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养虫 [打印本页]
作者: 蟋蟀情 时间: 2014-9-11 13:33
标题: 养虫
养 虫
选虫、养虫、斗虫、品虫,玩虫乐趣所在。
选虫、养虫、斗虫、品虫,相互相成,缺一难成正果。
在选虫、养虫、斗虫、品虫的四个环节,选虫易于养虫,养虫易于斗虫,斗虫易于品虫。
在选虫方面,由于目前南、北虫友几乎都延用了老祖宗的比较相虫法,故在定量方面不能得以突破,因此对虫的研究到达一定程度后,都会遇到瓶颈问题而难以提高,形成一百步笑五十步的局面。
具体表现为:当你从注重大价钱、大头、大牙、大脚势转为在几十、几百元中寻术平色平相全大不大,干老、细糯、追求虫的精、气、神的时候,当你在花了相对较少的钱而整体上风多一只的时候,说明您的玩虫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
但想要在这基础上再要有所提高,那是相当困难的。这不是智商、努力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这由研究的方法而决定的。虫的性质决定不会有大资金,高科技以及大团体介入的。只能是大样本,小投入,近千年的玩虫历史就是最好的注解。
在斗虫方面主要是斗级别,更是斗概率,而虫的级别是相对的,是无限的。概率更是无法把控的。
整个秋兴,产虫无数,大、中、小虫呈宝塔型。真正的虫王犹如福利彩票的大奖,达几千万分之一。
有可能你几十元、几百元钱就收了个虫王,而别人花了几十万元钱,仅整棚虫好一点而已,虫王是没有的,这就是很残酷、很现实的概率。
唯有养虫,最能体现水平和功底。
两虫落柵相争,必有胜负。在神、色、形、相基本相似的工况下,斗的就是养功。
在两虫生死相博的状态下,那条虫多一口,那条虫少一口,就是检验养虫水平的标准。
神全气足,肉实钳老,斗口斗间,精忠报国,为养虫之道。
早秋大食静养,中秋配雌训斗,晚秋促食保温,为养虫之术。
要养好蟋蟀,主要取决于环境和饲养。
抓蟋蟀的虫友都知道蟋蟀喜欢干而不燥,润而不湿而且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
然而,什么是干而不燥,润而不湿呢,举例说明,一堆土,抓在手里,使劲一捏,便能成团,往地上一扔,就会松散开来。这就是润。
一堆石头或一堵砖墙,蟋蟀喜欢藏身于石头和泥土接触的部位或墙靠近墙脚部分,因为那部分润。
当地面很干而出现许多裂缝的时候,蟋蟀喜欢躲在裂缝的底部。同样,因为那部分润。
这个润就是早秋蟋蟀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
根据这个特性,我们必须给蟋蟀创造这样一个干而不燥,润而不湿的环境,让它在这样一个比较接近自然条件的环境里,尽快地适应下来,并健康地生存下去,而不至于出现不断爬盆减食,甚至蹦跳的情况。
由于虫性差异以及虫的底板的差异,虫对盆的适应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判断一条虫是否适应盆的环境的简单方法,就是看它晚上在盆中是否起翅鸣叫。只要它能鸣叫,那就说明此虫已适应了盆中的环境。
根据经验,大部分大翅及部分底板较嫩的虫和极少数的烈性虫服盆较差,会在傍晚及前半夜出现爬盆及蹦跳现象,其结果是伤爪花和跳破头。
对这部分虫饲养,必须先去除它爬或跳的空间和条件。
具体做法是用二号低盆,里面放满铃房或去除光滑外皮的竹管,这蟋蟀要么进铃房,要么站在铃房或竹管上面,它的双须已触及盆盖,根本就无空间可爬或跳了。一、二天后,即可服盆。
不过,就我而言,我不喜欢爬盆的虫,那怕它的品相再好。因为爬盆的虫多为扁薄之虫和底板不足之虫,很难有所作为。
凡大腰尖尾高厚之虫及底板老足之虫是不可能出现不服盆之现象的。但是我明白,虫在盆中不爬不跳不等于就住的很舒服,而只是对盆的温度,湿度经受得住及较快适应而已。
就如过去我们给虫做笼型,底板老足的虫,在灯光烘烤下,做掉个十点、八点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上柵照常一口连着一口,重口频发。底板差一点的,几点水分一扣,开始爬盆,草也不吃了。经常做笼型的虫很快收身都不走长路。
虫为什么会不服盆呢?
