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蟋蟀孵化的因素 个人 高中 摘要: 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在自然界是通过光照,气温完成自然积温的,人工孵化则通过加温的方法帮助虫卵完成积温.通过观察,我进一步了解到,人工孵化的蟋蟀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别.是完成积温时间的长短,还是饲料的不同造成了如此结果.所以我设计了下列实验,研究在不同的积温时间和不同的食物条件下,蟋蟀孵化时间长短和个体大小的变化. 在实验中,我获得了昆虫的孵化时间与个体大小,以及温度与食物对昆虫生长影响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方法,增长了有关昆虫生物学和昆虫行为学的科学知识. 关键字:蟋蟀 孵化 实验目的 饲养,赏玩蟋蟀(Gryllulus chinenesis)1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诗经》等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2.在增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的同时,能使人增加有关昆虫生物学和昆虫生活史的科学知识3.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知道蟋蟀等一切昆虫的孵化与积温有密切的关系.蟋蟀在自然界是通过光照的长短,气温的升降完成自然积温的.人工孵化则通过加温的方法帮助虫卵完成积温,是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规律,战胜自然规律的成果.在国外,饲养蟋蟀的人不多.而在国内,由于有些地区盛行斗蟋蟀,所以饲养者较多,可他们多为个别饲养,且只讲究其好勇斗狠,比拼之用4. 通过调查,我进一步了解到,人工孵化的蟋蟀在个体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了解究竟是积温时间的长短的影响,还是饲料的不同才造成了如此差别 因此我设计了下列实验,通过设定对照组比较,研究在不同的积温时间和不同的食物条件下,蟋蟀孵化时间长短和个体大小的变化. 实验过程 (一)实验时间: 2003年9月25日——2004年2月5日 (二)实验器材: 60*40*40泡沫箱2个(配有盖板和隔板) 白炽灯泡数只,温度计4支 喷水壶1只 泥土若干 电子称 (三)实验步骤: 以一号与二号泡沫箱为温度对照组,两泡沫箱中间各以隔板分割为甲,乙两部分,设为食物对照组. 虫卵收集与低温处理.在9月上旬至中旬,收集当年自然孵化的蟋蟀所产的虫卵,送入冰箱,进行3天低温处理,然后分成数目基本均等的4份(每份约400粒),将虫卵与泥土拌匀,分别放入泡沫箱,喷水加湿至泥土捏不成团为止,使其保持湿度. 温度,湿度与食物的设定: ①一号泡沫箱温度控制在25℃,二号泡沫箱温度控制在35℃左右. ②湿度均控制在80%以上. ③甲组投放植物性饲料(以绿豆粉,小米粉,玉米粉按1:2:2的比例配置);乙组投放在甲组饲料中掺入牛肉粉,鱼粉,蛋黄和黄粉虫(俗称面包虫)的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与动物性饲料按5:3比例配制. 若虫孵化出后,参照组均每天更换新鲜蔬菜. 实验结果及分析说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测定,得出若干实验数据,制成以下表格: 表1 每组约70%若虫,成虫出现时间 一号箱 25℃ 二号箱 35℃ 甲组 乙组 甲组 乙组 放入虫卵时间 10月10日 10月10日 10月10日 10月10日 若虫出现时间 12月1日 12月3日 11月15日 11月15日 成虫出现时间 2月4日 2月2日 12月31日 12月28日 表2 每组10个成虫个体大小(单位:毫克) 编号 一号箱 25℃ 二号箱 35℃ 甲组 乙组 甲组 乙组 1 510 508 423 485 2 492 517 468 511 3 489 556 452 441 4 531 572 491 517 5 453 486 409 498 6 475 497 447 504 7 505 560 414 520 8 504 585 402 456 9 458 579 425 505 10 463 566 401 438 最大 510 585 491 520 最小 453 486 401 438 平均 488±24.1 542±34.9 433±28.7 487±29.6 标准误 25.41 36.74 30.2 31.23 实验分析说明 根据表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t检验5的结果: 1. ①一号箱内甲,乙两组比较,t0.01(18)=2.9 >|t|=2.75 > t0.05(18)=2.10, 说明一号箱内甲,乙两组有一定差异. ②二号箱内甲,乙两组比较|t|=2.92 > t0.01(18)=2.9, 说明二号箱内甲,乙两组差异明显. 得出结论: ●在同一温度下,吃不同的饲料,若虫变成成虫的时间差异不明显. ●在同一温度下,吃混有鱼粉,牛肉粉等动物性饲料的若虫(或成虫)比只吃植物性饲料若虫(或成虫)的个体大. 2. ①一号箱与二号箱两甲组比较|t|=3.95 > t0.01(18)=2.9 说明两个甲组差异明显. ②一号箱与二号箱两乙组比较|t|=3.61 > t0.01(18)=2.9 说明两个乙组差异明显. 得出结论: ●孵化时间的长短主要与完成积温的时间长短有关. ●虫卵完成积温的时间越长,成虫个体越大;反之,虫卵完成积温的时间越短,成虫个体越小. 实验讨论 实验时间安排在9月下旬开始,是为了能够收集当年的虫卵,这样可以保证虫卵的存活率;同时,9月下旬气候转冷,虫卵的自然积温基本停止,实验更具科学性. 设置四个参照组,是为了观察不同光热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虫卵孵化的不同情况,以及相同光热条件下,不同的食物可能造成的虫卵孵化的不同情况. 原设计中,我使用的是玻璃缸,但后来发现受热不均匀,于是经过与老师讨论后,我决定采用泡沫箱来代替玻璃缸,解决了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区分虫体的大小,决定用称重的方法作为显示实验结果的手段. 收获与体会 通过实验,我考证了直翅目昆虫虫卵的孵化是依靠积温完成的科学论断,印证了直翅目虫卵的孵化可以只与积温有关,与季节无关的推断.实验中,我获得了直翅目虫卵孵化过程中孵化时间长短与个体大小,以及温度高低与食物种类不同对直翅目昆虫若虫生长影响的相关资料,认识到自然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并且自然规律是可以利用.在实验过程中,我进一步体会到,生物学科以及相关的衍生,交融学科为什么能屹立在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端,就是因为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可以极大增强人类利用,掌握自然规律的能力,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我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加了,同时对自然界奇妙的生命现象有了深切的感受. 此次实验使我初步掌握了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必须细心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种严谨,求实,踏实的作风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还会进一步研究虫卵是否积温越多,其孵化出后的个体也随之变化. 同时,我还非常感谢我的我的生物老师余洪飞老师和历史老师孙晓文老师,他们在我研究和撰写论文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冯德培 《简明生物学词典》第1673页 书号17187.81 2.关良之骏 《蟋蟀新谱》第1页 书号7487.74 3. 郑作新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第三册》第1787页 书号ISBN-5000-0345-5/Q.15 4. 郭沈 《蟋蟀赏玩》第74页 书号ISBN 7-80535-049-3/G.23 5. 俞渭江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45页 书号ISBN 7-109-00240-3/O.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