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94|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对蟋蟀之选的认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4 21:3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20-10-31 10:24 编辑

                 我 对 蟋蟀之选的认知

关于对蟋蟀头选的认识
             关  于  头  形
   头的形状优劣,总以头高凸者为佳。其中以星门中心上方前额特别饱满的老寿星头为最上等,各色虫配均佳;如眼位高,成大方头,配成黄虫为佳;再外鼓出角形成三尖头,为紫虫绝配。第二是圆是小圆头还是大圆头,必定要圆锭饱满。小圆头要配项深、身长、背驼及拖肚的,也可配长衣;有青虫小圆头生长红钳的,不乏厉害角色,易忽视。大圆头要四面高大结锭而圆,俯视侧视蟋蟀头都像颗珍珠,也是蟋蟀头形中的佳品。可配各色虫。第三是方头:头的两边有棱角(眼位高),星门凸出,俗称“四字头”, 为黄虫标配,其他各色虫都也可配。第四是三尖头:两眼高耸向前,星门也凸出形成三尖头(蜻蜓头)。此头形绝佳,属珍品,因少见而列后。其余的头型如浅头、算盘珠头、大饼头、额欠的削角头形和蜕变不顺利的畸形头,这些都属于一般或较差的头形。
               关 于 头 色            
  头色、头色的特征在脑盖上。额线(俗称眉毛)以上斗丝中间及斗丝左右所在之处是脑盖。青金色,乌金色为青,像原煤块的颜色。青者墨也,真的青虫脑盖色定要以黑亮为主。菊黄色及老铜色为黄,脑盖上黄色要清晰,这是真黄。黄虫一般顶门色(俗称头皮)为咖啡色,如生黑顶门色,此黄虫定是狠头健将。深淡咖啡色,熟樱桃色,紫宝石般的光亮显在脑盖上,这为真紫。有芦花色的,那是白色虫的专利。至于红头色的,到是什么色的虫都有,要结合其他部位确定虫的品种。总之顶门色块的黑,黄,紫,红,白(亦称脑搭),必须与脑盖色分清,方为入格。就是黑色之虫,亦要能分清。若脑盖色与顶门色混在一起分不清,就是嫩相。又牙根之上,星门以下有红线阴横在其中,名为红门槛。江南虫犯忌。尤其青虫不能有红门槛,北方虫虽有健斗的,但成将少之又少。黄虫,紫虫如有红门槛,看其是否中断,如中断,此虫勇尚可取。门槛要取深色的,皱、断皆可。淡色门槛多难如意。虫初出土大忌脑盖上生毛布满白雾白霜和额线以上起黑晕,顶门色块大,不明亮,如连接斗丝所在处均一色,称为“脑晕”或脑搭重,其虫必定出在温湿潮地,虫生长快而虫嫩无用。另外,眼睛外侧色斑上生白毛重而久不退者,也是嫩虫表现。

               关于脑线(斗丝)
   脑线即斗丝,俗称顶线,亦称麻路。直者为斗丝,要长而活;枝生杈出者为麻路,要细要沉。斗丝分为黄、白两色,也称金斗丝、银斗丝。金斗丝是真黄。银白斗丝是真青。大红斗丝细直阴沉,甚至需在太阳下用放大镜才能看见,这是真紫。白色虫斗丝白而扁,较粗。早秋得斗丝粗浮扁白的虫,到霜降后斗丝所在的脑盖色如蜕变为白色或淡白色,那么加上两条白而粗的斗丝,这是白虫的“名件”。青虫斗丝大多细如油丝,以细长,银白色为上,炒米色尚可,但已稍逊一筹。如生淡黄色、姜黄色的斗丝,青虫之称就算“色不纯正”了。黄虫斗丝以直至贯顶为佳。黄斗丝与在旁的黄脑盖色要清晰可见,这是选取黄虫的要点。黄斗丝的顶端作开花状,加上蓬头多枝杈布满。这种开花黄麻头当然最得宜了。仅是顶端开花无蓬头多枝布满,称不上真正黄麻头。紫虫斗丝红而隐沉于头色之中。古说“紫无斗丝为真紫”这说法当然是强调隐沉之意。浓黑之虫或黄斗丝或白斗丝或红斗丝均所相宜。前人虫谱上注上“金额线配银斗丝,银额线配金斗丝,红斗丝配黄额线”这重要的说法,往往被养虫者忽视。真正的青色虫以银白斗丝为标准,但必需配以黄额线。真正的黄色虫以金黄斗丝为标准,但必需配以银白额线为准。真正的紫色虫以红斗丝为标准,但必需配以黄额线为准。额线(俗称眉毛),斗丝与额线不可同色。额线愈细虫斗性越凶(北方虫粗眉毛凶健之虫不少),有斗丝无额线为贵。红额线者少,有则其虫必凶狠。无斗丝的虫亦属大将之类,但要仔细看清楚,阴沉极细红斗丝是很难见的。一定要绝对的无斗丝,但必须有额线(眉毛),否则为无用之虫。综合上述:斗线以隐沉、细直、清晰为上,麻头次之。