在长期的饲养虫过程中,我发现蟋蟀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温度高,虫的鸣叫频率就高,温度低,虫的鸣叫频率就缓慢。盆中湿度低,虫会焦躁不安,就会乱爬,盆中湿度高虫感到舒适,就会起翅鸣叫。
很典型的是,当我们在产地,打开任何一只小罐,用草去打虫的牙,很少有虫不开口的,因为那是虫的天性。但是在回家养了几天以后,有较大部分虫不吃草了。其原因就是虫换了环境后温度变了、湿度变了,不适应、不舒服斗性变弱了,这种现象在一周至二周后慢慢地得以改善。
还有,每年会虫、斗虫,由于虫的数量多,总要从早上斗到下午,往往上午虫的斗性很足,而到下午,有相当部分的虫斗性变差,这主要是因为为了携带方便,大盒换小罐,或怕碰伤蟋蟀而取走了水盆引起的。因为环境变了,湿度变了,虫的斗性也就变差了。
虫在地里生存,根据秋天自然条件,白天热,温度高湿度低。晚上凉爽,特别是下半夜,温度低湿度大,露水嗒嗒滴,还有就是非常安静,没有声音。那么在盆中怎样才能创造一个使虫感到适应和舒服的环境呢,这里首先要有个大环境,即养虫的房间。
和自然比较接近的养虫房间最好是通风的朝南房间。白天关闭窗门,拉上窗帘,其作用是隔离噪音和避免阳光直射。给虫创造一个安静养身的环境和湿度适宜的空间。
晚上打开窗户,让徐徐凉风吹入,随着温度的降低,盆的水份蒸发量也随之减少,到黎明前达到最佳状态。这时,再不服盆的虫,也会在这个相对而言比较舒服的环境里安静下来。
在这里问一下虫友们;您们见过凌晨爬盆的虫吗?为什么?因为凌晨的温度最低,湿度最大。
作者: 蟋蟀情 时间: 2014-9-11 13:34
在我国,农历的节气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依据的,和长江流域有着较大的差异。白露节气时,宁津早晨已有许多人穿棉大衣了,而上海赤膊短裤比比皆是。
白露、寒露、霜降这三个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气温下降的过程和程度,也是水气从夏天的蒸发到秋天的慢慢地凝结、下沉的演变过程。
蟋蟀也就生存在这个气温从高到低,湿度从小到大的特定的秋季。
有了养虫的大环境,良好的养虫小环境也非常重要,这个所谓的良好的养虫小环境就是由我们用来养虫的盆的好与坏来决定的。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很干燥的盆是不能养虫的,有异味的盆同样不能养虫的,因为我们知道虫喜欢在一个比较润的,比较干净的,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生活。
但是怎样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呢,我们可以从润、干净、安静这三个方面去关注一下。
首先是润的问题,润是一个形容词,不是量词,故只能用来定性,而不能用来定量。
我对盆的润的理解是:养虫先养盆,盆在户外放置3至5年,任凭风吹雨淋霜打,但里面不要装水,以免生长藻类阻塞盆壁的内部细小空间,从而降低盆的通透性。这样处理过的盆的本身组织结构会产生一些变化,就好像我们金属材料专业中的铸件,出炉后放在野外,若干时间后,通过内部的显微组织的改变从而改变该铸件的内在质量或其他使用性能,这个过程称为退火,也称为时效处理。
我喜欢旅游,特别是一些文化传承沉淀比较深的地方。一根包浆浓厚,历经数百年的房柱或石碑,第一眼的视觉效果就是润。一间数百年的砖木结构老屋一进门第一感觉就是凉爽,这凉爽就是润的最好注释。
这房柱、石碑以及老屋都是经时效处理的产物。
盆经过几年的时效处理,而产生的这些内部的组织结构变化能起到一定的缓冲,调节温度和湿度的作用。
在饲养虫的过程中,随着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种经过时效处理的盆能吸温去湿及降温吸湿进行循环热交换。盆的时间越长,这种效果就会越好。
再加上盆中水碗中的水蒸发上升,形成气流对流换热,产生上热下冷的效果,湿度和温度都将随着大环境的工况得以调节。
我想,蟋蟀在这样一个能调节温度和湿度的环境里会感到比较舒服的。
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空间很大,区域很广,每一条虫,那怕底板再差的虫,都可以找到一个它认为湿度,温度都适合生存的区域或空间。并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觅食、成长、繁殖、直至死亡。
