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季谈收虫
转眼虫季又到,看到网上有些虫友对收虫有些犹豫不决,故把前二年曾经发过的一个帖子修改一下发上来,供大家参考。其实目前的虫确实难收,虫源少,虫价高。大量的白虫、秧子混入其中,不要说年青的虫友搞不清楚,就像我这样自以为是老马的,也难免马失前蹄啊。但我还是抱着良好的心态去宁津、去河北。去圆自己的梦。
今年除了我去宁津以外,还准备去河北和宁津交界处新开发的地区去收虫和组织农民兄弟捉虫。那地方由于刚开发了二年,收虫的人很少,同样捉虫的人也很少,据朋友说:人不去,农民就不捉虫,因为捉了虫也没人买。人去了他们才捉虫。这地方的虫皮色、脚势的确相当不错,关键是色正,口硬。虫价都在100~200之间。弟兄们都力邀我去一游。去看看吧,组织捉虫我从未搞过,复杂了。我喜欢简单,讨厌复杂。
话间,可以看出大家被市场里的白虫、秧子弄得有点灰头土脸了。
其实,早秋收虫还是有点规律可循的,这里谈的是共性的东西,个案不在讨论范围,同时只代表个人意见和经验,谨供参考。
一、到村庄进农户收虫,看到罐子一、二百个,码了一大堆,这样农户的虫不收也罢。因为真正下地抓虫的一晚才抓几个十几个,而且每天不断地在卖掉,家中不会有很多虫。养虫的罐也大小不一,盖罐的盖子颜色也乱七八糟,因为除了专业户,一般的农民舍不得花一笔钱到市场上进一批统一的罐子,这样的农户对虫的认识不时很深,开价也不会很高,比较现实,急于套现。在村庄及集市这部分人占大多数,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看这部分人的虫上。问题是小虫多,好虫少,工作量大。但据我所知,我们上海的一批前辈,老玩虫,还有相当部分天津人都采用这种方法并乐此不疲,扬长避短,因为他们有时间,有眼光,一秋下来好虫不少。我的二位漂虫朋友每年获利颇丰。因为虫本很低。只是人辛苦一点。
同样,在集市上也要主攻大嫂大爷杂七杂八的罐子,因为这里面的虫只有大小,好坏之别,白虫、外来虫是不大可能有的。
二、在具体的收虫过程中样掌握一些方法,合理地安排好每个时段,这样可以比别人多收好虫。
去过集市的虫友都知道,农民兄弟做生意很勤奋,每天早上4~5点钟就到集市出摊了,他们的习惯是把大一点、好一点的几个虫子装大罐,或扎上几根橡皮筋放在靠近身边的地上排成一排,把差一点、小一点的虫子放在外面几排。我们可以在天没亮以前用手电筒照明专看这些大罐,由于大罐不多,基本上在天刚亮时,收虫人、二道贩子还不多时,把这些虫看完。这部分虫出虫率很高,虫价也还可以,成交都在100元左右。
天亮,吃早饭。尔后,根据各人眼光、财力和体力可以租桌收虫,也可以从头开始扫大街。下午可以到认识的或去过的村庄,给点钱,请人或当地朋友挨家挨户领着收虫,当地人知道哪家是贩虫的,哪家是自己逮虫的,或可以用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一下,有人来收虫了,把虫送到**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收虫时段安排,效率较高。
三、虫这东西是讲究地方的,每个地方的虫都有他的特点和特征。有的人喜欢安徽亳州虫,有的人喜欢河北虫,有的人喜欢宁阳虫,有的人喜欢宁津乐陵虫。由于日长时久,每个人都有一套对自己所玩的虫的相虫方式,对当地虫的皮色、长相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经验,基本上不会出错。这就要求我们在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时候,不要今天听说宁津虫出虫率高就去玩宁津虫,明天听说宁阳虫立盆底了,就又去玩宁阳虫,这样就无法对某一地区的虫吃深吃透,正确的方法是先玩好某一地方的虫,再去了解另一地方的虫,不断扩大视野。虽然虫的基本结构及八格、十二相、十六型都是一样的,但在皮色的方面差异还是蛮大的,比如我比较喜欢宁津虫,一玩就是20多年,对宁津虫的皮色已烂熟于胸,在收虫过程中对是否当地虫的判断基本上十不离八九,不会出什么大错,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只需多看多总结而已,我们小时候调侃众男生中有一女生时就唱道:“介许多大米,当中轧了一粒洋西米”,大米(梗米),洋西米(籼米)都是稻米,但有差异,一看便能识别。