               关于蟋蟀的眼            
   眼:蟋蟀有五眼,即星门、双眼及双须,其中起视感觉作用的眼是双眼及双须。蟋蟀的眼睛视力在进化过程中已退化,不能聚焦,仅有光感,要依靠双须以触觉来辅助(故有秃双须称盲子之说),对于蟋蟀双眼的选择,一般以有光泽,黑如点漆,似小黑芝麻形状,突出于额角者为上品。若两眼向前生于面门者,是为贵相。虫两眼生于顶门之前,额线以上成两角,则得之珍惜。眼的颜色分黑、黄、红、白、碧、蓝色。眼色黄而大者,次等。赤如红丹砂的红眼,起绿光的碧眼,靛蓝有光的蓝眼,色如白玉的玉眼,一黑一白的日月眼,一红一白的阴阳眼,均为异虫,是在不同环境影响下的变异。眼的辅助——须,如探测器,触敌交口相斗、触物辩析。须尽视亏难斗,如遇敌虫,处处被动。所以有须尽则成盲子之说。 因此,蟋蟀的须很重要。触须的选择,以粗黑长活为要。无须或短须或一短一长,均作为破相之虫。须以粗黑、光亮、长而活、搅扰不定者为贵。若虫立定盆中,两须直竖互相摇动,名叫摇须,这种虫能盘能夹,多出健斗之将;凡出斗一次,短去少许者为脆须,其须斗后必双短无参差,亦多不败,但须尽则老了,宜早封盆养老;须生一段一段者为竹节须及花须,也是键将。赤须粗长如朱缨,鸳鸯须一红一白或一黑(牙也需一红一白或一黑);卷须,两须能卷至上如丫角,然而开盆见光则施放;真“蝴蝶须”为异虫贵品,双须反常如鼓棒;须中间忽起一个小疙瘩或如竹枝的为结须,无论左右皆为异品;还有“钢鞭须”,其下半节粗上半节细,可与结须同贵。 另外一眼是星门,所谓星门即虫之面心。它的形状有圆,有三角形,有倒三角形,有不规则梯形;以圆凸的形状为最佳,不规则梯形最差。选虫之精在于此。脸部额线中间如也有一小星门,俗称“双星”,“双星”也有善斗之将,古传不选之虫,亦是例外。另有星下拖线带点(“金线挂葫芦”)则是好型;如额线中间有星,加上星下拖线带点及其他四眼,合成七星,有七星上将之说,是上好骁勇之将材,属凶狠辣口之虫。

              蟋蟀的脸型            
   脸:蟋蟀头的平视正面(顶门以下)皆称为脸。面上看到分布的有额线、五眼(星门俗称太极图、双须基、双眼)、牙唇(和牙根)、腮帮和牙。脸型可分马脸、猫脸、猴脸、狮脸。而影响脸型的最大因素就是蟋蟀牙型和腮部,腮大牙长成马脸,腮短牙小成猫脸,牙长尖细成猴脸,牙长粗阔成狮脸。脸型好、坏、优、劣一目了然,但脸型只是判断虫出将比例的大小,并不是准则,各种脸型都有将军。再讲牙唇(和牙根),牙唇也叫马门,开牙则卷起,闭口则落下,需要起落快疾。马门要以色黑、薄窄为上等,能受重口,如遇扛尖、剪夹、口内还口等不会受损伤,但黑马门少见。若马门白而厚,多交口则容易糜烂,以致收卷不起,虽然有的虫的斗性未尽,但亦不能再斗了。又有硬马门,色深而大,其虫受草起性,张牙难闭,必练牙很长时间,方能复原;开牙不足则一启一闭无异常,这是硬马门的特点。如硬马门常开口一线,是硬马门中落口快、重的大将。有讲星门凸出者,对马门的要求没有讲究。马门和牙的上方,星门的下方一条窄长部位,是为牙根组成部分,内是蟋蟀争斗时马门收藏处和牙键处。内部构造隐蔽,没有可比性,只能从经验和外在条件来看,一看色:以深于脑盖色为合格,色越淡越差;二看型:无型与门面一色为最佳,窄条起皱次之,分段者还好,余者一般。