然而在盆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养虫的房间,养虫的盆等等各种工况条件千变万化,对虫来讲,没有选择,这很残酷。对底板好的虫来说,这盆的温度、湿度虽然和野外有差异,但尚然经受得住。对不适应环境的虫来说只能采取离开,具体的表现就是在某个特定的它认为最不舒服时间段不停地爬或大力蹦跳。
综上所述保证虫能有一个润度的环境是一个首要条件,生存环境不好,虫整天想着逃跑,纵有山珍海味,它也无意去享用,三、五天一爬,爪翻、腰塌废了。
第二,我发现虫是非常喜欢干净的,在我年轻的时候,比较注重虫的品级胜负,而不注重虫的喂养。有时师傅来看虫,就会批评到道:你看看这盆像什么东西,硬饭不拿掉,水浴里水发黄,盆底蟋蟀粪便到处都是,这样的环境,怎么养得好虫,到时间你怎么叫虫精忠报国呢,虫斗到关键时候,品级不输,但口发不足,就输在多一口少一口的问题上,而这一口或二口就取决于平时的养功。如果让你天天生活在茅房里,你会舒服吗,蟋蟀和人一样,只是不会说话而已。
师傅的话非常有道理,一条虫是否能打足,是否能精忠报国,虽涉及许许多多的因素,然而喂养环境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蟋蟀喜欢站在比较干净的地方,它拉屎有固定的区域,只有在虫不服盆的时候以及刚进盆的时候它会随地拉屎,还有受凉随地拉屎,在虫进盆一段时候后它拉的屎的形态变由液态变为固态,这时虫会将固态的粪便收集到某一不起眼,不重要的地方。而在大部分区域则显得干净、清爽。而那些把屎拉在饭盆水碗里的虫,绝大部分是不服盆,有病或底板不好的虫。
还有那些喜欢咬垫底纸,在饭盆水碗乱爬的虫,爪上,须上沾水沾食的不喜欢干净的虫,在盆中乱蹦,掉下来跌到水碗里使水四溅导致垫底湿答答一片的虫基本上都是无用的虫。
我养虫,虫一进盆便垫厚草纸,一星期换一次,效果很好。
厚草纸由于厚,对于过润的老盆以及过燥的新盆能起到一定的隔离和缓冲作用。也能参与吸湿保温冷热交换,另外蟋蟀早秋进盆粪便多为液态状,厚草纸能起到吸收液态粪便的效果。使盆保持干净,大大地减轻了养虫清洁盆的工作量。
蟋蟀喜欢干净,不仅仅局限于环境干净,还包含自身的干净。
前几年在宁津柴胡店赶集,天刚亮,虫特别喜欢逃,我在一大妈摊前刚一开盖,那虫就夺路而逃,三下二下就跳得很远了,那大妈嘴里一边嚷着,嘿,跑了,跑了,一边人就赶过去。一会儿虫就被捕归案。一看满头尘土,大妈说,嘿变成了泥猴了。到下午我一觉睡醒那泥猴已经把自已整理的山清水绿了。虽然小罐里没有水,然而虫有着一套自已清洁的方法。
我们在饲养虫的过程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虫在吃饱喝足后,悠闲地理理须,用前抱爪挠挠头,擦擦脸,用大跳蹭蹭背,清清尾锋。做些自身的清洁工作。
但我从来未见过任何蟋蟀趴在水浴里洗澡的。
从小到师傅家去看虫听课,有时看师傅给虫洗澡,为防虫逃跑,师傅就用两块铺板一搭和房间的一个角形成一个方形,师傅短裤马甲,席地而坐。一盆水,二只网,一叠草纸,一边洗,一边欣赏,享受的很,我则在外围和师兄一起把盆捧进捧出,虫是不让碰的。
师傅边洗边教诲,养虫人要勤奋。虫是牲畜不会讲话的,但它和人一样的,天这么热,它会出汗,会难受。所以要经常给它洗澡,你们看看,洗澡下来的水多么脏(有一层油污状),洗完澡虫多么舒服……。
蟋蟀要不要洗澡?我的结论是蟋蟀是不需要洗澡的。
首先我们知道蟋蟀是怕水的,我们捉蟋蟀的时候,它在洞里以为我们奈何不得它,其实一泡尿下去,二尾三尾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外逃,我们在给虫洗澡的时候,虫一遇到水,第一反映就是蹭蹭奋力弹跳,逃命要紧。而不会是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享受一番畅游。
第二、虫呼吸的氧气是和我们人类一样的只能是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对水中溶解氧是不能接受的,在水中一定的时间后会因缺氧而死。
第三、我们给虫洗澡,目的是什么。
在自然状态下,虫是不会爬到河里去洗澡的,因为它喜欢润的环境,而不喜欢潮湿的环境,更不喜欢水,这是一种天性,不会轻易而该变的。至于虫遭到污染,那么它本身就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清洁本领,足以保持它能够正常的生存。
