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 獨腿猛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4 13:0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7-6-4 15:26:17 | 只看该作者
{:3_292:}{:3_292:}
3#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7-6-4 15:53 编辑


唐裕龙  澄泥蟋蟀盆收藏者,涉足收藏40年,收藏历代澄泥蟋蟀盆500余只。

  仿佛是一夜之间,很多都知道了唐裕龙。这个在上海民间收藏界闯荡了20多年的“上海盆王”,日前打出了一则广告,面向全球征集一只“南宋半闲堂浮雕盆”,开价800万人民币。“开1000万,我也是肯的,因为我估计这只盆不大会有了。”他的口吻颇为神秘。蟋蟀盆源于两宋。据说至今发现的宋盆只有两个,而这两个,在唐裕龙卧室角落的玻璃柜里,已经静静呆了12年。唐裕龙“上海盆王”的称号正出典于此。知其不可而为之,唐裕龙打出这则广告,与其说在“征盆”,不如说是在以此显示他“英雄无敌”的孤寂。
 
  “他们在里面数钱,我在外面胆战心惊”
  还是那个成就“上海盆王”美名的贾似道盆。唐裕龙第一次见到它,是在17年前安徽歙县的一户败落的文化人家里。它淹没在一堆杂乱的蟋蟀盆中,无盖,落满灰尘,它新奇拙朴的造型,让唐裕龙心中一颤。那些年,唐裕龙始终在苦苦寻觅中国最顶级的那一个蟋蟀盆,他在全国各地奔波,他冥冥之中觉得自己离那个盆越来越近,但有时又会陷入一片迷茫。
  唐裕龙取下盆子,迫不及待地翻看盆底,“半闲堂贾府”的签章赫然显现,“不错,就是它!”“半闲堂”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的府邸。在此之前,宋代的蟋蟀盆只有传说,而形影绝迹,这回见到了真盆,唐裕龙激动地要叫出声来。但老练的他还是忍住了。
  “我决意要把它带走,以最便宜的价格带走它。”他说。那户人家有一母一子,祖上世代从文,与官僚家族交往密切,到了这一代逐渐衰败,男主人一死,母子二人便终日以出卖家中古董为生。母子不懂蟋蟀盆,只是一味地兜售字画。“我其实那时心很乱,总想着那个盆子,但我还是不动声色地去看字画,尽量不让他们觉出,我对蟋蟀盆有兴趣。”很快,唐裕龙抱着一堆看中的字画走出来,故作漫不经心地要把蟋蟀盆“顺便”带走,出价3000元,母子欣然同意。
  皖南多雨,那天也是阴雨绵绵。母子叫唐裕龙屋外等候,他们要在屋里好好地数钱,看有没有假钞。雨滴落到地面的声音,让唐裕龙烦躁不已,“他们在里面数钱,我在外面胆战心惊,生怕他们反悔,要把这盆拿回去。”所幸的是,母子俩什么也没有发现,他们笑着把唐裕龙连同他最关心的贾似道盆送出了门,唐裕龙径直踏上了返沪的长途汽车。唐裕龙现在说,当初如果母子反悔了,要加价到1万元,他也是肯的。
  收购蟋蟀名盆就是为了争口气
  这几年,为了收集蟋蟀盆,唐裕龙走过许多地方,此类惊心动魄的经历,数不胜数。但是东台路花鸟市场的常客们,看到的他却永远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每天早上8点,唐裕龙都会准时出现在这个花鸟市场。他总是一身随性的夹克,手提一个鸟笼,里面养着一只他宠爱的画眉。
  唐裕龙喜欢斗鸟,最近他的画眉状态出奇的好,经常把它的同类啄得夺路而逃,唐裕龙心情大好,他笑起来眼角的鱼尾纹也越发地深了。见到这般模样,不知情者,以为唐裕龙不过一个普通的市井老顽童,而知情者,则是一脸恭敬,因为就在前不久,一个香港人要把他所藏的500个蟋蟀盆都买了去,开价2000万,唐裕龙满脸的不屑。
  唐裕龙不上班,每天斗鸟玩盆就是他的工作。他把两者关系处理得很好,干收藏这行,固然有惊险和刺激,唐裕龙却依然能藏而不露,整天悠哉悠哉地与人谈笑。
  不过,20多年前,当唐裕龙用1块钱买下平生第一个蟋蟀盆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想到今天会有如此身价。彼时百废待兴,上海斗蟋蟀的游戏却异常地火爆,在这场全民性的“角斗”之中,唐裕龙的“赤头青”和“白牙青”是常胜将军,但由于买不起蟋蟀盆,总是抱一只玻璃瓶参战,唐裕龙被讥为“没档次”,他最初的买蟋蟀盆的冲动,就是为争这口气。
