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蝈蝈的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8 17: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蝈蝈的历史 


蝈蝈各地方的叫法不同,河北叫“乖乖”,山东、河南叫“蚰子”,南方叫“叫哥哥”,又有将雌蝈蝈叫“驹子”或“驴驹”的。 “蝈蝈”二字是谐其鸣声而得名。“蝈”字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蝈氏》中,注曰“蝈”指蛙。但有不同争论,清乾隆作诗《榛蝈》,“蝈”指蝈蝈。
《诗经》云“草虫”,这里的草虫一定包括蝈蝈。蝈蝈在中国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古老昆虫和鸣虫,很受人们喜爱,在养虫界号称三大鸣虫之一。蝈蝈在古时多写作“蛞蛞”,也有写作“聒聒”的,又统称为“络纬”,英文名为“Katydid”。
《尔雅》释螽曰:“蜙蝑也”。杨雄月:“舂黍也,幽州人谓之舂箕,蝗类也,长而青,长脚长股,青色黑斑,其股是玳瑁纹。五月中,两股相搓作声,闻数十步。”记载中很像蝈蝈。明确记载蝈蝈的是明代袁宏道的《促织志》,在“论似”一节中云:“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明刘侗《帝京景物略》称:“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夏虫也,络纬是也。昼而曝,斯鸣矣;夕而热,斯鸣矣。稭笼悬之,饵以瓜之瓤,以其声鸣之,曰蛞蛞儿”。又有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曰:少年子弟好畜秋虫,曰蛞蛞儿。......此虫夏则鸣于郊原,秋日携来,笼悬窗牖,以佐蝉琴蛙鼓,能度三冬。以雕作葫芦,贮而怀之。食以嫩黄豆芽、鲜红萝卜,偶于稠人广座之中,清韵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声助人叹息,而攸攸然自得之甚。”
从以上这些历史记载可看出我国人民自古就喜爱蝈蝈这种鸣虫,历史悠久,但人畜养的均为大自然所产的蝈蝈。因蝈蝈叫声醇美响亮,是北国详蔼小康之声,预留其声在寒冷寂静的冬日。和其他鸣虫一样,在明朝人们想出了冬季人工繁育的办法,以后就形成了中国蟋蟀文化中的第二大部冬季鸣虫文化----蝈蝈人工繁育。冬蝈蝈也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刘侗《促织志》中专有“留”一节,书中曰:“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其性胜,秋尽责尽----今都人多种之,留其鸣深冬。其法:土于盆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棉覆之。伏五六日,土蠕动;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状。置子蔬菜叶,仍洒覆之,足翅成,渐以黑,匝月则名,鸣细于秋,入春反僵也。”这说明在明末已能用温室暖炕人工繁殖冬季鸣虫。举一反三,冬蝈蝈、金钟等鸣虫也都从此可以冬季人工繁殖。明以后清宫设专人曰“把式”,繁育三大鸣虫,即油葫芦、蛐蛐、蝈蝈。
清乾隆皇帝还专门作咏蝈蝈的诗《榛蝈》。诗曰:“啾啾榛蝈抱烟鸣,豆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侯报西风。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从解寒促。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像混秋官。”乾隆很喜欢冬蝈蝈,好养冬季鸣虫。清郭麟有词一首《(琐寒窗)咏蝈蝈》:“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捧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天水儿女同闲话。”说明清朝从上到下,养蝈蝈之风很盛,尤其是冬蝈蝈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
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录当时各鸣虫的价格:“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蝈蝈儿沿街叫卖,每枚不过一二文,则至十月,火难 火昷 者生,每枚可值数千矣。”蛐蛐儿在8 9 10月的天然斗蟋好,能斗胜者身价数金,但冬季份蛐蛐儿则价低多了,而在夏秋野外捉来的蝈蝈与油葫芦,价格就比较便宜。至于一只“可值数千文“的冬蝈蝈,是因物以稀为贵,人工繁殖,有很费工,身价自然很高,就是现在冬季人工蜕的好蝈蝈一个也得一二百以上,大膀者价值几百上千元。
清朝末年时因养虫者甚众,冬虫的买卖成为市场生意的一部分。当时有专门的冬虫市场,并设有特殊的标志。当时“使拣子以朱砂铜渣和松香为膏点镜上”,即现在的“点药”后,鸣声便发生变化,音色更为宽厚动听。
当时大部分养虫者是贫穷人家,他们以此为业,是挣钱养家糊口,不是为自娱。也有不少大冬虫养家,自己繁殖冬虫,目的是可以选得第一手好虫,如大膀大翅等,多余者送朋友可做人情,或发给小贩处理卖掉。 