另外,最重要的是在我自已长期的养虫过程中从未发现因不给虫洗澡而发生虫养废或失性的例子。
在年轻时就想问师傅,为啥要给虫洗澡,虫洗完澡,水上飘着一层什么物质?这物质对虫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吗?给虫洗澡,把虫按在水里几次为合适,按一、二下,怕虫身上的油污洗不干净,按多了,虫被灌了一肚子的水,虫在纸上拖尾拉水、擦肚子、擦屁股忙个不停,有时翅背有水溃,虫更是难受。但怕师傅说人不洗澡难过吗之类的话,更怕师傅说我戆,这么浅的道理都不懂等,也就罢了。
我们常把受热闷过的虫称为出过汗了,其实这是虫在高温下脱水了,这类虫的表现就是色混、色糊,无精打采,胃口不好,基本报废,和洗澡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述,既然虫不喜欢水,而且讲不清楚洗澡给虫带来什么好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给虫洗澡呢?
看来还是犯了想当然错误,人和虫还是有些差异的。
很多年前,看到山东王际云先生讲的一只小故事,有一位朋友委托他收一批虫,后因这批虫有桂花等情况,认为出虫地比较湿而不要这批虫了,无奈之下,王际云先生只好天天往里面塞点食,而不至于饿死。没料到,后来这批虫中出了很大一批凶头。
这小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并悟出了二个道理,一、虫要静养,二、尽量晚落雌,少落雌,甚至不落雌。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我师傅很早就说,早秋虫要静养,要养爪、养牙、养肉身、养精气。要少看,多喂,勤洗澡不动草,师傅的话很有道理。
我读小学的时候,因表现尚可,加上父亲极为疼我,暑期在城隍庙买了一只冠军盆和一只网,这盆在壁上按90度等分开了呈品字状12个小孔,说是给蟋蟀通风透气的。盆盖周围雕着花边,中间二只张牙舞爪的虫王,上面冠军二字弹眼落睛。这网是用整个竹架做的,网丝是线织的,没有弹性,只能用一个大布球塞在里面以保持网的形状。二样东西都极为精致,我非常珍惜。
我师傅送我的都是高盆、小高盆、品相年代都极佳,但和这只刻有将军及有花边的冠军盆一比,逊色了。
到虫季,大王就住在里面了,晚上大王呱呱一叫,回声四起,分别从十二个小孔透出,那个好听、舒服、自豪。
师傅来看虫,一眼就到了这只大冠军盆,马上说这盆不好养蟋蟀的。
师傅说,虫虽然有二个眼睛,但是睁眼瞎,看不清东西的。它行走、探物、觅食等主要靠二根须,而听觉是最敏感的,虫在野外地里鸣叫,我们离它很远时,有些虫就会感觉到,就会停止鸣叫。
虫的天性就是好斗,而且生存区域明确,容不得别虫侵入,一桌虫养在一起,叫声此起彼伏,会使虫感到不安,于是具体表示为有部分好虫会起翅鸣叫示威或四处爬动巡视寻斗以随时驱赶敌虫。有部分差虫闻叫想逃逸。
这样虫就会不停地叫和爬动,然而虫多叫会空背,伤神。虫多爬会伤爪。
师傅讲的极为有理。
虫确实需要静养,虹口嘉兴路有三兄弟,都爱虫如命,但各玩各的,互不搭界。房子很大,底层客厅及老娘住房,二层三间兄弟一人一间,住着老婆小孩和蟋蟀。饭桌及地板上都放着蟋蟀盆,吃饭用二只方櫈一拼将就了。这楼年代久了,而且是木结构的,人走上去会震动,这蟋蟀就天天生活在这个环境里。不知怎么搞的,看看很好的虫都不凶,而且不是一年二年的,后来虫搬到租的房子里去养,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外,据我观察和实践,蟋蟀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不要开盖凉盆,要静养。
大约在2007年经朋友介绍,去济南拜访了几位大家请教了一些养、斗问题,受益匪浅。
其中就包括,白天凉盆问题,黄河流域早秋白天炎热干燥,晚上凉快湿润,加上厚壁盆透气热交换性略差,所以白天凉盆能改善一下虫的生活环境,而且白天凉盆不会产生由鸣叫而引起的起性问题。
上海处于长江流域,相对黄河流域的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比如湿度就比较大,加上习惯用薄壁盆养虫,相对的透气热交换性较好,故用不着凉盆。
何况蟋蟀是喜欢洞穴生活的昆虫,只对温度湿度声音敏感,而对光线不敏感。