  唐裕龙还记得,他第一个蟋蟀盆是清代名手李东明的杰作。蟋蟀盆和瓷器一样,亦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大多出于宫廷陶瓷大家之手,而在民窑中,李东明的蟋蟀盆为上品。那盆盆壁雕有花鸟,学过几年国画的唐裕龙,怎么看怎么觉得妙极。起先他还用这盆斗蟋蟀,后来蟋蟀另养,独留此盆赏玩,再后来干脆蟋蟀也不养了,专门削尖脑袋搜集各类名盆。唐裕龙至今已收藏了500只名盆,说起这些蟋蟀盆,唐裕龙像个找不到对手的落寞英雄:“在中国,像我这样的蟋蟀盆藏家怕是没有了吧!”
  800万全球征购“半闲堂浮雕盆”
  虽然许多人听说唐裕龙,是在他打出那则极具诱惑力的广告之后,“收购南宋半闲堂浮雕盆,整盆800万元”。圈内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唐裕龙弥补遗憾之举,因为他手上那个贾似道盆虽然也是“半闲堂浮雕”,但毕竟缺了盖子,没有盖子的蟋蟀盆,连蟋蟀都掩不住,哪还能名副其实?
  这则征集广告,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唐裕龙对此似乎早有所料:“半闲堂浮雕盆,史书上有记载,可用这么高的价钱征集而不得,看来这盆是真的毁在了硝烟战火之中。”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再次证明,中国存世最古老的蟋蟀盆,也许正是唐裕龙的那个无盖之盆。
  身为一代“上海盆王”,唐裕龙手上的500个名盆,垄断了中国蟋蟀盆几乎所有的极品。由于市场上尚未有蟋蟀盆的拍卖,所以唐裕龙开出的价格,就是蟋蟀盆的市场价。唐裕龙只有一个女儿,对收藏不感兴趣,歌却唱得极好,曾为索尼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也就在女儿成为职业歌手之时,唐裕龙明白,这30年的收藏怕是传不了后人了。于是他决心卖盆,而且是要500个盆一起卖,以保证收藏的完整性,“很多人都来问过,但我看他们的面相,好像都不是专业人士。卖盆就好比嫁女儿,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声音
  真盆少,价虚高
  黄渊青,上海著名画家,曾著有《蟋蟀盆》一书,对这个行当很有研究。在他看来,现在市面上的蟋蟀盆真盆少,价虚高,市场很乱,“不可能仅以盆底的签章作为识别真伪的标准,因为仿冒前朝泥盆,在明清两朝颇为盛行。蟋蟀盆的价格也开得太高了,物不所值。”
  ●记者手记
  浮华之中的定力
  唐裕龙不太爱说话,他宁可去赏玩那些蟋蟀盆,顺着盆上跳跃的雕花,一路地品鉴过去,有时,他还会用食指在盆上轻轻一弹,空气中立刻传来800多年前泥土的一丝清脆之声,他听了,脸上会现出得意的笑。那些盆,唐裕龙不知道翻来覆去地赏玩过多少回了,那盆上冰冷的反光,恐怕就是被唐裕龙赏玩出来的。徐家汇路旁一幢高楼第12层的小屋子里,静谧,幽暗,弥漫着古今对话的空气。唐裕龙沉浸在他30年的巨大的快乐之中,窗下,就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随发展而来的满目浮华。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火海中的冰岛,沙漠中的绿洲、浮华中的冷静。
   近来,“申遗”大热。民间收藏亦在全民的向前走、回头看之中,迎来又一春。以蟋蟀盆为例,东台路、文庙等几个古玩市场的蟋蟀盆收藏,已渐具规模。赵子玉、李东明等名家的作品也时有露脸。唐裕龙“英雄孤寂”的时代,恐怕不日就会成为历史。回头看,是为了不忘民族的记忆,不忘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而在这场大规模的寻找记忆的行动中,民间收藏家的崛起,令人振奋。他们保存着我们最朴素的那一部分记忆,比如蟋蟀盆,这也是我们记忆的根基。
   ●新闻背景
  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北方盆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南方以苏州陆墓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三处。相传南宋丞相贾似道使用的蟋蟀盆均由陆墓余窑和庙前窑所制。南方盆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上海日渐成为中国蟋蟀盆收藏的重镇,蟋蟀盆极品多数在上海。
 


