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这搞特种养殖的农民朋友是越来越多了,这养殖的动物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坷拉里蹦的,应有尽有.但是甭管您养的是什么,要是想通过搞特养,获得效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养殖技术掌握牢,把动物养好。在下面的片子里,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河北的王桂军是怎么规模化养蝈蝈的。
王桂军,河北省内丘县人,小时侯常在大山里玩耍,自然听惯了蝈蝈的鸣叫。
蝈蝈王:那时候就是上完学以后都到地里边捉蝈蝈,在谷子地里面,还有黄豆里里边,漫山遍野都能听到蝈蝈的叫声。
听着蝈蝈叫声长大的王桂军从心里喜欢这种给他童年带来快乐的鸣虫。
2000年,当他得知养蝈蝈也能赚钱以后,自然而然就想到自己养蝈蝈,繁殖蝈蝈。
说干就干,王桂军立刻引进一批蝈蝈,但是养了一年下来,他才发现这养蝈蝈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那一年为了节省成本,因为母蝈蝈便宜,公蝈蝈贵,另外咱是为了产仔,咱是为了繁殖,就没有买公蝈蝈,全部买的是母蝈蝈,回来若让它产仔,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全是母蝈蝈的话,没有公蝈蝈,它不交配,它产出来的卵也是孵化不出来的,一年的汗水就白流了。
打个比方说,这母蝈蝈产卵有点象母鸡下蛋,即使不经过交配一样可产卵.但是只有经过和公蝈蝈交尾后产的卵才是受精卵.才能孵出小蝈蝈。
所以,要想繁殖蝈蝈,引种必须公母搭配,而且为了防止公蝈蝈为争偶发生撕咬造成伤害,公母比例应在1:1为宜。
明白了这点的王桂军,第二年,不再贪便宜,公母搭配的引进了蝈蝈。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蝈蝈终于繁殖出来了。
蝈蝈越繁殖越多,本该是件高兴事儿,可王桂军却为成活率低,又发起了愁。
一开始我用筐养,后来笼养都不行,都是成活率非常低,因为它里边活动空间比较小,不合适它的生长环境,咬死的咬死,咬伤的咬伤,就失败了。
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王桂军气馁,他想着,要是成规模的养蝈蝈,这盆盆罐罐的养肯定不是个法儿.该怎么办呢?
他眉头一皱,却又计上心来.
因为我原来养过蚂蚱,那个蚂蚱它就在大棚里面养,我感觉生长挺好,我就联想到这个东西,蝈蝈可能用大棚能养殖,后来我就用大棚养殖,大棚养殖的话,咱们这个大棚养殖用的不是那种塑料布的大棚。
我们常见的大棚是那种种蔬菜用的塑料大棚,但是蝈蝈养殖一般在夏秋季,如果用塑料大棚养蝈蝈,塑料布散热性和保温性都不好,蝈蝈呆在里面自然又热又憋屈,那它们自然少不了用自己的铁齿铜牙咬破这塑料布而逃之夭夭。
所以,这养蝈蝈的大棚应该选用结实而透气的丝网。
就在这丝网材料的选择上,王桂军也是走了一段弯路的。
王桂军:这个棚现在我们不用了。这个棚主要是这个网的质量不好,通过这个窟窿,你看都破了,不能用了,这样的话蝈蝈容易跑掉,这种网质量不好,用的是再生料,再生料的话,最多用一年,经过太阳一晒马上就坏了。
所以,丝网一定要选择纯料的,结实耐高温,而且丝网的网目数要小.这样就能避免体形较小的小蝈蝈逃走。
按照要求搭好棚子,放进了蝈蝈,王桂军本想着,这下子该高枕无忧了吧。
结果那边棚里的蝈蝈可是真没让他省心,-----打起来了。
王桂军:我当时感觉就是只要是空间大就行,结果不行,咬咬,伤的伤,因为它那个密度绸了,最容易咬伤,或者咬死。残的残,伤的伤,掉腿掉胳膊的都有。
大棚养蝈蝈虽然空间大了,但是养殖密度同样也加大了.在这一马平川上,蝈蝈们密密麻麻地呆着,谁都能看见谁,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自然是语不投机半句多,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是如果降低了养殖密度,经济效益上又会受到损失,那该如何又能提高养殖密度又能让蝈蝈住得舒服呢?
王桂军又有了主意。
蝈蝈王:我考虑到在野外的时候,它因为它有植物,它喜欢在草上,或者在树上,后来我就往里面种植物!种一些玉米棒子啊,还有黄豆种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提高它养殖空间。
通过在大棚里种植植物来增加养殖空间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