无论是生存在野外还是养在盆里的蟋蟀,一般在白天是不叫的,但是到了晚上就开始鸣叫,是白天和晚上的关系吗,我想不是的,在洞穴中,或在盆中,无论是白天或晚上,里面都是黑暗的,这也是蟋蟀视力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声音环境的变化造成蟋蟀的叫和不叫。虫分不清白天黑夜,更分不清时辰和识得时钟。
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在下午2点左右,温度最低的时间是在凌晨4点左右。那么蟋蟀也就在一天的温度最低湿度最大的时候最喜欢鸣叫,估计是虫体感最舒服的时候。
综上所述,安静的环境也是养虫的一个重要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对虫的饲养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特别是在喂虫的饲料上面,有相当部分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
我也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块地,同一环境,同一父母本,而产生的蟋蟀的差异就那么大呢,是什么因素造成这差异呢,除了老籽、嫩籽、壮籽、受伤籽以外,关键的就是吃食了。
作者: 蟋蟀情 时间: 2014-9-11 13:35
因为无论是老籽、嫩籽、壮籽、受伤籽等,蟋蟀一次产卵都是一个批次,但不可能产生一个批次的好虫,这只能猜测是虫在地里随机吃了什么食物,但它是在那一个时段吃的呢,二蜕?五蜕还是其它时段,但肯定不是在成虫以后的阶段,因为蟋蟀一旦蜕变成虫后,在短短的几天内性已成熟,生长发育已完全停止了。好坏已盖棺定论。
无数实践证明,素食能延长蟋蟀的生命,同样少斗也能延长蟋蟀的生命。
目前我每天给蟋蟀喂胡萝卜加小米粉,主要目的畅排、增重,效果很好。
有关饲料的一些专业术语,以及理论依据对99.99%的玩虫人来说是搞不清楚的,就是搞清楚了也没有什么用,原因是不能做定量分析和没有检测手段,何况虫的个体在质量体重和体质方面的差异极大,怎能一概而论呢,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在我玩虫圈里有几个朋友很注重此道,花了不少精力,希望通过饲料来提高虫的打斗性,从虫进盆喂蜕衣到再喂进口蛋白粉到出斗前喂2万多元一瓶的进口类固醇,其结果都不理想,主要是量无法控制和虫衰老太快。
一千多年的文化的沉淀和传承,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任何想当然的做法以及把虫当作人的不科学的理论依据也是不足取的。
一年一秋,一秋一虫,真是来之不易,希望自己数十年的一些养虫小经验能给虫友们带来帮助,玩的更尽兴。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 蟋蟀情 ------ 2014年9月2日
[attach]102493[/attach]
[attach]102494[/attach]
作者: 13075300000 时间: 2014-9-11 13:39
好{:soso_e113:}
作者: 龙形 时间: 2014-9-11 13:40
沙发,顶邵老师技术贴
作者: ljm2511 时间: 2014-9-11 14:15
关于洗澡深有同感{:soso_e179:}
作者: 上里东 时间: 2014-9-11 14:20
学习了
作者: 以牙还牙 时间: 2014-9-11 14:32
{:soso_e179:}{:soso_e163:}
作者: 夜空中最亮的星 时间: 2014-9-11 14:34
认真学习您的大作,我十年前看过王际云的宁阳虫王这部书,他主张不落雌,早训斗,说蟋蟀越早训斗越好。请教您您认为需要落雌吗?因为所有的蟋蟀书都说必须落雌。我困惑十多年了。再有一种说法蟋蟀斗一次牙齿就磨损一次,这说法对吗?那就不能早斗。先谢谢您了。
作者: 枕书听涛 时间: 2014-9-11 14:41
学习再学习。
作者: drl 时间: 2014-9-11 15:11
好文章
作者: 无名大海 时间: 2014-9-11 15:12
{:soso_e160:}
作者: 诗巍 时间: 2014-9-11 15:30
学习了{:soso_e163:}{:soso_e142:}
作者: eye.style 时间: 2014-9-11 16:10
好帖子!请问下 早秋垫纸会不会显得太干燥了点?