王世襄旧藏瓦中玉蟋蟀盆


方盆


八角盆


浮雕铜鼓盆


铜鼓天落盖盆


铜鼓蟋蟀盆
4#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5:55:56 | 只看该作者
  又到一年八月仲秋,全国各地的蟋蟀迷都在这一季节赴山东去买蟋蟀,唐裕龙也不例外。每年的8月中下旬,蟋蟀经历一层层的蜕皮之后终于成形,战斗力最为旺盛。每年的9月初至12月底则是斗蟋蟀的高峰期。“蟋蟀一共就两三个月的寿命,经历了青年、中年、老年,中年时期打斗最厉害。”之后,蟋蟀死的死,老的老,败的败,一直要到次年8月才能再玩。

  斗蟋蟀的日子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是谈蟋蟀却好谈上大半年,“怎么养,怎么斗,自己的蟋蟀怎么个厉害法,大家都谈自己获胜的经历,很少去说自己斗败的经历,哈哈……”唐裕龙描述得活灵活现,难掩内心的跃跃欲试。他说,接受完采访后,自己马上也将启程赴山东去买蟋蟀。

  唐裕龙收藏蟋蟀盆有着近40年的历史,对于蟋蟀盆的痴迷,源于他的童年记忆。他从五六岁开始跟着邻居一起抓蟋蟀、斗蟋蟀,非常痴迷。“当时穷,几十户人家可能就一两户人家买得起蟋蟀盆,往往是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蟋蟀盆。”唐裕龙购买的第一个蟋蟀盆是在他26岁那年,刚刚从农村插队回沪。他花了一块钱从邻居手中购得。谈及为何选择收藏蟋蟀盆,他认为蟋蟀一共就两三个月寿命,而蟋蟀盆却可以一直保存,其中老的蟋蟀盆更是不可能再生了,凭着对蟋蟀和蟋蟀盆的一股子热情,唐裕龙越收越多。

  据唐裕龙介绍,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盆为代表,北方盆的特征是粗犷、壁厚、花纹少。南方盆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苏州陆墓镇,南方盆的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南方苏式盆的制盆名家有明代的邹大秀、李公亮、清代的邹东帆等。

  唐裕龙收藏的澄泥蟋蟀盆跨度从南宋到元、明清、民国一直到解放初期,以南方老盆为主,兼具北方天津盆。他坦言自己对南方盆更加熟悉些,收藏北方盆则更多的是出于品种齐全的考虑。蟋蟀盆除了澄泥,也有瓷器、紫砂等其他材料制成的,但只有澄泥盆最透气,最适合蓄养蟋蟀,唐裕龙的蟋蟀盆以澄泥盆为主。

