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预测一下,在今、明二年秋白胜率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放弃秋虫去玩白虫。有多少人一年四季玩白虫。有多少人仍然玩秋虫。有多少人干脆不玩虫了。
我想,如果前面对玩虫人群体分析比较正确的话,那么,橄榄型玩虫群体的两端肯定会放弃秋虫去玩白虫。
将有不会超过百分之一玩虫者;一年四季玩白虫,但估计能成为骨灰级的持续玩上五年,十年的属极少数。
每年秋季去市场或产地收虫,玩虫的人,估计还是占绝大多数,但是玩的方法可能有所改变,理由有三个;第一玩了几十年的秋虫,已养成了一种兴趣爱好和习惯,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第二,蟋蟀的产地和二十年前比较已有很大差异,但目前存在的,正在开发及没有开发的虫产地再玩二十年是没什么问题的。第三,在宁阳,宁津等地,政府对蟋蟀资源的保护已有了实际行动,在一些地区专门拨地进行蟋蟀的复壮培养。在一些地区已明确禁用除草剂和某些农药,以保护蟋蟀生存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玩虫的朋友,因白虫的出现,弄得灰头土脸,但又不屑白虫的特殊身份。转不过弯来,心灰意懒,干脆不玩了。
综上所述,白虫在概率上战胜秋虫,只是个时间问题。而玩虫人中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钱的输赢问题。所以在今年的场子白虫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可避免,在明、后年大场里白虫斗白虫势在必行。
我认为在蟋蟀的历史长河中,白虫的出现,仅仅是一点水而已,随着利益的驱使和远胜白虫的或以白虫为载体的饲料虫、药水虫,或以其他如遗传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方式培养出来的,有着和蟋蟀一样的外形和动态的人工培养蟋蟀完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赌的人都是希望赢的,而且都是认为自己会赢的。
玩虫的人也希望自己的虫能上风,能赢,无论是赢钞票或赢心情。
然而,大家对“诈”是痛恨的。
在市场里,在产地大量不会斗的秧子,白虫、冒充秋虫卖给收虫人。
在场子里,比秋虫大二、三圈的白虫在明令禁止的白虫不允许参于的情况下,利用暂时没有很好鉴别的方法情况下,混在秋虫里去诈斗。骗别人的钱。
虽然我很自信,但有时候也会没方向,我特地在这次虫友开会的时候请教了一下,为什么过去白虫没有腔调的辰光,我从来也没有听到过玩白虫的朋友吵着要和秋虫斗,也没有听到过玩秋虫的朋友吵着要到玩白虫的圈子里去斗虫。现在在明确禁止白虫进入参与的场子和比赛,偷偷的混在秋虫里也算了,人家没发现,赢钱赢面子也摆了.但是这些人不但不忌讳,反而吵着要进秋虫圈子斗虫,搞不懂了。 有的朋友说,这种人是老卵。有的朋友说,这种人是戆大。
我认为这种人不是老卵。也不是戆大,这些人可能是搞白虫销售的,也有可能是年青,涉事不深,不懂玩任何东西的规矩。
有一千多年打斗历史的蟋蟀能流传至今,而且是在很多场合作为一种赌博工具,必定有着它一套严格的游戏规矩,并随着不同的时段和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远的不说,听我师傅讲,解放前斗蟋蟀规矩很严格的,发现有人扔炸药包,做手脚,要斩手斩脚的。
解放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比斗,不管在什么场子,比斗是主流,这是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的生活,就是斗眼光,比谁的眼光凶。哪怕我的虫大对方二圈,只要对方的虫比我的虫好,我不愿意斗,我就可以睁着眼睛说对方虫大,不斗。这就是规矩,都明白。打个招呼,以后有机会,各自走人,双方不会吵架的。
后来为了提高配斗效率,场子里实行吊打,为了解决做笼形问题,湿吊又来了。
为了解决药水问题,公养出现了,三天、五天、七天,清水澡变成了胡萝卜澡。
现在白虫来了,时间一长,白虫赢面一大,相信不会白虫一直按住秋虫打,新的游戏规则又会出来。
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游戏总是在前,规则总是在后。没有游戏,哪有规则,没有规则游戏不能持久。
我每年参加宋字号的斗虫,近20个人,几十年一贯制,这个字号能这么长时间的存在,自有着他一套严格的规矩和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必须遵守的一条道德底线。否则早就作鸟兽散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由人制定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你是规矩的制定者,还是规矩的执行者。
白虫、秋虫自然有他们的游戏规则,您遵守了吗?
希望这文章能给玩虫的朋友们有个心里定位,淡定一下心态。
希望大家秋兴玩出好心情。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全家幸福。 ——蟋蟀情—— 于二0一二年八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