作者: 彭城龙王 时间: 2014-9-11 16:12
先感谢再学习。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14-9-11 16:16
感谢蟋蟀情老师分享好文!
作者: 似曾相识2012 时间: 2014-9-11 16:41
老师的文章写得好,顶
作者: 1120817217 时间: 2014-9-11 17:06
呵呵呵呵呵呵好好好
作者: 天津---秋虫 时间: 2014-9-11 18:19
技术贴必须顶一下{: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5319429 时间: 2014-9-11 18:36
好{:soso_e100:}
作者: 兰达2011 时间: 2014-9-11 18:45
好文章{:soso_e163:}{:soso_e163:}
作者: qingyunchen 时间: 2014-9-11 18:49
本帖最后由 qingyunchen 于 2014-9-11 18:59 编辑
邵老师每年都有佳作,并且每年的主题皆不相同,邵老师的文章是蟋蟀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很幸运又拜读了了蟋蟀网难得一见的佳文,获益非浅,特别是蟋蟀饲养过程中的环境说,深有同感。
以前我住在石库门的房子里,每年把蟋蟀养在灶披间中,周围环境比较差,因此虫友们都找我斗,因为我的虫下风的多,后来搬家到底楼,前面有一个天井,每年我把虫养在天井里,养虫的环境优化了,虫也舒服,它们给我的回报就是:虫友们发现现在与我斗虫难斗了,虽然我都是些皮子虫(因为我不斗分),要赢我的虫不容易。现在我又搬了家,虽然也是底楼,但带有地下室,我把虫养在单独的一间房间里,把三尾养在另一个房间里,批子养在地下庭院里,互不干扰;每年的盆则放在院子里,让它们日晒雨淋,这样我每年的虫养到后期越来越硬朗了。
我的实践印证了邵老师的观点,谢谢邵老师!希望今后能继续见到邵老师的经典之作。
祝大家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作者: 7捌柒8 时间: 2014-9-11 19:01
大家{:soso_e179:}希望能成为朋友
作者: 雅趣盎然 时间: 2014-9-11 19:05
{:soso_e179:}
作者: 白玉顶 时间: 2014-9-11 19:43
写得好{:soso_e160:}
作者: 一张皮 时间: 2014-9-11 20:28
经验之谈无私奉献{:soso_e179:}
作者: qhj 时间: 2014-9-11 20:37
好文章 好经验{:soso_e179:}
作者: bwin 时间: 2014-9-11 20:42
{:soso_e163:}
作者: roneysun 时间: 2014-9-11 20:54
好文章 这个正是我要的
作者: 好好的 时间: 2014-9-11 20:55
{:soso_e181:}
作者: 信步虫坛 时间: 2014-9-11 21:27
{:soso__3409329614010722382_4:} {:soso__17497473752262899843_3:} {:soso_e160:}
作者: 三段虫王 时间: 2014-9-11 22:53
真是技术含量高的帖子! 路过学习,必须顶!
