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标题: 虫季惯例,先吹牛皮谈将军,后进市场选卵泡~(34楼更新,转短文:永远的上海!) [打印本页]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5 11:04
标题: 虫季惯例,先吹牛皮谈将军,后进市场选卵泡~(34楼更新,转短文:永远的上海!)
本帖最后由 铠甲凝霜 于 2018-7-10 00:02 编辑

80年代初玩过一条浙江海盐虫,当时不懂虫,就知道凶,各位师傅读过下文后如果觉得靠谱的话请给此虫赐个名号,多谢!

记得那年白露后的一天早上路过菜市场,见到一堆人围着一虫贩,虫贩叫“瘌痢头”。瘌痢头是浙江海盐人,20来岁,人长得瘦小白净,年年秋后在此设摊贩虫。卖的都是他自己在浙江海盐当地抓的海盐土虫,虫价便宜的就是几角洋钿一条,挑选的话最贵也就5块10块洋钿一条,我那时不懂虫,就是喜欢,身上也没几块钱,随便买了几条回家。

其中一条虫3斟边线,此虫大头,灶灰项,米白牙,糙白斗丝粗浮,丝瓜筋麻路络满。白肉白六爪。海塘芦苇叶色衣盖,勒尖至尾。全身蒙白雾,干枯无光。

那时斗虫都是“相面配斗”,斗栅用“铝合金饭格子”,下垫草纸,当中用一包香烟当栅板。我这条海盐虫善使“喷夹”,每斗,对家虫不是被喷到饭格子外面,就是撞到饭格子壁上,号称”弹皮弓“。我们一帮子队伍集中一拎包凶头穿弄堂,过马路、轧车子、乘摆渡。拎包师傅手提一包凶头,手臂永远保持一个稳定的三角姿态,一包虫在他手里不摇不晃稳稳当当,功夫不是一点点。那时不懂得惜虫,天天斗,一条虫一天之内连斗两场是常有的事,我这条海盐虫就是这样被我自己糟蹋了,连着斗了近2个星期,终于败了。几十年过后,一帮子玩虫的老帮瓜聚在一起,能聊的话题不少,这条海盐“弹皮弓”成了永远的话题之一。。

{:1_201:}
作者: 六瘫    时间: 2018-6-25 11:05
沙发凹特
作者: 六瘫    时间: 2018-6-25 11:10
能否回忆起后半程打口,要不很难起名号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5 11:12
六瘫 发表于 2018-6-25 11:10
能否回忆起后半程打口,要不很难起名号

能记住的只有这些,其他的真记不住了,谢谢你的回复。。
作者: 虫半痴    时间: 2018-6-25 11:52
“先吹牛皮谈将军,后进市场选卵泡”,这话经典,每年虫季前惯例
这虫可能是白门里的东西,白麻头?胡乱瞎猜
作者: OKM    时间: 2018-6-25 11:54

作者: 一动不动    时间: 2018-6-25 12:08
{:3_292:}
作者: 强者之战    时间: 2018-6-25 12:44
{:3_292:}
作者: 吹铃    时间: 2018-6-25 15:53
卵泡里藏着精虫
作者: 赤足红旗    时间: 2018-6-25 16:02
谢分享!
作者: 双地须    时间: 2018-6-25 18:24
白紫,说错没怪呦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09:07
虫半痴 发表于 2018-6-25 11:52
“先吹牛皮谈将军,后进市场选卵泡”,这话经典,每年虫季前惯例
这虫可能是白门里的东西,白麻 ...

名字起的好,谢赐名。。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09:08
双地须 发表于 2018-6-25 18:24
白紫,说错没怪呦

白紫,好名头,够响亮,谢谢!!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09:15
说实话,和我同一个年代喜欢白相材积的老帮瓜陆续已经开始上路了,身体好的能坚持玩到现在的已经少之又少了。。
作者: 虫半痴    时间: 2018-6-27 10:19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7 09:15
说实话,和我同一个年代喜欢白相材积的老帮瓜陆续已经开始上路了,身体好的能坚持玩到现在的已经少之又少了 ...

