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蟋蟀之王”顾治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7 12:2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气入器 紫砂微雕尽风流


蟋蟀罐

玉玺三宝壶

  当他还有作品要完成的时候他从来不想,当没有作品的时候,他也并不需要刻意去想,创作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出现———
  在这样一个夏天,难得有一个凉爽的日子,微风徐徐地吹着,令人觉得惬意而舒适。于是,驱车来到了向有“陶都”之称的宜兴,拜访紫砂名人顾治培。
  车子停在顾治培老师的工作室门口。顾老师走出工作室热情地迎接我们。进了工作室,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紫砂雕塑作品,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工作室里,放着大大小小几十件的紫砂作品,一尊弥勒佛像在一个角落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墙上有几幅字画,其中一幅是钱绍武写给顾治培的:“外人善器,中国重气。以气入器,天下无敌。”这幅字,是钱老对顾老师的赞赏,更是一种期望。而正对着门的一幅“鸣秋堂”,也许就是顾老师这间工作室的名称吧。
  顾老师亲自为我们泡好茶水,张罗我们入坐歇息。于是,我们各自找一个地方坐好,要么喝茶,要么抽烟,开始了我们有目的“闲聊”。
  众所周知,顾老师以制作光货见长,他的光货作品线条流畅而清晰,颇具大家风范。而其实,郭老师在紫砂艺术上,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光货、花货、筋囊货、雕塑等,没有哪个可以难得倒他。出生在陶艺世家的他,天赋异禀,从小就喜欢用紫砂泥捏各种东西玩。比如说他11岁时捏的一只猪,算不上精致,但外形很像,猪的慵懒神态也尽显无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不错了,可顾老师却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啊,我小时候老捏这些东西,几乎是捏什么像什么。”长大后,顾老师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与生俱来的艺术素养,把传统文化和创新手法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制壶技艺神形兼备,紫砂壶的造型或凝重、或新颖,各具风采。
  而顾老师早期做的紫砂雕塑也是不同凡响。我们进门看到的那尊弥勒佛,栩栩如生,分明是在“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容天下之难容之事”。等进入到工作室里面的一个小房间时,我不经意间给吓了一跳:一条大约手腕粗的眼镜蛇王,傲然直立,吐着信子瞪着我。定睛一看,才发现是一个雕塑作品。这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子,根本就是一个精品陈列室。除了有足够以假乱真的雕塑以外,还有造型优美的各式紫砂壶,更有极具纪念价值的作品。
  其中的《促织七件套》壶和《“千禧万福”蟋蟀“群英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织》同他的《飞天壶》、《锦鸡壶》、《玉玺三宝壶》都被评为“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千禧万福》则获得了紫砂艺术品中第一张“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微雕蟋蟀。《促织》壶里面有两只蟋蟀,而《千禧万福》更是堪称紫砂微雕之最,在1.5平米的紫砂盘上,有70余种形态各异的蟋蟀1028只!这些蟋蟀不但外形惟妙惟肖,而且,这些用陶泥做出来的蟋蟀会发出悦耳的鸣叫!“鸣秋堂”也是从此得来。
  顾老师于十年前开始潜心研究微雕。当时的紫砂艺术界,缺少微雕作品,顾老师发现这门技术已经脱节了,希望自己能够填补这门空白;其次,简单的紫砂作品很容易被别人仿制,没办法独树一帜;再次,紫砂技艺在已有的方面发展得很好了,在传统的路上想要超越前人和自己都已经很难了,顾老师觉得,要超越就要有创新。于是,他顶着生活的压力,不顾家人的反对,另辟蹊径,踏上了蟋蟀微雕之路。
  为了使自己的微雕蟋蟀和真的像、更像,顾老师费尽了心思。除了研究《蟋蟀谱集成》等著作,还捕捉了1000多只蟋蟀,观察其生活习性,了解其生理结构,以便于能生动而传神地雕刻出蟋蟀。
  顾老师的工作几乎都是晚上进行的,夏天,为了能降温和防止蚊子的骚扰,顾老师就把双腿浸在一个装满水的木桶里,再在腿上盖一件衣服。因为紫砂微雕需要一定的湿度,所以工作室里不能开空调,也不能对着电扇吹。