作者: 杭州阿怪 时间: 2014-9-11 23:03
年年有好文 欣赏了 顶一个{:soso_e142:}{:soso_e179:}
作者: 雅鸣 时间: 2014-9-11 23:16
调整最好的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分享好经验。
作者: 双劲夹 时间: 2014-9-12 09:10
必须要顶的,无私的经验奉献{:soso_e179:}
作者: jasonshen 时间: 2014-9-12 09:54
好文章必须顶{:soso_e179:}
作者: @目空一切@ 时间: 2014-9-12 12:01
{:soso_e179:}
作者: wanwan 时间: 2014-9-12 12:35
认真听讲{:soso_e163:}
作者: 吹铃 时间: 2014-9-12 12:50
蟋蟀情 发表于 2014-9-11 13:35 
因为无论是老籽、嫩籽、壮籽、受伤籽等,蟋蟀一次产卵都是一个批次,但不可能产生一个批次的好虫, ...
好文章,讲得实际,有理有据,拜读。
作者: leofan 时间: 2014-9-12 12:54
佳作顶起!
作者: 心随我动 时间: 2014-9-12 16:05
蟋蟀情 发表于 2014-9-11 13:35 
因为无论是老籽、嫩籽、壮籽、受伤籽等,蟋蟀一次产卵都是一个批次,但不可能产生一个批次的好虫, ...
写的太好了。收益匪浅
作者: 心随我动 时间: 2014-9-12 16:08
{:soso_e179:}
作者: 油狸达 时间: 2014-9-12 16:14
技术贴都要大力支持!顶一下!
作者: 玩蛐蛐的小孩 时间: 2014-9-12 17:06
好文章,新手学习了。{:soso__3110130392203091378_3:}
作者: 方工 时间: 2014-9-12 17:30
好文章,学习了! 顶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玩玩博爱 时间: 2014-9-12 18:05
写的真好!真诚务实!感谢
作者: 龙虫客 时间: 2014-9-13 05:17
道法 自然 最高 境界
作者: 浪子 时间: 2014-9-13 09:30
学习了谢谢{:soso_e163:}
作者: 老根新芽 时间: 2014-9-15 14:29
好文章,受益非浅
作者: 黑皮阿弟 时间: 2014-9-15 15:30
来来回回 认认真真的拜读了几次 受益匪浅 感谢老师
作者: zzw 时间: 2014-9-15 17:33
拜读大作,受益匪浅{:soso_e163:}
作者: paddytown 时间: 2014-9-15 17:41
虫的性质决定不会有大资金,高科技以及大团体介入的。只能是大样本,小投入,近千年的玩虫历史就是最好的注解。
一看这句就。。。玩个虫非要横跨经济财政
作者: 73lly37 时间: 2014-9-16 12:05
不落雌的条件是虫捉来时嫩,没交配过,白露到寒露熬过不出毛病,寒露后开口照样出口,有的还相当霸口,我试过
作者: 薛贤德 时间: 2014-9-16 21:52
路过学习了,好贴必须顶!
作者: 玉草堂 时间: 2014-9-17 00:36
蟋蟀情 发表于 2014-9-11 13:35 
因为无论是老籽、嫩籽、壮籽、受伤籽等,蟋蟀一次产卵都是一个批次,但不可能产生一个批次的好虫, ...
好赞的文章!
作者: 林子 时间: 2014-9-17 10:38
仔细阅读后,受益匪浅,感谢LZ的无私分享
作者: 就为高兴 时间: 2014-9-18 11:47
好文章,我给蛐蛐落雌,一般都在白露那天,各一天方一回雌,出斗前一天不放雌,晚上换两回雌,出斗当天在换一回雌,我是这样做的感觉蛐蛐斗口一般,不知还有没有提高的方法,希望老师傅指点一,二
作者: 薛贤德 时间: 2014-9-20 17:01
学习了二遍,觉得还是有读第三遍的冲动!
作者: abczwy 时间: 2014-9-24 17:41
邵老师讲事实,摆道理,写的深入浅出,百度后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作者: 老根新芽 时间: 2014-9-26 20:36
好文章,有条理,有说服力,楼主有功力,受益非浅。
作者: 笑熬浆糊 时间: 2014-9-26 22:27
拜读并学习了!顶起!{: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5-4-20 14:48
{:3_292:}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5-4-20 18:48
谢楼主的真情奉献!
