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轉)虫子的听覺器到底在哪里?(京城---習蟲者)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馬哥
时间:
2016-5-19 16:37
标题:
(轉)虫子的听覺器到底在哪里?(京城---習蟲者)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6-5-19 16:42 编辑
所有的谱上都说在前抱爪儿上有个黑点就是虫子的听器,我曾经做过个实验,把俩抱爪去掉,但虫子照样还有听觉。
那么虫子的听器到底在哪里呢?我觉得好像是虫子身上很不容易发现的细毛是虫子的听器,或者叫“感觉器官”,为什么这样说呢?虫子在罐子里,站在傍边别动,当虫子叫的时候您把手慢慢的“移动”到罐子的上方,虫子立即不叫了。这种“移动”几乎是没有任何震动的,但虫子的“感觉器官”马上就知道了。
在野外逮蛐蛐儿更能体会蛐蛐“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所以一定是蛐蛐身上的(面积比较大的)某种东西起着作用,能是什么呢?
身上只有那些很细的刺状的细毛。
您说呢?聊天儿,很想知道虫子这些“感觉器官”失灵了会是什么样子?聋、瞎,会凶狠异常吗?
最早我在部队时听说过把猪的耳朵用蜡灌满,可以让猪变为聋子,猪很容易育肥,也算是有关耳朵的“趣事”吧!
聊天儿!
http://img.xiami.net/res/player/widget/multiPlayer.swf?dataUrl=http://www.xiami.com/widget/xml-multi/uid/2055173/sid/55372,55373,55374,55375,55376,55377,55378,55379,55380,55381,55382,55383,/width/235/height/346/mainColor/FF8719/backColor/494949/autoplay/1
作者:
开花黄麻头
时间:
2016-5-19 17:00
蛐蛐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比如蛐蛐在屋里跑了第二天发现淹死在洗脸盆里-----盆那么高它怎么知道那里有水?
作者:
大红袍
时间:
2016-5-19 17:05
学习听讲{:soso__17401571418280724295_3:}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16-5-19 17:27
哈哈,蛐蛐音频频率与我们在不同的介质中,是不在一个频率上!有远有近,有大有小,总之,有同亦有不同或我们人类无法闻听到的声音,它听起来却如雷声!
作者:
西一致和
时间:
2016-5-19 17:41
{:3_292:}
作者:
老根新芽
时间:
2016-5-19 19:18
一直以为在前腿,不知道有没有耳朵,毛应不算耳朵吧?
作者:
吹铃
时间:
2016-5-20 12:57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6-5-20 12:58 编辑
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适应能力最强,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类动物。其种类约占动物种数的3/4。昆虫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本身需要的感受器官。昆虫的听觉感受器是一类对声波具有特异感受作用的器官。昆虫的听觉格外灵敏,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如逃避捕食者,进行种内的信息交流和寻找配偶等。关于昆虫听器的仿生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根据声波机理制成的声音诱捕器或超声波驱逐器已应用于农业上的害虫防治[1]。与脊椎动物的听器相比较,昆虫的听器要简单得多,所以更易建立模型和开展研究,可为研究更为复杂的听觉系统提供借鉴和参考。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昆虫听器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综述昆虫听器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及其听器的进化过程。1昆虫的听觉器官听器在昆虫身体上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可在头部、胸部、腹部上找到。如蟋蟀和螽斯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蚱蜢的听器在胸部,金龟子的听器位于颈部,而螳螂的听器则在后胸腹面中线的沟槽内。
——————————————来自网络
作者:
吹铃
时间:
2016-5-20 13:10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6-5-20 13:12 编辑
吹铃 发表于 2016-5-20 12:57
昆虫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适应能力最强,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类动物。其种类约占动物种 ...
继 续
蟋蟀有听觉灵敏的“耳朵”。但是它们的“耳朵”并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一对前足的小腿缝隙里。因为蟋蟀的听觉器官长的位置很特殊,它们对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反应也不一样。
那么,雌蟋蟀该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原来,当雄蟋蟀举起的两翅翼合拢时,便共同摩擦发生频率约为5千赫(每秒5000周)的短暂振荡。其结果是每次翅翼合拢时会发出一串几乎由5千赫纯音组成的脉冲,可以持续15~20毫秒。通常这种声音非常响亮。而翅翼重新分开时则不产生声音。但是在间隔约35毫秒后,两翅翼随即又合拢而发出音节,频率为每秒30音节左右。最常听到的雄蟋蟀发出的声音是一个4音节串,随后又出现一短暂的沉寂,通常是每秒重复2~4次。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蟋蟀的听觉器官与人类的听觉器官结构大致相似;一个声音通过传导系统(包括鼓膜,也称鼓室)使一系列的听觉感受器细胞兴奋,后者再使听神经元兴奋。但是蟋蟀的耳朵是长在两前足的膝部下面。在这里每一胫节的表面上有一对鼓膜,这对鼓膜的下面排列着55~60个听觉感受器细胞。听觉感受器细胞发出的神经轴突向上延伸到腿而形成神经束,也就是听神经。延伸的终点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胸神经节。用电子仪器记录到的雌蟋蟀听神经所显示的电活动证实,雌蟋蟀听觉感受器细胞对空气传播的声音作出反应,其频率范围在3千赫到超声频(相对人类听觉而言)之间。显然,雌蟋蟀大多数感受器对5千赫左右的声频能有最好的反应,而这种频率似乎正好是雄蟋蟀求偶鸣唱的载波频率。
声学科学家认为,雌蟋蟀面临的问题,就是两只长在前足的耳朵,彼此相距只有1厘米左右,而频率为5千赫的纯音的波长却有7厘米左右。如是这种情况,那么从任何一个声源到达两侧耳朵外表面的声音之间的强度差异至多只有几分贝,这样的微小差异,不足以引导雌蟋蟀找到求偶鸣唱的雄蟋蟀。很明显,这是雌蟋蟀身上的气管系统使得两耳之间的声音差异明显增大,而这种增大是通过气管内传播时间、共振和相移等的消除以及加强相交替的波浪现象来实现的。很可能是共振频率接近于雄蟋蟀求偶鸣唱载波频率的气管系统经过进化而成了一种定向的听觉的辅助器官。然而关于蟋蟀气管对听觉所起的辅助作用的机理至今仍是一个无人鲜知的谜。雌蟋蟀的这种对求偶鸣唱的追踪,现在仍然是昆虫行为学、神经生理学,以及近代声学共同研究的课题。
————————————————————同样来自网络
作者:
badren123
时间:
2016-5-20 16:37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