还好吧,同龄人啊,5现在还年年捉虫的,去年阿拉一道斗虫的人里相还有个老帮瓜比我大几岁也捉虫的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10:30
虫半痴 发表于 2018-6-27 10:19
还好吧,同龄人啊,5现在还年年捉虫的,去年阿拉一道斗虫的人里相还有个老帮瓜比我大几岁也捉虫的{:3_280 ...

你若安好,就吉祥{:3_293:}
作者: 神出鬼没    时间: 2018-6-27 10:34
顶门灶灰色是老白青的标配。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10:39
神出鬼没 发表于 2018-6-27 10:34
顶门灶灰色是老白青的标配。

所说的虫不是顶门灶灰色,是项皮灶灰色,谢谢你的指教!!{:3_280:}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10:41
估计论坛上玩过浙江海盐虫的师傅不多,有的话请上来冒个泡。。
作者: 虫半痴    时间: 2018-6-27 11:00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7 10:41
估计论坛上玩过浙江海盐虫的师傅不多,有的话请上来冒个泡。。

平湖西瓜倒是7过额,海盐虫么玩过,不过西去不远的周王庙虫抓过玩过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11:07
虫半痴 发表于 2018-6-27 11:00
平湖西瓜倒是7过额,海盐虫么玩过,不过西去不远的周王庙虫抓过玩过

周王庙属长安,7、8十年代年年去的。。{:3_293:}
作者: 虫半痴    时间: 2018-6-27 11:35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7 11:07
周王庙属长安,7、8十年代年年去的。。

是的,80年代,王家厅收虫、周王庙捉虫,那里的大虫很多,晚路虫;可惜现在麻地没有了,否则捉点三尾也好的{:3_293:}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11:44
虫半痴 发表于 2018-6-27 11:35
是的,80年代,王家厅收虫、周王庙捉虫,那里的大虫很多,晚路虫;可惜现在麻地没有了,否则捉点三尾也好 ...

舟山路弟兄俩80年代常年在长安蹲点收虫,兄台莫非就是??
作者: 秋兴---初来乍到    时间: 2018-6-27 11:56
{:3_292:}
作者: 虫半痴    时间: 2018-6-27 12:40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7 11:44
舟山路弟兄俩80年代常年在长安蹲点收虫,兄台莫非就是??

不是,我只收进不卖出,80年代有些上海七宝人在那里收、捉虫,回来后冒充七宝当地虫卖
作者: 剑川    时间: 2018-6-27 14:40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8-6-27 16:17
本帖最后由 古月龙盘 于 2018-6-27 16:23 编辑

请教“海塘芦苇叶色”是什么青、怎么灰、又或是还带着白?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7 16:53
本帖最后由 铠甲凝霜 于 2018-6-27 21:52 编辑
古月龙盘 发表于 2018-6-27 16:17
请教“海塘芦苇叶色”是什么青、怎么灰、又或是还带着白?


清在江浙一带海塘内外沙滩多种芦苇,以期挂淤,俾令日淤日高。十年后又添一层藩篱,于塘身大有裨益。

海棠芦苇,春夏嫩绿,秋冬渐黄,文中海塘芦苇叶色只是比喻,不妥之处还请海涵!下图是深秋的海塘芦苇图片。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8-6-28 18:04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7 16:53
清在江浙一带海塘内外沙滩多种芦苇,以期挂淤,俾令日淤日高。十年后又添一层藩篱,于塘身大有裨益。
...

楼主客气了!咱是真没看出来,这虫是白光下泛浅淡青还是泛浅淡黄?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6-28 18:54
古月龙盘 发表于 2018-6-28 18:04
楼主客气了!咱是真没看出来,这虫是白光下泛浅淡青还是泛浅淡黄?