虫也如此。在行家眼里,宁津虫,宁阳虫一目了然,误收的可能性很小。
四、在具体的收虫判断方面,我讲究的是神、色、形。经多年的观察,发现虫的相、神是天生俱来的,不存在某条虫养了一段时间,腿变粗了,牙齿长大了,项也变厚了,更不能说虫的底板(体质)养老了,粗、硬变成细、糯了。湿、嫩变成干、老了。由于神是判断底板的一种有效物理现象。
在收虫时先观神,有以下表现者,不问大小、何色,一概拿下。
1、 象一匹马一样站在罐中神安气定者。
2、 开罐只见六爪紧缩,斜卧罐者。
3、 会走碎步或猫步者。
4、 虫在罐中埋头拱背,两须在地上左右扫动不停者。
5、 虫见动静两须能平行向前上下或一前一后高频抖动者。
6、 拿草打牙,虫用头顶住,不动步,不张牙,哪怕虫的头被草打得左右摇动者。
7、 虫鸣声亮、急,撑翅高耸,收翅敏捷并声响清晰者。
以上虫的物理现象大家一看就懂,很好掌握,却很管用。
第二个方面即观色,这里讲的色不是虫分六门的色,而也是判断底板的一种物理现象。(请注意,“神”、“色”的衡量我们用的都是比较法,因为我们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量化,因而只能通过经验来判断哪个更好。)就拿宁津的虫来讲,一眼看去,直觉是色乌里木笃。这乌表示头、项、翅,双跳不清爽,不起光,不见底,但不是枯。
有时我在河边钓鱼,时值风和日丽,一阵微风拂面而过,河面荡起一片细细的凌波,我就会联想虫翅背上的水光,真的很像。凡这种翅面不在阳光下却会反射出细细光的虫,包括翅的两边显白肋的,底板肯定是不行的,这很直观。
然所谓的潮嫩、水光,都比较抽象。我比较喜欢紫虫,好的紫虫翅色看上去也是很“嫩”的,好虫的翅色应该都有一种滋润的感觉,这就是翅下色,而不是潮嫩。
关键的色反映在双跳上,即蜡光,血筋和腿斑,虫的腿在蜕壳2~3天后,底板好的虫腿即起蜡光,这蜡光会随虫龄越来越亮;不起蜡光的腿,虫至死也不会起蜡光的。虫双跳膝关节部分的血筋的色,黑比红好,红比白好。色越深,虫越干老。腿斑有大有小,形状各异,有条状,有点状。无论何种形状或大小,颜色深和淡,都要斑的边缘清晰,条是条,点是点,清清楚楚,不能模糊一片。这腿上的特征是不会变的,很有用的。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判定,早秋看到一条虫顶门发亮,色泽明亮艳丽,双跳白白净净或腿斑黑糊糊一片,这虫不要也罢。
第三个方面是观形。现在白虫、秧子大头宽项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在形的方面不要追求过多,我在形的方面只看六跳是否粗壮、饱满,金钩是否足够大,其余一概不作重点研究。
五、收虫时间,一般情况下,处暑左右下去收虫为最佳时间段,这时间段出虫的量大,好虫多,盆长性好,缺点是人多,价格高,白虫、秧子比较多。
我有好几年是8月底去宁津,这个时间段下去收虫有三大好处:第一,收虫的人少,大部分收虫人都已回去,你可以笃笃定定地看虫收虫。第二,价格低,这时间段的虫价是高峰时的十分之一。卖虫人看到收虫人少了,心态不一样,再不卖掉,只能打包给虫贩了,虫贩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收虫人能以底价收到好虫。第三,这个时间段出离土的虫,经过一段时间底板已初步显露,白虫、秧子经十天、一星期的罐养底板也已显露,虫的选择变得比较容易。不足之处:虫的盆长性略差,好虫的比例降低,这适应有眼光,有时间,钱略少的虫友。
选虫的方法很多,每人都有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经验。以上只是自己近几年根据市场上白虫、秧子泛滥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些浅略的小经验,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供大家参考而已。
祝大家虫季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好虫多多。
——蟋蟀情——
二零一二年七月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