             关于蟋蟀的牙
   蟋蟀牙的好坏,至关重要。其生相、色泽、老嫩、大小和钳开形状及与虫色、品种搭配等等国虫网上专论很多,大家可查看,恕我不再叙述。
           参考—.牙            
牙:蟋蟀之斗,胜负取决于牙,而牙之老嫩最为难辨。有的看似坚老而实际却是嫩牙,亦有的看似嫩牙而实际却是坚硬受口。到底如何辨明牙老与嫩呢?根据蟋蟀的生相老嫩程度,按五色诸虫,配属何种牙色,均有关系。首先审看牙色要干洁,肉色宜润。如色润而不干,则水多肉空,嫩而乏力,故需亮而发干。乌黑钢牙,不拘青、黄、紫、白都配。但此种牙极难见到,深紫色不属乌黑钢牙,宜加当心。紫花牙为深紫红色而有直竖纹,若是黑色纹者即为紫降香牙。银牙色如白糯米而光芒射目。碗瓦白色也佳。又一种白牙十分干洁,白而无光俗称“死人骨头牙色”,是白牙中最佳最难得者。糙米白牙,象牙白钳略带淡黄色,不列入真白牙之列。白牙配青虫最美,黄虫亦可。大红牙又名血牙,红牙的颜色有淡红、大红、深红,有黑竖纹者为红降香牙。血里红牙又称蜡烛红钳,是红牙中最佳最难得者,配淡色诸虫均宜。又一种花蛋牙,在左牙中间有一点明显凸出黑斑,细如针尖,形似蛋样,无论虫生何相,皆为上品。若形圆则不为蛋形,又不是真蛋牙之相。如果左右牙上都有一点黑斑,形如蛋样,虫相貌虽美也能列为上将,此称作“太极剑”坚硬无敌。白牙极粗短尖小,为竹钉钳,此牙极为名贵。牙根粗尖而长为枣核式及宝剑式,亦属珍品。如碗瓦白牙,需红口红尖方为真。黄牙如蜜蜡色,粗短而圆,无黑尖者亦贵。紫牙要有宝石之光为佳。五色诸虫唯有真乌钢牙最为罕见。真乌钢牙极其尖小,形如荞麦,坚硬无敌。注意黑牙长而大,带深紫黑色名叫猪肝钳,最不受痛。紫花牙生黑斑,红花牙有白竖纹,不易得到,也属牙中珍品。若黄糙米牙,养至深秋牙色变为宝石色牙,当然名贵。红牙口门要有锯齿更佳。牙的异品有铁门闩,牙中无敌。无论红、白牙有黑纹横截其牙的中间,是铁门闩。黑纹生在牙的外相边,名为单纪牙,亦多骁将。牙口门为内相边,内相边有黑纹多见,外相边有黑竖纹少见。但黑纹需直至牙尖方为真。白牙上有红点,红牙上有白纹,白牙且带绿色者,此虫是真正上品。尚有一种异品牙,称为“铜铡刀”一只牙大一只牙小,或两牙同样大小,但一只牙生就不动,一只牙启闭如常,此为异品牙中之魁首。蟋蟀之牙如人之拳头,格斗胜负至关重要,望爱好者细审研读,乐趣无穷。
             关于蟀的水须                     
水须俗称“饭须”,因为蟋蟀的嗅觉和味觉就在这小白须上。它吃食时还起“手”拿的辅助作用,水须有三节,要求粗壮而起绒(有的看上去象半透明的),未节球头越大越好。开牙时水须先向两边施放,抖擞有力,象舞台上“官帽”。颜色本白健斗。微带黄色,头节长而起绒,是苍老有底板之虫。红色水须者难见难觅,为大将之材。黑水须,其贴牙一节或带黑花纹,或细而不清洁,此虫不善斗不选。水须必粗壮明净微黄为入格,卷曲、细弱、贴牙,带黑灰色的不可取(刚出土的例外)。另外蟋蟀斗后,如有水须贴牙,头节弯在马门前,或者拖地,张牙仍是“官帽”状,说明牙门无伤,只需要静养几天后,就会恢复。如果张牙水须无力,虫已内伤,要恢复如初才能再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0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21:37:0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对蟋蟀项的认识
     09年我发了“希望看到虫项好坏的讨论”的贴:看了好多虫照,浏览了许多帖子,关于看待虫项好坏的评论不多。其实项的好坏与头的生相一样重要,是分配支撑体重和争斗发力的中枢,有出斗时间参考标志;项色,项宽,项厚,项长,项上蜕变线,项眼,项沙,项毛无不都有讲究。记得我小时玩虫问虫的好坏,我父曾说:一看斗线,二看项,再看整体前后长(前后长指须和尾针)。可惜我没得真传!我想很多人也想知道,不仿大家讨论讨论。现在怎么多年过去了,我单独讲一讲我对蟋蟀项的认知,大家不说多余就行。
   对蟋蟀好坏的选养,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对颈项的选择,而许多人往往不象选择蟋蟀其他方面那样看重。项优则虫整体大多不差,项欠则虫其他方面好也未必成将而不敢大用。
1.项形:有句俗话叫“有浅头将军,没有浅项将军”,这是指项形的重要。项以宽、深、厚、平、老为准,兼全为优。宽者是俯视从项形左右看去,要宽阔。厚者是侧面从项上看下去,要高而厚实,生就厚项必定力大;另一层意思讲项皮,是蟋蟀皮壳直观反应点,皮壳厚实优点显而易见。深者以长者为度,其长过宽。生长形之项,其虫项长力足禁得起磕跘,吃夹还夹。平则是指从俯视看项平正不是梯形、看侧面帮直不凹陷,老(不指虫龄)理解为在项平基础上中间凸出如鼓形,侧看甚至有略高出头部与翅,项上蜕变线不显。
   2. 项色:各色虫,项与虫色各有相配,若虫色与项色不相配,这虫的品级就不高。这方面,要讲的很多,自己觉得心有余力不足,讲不清楚,还是用边老的“选、养、斗”书中的虫项相配表,可以是结论性的东西,比较直观,个人感觉甚好,就算偷懒。如果还要讲,我认同以下说法:铁皮项配黄虫、紫虫皆宜,项色如旧黑铁皮。青项,项上毛丁铺满斑点,有蓝黑色,称烂斑青项,无斑点的称青毛项,配淡青虫最佳。紫绒项不多见,色微红,青虫如生紫绒项则为凶狠之将。而白毛绒铺满项,宜配白虫,黄虫等淡色面虫。朱砂项的色微红,底色且或有浅有深,总以铺满红砂点而称朱砂项(桃皮项色红而无蓝点和红砂点,亦有称为朱砂项的,这样的项为次等)。是佳虫的外部表现。总的来讲:项色要深于除头色外的其他部位,浅色项只适合淡色面虫,因此象火盆底项、冬瓜项,荠菜花项、生白毛的淡青项和白项,只宜配白虫,淡黄、淡青等浅色虫,配其他色的虫身上,就不相宜,因其虫文将军多。
    3.项花:归纳有先天的(如项眼、膏药迹)和后天的(如生毛、起沙),可以观察到虫品、虫龄及养虫质量。如谈选虫就得讲先天的(其他的就免了,雷同的很多)。1.早秋选虫,因为虫嫩常遇后脑和项上白毛密布,这是正常的一般现象(不久会退去),关键是区别毛沙,不把毛看成沙,记得“早沙(衰)早虫也”就是。2.主要看膏药迹不显的(最好看不到),如遇到“光皮滑项”的,则要辨别是否是夏虫,方法是下草看一下,是否有到龄虫的标志动态,不是的话仍可选,因为有的虫蜕变在外,(洞内活动多)会成“光皮滑项” ,蓄养老足,会复生毛沙。如果一概而论,你可能错过“底斑老足”的好虫。3. 项眼,虫品极的标志之一,要求为眼小、园、凸、周围清晰或无迹,你留意网上虫王、将军照片就能体会到。
   4.异项 :我把梯形项、倒梯形项、斑项、蛀项、宽项、特别细小的束项,都归到异项里,其中除斑项、蛀项因其项上有斑块瘰坟起或蛀洞形成厚项配什么虫都可外,其他都有特定的虫型相配,虫的好坏还得视其他方面而论。
————我以上没有讲进一步的道理和依据,是准备挨砖的,无所谓。并请网上有雷同文的谅解,作为支持国虫网的行动吧。