作者: 小张来也 时间: 2015-4-20 19:22
蟋蟀情 发表于 2014-9-11 13:35
因为无论是老籽、嫩籽、壮籽、受伤籽等,蟋蟀一次产卵都是一个批次,但不可能产生一个批次的好虫, ...
太好了。。。
作者: 土虫一只 时间: 2015-4-22 12:04
非常好的一篇贴子,从中可以得到为什么盆要搪底的答案。好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盆要搪底,这贴子里就有答案。
作者: xuezhe 时间: 2015-5-10 12:38
好文章
作者: xuezhe 时间: 2015-5-10 12:38
{:soso_e179:} {:soso_e163:}
作者: xuezhe 时间: 2015-5-10 12:42
研究到位{:soso_e179:} {:soso_e163:}
作者: 罗门虫 时间: 2015-5-11 10:34
向邵老师学习
作者: 行游山河 时间: 2015-5-11 10:44
{:soso_e179:}
作者: 西一致和 时间: 2015-5-11 16:34
认真 学习,写的太好了
作者: 核桃蟀 时间: 2015-5-22 19:30
写的太好了.受益非浅.老师大师.
作者: 好奇 时间: 2015-5-22 23:33
技术贴必须顶一下{:soso_e163:}
作者: 虎头大翅 时间: 2015-5-23 07:30
非常好的文章大赞
作者: 芳华枫叶 时间: 2015-5-23 08:30
好贴,受益匪浅。:-D
作者: 方工 时间: 2015-5-23 11:07
好文章,温故知新。虫季又将来了,祝虫友们将军多多!!!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秋风起 时间: 2015-5-23 15:56
{:soso_e182:}
作者: 抽烟123 时间: 2015-5-23 16:19
辛苦、写的好
作者: 蛐秋白 时间: 2015-5-26 00:07
看了又看{:soso_e121:}{:soso_e179:}
作者: wxm 时间: 2015-5-26 07:57
我也不喜欢给蟋蟀洗澡,但我确实看到蟋蟀趴在水浴里面的,而且这个虫子是当年场子里公认的特大。
作者: 列侬 时间: 2015-5-26 10:37
{:soso_e163:}
作者: 三金 时间: 2015-5-26 11:24
好{:soso_e179:}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睿王后人 时间: 2015-6-4 20:48
{:soso_e163:}
作者: 忆初 时间: 2015-6-4 21:33
养是真功夫!乐在其中......!{:soso_e179:}{:soso_e160:}
作者: 角斗士 时间: 2015-6-5 10:52
难得好文,学习学习
作者: 赵王在燕京 时间: 2015-6-5 13:05
好文,好图,真正的秋雅!{:soso_e179:}{:soso_e160:}
作者: 睿王后人 时间: 2015-6-22 17:26

作者: 一直赢 时间: 2015-7-27 02:04


作者: 强者之战 时间: 2015-7-27 08:32
{:soso_e160:}好
作者: 勇斗三秋 时间: 2015-7-27 09:38
好文章 感谢
作者: 大大大将军 时间: 2015-7-27 11:38
写的太好了、绍老师文章好、养虫水平炉火纯青,给广大虫友好处多多。{:soso_e181:}{: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作者: 淡青金背 时间: 2015-7-27 12:03
{:soso_e160:}
作者: 罗门虫 时间: 2015-7-27 14:04
{:soso_e179:}{:soso_e179:}
作者: 上峰 时间: 2016-3-16 19:43
技术贴都要大力支持!顶一下!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3-16 19:57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3-16 19:58
{:3_292:}
作者: zhangguoqing 时间: 2016-3-17 10:32
顶。。。。。。。
作者: jxbb074179 时间: 2016-9-7 14:22
你好老师,关于凉盆一说,现在南方养北方虫居多,而且用的都是厚壁北盆,晾盆在刘冠三老先生的书里也有提到,最早的时候老师傅们会把盆带到野分田间,开盆盖上平网然后晾一个晚上,一周2-3次,模拟自然环境,这又是何解
作者: 买个翅子听叫 时间: 2016-9-9 15:28
好文,学习了。,谢谢。
作者: 学生意 时间: 2016-9-9 17: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