  前几年,他在徐汇区觅了一处地方,将自己收藏的澄泥蟋蟀盆悉数陈列出来,供同好和普通观众参观。

  唐裕龙说,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旧玩的两个蟋蟀盆也在他的陈列之中。其中一个底部刻有款识“康熙盆,瓦中玉”,属于典型的天津盆制式,上宽下窄,器型大,厚壁、素工,看起来古朴大气。“王世襄旧玩的蟋蟀盆是我在保利拍卖上拍得的。王世襄玩的东西很多,家具、杂项、虫具、葫芦等什么都玩,其中就一两个蟋蟀盆。”唐裕龙说,他从上海第一家拍卖行成立,一直留意有无蟋蟀盆上拍,但是很少,一次是在拍卖行拍得一对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从三千块一直喊到一万三才将其拍下。前年则在保利拍得王世襄旧玩的蟋蟀盆,颇为欣喜,但也由此勾起他的一件遗憾事:“多年前,我已经在收藏蟋蟀盆,有一位朋友告诉我王世襄玩杂件、家具,可以介绍给我认识,我当时对其了解不多,就没去,一直到他过世后才知道王世襄是京城第一玩家。错失结识他的机会,我后悔得不行。后来有缘拍下他把玩过的蟋蟀盆,作为弥补。”

  唐裕龙陈列出的蟋蟀盆造型多样,据其介绍可分为高铜鼓盆、十六方块盆、竹节盆、六角盆、南瓜盆、方盆……不同时期生产制造的蟋蟀盆也各具特色,甚至可以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变迁,比如解放初期生产的蟋蟀盆身上刻有“世界和平”字样;1958年中央号召全国大跃进、大生产,自强自立,于是在蟋蟀盆上也刻上了宣传语“加紧生产”;也有不少特色盆据说是出自制盆名家邹大秀、李公亮之手笔。邹大秀、邹二秀姐妹二人都擅制盆,邹大秀所制之盆尤以雕琢精妙著称。同为制盆名家邹东帆的独子邹维新制盆不多,但是喜欢创新,唐裕龙就收藏有一套据说是出自邹维新手笔的蟋蟀盆,“四盆一套,盆盖上彩绘京剧脸谱,分别为大司马、项羽、赵匡胤……在当时虫盆大赛中曾经夺魁。”

  另有四盆一套蟋蟀盆还带一个木箱,箱内预留的空间到晚秋可以注入热水供蟋蟀取暖。打开盖子,蟋蟀盆中还做了隔断,一边可放公蟋蟀,一边可放母蟋蟀,更有一扇小门,拉开可供蟋蟀爬进爬出……

  除了蟋蟀盆,唐裕龙亦收藏不少水盂和千奇百怪的斗蟋蟀用具……对于外行人而言,看这阵势,足见养蟋蟀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中花头繁多。■

