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一直怎么也弄不懂,为什么人们为了一个小小的虫子,竟然不可思议地使得众多成功人士为之忘掉身份,放下架子,不远千里屈身老农篱下.徒步山野田间.工薪阶层更是紧衣缩食,倾囊一搏. 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不足为过也.怀着此番疑问,笔者开始接触蟋蟀.
由于宁津当地出产优良斗蟋,每逢虫季,逮虫收虫者人山人海.从其交流中,得知蟋蟀品种繁多,门道很深,余便在网上查阅有关蟋蟀及其赏玩传统的资料,发现它所赋有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蟋蟀的生物特性是这么的具有人性色彩.尤其是它那知荣辱的通性,完全就是某些小人应该学习的标榜.那迎难而上的精神,足以把胜败当作浮云.......从那起,如获至宝,喜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同时,笔者似乎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也许正是蟋蟀那种独有的江湖武侠气概,给了身居喧嚣闹市,为了生计而忍辱负重的人们,一份曾经失去的豪迈,一份骨子里的真.......又所谓:文人雅士非懦夫,笔墨亦能驱强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学习到系统的蟋蟀知识,笔者决定找高手为师.要找那种选养斗都内行的资深高手.并且要有文化修养.因为笔者追求的是高境界,追求的是虫道,要读懂虫子的语言.
但是这种高手在宁津本地绝对很难找到,因为他们大都是以卖钱为出发点,或者说,他们中间有些人跟真正玩虫的似乎是对立的.而且只局限到对宁津本地虫的认识,况且又没有实际养和斗的经验.
看来符合要求的只有在外地的人群中找了,由于偏爱江南文化,所以更倾向于能在苏杭沪一带寻得缘分中的高手.于是注册了几个论坛会员,因为不懂,所以潜水,潜水也是一种支持嘛.就看,看谁的威望高,看谁说的理论和书上一致,或者说他的创新理论符合逻辑.总之凭感觉看谁符合要求,因为你光愿意学还不行,人家得愿意教才成,一切皆是缘分.后来缘分真的到了,笔者和苏州顾老师取得的了联系,他是一个论坛的版主,经过交流了解,他表示愿意支持.
等到当年虫季,正逢那夜大雨,笔者开车到德州火车站把顾老师接到宁津,那年也是他的第16年宁津之旅了,对乐陵和宁津的虫贩和老乡相当的熟悉.到宁津当天,便摆桌子开始收虫,为了学习.笔者就跟他坐在一起,外人一看,好嘛,两个收虫的.一个负责看虫,一个负责把关,呵呵.
顾老师看虫很快,但很认真,而且很老练.成交后,不忙时,就把刚才收的虫拿出来,详细给笔者一一讲解,这是什么色系的虫?虫龄几何?怎样确定是这个色系?为什么值这些钱?刚才那条为什么不要?......不厌其烦.告诉笔者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养虫,从早秋开始养,一直养,只有养虫,才能细致的观察到虫子的生长规律,虫子是时刻在变的,到什么时候定色了,才能为准:只有经验丰富了,才能对早秋虫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就这样,那个虫季,笔者基本是晚上捉虫,白天跟顾老师收虫.并且按照他说的方法养虫.
翌年,笔者再次跟顾老师收虫时,就已经能够看出虫子的大体概了,并且在该年收获了几条上等的将军虫.说实话,顾老师绝对是一个人品高尚的师傅,笔者捉的再好的虫子,他从来不要.只是真心的,那么的毫无保留的教授虫艺.
就这样,通过几年的学习摸索,沉淀积累.笔者总结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去年胡乱写了一篇小文,专门介绍关于宁津本地蟋蟀的分色法.并有幸加入国虫网论坛,在论坛上发表了该文,不过由于当时误会了管理员,后来就退出删除了,后来才知道管理员并非有意冷落,只是当时确系因其他事未能及时回应而已,管理员也没有因为笔者的鲁莽,而取消笔者的会员资格,在此表示感谢.
凭心而论,笔者当时加入国虫网的初衷,完全是感受到了国虫网这种浓厚的江南书卷气息,虫友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带给人们的那种沁入心扉的恬静惬意.
此后便经常到论坛来潜水,欣赏欣赏虫友的美文,分享分享虫友的美图,学习一下大师的心得,受益匪浅,只是笔者太懒,不愿参与回复,彼此彼此,以后笔者的帖子,虫友们也只是全当笑料而已,你若执意复贴,笔者宁愿赠你虫虫.
再给管理员提一个建议,一些网站随便转载国虫网的帖子,而且不注明出处,很不尊重虫友们的劳动成果,是否能在以后网页编码中加入左右键限制代码,那样别的网站就不能自动转载国虫网的文本了.网络是自由的,但劳动成果虽然说谈不上知识产权,但是应该保护的,我们还是要保护的嘛.
虫季到了,跟虫友们谈一下关于宁津蟋蟀的话题,大凡是正宗的宁津本地野生蟋蟀,只要笼型,和其他主要方面可以,结合适当的喂养,保证出斗时间得令当时,一般都有成绩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老乡不懂得喂养存放,把好虫子搞坏,收虫者当时看不出.等等这些,其实不是虫子的问题,至于其他有关宁津蟋蟀的疑问,笔者愿意为国虫网的虫友们做一些真实的解答.
木子老师,向你学习,你若来宁津,必当面讨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