  就这样,顾老师雕刻烧制了近1万只蟋蟀,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烧制出了逼真的蟋蟀。此时,他的紫砂微雕技艺已名扬紫砂艺术圈内外,可他并不满意。他想让他的蟋蟀能活起来。怎么才能活起来呢?顾老师动起了脑筋。
  他想到了结合现代光感技术。经过反复地烧制实验,他成功了!他制作的蟋蟀罐打开后,那些用紫砂雕的蟋蟀就会发出声声清脆的鸣叫,盖上罐盖后,鸣叫声就会戛然而止。曾经一位台湾商人在工作室里看到这种蟋蟀罐后,爱不释手,随即买了3把,价格很是不菲,每把10万,他却乐得其所。
  由于炉火纯青的蟋蟀微雕技术,顾老师被有些人称为“蟋蟀之王”。
  技术到了这一步,制作《促织》壶和《千禧万福》简直易如反掌。作为顾老师的老朋友,陪我们一起来的谭主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制作《千禧万福》过程中的有趣故事。
  古时候有人把墨汁当酱吃进了肚子,现在有顾老师把纽扣电池当胃药吃进了肚子。一次他胃疼,徒弟帮他把胃药和水准备好,放在顾老师的桌上,专门工作的顾老师没看就吃了药。过了一会,他怎么也找不到用于蟋蟀发声的纽扣电池,这时他才发现,徒弟拿进来的胃药还在桌子上放着,而纽扣电池却不知所终。
  关于创作,顾老师说,当他还有作品要完成的时候他从来不想,当没有作品的时候,他也并不需要刻意去想,创作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出现。别人的一句话,常常就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比如说《一品方圆》壶,比如说《风华正茂》壶,再比如说《逆境与奋斗》雕刻作品。而这些我们看上去难的作品,顾老师却觉得是很简单的,只要脑子里有了想法,做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说到兴奋处,顾老师还和我们比划了起来,看他那副轻松、略显得意的表情,我们不得不感叹:“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说起他的成功,顾老师强调:“学习,思考。”从小在陶艺世家长大的他,能学的东西太多了,能看的东西也太多了。九岁就开始跟随祖母学习紫砂技艺的他,年纪虽小,却在做紫砂器前会独立思考一番,然后加入自己的想法去完善。顾老师认为,要提高自己,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去看名家的作品,不仅要看名家作品的优点,更要看名家作品的缺点,去“找茬”;其次,还要看那些没有名气的人的作品,多向他们学习。
  “名家的作品看得人多,优点学的人也多,所以就要看他们的不足之处,以后在自己做东西的时候,综合他们的优点,扬长避短。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在别人都夸赞捧场的时候冷静下来,否则就不会有进步。我经常去烧制紫砂的地方就发现,很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名气的人做的东西都非常好,所以,我就得向他们多学习,有不明白的更是得向他们请教,把好东西吸收过来。”顾老师如是说。
  顾老师对自己的作品好像并不重视,工作室里很多紫砂作品上都落了层灰,拿来给我看的《大梅段壶》就被顾老师顺手放在一边。这些都是顾老师的得意作品啊,怎么这么不重视呢?
  顾老师说:“对于我的每一个作品,我都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在制作出来以后,我会很高兴,会好好欣赏,甚至得意一番,但是,过了就过了,我不会把它们当宝贝一样供着,太看重它们,我以后就很难有发展,很难再超越自己了。”原来如此!对自己作品不重视的后面,是对紫砂技艺的重视和更高地追求。

  飞天壶
  顾治培,1949年生于宜兴,中等身材,脸上总挂着微笑。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江南蟋蟀协会理事,现任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紫砂艺术研究所所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2-7-15 19:16:43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7-15 19:16:49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7-15 19:16:53 | 只看该作者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4 22:54 , Processed in 0.10251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