关于对蟋蟀翅膀的认知
     选虫时俯看蟋蟀,入眼最大的部分就是蟋蟀的翅膀,许多将帅虫之翅往往过目难忘。究其原因是将帅虫质的外在反应。因而,翅选就必然成为考虑蟋蟀好坏、衡量的一个方面。下面就简易讲我对蟋蟀翅选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蟋蟀的翅膀作用,主要有鸣叫的鸣翅和飞翔的飞翅;其中鸣叫用于呼雌、示威,飞翅则用于落差较大时的缓冲和飞翔移动(包括逃跑)。以下主要讲鸣翅。
一,翅型:蟋蟀的鸣翅有长、短、薄、厚、软、硬、尖、圆、平、皱之别;对翅型的选用要求从经验和书本知识上有“短不如长”、“厚不如薄”、“硬不如软”、“园不如尖”、“平不如皱”之讲。进一步形象说法要“翅长近尾”、“翅薄脆响”、“翅骨贴肉”、“翅尖弹型”、“翅皱涟漪”。这些都是经验的总结,其特点在虫身上表现越多,相对出将的可能就越大。当然不排除反向的,只是出将军的概率小而已。另外在翅与项结合部反应在翅型上的一种较差现象——脱肩,是指蟋蟀在爬行时,头部向左右转动,右肩或左肩全部暴露,肩角脱开较多,行家称此为脱肩。属忌讳之列。蟋蟀两肩更忌缺角,双肩缺角定无耐力,也是腰部欠缺的表现,与虫格斗时不能持久拼搏,更无力施重夹重创敌手,应弃之(只有断腰蜂除外)。
二.翅色:蟋蟀蜕变以后,正常能活100天左右,中间有嫩、成熟、老结、衰老的演化过程,其蟋蟀外部颜色、特别在翅上的会有微妙的变化,有时还会比较明显。因此掌握变色规律,也十分重要。
早秋时期,蟋蟀刚蜕变,大部分蟋蟀翅色由淡及深,黯然无光,色烙模糊不清,差别小而无特色,只有一部分早熟热虫和底板潮嫩(高湿、高温、高养份条件下生长期短)之虫及夏虫,此时翅色已经清澈明朗,水光外溢,其底色已显露无疑;因此,早秋选虫是,虫翅色应以色木无光者为合格的标准,有干如木炭、枯似焦叶的翅膀为好;另外注意有的虫翅薄而透,翅骨处能见衬衣的要与白肋相区别。
大部分蟋蟀翅色的定色,是从秋分前后开始,所以虫界有“秋分定色”的说法。意思是蟋蟀到秋分节气时,其色烙已经泛定,到肯定品名的时候,所以虫界把秋分这一天定位蟋蟀的标志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品种、蜕壳期、生长环境等因素左右,蟋蟀成熟会有时间差,实际上有一部分晚熟的冷虫,须至寒露前后才变色开光。
蟋蟀翅色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衣翅的色泽会渐渐转淡或加深,都属于正常现象。但亦有例外的现象,即色泽一成不变(如墨翅)和突变,遇到这样的虫,无疑你运气好。当饲养不当和虫质较差时,翅色反应会渐渐转深,但要区别深色之虫因虫身渐渐变深的反衬作用;“有些深色面的虫,如真紫、黑紫、乌青、乌背黄等,它们的背肉属深色,待升光后,头部和翅色乌黑油亮,虫色愈泛愈深,这种变化非但可取,而且日后称雄蛩台的可能性亦极大,是属于好的现象。已定色的斗蟋,衣翅大都色泽清楚,一目了然,但应以色浓清晰、有色无光者为上,翅色浓厚的蟋蟀常成大将。反之,则差(边文华语)” 。还有一点,是关于在翅、项交接处的两边,有些虫此处常见铁锈之色,这个俗称锈肩。有锈肩比无锈肩要差,从实际观察中可以发现将军虫中很少有锈肩虫,故同意“翅与项之间应以不见锈色为好”的结论。
翅色与虫的相配可以查看边文华先生:以翅颜色命名的主要几种翅的主要特征及宜配虫色表。
三.翅纹:蟋蟀的翅纹,认真审视的不多,其实还蛮有讲究。如翅上古谱称墨迹(俗称膏药迹)的蟋蟀发声器。它位于翅翼基部中间,呈方形,色泽一般均深于翅色;按书本上选将的标准要求是色淡无迹,即与翅色无区别,面积要小,凸无妨。反之,若墨迹大而清晰,色泽又较翅色为深,是虫质低劣的反映,乃不取之材。但也有例外,如膏药迹小而高突,颜色深黑,往往也出骁将,虫界称为将军挂印,是为上品。又如翅脉纹路要细密平贴、清晰,有风送涟漪的感觉,翅尖处小方格要越细越密越好。再如大翅的花纹和翅上色斑与虫好坏的关系,更待进一步的考究
四.异翅; 异翅品种多,成因也多,选虫又一针对性,故省略(原谅偷懒吧)
五.其他:以上都是在讲鸣翅,那叫声就必然要说。蟋蟀的鸣叫声是显示斗蟋底板老嫩和那一类虫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虫的鸣叫声中可以判别虫性的强弱及青黄紫等色类。虫起翅鸣叫时,双翅竖立要陡,夹角越高越好,能见背部,鸣时足不颤动,起落翅动作迅捷,这些是蟋蟀肌健发达的体现。再有,鸣叫时双翅应紧贴摩擦,声响而不虚空。凡蛩台骁将,鸣叫时均具有起翅即竖,落翅即闭的外在表现。
(下面这一段文章,为原义借用,比我总结的好,实在是高):
斗蟋的翅翼,有长短厚薄等差异,故鸣声亦有大小宽急沙哑等区别。对鸣声的要求是:大叫声要刚劲浑厚,小叫声要清脆响亮,声若银铃。两者均应以声音绵长,音量远近相差无几为上品。虫鸣时发音尖急,说明虫性激烈,胸肌发达,内力雄厚。愈鸣愈急者为上品大将。鸣声浑厚洪亮的也不乏大将,青色类中的鸦青,就属此列。沙声哑声大多来自反搭、脆衣、笃、鸡之类的异虫。还有些被称为无声鸡、无声笃以及烂衣等异虫,是只会撑蓬,不能发声的哑巴。若双翅摩擦有力,振动频率较高,常被喻为恶叫声,则大多为落口沉重、凶狠无比的柵场骁将。反之,若鸣叫宛若掌声、木鱼声,其音短促、轻松、乏力,缺乏顿挫之感,则必定背肉叫肌松弛、体弱质差,多为无用之虫。
总之,斗蟋的鸣声要以浑实、尖急为上。浑实指鸣声洪亮浑厚,声音绵长,似有余音绕梁之感;尖急指发声焦躁,频率高,虫性刚烈。