时间久远确实记不清了,抱歉!依稀记得此虫色极淡,是那种很不新鲜的秋天的芦苇色,外罩灰白色,记忆最深的是这条虫养不家的,养了很久也不服盆,每次开盖就跳,逃跑的速度极快,就是斗虫的时候也跑过好几次,但一经芡草就稳了。。
作者: 我是劲虫    时间: 2018-6-29 11:12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7 16:53
清在江浙一带海塘内外沙滩多种芦苇,以期挂淤,俾令日淤日高。十年后又添一层藩篱,于塘身大有裨益。
...

美好回忆!好啊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8-7-2 15:31
本帖最后由 古月龙盘 于 2018-7-2 21:52 编辑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8 18:54
时间久远确实记不清了,抱歉!依稀记得此虫色极淡,是那种很不新鲜的秋天的芦苇色,外罩灰白色,记忆最深 ...


不好意思,为难了,谢谢告知!从综合的文字描述看,这虫似乎最大的可能是芦花干白。白门有这么激烈动态的也是一绝。长见识了!
作者: 灿烂涅槃    时间: 2018-7-5 22:07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8 18:54
时间久远确实记不清了,抱歉!依稀记得此虫色极淡,是那种很不新鲜的秋天的芦苇色,外罩灰白色,记忆最深 ...

        我理解的就是这种淡色,不知道对不对?
[attach]186543[/attach]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7-9 23:56
下面转发一篇上海味十足的微信,供上海籍的亲朋好友欣赏。

    ———————————

    永远的上海,永远的家——太精彩了,勾起很多对夏天的回忆!

    我好怀念30年前上海夏天的味道,硬纸包的中冰砖0.44元,可以斜切半块半块卖,软包装的小冰砖0.21元。还有一毛钱的可可牛奶,0.16元的鲜牛奶。

    各位上海出生,上海长大的,对老上海的夏天还记得吗?

    天气实在太热,倒一盆冷水在门口晒得滚烫的水门汀地面上,“膨”的一声,变成了一股蒸汽,霎那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马路旁的法国梧桐上面,“雅无知”(知了)在唱着歌。那是一种无伴奏声乐演出。有独唱、合唱,还有分部轮唱。大体是“热死他---热死他---热死他”的千篇一律的老调。

    走街串巷有卖冰棍的。一般是背着一个三夹板木箱,也有的拎着一只敞口式的保温瓶,喊着熟悉的“棒冰缺伐棒冰”的叫卖声,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子,就纷纷拿着零钞出来了。

    棒冰是冷饮中最普通的。4分钱一根(断棒冰3分)。绿豆的、赤豆的、桔子的,样数不少。还有一种俗称叫“药水棒冰”,味道怪怪的,究竟是什么药水,我也说不上来。反正那时还挺时兴。

    零钱要是稍微多一些,就可以买汽水了。记得一般是正广和汽水,柠檬的大概是13分。要是袋袋里钞票再多一点,就可以“高消费”——吃冰砖了。这在北方,就是所谓的冰糕。不过上海的冰砖质地致密,奶量很足,特别是大光明冰砖,口味极佳。据称在上海延续至今,长盛不衰。型号大小不一,记得有大冰砖、中冰砖、小冰砖之分。

    另外,家庭和工厂单位降温防暑的饮品还有大众化的盐汽水、绿豆汤、大麦茶、酸梅汤等。

    那时大热天,女人穿泡泡纱居多,男人特别是上年纪的,有不少穿香烟纱衫裤,比较凉快。当然,在我看来,穿着香烟纱衫裤的形象不佳,有点像旧社会里的特务和狗腿子。大夏天,男孩子在家基本赤膊。至多也是只穿一个汗背心,也就是北方俗称的跨栏背心。