据《顺天府志》载,晚清北京“在花市西者有油葫芦市,并卖蛐蛐儿,蝈蝈。十月盛行,以竹筒贮之,纳入怀中;听之鼠须探之,即鸣。蝈蝈兴使拣子以朱砂铜渣和松香为膏点镜上,即振羽带铜音,出卖者以针插帽为标志”。说明当时玩赏冬季鸣虫越来越普及,形成了专门的油葫芦市,民间的“份虫儿罐家”亦很多。冬天养份油葫芦听叫,几乎家喻户晓,街头出现了担大纸箱(柜)经走街串巷后定点摆摊的人,称为“油葫芦挑子”。在各大庙会如北京逢五白塔寺,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市,逢七逢八护国寺,逢九逢十隆福寺等各日庙会,都有“油葫芦挑子”。在北京还有些地点经常有固定的“油葫芦挑子”,如菜市口东北把角处(即1999年前的菜市口商场南门一带)路北,隆福寺东街路南,天桥鸟市一带,都有“油葫芦挑子”。挑子是用纸糊的,外观为大白纸箱子或柜子形状,一面中间有小门。纸箱内分上下两层,下层放炭火盆,微火以温虫;上层摆满虫罐,比较好的油葫芦放入“一品夫人盖”的墨底小瓦罐内,一般油葫芦则放入小山罐(即小釉罐)内,上下两个一捆,挤满纸箱上层。如有真好的如“邪相”“大膀”“长衣”“大翅”等上品,则揣于怀中葫芦内。
在当时份蝈蝈的罐家较少,不如现在这样多。份出的一般和次品蝈蝈分别放入纸盒内,一个纸盒内放一个,不能混放,否则咬伤。好的蝈蝈个头大膀好,放入葫芦揣于怀中。
不同人选购时拿不同等级的虫,如油葫芦则以兔须或猫须制成的探子称“鞭儿”,撩虫头与须,诱虫开叫,以叫声优劣而论价。当然也要参考油葫芦的个头大小,皮色长相,商定成交。一般罐家除了自己出挑子外卖,还可发货给小行贩卖。真正的大罐家就不出摊卖了。真正好虫长衣大翅油葫芦及好膀大号蝈蝈都在家就被“匀走”卖掉,一般次品发货给小行贩。有些小行贩怀揣葫芦,走街串巷高声叫卖:“点药的油葫芦!豆绿蝈蝈!大个的蛐蛐儿!”购者闻声叫住,引入宅院室内挑选议价。
再20世纪30年代以后就很少有走街串巷叫卖冬虫者。此后多为顶点摆摊卖冬虫。好的冬日鸣虫身价很高,一只好的蝈蝈或一只“邪相”大翅油葫芦,能卖十块或几十块银元。有些富商大贾学清宫内份虫,自己雇“把式”建暖房孵育鸣虫,份出好虫留于自己享用听叫,次者送人或卖给小行贩。
从清末到本世纪90年代,北京的育虫罐家很多,层出不穷。一批老罐家不在了,又接上一批新罐家。孵育冬虫,份油葫芦,蝈蝈的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还有所发展。清末罐家蛐蛐儿赵(赵子臣之父)与二陈是当时份虫的两大罐家,在京城居领先地位,份蝈蝈,油葫芦等很有名。后来接班的下一代有四面陈;长腿王等。北京民国时份虫的“罐家”突出者主要有两家:一个是唐坊胡同的李四;一个是北城旧鼓楼大街的赵子臣。这两家份虫量最大,影响也最大。据说以后的寇双堂还曾在李四家帮工学徒,后在南城四平园自己另立门户发展起来的。
二三十年代有赵子臣;杨永顺;徐十;润瘸子;杂合面文子;麻杨等。后续的有大祥子;小箱子;寇二(寇双堂);寇三;小梁子等。再往后有怯郭;王更子;戴八等。由于这一批批罐家虫贩寿长不等,有的愈搞影响愈大,有的仍未去世但半路改行,故在各罐家先后次序上不是很严格。
到五六十年代的知名罐家有:北京第一大罐家仍是赵子臣,在蟋蟀界影响深远。其次是寇家寇双堂,在南城四平园,份的蟋蟀;油葫芦;蝈蝈个头大,人称“海南子”,可惜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绝种。第三个罐家是大祥子,住安定门外贤孝牌,份虫历史较长,后中煤气过世。再次的有大卢(卢锁);小蓝(蓝玉春),均住南城与宣外。麻鞭儿(或麻偏儿),真名叫王德财,住黑窑厂,常在果子巷口摆摊,所卖油葫芦有一段时间个头很大;牛街有白家份虫。
到了八九十年代,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的罐家,冬虫爱好者的队伍也日益壮大,推动着中国蟋蟀文化的历史长河不停前进。北京份虫的大小罐家不止几十份儿,后起之秀较为突出的有南城的孙玉良,虽为人工,但肯于钻研,虚心向昆虫专家请教,他近年份的蝈蝈个头大,膀子长,在北京可称头一号。他份的油葫芦过去也有辉煌战绩,多出大翅,产量大,可称京城罐家之首。最近又在繁殖蛉虫:大黄蛉;绿金钟;扎嘴儿等。再有新份虫的罐家徐建国,涉足虫界时间不长,但由于人实在又踏实,虚心求教,尊重科学,得到专家教授的指导,仅用两三年时间便份出出色的蝈蝈;油葫芦;蛐蛐儿。个头、皮色、鸣叫在市场上数一数二,成为又一个后来者居上的年轻罐家。其他如寇家后代寇艳琴的爱人薛志远,也是位朝气蓬勃、勤奋实干的罐家,份出的蝈蝈、油葫芦火候好、叫好、膀勤、寿命长,出好虫多。份虫世家之后白文亮、蓝玉春之后蓝印柱、菜市口的刘宝树等人份的蝈蝈也不错。北京份黑虫白虫的罐家很多,但能份出好蝈蝈的罐家屈指可数,如广外的李振芳,专份油葫芦,今后也准备份蝈蝈。
近年来冬季鸣虫爱好者与日俱增,队伍愈来愈大,爱好冬虫的更多,在北京的严冬,在凛冽的北风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不时发出蝈蝈的欢鸣声,给冰封雪飘的城市带来欢快的生机,点缀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陶冶了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增加了都市的祥和和气氛,真可谓“冬虫举翅鸣盛世 鸣虫文化兴华夏”。  (转自蝈蝈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3-13 18:26:36 | 只看该作者

红旗哥辛苦则。。帮顶!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3 21:03 , Processed in 0.1373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