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虫缘-画家刘方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8 13:4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著名画家刘方亭先生多年来一直把养鸣虫作为业余爱好,特别是蝈蝈,那可是他绘画事业的重要模特。每年都有专门繁殖鸣虫的朋友来送蝈蝈,见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刘先生总有说不完的话。

  刘先生:今年蝈蝈怎么样?

  薛先生:我给你带来一条。

  刘先生:好啊。嘿,真不错,这脸儿够大的,

  薛先生:脸不小。

  刘先生:个头也有。这是正宗的铁蝈蝈,现在市面上找不到这个了,籽粒少了,你看这个,有劲儿,有火候,有技巧,下功夫。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自然界中这些会唱歌的昆虫。我国最早的文字《诗经》和《尔雅》等古书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五月斯螽(即螽斯)动股,”“季夏之月,蟋蟀居壁”,“立冬蟋蟀入室”。在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蟋蟀,“秋”字形似蝈蝈。这就证明了,古人可以通过鸣叫昆虫的行为,来感知自然界季节的变化。 (闪)

  刘先生:我写的这两个字是秋声,秋天各种虫子都是脱完壳,都开始叫唤了,鸣虫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就是听它优雅的声音。

  在自然条件下,各种鸣虫从春天破壳而出,经过几次蜕皮,夏秋时节是它们生命最旺盛的一段日子,也是鸣声最嘹亮的日子,可是到了9月份,它们就开始交配产卵,继而相继死去。出于对鸣虫的喜爱,中国人从唐宋时期开始把这些自然的小精灵养在身边,到明清时期,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逐渐成熟,让鸣虫能够在寒冷的冬天里鸣叫。

  刘先生:咱们养这个就是不让它交配,一交配它就不叫了,不像地里头,地里头公的一叫唤,母的就去了,那个不能不让交配,否则就绝种。  

  繁殖冬季的鸣虫是养虫人一门特殊的手艺,但如何在接下来的整个冬天里保持它们的活力,却要玩家们花费更多的心思。在和鸣虫结缘的几十年里,刘先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的经验,不管在什么时候,他这里的鸣虫都不会叫人失望。

  刘先生选蝈蝈就要个头大,个头大就有劲儿,膀子长叫的就有共鸣音(有只蝈蝈突然叫,有声音)你看,这个叫得就比较慢,频率很慢,很低,不像地里的,嗒嗒嗒的频率很高,特别烦。

  现在玩家们都喜欢铁蝈蝈,因为生长在山里,所以它们的叫声比较厚重,

  刘先生:叫出来的声音好像是京剧里的铜锤,花脸铜锤,它不躁,不是飘的声音,很有味道。

  蝈蝈是赫赫有名的昆虫音乐家,它们是靠两个翅膀摩擦而发出瑟瑟之声的。表面上看两个翅膀长得差不多,其实不同,就好像带着乐器的不同部件,共同作用才能演奏出如此动听的乐曲。

  葫芦是鸣虫一个冬天的栖身所,它们不但起着保温的作用,要听到蝈蝈最完美的鸣唱,这时葫芦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法宝。

  刘先生:它这就跟麦克风音箱有点像,葫芦本身,上头口大,底下小,上面就是一个喇叭,起到喇叭的作用,底下的起到循环的作用,声音在底下一循环,再出来音量就大了。

  葫芦里面也有玄妙之处,这个弹簧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先生:这簧过去起到震动作用,蝈蝈一叫唤就会产生铜音,现在的弹簧都不是好铜了,这个簧就起到把这个口隔开不至于压了蝈蝈的须和爪子,二来,蝈蝈是在底下叫的声好听,在上面叫唤声音不好听,这个就起到逼迫它在下面待着。

  每天,刘先生都要为鸣虫精心准备食物,要保证它们歌声的嘹亮,一定要根据它们的身体状况来随时调整食谱。

  刘先生:新蜕出来的特别干巴,特别小,我们就喂它玉米虫,喂到一定程度就不喂了,因为喂的虫子多了它的寿命就短,喂苹果、胡萝卜,米饭,什么都吃。也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肚子大了沉了,累了也不爱叫唤。

  像蝈蝈这样的鸣虫,从卵到若虫,再到成虫,要经历六次蜕皮才会长出翅膀,它们的鸣唱正是从这时拉开帷幕。不过,经历一系列的蜕变,它们的生命也只剩下了大约一百天的时间。所以,人们称这种鸣虫叫“百日虫”。在它们百日生命中,叫声也有所不同。

  刘先生:这100天有三个阶段,一个是初叫,一个是旺叫,一个是老叫。 初叫就是刚出了壳以后,很嫩,就叫几声,还没有叫旺。旺叫就是叫得特别响,特别长。老叫就很惨,有时叫得都能把眼泪叫出来。因为老了以后叫得很低、很慢,沙哑。

  受身体状态的影响,所有的鸣虫的叫声都会有所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它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呼朋唤友、防御敌人,最重要的还是寻找配偶。每次抑扬顿挫的鸣唱都好像是它们的情歌,一旦找到心仪的对象,交配成功,它们的歌声也就失去了意义,随即停止。

  鸣虫美妙的声音绕粱三尺,对于画家,画画这种工作安静而又寂寞,蝈蝈的声音优雅地打破了这种沉寂。刘先生正是利用养鸣虫的爱好,观察生活,把鸣虫文化与绘画艺术浑然结合成一体。

  刘先生:这个蝈蝈我是照着真蝈蝈画的,就把蝈蝈搁在前面,一笔一笔照着画的,所以感觉画得比较成功的,并且蝈蝈还在叫,这一叫,这猫就听见声了,就寻过来了,菊花和猫和蝈蝈形成了呼应,一个动、一个静、一个声,结合在一块了。

  绘画的需要促进了刘先生养蝈蝈的兴致,养蝈蝈更为他的画增添了神韵。蝈蝈用短暂的一生,给玩家们带来整个冬天的快乐。当它们逐渐衰老,身体的各个部位会逐渐枯萎,像枯树落叶一样,蝈蝈的须子、爪子的末端,都会逐渐脱落。喜爱鸣虫的刘先生给每年养过的蝈蝈都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时常拿出来回忆欣赏。 来源:CCTV.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3-11 15:23:41 | 只看该作者

鸣虫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宠物。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 17:20 , Processed in 0.1607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