关于对蟋蟀尾选的认知
      蟋蟀的尾和蟋蟀的须有类似感觉的功能,象鱼的侧水线,能够感觉周围、特别是来自后面风吹草动;能在蟋蟀的跳跃中有平衡功能。这些对蟋蟀来讲都有作用,其状况同样也能反映蟋蟀的优劣,是挑选蟋蟀的辅助方面。
一.蟋蟀的尾型生相:蟋蟀的尾有长、短、粗、细、软(也有糯和润的说法)、硬、尖、圆、平、翘,二针夹角有大有小,针上绒毛生长有细密如毯,也有如菌丝分布,在灯光放大镜下,豪光闪烁。我个人认为:对尾型的选用要求从经验和书本知识上有“短不如长”、“粗不如细”、“硬不如软”、“园不如尖”、“翘不如平”,进一步讲,最好要细、软、尖、长具备的“过身尾”,双针夹角小于30度,侧看不上翘,尾尖似有似无,这样的蟋蟀肉紧耐盘、腰满而软,反映敏捷,具有将军的品质。对于选虫时尾针已有损的蟋蟀,只能根据尚余部分结合其他方面推测了。
二.蟋蟀的尾色:早秋蟋蟀尾色并不十分明显,但还是能有初步的区分,一般尾色以越淡越好,多数肉身粗松的虫其尾巴也会粗黑、僵硬。蟋蟀尾巴颜色与虫色一样,也有多色。其尾色的选择方法,我是以斗线色系与尾色系一致为第一顺序,尽量不选尾色深过虫色的,如紫虫白斗线尾选白色、隐红斗线选紫尾、黄虫选淡黄尾等(黑虫无所谓任何尾色,当然例外情况有,只是对概率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到是有些早秋粗黑且长而尖的尾巴,养久了色会转淡。随着虫色的变化,又符合了虫色的搭配,其实是骁将。这确实是选虫的难题,只能凭经验了,还有一点,即逆配之说的淡色虫深色尾和深色虫淡色尾,提请留意和探讨。
三.蟋蟀尾的几个现象:1.外(内)弯尾,其形成往往是蟋蟀入盆不服期长所至,但其尾软糯。2.秃尾,其形成往往是蟋蟀若虫期已是残尾,其特征尾峰是钝尖。3.蟋蟀键全的尾在调养中有折断尾现象,其形成也往往是蟋蟀入盆不服期长和铃房所至,表明虫尾硬。比较来讲1.比3.要好。其他还有异尾属于少数,就不喽嗽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21:3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8-6-4 21:49 编辑

