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鸣虫文化与蓄虫葫芦工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1 02: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鸣虫文化与蓄虫葫芦工艺
刘岳

"当年如隆福寺街之富友轩,大沟巷之至友轩,盐店大院之宝和轩,义懋大院之三和堂,花儿市之万历园,白塔寺内之喇嘛茶馆,皆养虫家聚会之所。如到稍迟,掀帘入门,顿觉虫声盈耳。""解衣入座,自怀中取出葫芦置面前。老于此道者葫芦初放稳,虫已鼓翅,不疾不徐,声声入耳,有顷,鸣稍缓,更入怀以煦之。待取出,又鸣如初。如是数遭,直至散去。盖人之冷暖与虫之冷暖,已化为一,可谓真正之人与虫化。庄周化蝶,不过栩栩一梦,岂能专美于前耶!"
这是王世襄先生追忆的旧京冬日里养虫家在茶馆聚会的盛景,读来宛若置身其中,而那热闹背后韵味悠长的传统鸣虫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蓄虫葫芦制作工艺,更是令人心生好奇。
蟋蟀数声一庭秋
所谓鸣虫,其实所指是很模糊的,自然界里善于鸣唱的昆虫很多,因此这里要谈的鸣虫主要指在我国古代有驯养玩赏传统的几种,包括:属于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芦、金钟儿、梆子头,及金铃、竹铃等各种铃虫;属于螽斯科的蝈蝈、扎嘴儿、纺织娘等。它们同为直翅目,生物学特征近似,一般每年一代,卵于春夏四五月间孵化,六七月间长成成虫,而为了寻找伴侣,雄虫以翅摩擦发声,传递信息,进入一段盛鸣期(俗称旺叫期),大约持续一二个月,在完成交配后逐渐衰老死亡。由于鸣虫的鸣叫有极强的时令节气特点,所以在农耕时代很早就为人们所注意,《诗·豳风·七月》里写道:"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易通·卦验》也说:"立秋,蜻 鸣,白露下,蜻蛉上堂。"在感时应候的虫声合唱里,蟋蟀无疑是最动人的歌者。
蟋蟀,古代异名很多。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三"胡家村"条开列数种:"考促织,《尔雅》曰:' ,天鸡。'李巡曰:'酸鸡。'郭璞曰:'莎鸡,一曰樗鸡。'《方言》曰:' 孙,一曰蜻 。'《尔雅翼》曰:'蟋蟀生野中,好吟于土石砖甓下,斗则矜鸣,其声如织,故幽州谓之促织也。'"此外,"蛩"一名也较常见,而北京多呼为"蛐蛐"。对于蟋蟀的记载,早至《诗》的时代,《国风·唐风》有《蟋蟀》一章,以"蟋蟀在堂,岁聿其逝"复沓歌咏,感叹岁月易逝。从此之后,蟋蟀便成为秋天的一个标识,当悲秋演化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时,在万物代谢的背景里,唧唧的虫声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味与隐喻意义,来得特别凄清萧索,引人遐思。所以,杜甫在《促织》诗里叹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而李子卿在《听秋虫赋》则说:"由是知悲秋者自此生兴,感物者因兹为主。""逆旅愁听,鸣蛩四壁;欲解寒衣,萧然泪滴。"意境凄怆已极。
随着蟋蟀善斗的特性为人发现,斗蟋蟀之风逐渐兴起,同时捕捉野生蟋蟀专为听其鸣叫的亦不乏其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当时宫女为解寂寞,颇有以金笼储蟋蟀者。不过,蟋蟀的寿命很短,只三四个月时间,所以民间向有"百日虫"之说。而热衷此道者为了能在一年四季都听到虫声,便煞费苦心地试验人工繁育使其越冬的方法。根据《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可知在明代其法已经成功,而且人工繁育的对象不限于蟋蟀,还有油葫芦、金钟儿、蝈蝈、扎嘴儿等多种。但繁育冬虫费工费时,所以价格特昂,清末富察敦敏《燕京岁时记》里有详细记述:"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沿街叫卖,每枚不过一二文,至十月,每枚可值千文矣。…又有油壶鲁,当秋令时,一枚可卖十余枚,至十月,则一枚可值数千文。盖其鸣时铿锵断续,声颠而长,冬夜听之,可悲可喜,真闲人之韵事也。"这种闲人韵事不仅在民间流行,其影响甚至及于宫廷。乾隆在《咏络纬》诗序里称:"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说明清宫里自康熙时起,已经开始繁殖鸣虫,用以侑酒助兴。
人工繁育鸣虫的方法试验成功以后,为了更好地蓄养和调理冬虫,养虫家又制作了各种鸣虫虫具,这就要谈到蓄虫葫芦工艺了。
悬瓠竟尔有定容
图1 四瓣阴文蝈蝈葫芦木范 道光
在谈蓄虫葫芦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葫芦工艺。葫芦,古代又名壶、瓠、匏等,依现代分类学,可分为:大、小、长、细腰葫芦及扁蒲等数种,我国古代几乎都有培植。在据今7000年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葫芦种子,表明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葫芦的利用。而对于葫芦的功能,古人认识得相当充分。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八里总结为:"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 盎,小者可为瓢尊,为腰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豕,犀瓣可以浇浊,其利博矣。"除食用、入药、制作浮具、农具外,还能制作乐器、酒器,甚至如《嘉兴府志》所载,浙江榫李有明遗民巢鸣盛,"室中所需器物,莫非匏者",其后同里又有石佛寺僧、王应芳、周廉夫等制匏名家,"相材量质为尊、盘、壶、杯、勺、烛擎、薰炉","求之者不远燕、赵、秦、楚",竟成为一方物产。写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葫芦会受到如此重用呢?除去其天然成型,便于制器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似乎是传统思想领域里顺乎自然贵乎质朴的倾向在起作用,如元王恽《匏瓜亭》有句:"君家匏瓜尽尊彝,金玉虽良适用齐",将葫芦与金玉并提,代表两种不同的境界,褒贬不言自明。而乾隆皇帝《咏葫芦器》诗序说得更是清楚明白:"盖其朴可尚,而巧非人力之能也。"
图2-1 风雨归舟图蝈蝈葫芦木模 道光