  (本版图片及说明由藏家提供)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16:04:11 | 只看该作者
    秋末冬初,唐裕龙与三五好友聚在自己的蟋蟀盆博物馆。阳台的一隅,摆放着一张小桌,四周几把椅子,桌上的紫砂壶里烹着绿茶。雾气聚散间,几个老友的谈笑声显得放松且随意——这个安于市中心一个住宅区里的小天地虽处闹市却又隔离于喧嚣。而一室的蟋蟀罐,从几十年、几百年前留存下来,各自泥砂的光泽掩映着不同年代的轶事,其所历经的沧桑和由流年积淀而生的包浆,仿若一个个待读的故事……
    蟋蟀盆博物馆的讲解员会为前来参观的人做义务讲解。不同时期的蟋蟀盆被放置在房间四周及中央的展柜上,按年份归类依次排开。除了熟知蟋蟀罐旁文字说明的注释,讲解员也常要回答参观者的不同疑惑,虽然几个月下来已不断积累了很多相关知识,偶尔也会碰到不太确定答案的生僻问题。每当这个时候,唐裕龙会亲自如此这般地讲解一通。   
    对踏入蟋蟀罐收藏领域已37年之久的唐裕龙来说,多年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已让他成为“专业级”人士。孩提时喜欢斗蟋蟀的兴趣,使他萌发了有个专门的器件放蟋蟀的想法,或许这就是促成他日后开始收藏这个门类的物品并一发不可收拾的渊源所在。如今,他收藏的蟋蟀盆有五百余个,在私人博物馆(徐家汇路518号20楼C座12层,“中国历代澄泥蟋蟀盆博物馆”)里展出的有三百多个,蟋蟀盆年代跨越唐、宋、元、明、清和近代的民国时期。
一块钱购得
第一个蟋蟀盆
    和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唐裕龙也有一段下乡插队的经历。从1970年到1978年,他一直在安徽农村插队生活,日常和当地老乡一样下地干农活。身材不高大的他曾有过二三十个小时不眠不休“挖土拦坝”的“抗洪”经历。在田间地头劳作,他思绪是活跃的,在挖沟的时候常常蹦出“不会挖出什么宝贝来吧”的念头。在那个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把握的年代,这样的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而当几百件心仪的宝贝可以随意把玩的时候,那时的小心思成为一个庸常的午后他添给朋友的一剂笑料。
    插队落户的日子在1978年结束了,唐裕龙得以回到上海,被分配在车站路的一个菜场(现属万有全集团)工作。平日里,邻里旧故之间闲话家常,天南地北的什么都聊,品玩小物件也是其中一大乐事。街坊四邻住着的“老先生”是最神秘而又有神通的存在,“最早关于蟋蟀罐的一些知识都是听他们说的,谁的做得不错,谁的以前卖着价钱‘老巨的’”,由此,早年间优秀的制盆人也了解了不少。一次偶然的机会,唐裕龙看到了一只正欲出售的虫盆,盆底落着“李东明”的款识。这只规格、制作均一般的蟋蟀盆被他用一块钱买了下来,其时,他的月工资仅是二十来块钱——他的蟋蟀盆收藏之路正式开启,并一直走到今天。
追踪十年抱得“佳盆”归
    从入手第一个蟋蟀罐开始,唐裕龙一直没有停止对优质蟋蟀罐的搜寻,为了收藏,他走了不少南北城市。只要一听说某个地方市面上或个人手中有好的蟋蟀罐出现,他必赶去一看究竟,遇到良品定要想办法带回来。
    多年前,他在一家古董店看到一个清乾隆年制的蟋蟀罐,颇为中意,但店主开价10万,且不肯退让。这个价格远超过唐裕龙的预期,在当时也要高出同类蟋蟀罐的价格很多,商量无果后,他无奈作罢。其后,他又陆续收藏了其他的蟋蟀罐,但那款清乾隆时期的蟋蟀罐在心里“一直惦记着”。几个月前,他突然又想起这个让他欲罢不能的罐子,于是翻通讯录、找名片,竟然找到了那家古董店老板的联系方式。有意思的是,经过询问,十年前那只他没有买走的蟋蟀罐居然还没有被人买走!唐裕龙很快又赶到卖主那里,见到了令他念念不忘的蟋蟀罐——此盆尺寸为存世蟋蟀盆之最——立即默默下定决心要买回去。可是,卖家的报价却从当初的10万涨到了50万。经过一番议价,最终他以36万元的价格将这个蟋蟀盆买下,现在放在他的博物馆展厅中央显眼的展台上。唐裕龙并不觉得自己以这样的价格买下蟋蟀盆是很划算的,“但是收藏里加入了它就更完整”,在这样的“意义”面前,唐裕龙认为多花些钱是值得的。
    在这个圈子浸染久了,唐裕龙沉迷于蟋蟀罐的收藏也是出了名的。很多人愿意把蟋蟀罐卖给他,一方面是知道他是“识货的”,另一方面,也了解只要罐是好罐,他是“肯出高价钱”的主。也是因为这样,他常常可以得到很多“一手消息”,不少优质的蟋蟀罐一在世面上出现,他便有接触的机会,因而他所收藏的蟋蟀罐,不但数量多,品种全,且品质上乘。