关于对蟋蟀腿选的认识
    蟋蟀的争斗能力主要通过牙钳力体现出来,是分二个方面来施展,一是钳剪切力,二是钳的掼摔力(含推拉力)。其中后面的基础则来源于蟋蟀的六腿。因此蟋蟀腿选也是在选虫时,仍是不能忽视的部分。
一.腿的分工:蟋蟀的六腿成三对,其作用分工不尽相同;第一对小腿称抱头爪,此爪如人手一般,非常灵活,起支撑、辅助进食、梳理等作用,据资料说,还符有听器,有听觉,本人认为是感觉震动的功能使然,如鱼的测线一般作用。第二对小腿也称中爪,是支撑身体、调节平衡的主要部分,更是蟋蟀打斗时左右掼摔、防滚发力的支点。第三对谓大腿,这是大家多会重视的,其功能有支撑、跳跃,是争斗时进攻、防御中除钳之外的辅助武器,也是前后发力的主要来源起(支)点。另外腿之间的距离在选虫时也是要注意的:俯视看三对腿的位置应该分别位于蟋蟀项的中部偏后、翅的前部以及翅的中部,并且中后腿之间要接近。即朋友们就的“后六架”,同时也要注意,虫斗性起时,四小足要平行展开,成X型不好。这些都符合蟋蟀争斗时的力学原理,实践中具备上述条件的虫腿根基发达。
  二.腿型要求:小腿贵长;大腿圆锭(长更佳);爪钩腿刺,粗长锋芒。站立姿态要卓然高耸,此能顶千斤之力,有如蚱蜢之腿为上。腿不可敞和扁薄(无力表象),只有“线腿”一例外注意,线腿平时姿态是拖行样,肚腹下腿连接处,像要脱断一般,但一遇敌虫,则二腿即竖(亦有单腿),能象蚱蜢之腿一样发力,另有异虫,属个别现象,不叙述。
  三.腿色讲究
  四.腿刺爪花:腿刺的选择要求只一点,就是要粗长锋芒,且芒刺越多越好。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蟋蟀的爪花,以前我写过关于蟋蟀爪花问题的探讨(论点简述)一文,这里全文转录
关于蟋蟀爪花问题的探讨(论点简述)
蟋蟀爪花的作用:
    蟋蟀爪花在日常的运动中,视乎作用不大,只是在上下坡时起作用;可在争斗中的作用且有特殊的位置,其拉、推、扭、抛、定无一不是通过爪花得以实施或加强。在这里,爪花的锚固是蟋蟀发力的支点,是基础(力学原理省略)。缺了爪花,就没有了根基,除了钳口,就只有被打的份。另外,爪花在蟋蟀打斗时遇到滚夹,其爪花锋芒,也是致命凶器。
蟋蟀爪花的种类
   蟋蟀爪花的种类,以色分也有五色,以型分有常见的直刺型和勾刺型,有比较少见的异型如三爪花等;个人喜欢勾刺型大爪花,色要深。
蟋蟀爪花的损伤
   蟋蟀爪花的损伤,有先天的损伤、自然的磨损、盆养原因和打斗损伤;这里主要分析一下盆养原因,这一点关心的人会比较多。
   大多数养虫的人都会遇到蟋蟀中晚秋翻爪花后虫蛀爪,主要原因有嫩虫入盆(硬底盆)、盆内卫生差(真菌、霉菌感染)、食品粘度大、盆燥(新盆未处理好),
蟋蟀爪花的保护
既然蟋蟀打斗中爪花的重要,那么保护好蟋蟀爪花,就有必要。
接着讲我认为有用的方法:
1.蟋蟀由若虫蜕变到成虫,外壳由软到硬再到老结,需要一个过程,故边老生前讲过,蟋蟀起叫到抓入盆,要在原地蓄养十天以上,否则底版不老。这是讲嫩虫入盆的不足,而嫩虫的爪花又特别容易磨损,虫嫩可以养老,但爪花的磨损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我们在选虫时不会知道虫的正确蜕变时间,保险的做法是在软底(垫纸、土底等措施很多)盆里养半个月,避免嫩虫入盆伤爪。
2.蟋蟀盆内卫生、湿度对蟋蟀养得好坏有很大关系,一般讲蟋蟀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真菌、霉菌,在早秋,蟋蟀排泄物未成型,没有及时清除,如果盆内湿度大,真菌、霉菌就容易繁殖,蟋蟀脚易接触污物,增加蛀爪的发生,甚至会威胁到蟋蟀的生命。因此盆内的卫生是必须的,不可以任其自然。卫生清理方法,用小铲去粪、污物,再用潮小棉球擦干净(没有必要洗盆),关键是保持。
3. 食品粘度大表面上看和爪花没有关系,通过观察,其实不然,当食物粘度大,蟋蟀采食慢,进食后蟋蟀会用前爪和嘴巴反复清理,当食物过多时,由于蟋蟀路过经常碰到,更多的清理爪花,会与盆中污物一样的后果,烈性虫甚至会咬掉爪花。预防办法,避免、适量喂粘度大的食物。
4. 关于盆燥(新盆未处理好),对爪花的影响,在蟋蟀用具里有很多论述,这里就免了吧。