制作葫芦器具的传统工艺种类较多,现择要略加介绍。
范制。此工艺是葫芦工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所谓范制,是趁葫芦幼小时,纳入阴文模范内,至霜降后完全成熟,再经修整,去掉表面皮层和海绵状内瓤,截口,漆里,加木、牙口边,即得各式有阳文花纹的完整器皿。模范分木范和陶范两种。木范(图1)一般为四瓣拼合,内壁阴刻花纹,范出成品可见四道范痕;陶范需先制木胎(图2),用木七条拼成匏器成品的形状,外壁阳刻花纹,然后敷以2厘米厚的泥层,稍干即可从中间一根一一抽取木条,得到阴文泥范,入窑烘烧成陶范,最终范出的成品有六道范痕。由于同一木模可得多个陶范,就避免了木范一范一用的限制。葫芦套于范内,与阳光、空气隔绝而不枯萎,需要极高的园艺技巧;制作模范,还需艺术品味,故每成一器,都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其工艺颇为复杂,成品率很低,甚至有"百不得一"的说法。(图3)
图3 官模子七言绝句蝈蝈葫芦 道光

此种工艺意匠令人匪夷所思,想来从草创至成熟,应有较长发展过程。故而常被引用的二条关于范匏历史的发现,即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所载"楚匏"的范制吹管,及原藏日本法隆寺的唐代人物纹匏罐,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到了明代晚期,据谢肇浙《五杂俎》等文献所记,范制葫芦已成民间习见的工艺品。清代自康熙时在宫廷丰泽园内尝试范匏开始,经雍、乾、嘉、道,尚有大量实物留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康、乾时为最精,多"赏玩"款识,有碗、盘、尊、盒,各种仿古器物及烟壶、畜虫葫芦等玩物。太监梁九公为个中名匠,人称"梁葫芦"。
图4 火画山水三河刘蛐蛐葫芦 咸丰-
天然。流传至今的葫芦器具里还有大量保持了天然形态。此种器具看来制作简单,其实葫芦特大、特小或极为端正者都非常难得。要想得到轮廓优美的葫芦,需在其嫩时就把蒂柄扶正,令其垂直向下,且经常旋转朝向,使各部分均匀受光。另外,还有一种并蒂连生的天然葫芦也是罕见的珍贵陈设品。
火绘。又称"烫花"或"烙花",是从木质器物烫花工艺移植而来。用顶端磨成针状、刃形、铲形等各种形状铁条插入一种粗香芯内构成铁笔,点燃粗香,利用热导原理,以露出的铁条顶端在葫芦表面烙烫花纹,其精者如工笔绘画。晚清以来有白二、李润三、管平湖等名家。(图4)
图5 康熙赏玩款押花葫芦 清前期
押花。用玛瑙、玉、牙等制成的刻刀形工具,在葫芦表面押挤出阳文花纹,效果独特。今所见实物有少量带"康熙赏玩"款识的,但真正形成流派,名家辈出,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其制作过程一般先要双钩物象草稿,再持刀沿边线按压出呈斜面的凹沟,两侧凹陷,则中间纹饰即凸显而出。高手还能在很小的限度内区分高低、深浅、虚实,层次分明。实际上,花纹并未高出表皮,这种欲阳先阴的意匠,极为巧妙。道光时徐某、近代陈锦堂等精通此技。(图5)
勒扎。用绳索牵引葫芦成长,使其畸形发育,或呈分瓣形,或呈凫形(图6),或呈绾结形。具体技法,有待实验。
此外,尚有刀刻、针划等数种装饰工艺,或非葫芦所专美,或仅局限于地方,均不及前述几种工艺之影响,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图6 凫形勒扎葫芦 清