一只老泥盆
几代尘世情
    目前存世最早的蟋蟀罐,据说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蟋蟀罐。在蟋蟀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可视为是不同材质蟋蟀罐的等级高低的划分。“自古名家制作的蟋蟀罐就身价不菲,其中赵子玉制作的蟋蟀罐在清末民初时就值百八十现大洋,也有琉璃厂老古玩商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六只子玉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
    蟋蟀盆根据制作工艺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北方盆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南方盆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根据多年来往返各地“淘宝”的经历,唐裕龙总结出江南一带苏州、无锡、杭州等地,制作精良的“南派”蟋蟀盆存量相对大些。历经时代更迭,“古代和近代著名的制盆匠人李公亮、邹东帆、于瑞章、吴仲皋等闻名遐迩,这些名匠制作的盆已极少流传。”
    陈玄奘盆、李焕记造宫盆、“半闲堂贾府”贾似道盆……在唐裕龙的收藏里,不乏年代久远、存世稀少的“极品”, 这也让他感到自豪和欣慰。馆内所陈列的三百余只蟋蟀盆,自唐代“陈玄奘盆”起,按年代及产地依次排开——唐代1只,宋代1只(“贾似道盆”),元代两只,明代三四十只,清代一百六十余只。
    三年前他开始筹备开设私人博物馆的事宜,腾出自家位于徐家汇路黄金地段一处房屋,摆展柜、写说明,最终成立“中国历代澄泥蟋蟀盆博物馆”,倾几十年来所收藏之蟋蟀盆,与圈内好友及爱好者共同分享、赏玩。
以画养盆
“买盆基本没捡漏”
    唐裕龙自认“买盆时基本没捡漏”,“圈子就这么大,时间长了大家不认识也都互有耳闻”,“捡漏”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蟋蟀罐不属于热门的收藏,专门收藏蟋蟀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不少古董生意人得了蟋蟀罐都愿意卖给唐裕龙,“有的好罐开价不低,大概也只有我肯买”。这些年来南来北往收集而来这些罐子,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财力。他用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入,来“供给”这一兴趣的“消耗”。
    多年学习国画的经历练就了他绘画的特长。在菜场工作时,他的这一特长被发掘,市场有美工方面的任务,都交给唐裕龙去完成。工作之余,他靠帮人裱画赚些“外快”。1980年代中期,唐裕龙办理了停薪留职,专门做装裱字画的生意,经手的各类字画不乏精品佳作。一来二去,他又自学了字画鉴定的本事, 并开始做字画买卖。那几年,他常往返于南北方城市之间。为了让收来的字画顺利出手,和妻子扛着一大包字画到北京的拍卖行、“琉璃厂”,但也曾因品质尚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无功而返。“背着三四十斤的字画坐车赶路,蛮累的”,对于当年奔波的心酸,唐裕龙描述得平静,说到去广东卖画之后,“赚来的钱就装在麻袋里”他笑起来,他自嘲那时穿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衣服,提着装着钱的麻袋去住小旅馆却从不担心安全问题,“没人知道袋子里装的是钱,也应该不会往那方面想”,他说,“人家都以为我是个农民”。
    多年以来,名人佳作唐裕龙也过手不少,张大千、吴昌硕、陆俨少等画家的作品都曾经手转出,也确有些作品在行情看涨的牛市让他获利不菲。但它们都如流沙过隙,是他挣生活的方式,唯有蟋蟀罐“只进不出”,收藏时有重复的时候,倒是拿出与人“以物换物”过,但也仅是藏友间但互通有无,没有卖出过。网上有的报道上提到,他曾说过他的蟋蟀罐并非不卖,只是有个“要买就几百件一起买”的条件。唐裕龙说,这是一种误解,应该是他说的一句玩笑话被听者当了真,“这些蟋蟀罐都是好不容易得来的,我肯定不卖的”。不但不卖,几年前他还曾出价800万对外征集一只“南宋半闲堂浮雕盆”,但没有回音,他猜想是“不大会有了”。
物海拾珍