关于对蟋蟀肉身的认识
      早秋选虫,蟋蟀肉身也是需要审辨的。干老、细绒、潮胖、粗松,是可以辨别的;一般讲来,细肉多善斗,粗松少将才。肉身的色别:以翅下背部、肚侧上下分割线为三个部分,其肉色是以中部为准;背肉色较虫色淡,一般以有光泽亮为好。蟋蟀的肉色有白、青、黄、紫及介于以上这场些之间的间色,视肉质有粗、细、干、绒、润、透的感觉,肉粗不足取,肉细有耐力,肉干底质好,肉绒要浓密,肉潤要如玉,而透则是乳白(淡黄)肉色如蜂幼,这后几种都是将帅的配置。不管紫绒肉还是白绒肉,都要有毫光。肚侧上下分割线下方腹肚,颜色多为浅色,有灰白、白本、乳白、粉白、亮白、浅黄、浅粉红及嵌花等,除灰白色不取外均有将帅。如“粉底”、“五花”等善斗之虫。肉身的构型:是蟋蟀身型的主要部分,高厚粗细大小,都决定了蟋蟀的良莠。蟋蟀其腰背如生就“虾腰龟背”的生相,这是有力量的标志,争斗极其有利,常能立于不败之地。此虫要求:翅项段包扎紧密如同圆筒;龟背者则是翅项处厚度似龟背样起拱;腰背相连高厚,同时腰长背驼,此虫体质上佳就能经得起盘斗。如虫腰背不厚,似木船形状的反背,俗称“凹背”,此虫乏力,不耐盘斗。之余其它型态,均为一般或更差。蟋蟀肚腹:要如炮弹型,饱食不拖地,食后不露节,如吃了两三粒米的量,仅有少许尾部拖出,很短时间就能复原,这是肉身紧的证明。有如经过一段时间喂养,蟋蟀不食也能常拖肚在地,部分能出称为“拖肚大将”,而且,虫期较长 。最后一项是肚腹的终点——铃门,只要记住:铃门以尖小明净为好,黑铃门不可取,见过铃门二边带一红点之虫,为真将军(这可能是个案,参考)。