    “哆咪唆咪-----,哆咪唆咪-----” 听到了洒水车来了的声音,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小赤佬们几乎全都跑到街上,赤膊大军汇聚并跟在洒水车后面,享受着片刻的清凉和欢乐,从马路的这个路口到下一个路口,浑身弄的像落汤鸡,也开心得要命。就像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流浪记》里三毛的形象一样。只听得几十双甚至上百双木拖板(当时上海的一种简易木制拖鞋),踢里塔拉,踢里塔拉,万马奔腾,战鼓隆隆,奏响了一首雄壮的《木拖板交响曲》。至少比现在流行的《忐忑》里的“带个刀、带个刀、带个刀---”癔病似地发作,要好听多了。说起木拖板,那时有卖现成的,也有自制的。自制的很简单,找两块厚一点的木板,按照脚的大小形状适当加工成型,靠脚背处钉上帆布带或胶皮即可。怕磨脚,还可缠上点布条。

    记得那时,上海人夏天都喜欢打井水。因这时水管里出来的自来水,就同热水差不多。而那时当局还允许用井水。井水很凉,夏天用来冰西瓜,再好不过。但后来就不让用了。因上海市政府有规定,怕地面下沉。不仅井水不让用,有时还倒过来,冬天把自来水灌到井里,使地面逐渐回升。

    天太热,睡个好觉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吃过夜饭,很多人早早就在弄堂口、高楼下面、人行道两边占据有利地形纳凉。有用竹榻的,还有用藤椅的,还有的用凉席打地铺。举目望去,街道两侧,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各种睡相,一览无余。当然,以男性为主。有人一直睡到半夜,然后回家再睡。还有的贪图凉快,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现在条件好了,有了空调,这种街头“胜景”自然就少得多了。

    我的家乡就是上海,老上海对生活充满热情。阿拉是弄堂长大的一代,生活的节奏不算很快,袋袋里钞票也一直急浜浜,生活在上海却依然十分愉快。小时候天总是那么的蓝,浦江的外滩也是阿勒心里最灿烂的地方。夏日里在苏州河桥上乘风凉,头抬起来还好数脱一歇星星,看看月亮。爷娘从不担心小人在外头瞎白相,隔壁的阿三头有辰光还要带伊拉阿弟到苏州河里游泳白相。伊格辰光马路上独多脚踏车,河浜边老人在着棋打朴克,弄堂里是小朋友白相弹子,刮香烟牌,斗蟋蟀,两块绿砖当乒乓球网也蛮象样,夜里居委会一只电视机围了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平常吃根棒冰可以保持笑容灿烂时间很长,从不奢望山珍海味鱼翅捞饭,只盼着春节烟花灿烂。上海滩是我们的地盘,弄堂就是我们的乐园,每当日落西山天色渐晚,阿奶们会生着煤球炉喊我们回家吃饭。黄泥螺是爷叔们的最爱,花生米就是下酒最好格小菜。一包汤格生煎一两粮票有4只,小馄饨一碗只要一角再加粮票半两。工人体育场看大隆队踢中纺机也蛮有味道。弄堂里朋友同进同出,弟兄道里一个比一个仗义,街坊邻居间不输给亲戚,互相照看那是家常便饭。你可以说这里的人胸无大志,但多大岁数的老头都能跟你聊聊海湾战事,你可以认为这里有些排外,你可以认为我们精打细算,但大家还是生活得滋滋有味。

    上海的亅小姑娘个个聪明懂事又讲究,谁都想娶回家当媳妇。这里的男人不是北方大汉,但就是能让姑娘们喜欢。上海男孩就是能洗衣做饭,但长大后个个能做大事体。

    上海的夜里到处灯火通明,石库门告诉阿拉上海的文明。静安寺的佛光,外滩的建筑群,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展示出几代上海人的奋斗,培养出一代代上海人特有的傲气。

