、磁窑。
那里的农民一年之中有两个节日——春节与“秋节”。对于他们来说,这次“秋节”过得虽不似春节舒坦,但绝对比春节丰腴而实在。
蛐蛐上市时,正值农闲,于是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垂髫小儿,统统“举起网,作刀枪,若要发,找虫王”。
除去捉虫贩虫的,很多农户从事着与虫相关的第三产业。
宁阳泗店镇上有3000多家提供餐饮住宿的旅馆,有2000多人搞交通运输,卖捉虫工具、纪念品的,瓜果点心矿泉水的,就是专门在集市上换零钱的,也有上百人。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仅泗店一个乡镇就能从外地客商腰包里掏出4000万。
来自上海的章万兴见证了蛐蛐带给宁阳农村的改变。
“前些年,我们到那里收蛐蛐,农户家穷得很,好多都是土坯房,现在再去,好多家已建起了二层楼房。”章万兴说。
每年,上海到山东收蛐蛐的玩家不下10万人,其中70%去了宁阳。□记者 孙克峰
■短评
“虫经济”考验大智慧
山东盛产蛐蛐,鲁西北的蛐蛐也久负盛名,深得玩家喜爱。
自然,这就带来可观的效益,冠县甘官屯乡蛐蛐交易市场是一个不错的样本,宁阳县的“虫经济”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好发展蓝图。
蛐蛐的盛产期正是农闲季节,这也是上天赐予人们的发财机会。
尤为重要的是,蛐蛐带来的效益是纯正的绿色GDP,没有任何能源的消耗。
有资源,有市场,有人力,引导蛐蛐经济发展壮大则是主管部门的一份责任。
不过,“虫经济”的发展考验的却是大智慧。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做强自己的“虫经济”,在现有的市场中分得一块大蛋糕。
而不可忽视的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先说临近的临清,也有一个蛐蛐交易市场,却曾因贩卖“白虫”险些自毁前程。
再说因蛐蛐曾久负盛名的山东宁津、乐陵以及河北沧州。
在1985年之前,全国的名虫主要出在宁津、乐陵和河北沧州,但由于滥捕严重,这几个地区的蟋蟀资源逐渐枯竭。
近几年,国内的蟋蟀大赛上,宁津、乐陵、沧州的蛐蛐已很少见了。
因此,“虫经济”的发展既要鼓励农民的积极性,主管部门做好服务,又不能急功近利。
http://img.xiami.com/res/player/widget/multiPlayer.swf?dataUrl=http://www.xiami.com/widget/xml-multi/uid/499740/sid/2559747,2559741,2559742,2559743,2559744,2559745,2559746,2559748,/width/300/height/330/mainColor/993300/backColor/800000/autoplay/1
作者:
逍遥津
时间:
2013-6-6 12:55
{:soso_e100:}谢分享
作者:
行游山河
时间:
2013-6-6 13:17
近似疯狂,钱的驱动,利害啊!感谢分享。
作者:
闸北老李
时间:
2013-6-6 13:27
{:soso_e182:}{:soso_e183:}
作者:
秧子虫
时间:
2013-6-6 13:35
{:soso_e179:}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13-6-6 13:56
感谢分享!
作者:
角斗士
时间:
2013-6-6 16:47
{:soso_e179:}{:soso_e179:}
作者:
欢喜
时间:
2013-6-6 17:30
分享了{:soso_e163:}
作者:
紫黄久矣
时间:
2013-6-6 17:55
{:3_294:}
作者:
实得
时间:
2013-6-6 19:31
作者:
西一致和
时间:
2013-6-6 20:00
{:3_292:}
作者:
阜新蛐蛐
时间:
2013-6-6 20:47
好文章!分享学习了!{:soso_e181:} {:soso_e179:}
作者:
xdp
时间:
2013-6-7 10:50
{:soso_e179:}{:soso_e163:}
作者:
青虫
时间:
2013-6-7 12:47
{:soso_e163:}{:soso_e142:}
作者:
老友童心
时间:
2013-6-7 12:53
领导真是能写啊,眼福。
作者:
潜怡天籁
时间:
2013-6-7 14:47
{:soso_e100:}{:soso_e163:}
作者:
心随我动
时间:
2013-6-7 17:53
好文章{:soso_e179:}
作者:
双地须
时间:
2013-6-7 18:02
向往{:soso_e102:}
作者:
九路夹单
时间:
2013-6-7 19:40
{:soso_e163:}今年有可能去那里看看。
作者:
紫气雾影
时间:
2013-6-8 17:46
讨厌白虫!
作者:
好好的
时间:
2013-6-8 22:29
{:soso_e160:}
作者:
无声翅
时间:
2013-6-9 00:49
感谢分享
作者:
老将军
时间:
2013-6-20 13:45
{:soso_e179:}
作者:
早秋勇将
时间:
2013-6-20 15:37
{:soso_e163:}{:soso_e179:}
作者:
平头宜昌
时间:
2013-6-20 17:21
{:soso_e181:}
作者:
悠然山人
时间:
2013-6-25 07:50
{:soso_e176:}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