虫选后记
这几年,我先后写了
【对蟋蟀头选的认知】、
【关于对蟋蟀项选的认识】、
【关于对蟋蟀翅膀的认知】、
【关于对蟋蟀腿选的认识】、
【于对蟋蟀尾选的认识】、
【关于对蟋蟀肉身的认识】,
   把自己对蟋蟀的全部认识整理,借国虫网这个平台呈上,供爱好者和新虫迷作为参考,所有内容不是金科玉典,或有不妥、不对、偏差,有待验证。网上亦可能有雷同文章,望其作者本着发展国虫的这一共同点,不要责备并予谅解。本人表示感谢!本人玩虫虽然已有近五十年,还没有真正看懂虫,纸上谈兵,尚能一二,临阵不敌常有发生。交流是为增加知识,更愿意拜读网友的作品。

2018.06.04归集

点评

好贴 慢慢细品 好好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6 05:51
4#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21:3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8-6-4 21:48 编辑

以前分段发布过,重新归集发布。浅薄认识,仅做参考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21:3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吹铃 于 2018-6-4 21:42 编辑

再次提醒,仅做参考

2018.06.05
6#
发表于 2018-6-4 21:46:19 | 只看该作者
吹铃 发表于 2018-6-4 21:38
再次提醒,仅做参考

2018.06.05

7#
发表于 2018-6-4 22:43:24 | 只看该作者
我要认真看,慢慢品,我顶,不容易。用心写出来的,毫无保留。 {:3_294:} {:3_294:}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4 23:06
8#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23:06:55 | 只看该作者
双地须 发表于 2018-6-4 22:43
我要认真看,慢慢品,我顶,不容易。用心写出来的,毫无保留。

谢谢!
9#
发表于 2018-6-5 00:38:52 | 只看该作者
必须顶,认真学习

点评

相互学习,你选虫也有独到之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5 21:12
10#
发表于 2018-6-5 00:42:5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学习!

点评

谢谢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5 21:13
11#
发表于 2018-6-5 05:08: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刻苦的,自学成才型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8-6-5 21:13
12#
发表于 2018-6-5 06:12:16 | 只看该作者
{:3_294:}{:3_294:}

点评

谢谢你!  发表于 2018-6-5 21:13
13#
发表于 2018-6-5 08:17:58 | 只看该作者
{:3_294:}{:3_294:}

点评

客气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5 21:15
老师客气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5 21:15
14#
发表于 2018-6-5 08:21:3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点评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9 21:51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9 21:50
15#
发表于 2018-6-5 09:58:54 | 只看该作者
技术贴,顶!
16#
发表于 2018-6-5 10:30:3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认真学习,感谢楼主。
17#
发表于 2018-6-5 10:35:3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吹铃仁兄分享!
18#
发表于 2018-6-5 10:46: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19#
发表于 2018-6-5 11:14:17 | 只看该作者
绝对是识虫好文章。

点评

养虫最初的认识、书本知识、网上知识、总结实践、解剖推论,虫处的环境等变化影响太多,只能参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6 17:45
20#
发表于 2018-6-5 11:57:22 | 只看该作者
{:3_292:}{:3_292:}
21#
发表于 2018-6-5 12:31:3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好心得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21:12:14 | 只看该作者
虫醚 发表于 2018-6-5 00:38
必须顶,认真学习

相互学习,你选虫也有独到之处。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支持。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21:15:34 | 只看该作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21:15:59 | 只看该作者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 17:03 , Processed in 0.20246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