    就是这个美丽的城市,养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不知不觉中,上海的文化已经支离破碎,上海闲话已经洋泾浜。人流从五湖四海涌来,透露着对这里的崇拜,但没有对城市的由衷热爱。马路变得越来越平坦,房价也蹭蹭朝上翻番。恒隆的衣服好几十万,买名牌的都是山西煤老板。开发商拆除了我们的回忆,填进的是他们存款搭之业绩。我不要中华芝华士,也不要MIX的霓虹灯,只需“特加饭”“大前门”,让我醉到半夜三更,让我回到昨日的简朴。从“八万人”到“梅赛德斯”,都不如我的“徐汇”,只有到我儿时小学的门口,才能感觉到久违的“回忆”。路拓了,房还在;房拆了,家还在;家没了,人还在;人变了,心还在。

    我的永远的上海,永远的家,因为我— Made in SHANGHAI! 

    永远的上海,永远的家——太精彩了,勾起很多对夏天的回忆! 
作者: 虫半痴    时间: 2018-7-10 06:55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7-9 23:56
下面转发一篇上海味十足的微信,供上海籍的亲朋好友欣赏。

    ————————— ...

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时真的很放松很开心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8-7-10 21:21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18-7-5 22:07
我理解的就是这种淡色,不知道对不对?

同感!咱也感觉是“芦花白”。
作者: 古月龙盘    时间: 2018-7-10 21:42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7-9 23:56
下面转发一篇上海味十足的微信,供上海籍的亲朋好友欣赏。

    ————————— ...

咱是从乡下来的,被这个“海派大染缸”染得“七荤八素”了,所以就玩上虫这条不归之路了!
作者: 飞雪樱花    时间: 2018-7-10 22:09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7-9 23:56
下面转发一篇上海味十足的微信,供上海籍的亲朋好友欣赏。

    ————————— ...



         文章里有个词:打井水。立时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冰冰凉。

         年轻时去过一次辽宁凌源,一个小山沟子里,正是七月伏天,白天干热浮躁,晚上清冷,需要盖被子。

         住在朋友岳父家里,别说空调,风扇也没有,真热。

          这天中午,实在热得受不了。院里有一口辘轳深井,打定主意,摇上一桶水,也没试试水的温度,提起来就从头上浇了个遥望瀑布三千尺...我那么强壮的身体,被水激得,抱着膀子就跑屋里去了,盖了两床棉被,到晚上才暖和过来... {:1_201:}{:1_201:}
作者: 虫半痴    时间: 2018-7-11 07:12
飞雪樱花 发表于 2018-7-10 22:09
文章里有个词:打井水。立时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冰冰凉。

         年轻时去过一次辽宁 ...

我也有过体会,比你这井水浇身的刺激温和一点,好多年前一个大暑后的大热天的午后,我在九寨沟跳进一个海子里游泳,这海子里的水是附近高山上积雪融化后流下来的,冰凉刺骨,我游了20分钟后爬上了岸,下巴牙齿直打颤,直到晚上还在抖
作者: 不敢言    时间: 2018-8-6 23:37
海盐出青蟹,现在晓得还出芦花白
作者: 铠甲凝霜    时间: 2018-8-6 23:55
不敢言 发表于 2018-8-6 23:37
海盐出青蟹,现在晓得还出芦花白

资深潜水员出水了,在下荣幸之至。。
作者: 无漏有漏    时间: 2018-8-26 11:49
芦花白,降后可称王。说错勿怪啊!
作者: lb656598    时间: 2018-8-26 12:13
好虫要珍惜,失不可来
作者: 陈宾宾    时间: 2018-8-26 14:45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8-6-27 16:53
清在江浙一带海塘内外沙滩多种芦苇,以期挂淤,俾令日淤日高。十年后又添一层藩篱,于塘身大有裨益。
...

关关弄地动,到这个里面抓虫要带好游泳衣啊。
作者: ym123569    时间: 2018-8-26 17:30
如此好帖,差点错过!惭愧。。。。。。必须顶!




欢迎光临 国虫网 (http://www.guocho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