偶得“贾似道盆”
    南宋的蟋蟀盆唐裕龙也收有一个。真正的玩家都知道,“贾似道盆”是蟋蟀盆中的顶级之物,得名自南宋末年一个叫贾似道的丞相。此人精于逗蟋蟀,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总结养、斗蟋蟀的经验,专门著有《促织经》传世。存世的南宋蟋蟀盆屈指可数,能得其一更是万幸。
    十七年前,在安徽歙县一个败落的文化人家里,他收得了这个蟋蟀盆。这户家庭是个书香门第,世代出文人,祖上更与官僚家族交往密切,到了这一代家中逐渐颓败,男主人过世后,家中的母子二人开始变卖家中的古董维持生计。唐裕龙正是在一堆待售的旧物里发现了“不起眼”的蟋蟀盆。拿到手中一看,底款赫然写着“半闲堂贾府”的字样,再看工艺、包浆,更显古拙。最后,他以3000元的价格买来了让他至今提及欣喜的宝贝。如今,这只蟋蟀罐被放在他博物馆里的显要位置,供观者欣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每每提及收藏的蟋蟀罐和背后的种种经历、故事,听者都可感知到唐裕龙的那份自喜和陶醉,而当有蟋蟀盆收藏爱好者为他的这些珍藏之物吸引、欢欣的时候,他的愉悦似乎倍增。在“中国历代澄泥蟋蟀罐博物馆”,还收有“斗蟋蟀”的其他用具,如蝈蝈葫芦、过笼、水槽、探筒等,它们被静置在玻璃柜中,作为民间休闲娱乐的文化符号被留存。
    每年的九月、十月,唐裕龙还会和“虫友”们切磋一番。今年他养了一百三十多只蟋蟀,它们身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在某些特定的时间,会被放在盆罐当中与应战的同类“较量”一番。养蟋蟀、斗蟋蟀、收虫盆,已成为唐裕龙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于他,兴趣爱好和日常交友似乎都因“蟋蟀”而结的圈子在继续着……而重要的是,他乐在其中。
相关链接>>>
    玩“斗蟋蟀”,自古就是流行于我国民间一项休闲活动。“斗蟋蟀”的用具也很有讲究,包括罐、过笼、水槽、水牌、探筒、饭板等,而其中以罐为大件,就像人住的房子,最能体现出蟋蟀主人的身价。据资料记载,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南宋以前已有雏形,当时制作者无模具,全用手工捏制造型,而最早的盆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所制的蟋蟀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相传南宋丞相贾似道使用的蟋蟀盆均由陆墓余窑和庙前窑所制。明宣宗登基以后,蟋蟀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形式制于盆底。
    “中国历代澄泥蟋蟀盆博物馆”地址:徐家汇路518号20楼C座12层;开放时间:每周日10:00-16:00。

                               记者 孙超慧

点评

爱看故事!先顶再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4 18:14
6#
发表于 2017-6-4 16:35:26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6-4 18:14:50 | 只看该作者
小馬哥 发表于 2017-6-4 16:04
秋末冬初,唐裕龙与三五好友聚在自己的蟋蟀盆博物馆。阳台的一隅,摆放着一张小桌,四周几把椅子,桌上 ...

爱看故事!先顶再看
8#
发表于 2017-6-4 18:56:52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7-6-4 21:40:10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7-6-4 22:3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精彩太精彩了。赞一个。
11#
发表于 2017-6-5 10:54:29 | 只看该作者
{:3_292:}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0 03:20 , Processed in 0.12550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