范匏原只为清音
至于为何冬虫蓄养非葫芦莫之能当,王世襄先生的解释言简意赅:"以葫芦蓄养冬日鸣虫,取其体轻,便于纳入怀中;性温,离怀仍有暖意;质松,有助虫声振动,发出好音。"据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乾隆时养蝈蝈,即"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晚清时,冬虫价值不斐,上好的蓄虫葫芦价格也令人咋舌,《燕京岁时记》里说:"冬月之聒聒葫芦,油壶鲁葫芦,佳者亦数十金一对"。
虫葫芦价格昂贵,讲究也大。表面上看来蓄养各式鸣虫的葫芦似乎大同小异,其实不仅外形、尺寸各不相同,甚至内部结构都有极大的差别。粗略言之,可分作二个系统,一为蝈蝈、扎嘴等鸣虫所用,一为蟋蟀、油葫芦、金钟等鸣虫所用(线描各部位名称图7)。
图7 蝈蝈葫芦示意图-
二者的显著不同,在外形上,蝈蝈葫芦腰部较高,脖短肚大,重心在上,不论是制成鸡心式、棒子式,还是瓶子式等式样,多为尖底;而蟋蟀葫芦腰部位于器身中下,脖长肚圆。由于两类鸣虫习性一喜阳一喜阴,所以在内部结构上,蝈蝈葫芦肚内中空即可,而蟋蟀葫芦肚内须以黄土、石灰、细沙合成"三合土",垫起30o-45°斜坡,称"垫底"。由于垫底,蟋蟀葫芦重心较低,其盖框内,可以安置如镂空倒扣碗形的"蒙心",材质包括椰子壳、象牙、犀角、玳瑁、玉石、黄杨木等。蒙心有平片与高起之别,高蒙心多在1-3厘米以上。平片仅只镂空,高蒙心近乎圆雕。象牙、玳瑁等质地的高蒙心还有局部雕成一触即动的"动心子"的,其装饰意味已远远大于实用价值(图8)。
图8 仁义顺玳瑁蒙心 近代-
而蝈蝈葫芦多用较轻的椰子壳制成瓢盖或木盖,其上钻5-7个圆孔,依孔径及孔距不同,一器可配多盖,调换使用。蝈蝈葫芦因盖薄多孔,故于盖下加铜丝盘曲成的蚊香式簧胆,防止蝈蝈碰伤触须。一说铜簧有助于共鸣,但经试验,其效甚微(图9)。
制作蓄虫葫芦的工艺与制作一般葫芦器具基本相同。范制蓄虫葫芦多为晚清道光以后制品,养虫家习惯将此时宫廷及诸王府制品称"官模", 官模多蝈蝈葫芦,据说取其名与"国"同音,满置宫室,有"万国来朝"之意。官模葫芦图文题材多样,除龙凤花鸟、吉祥图案外,还有山水人物、历史故事、诗文碑版等,格调高雅,但某些作品不免流于卖弄。在民间著名的有京东三河县刘某之范制葫芦,人称"三河刘"(图10)。
图9 蝈蝈葫芦所用瓢盖及铜丝簧 现代-

其作品以油壶鲁葫芦居多,一律光素,皮色较浅,器壁疏松,可见其特殊的培植手段。"三河刘"在晚清价格已高于官模,全因其不事雕琢,却利于鸣虫发声,特为识者所喜。又,京西安肃(今徐水)、天津等地的范制葫芦亦各具特点,自成一家。天然形蓄虫葫芦,俗称"本长",扁圆形本长葫芦可以制成小型蝈蝈葫芦,而腰部较粗的细腰葫芦裁切掉上部就成为蟋蟀葫芦,还有一法是裁切下部,倒转过来,称"倒栽葫芦",(图11)主要是根据各部分比例来决定。勒扎蓄虫葫芦一般选用长葫芦,用绳子捆绑数绕,待长成后,缚住部分成为脖、翻,下部则涨大成肚,十分巧妙。另有一种以绳网缚紧扁圆葫芦,长大后形成一个个凸瓣,可以盛装蝈蝈。
图10 三河刘棒子式小蝈蝈葫芦 咸丰

关于蓄虫葫芦的鉴赏,古人提出"紫润坚厚"四字,是从色泽、质感到实用性的全面总结。我们还可通过手捏、指掐、敲击辨声等手段来判断其是否熟透结实,而外部轮廓匀称,各部分比例协调,纹饰美观,盖、口匹配等条件,也是一件蓄虫葫芦达至精品的基本要求。
蓄养鸣虫是实践性极强的游艺活动,其中的甘苦心得多难于为外人言,坐而论道难免失之皮相,所以以上关于鸣虫文化与蓄虫葫芦工艺的记述自然挂一漏万。
一虫之微,一器之朴,其中所蕴含的民俗与文化意蕴却开掘不尽。在倡导多元的时代,看到许多在传统生活方式里生长的东西还能生机勃勃,终归还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注:引文中提到的"油壶鲁",现在通称之"油葫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0-6-21 10:31: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偶喜欢的,葫芦每年种植一些小号的(花生手捏),大号的可能会购买一些做虫具,这些年工作忙了些,自己懒了点,天津也去了少了,所以成品少了
3#
发表于 2010-6-23 09:14:18 | 只看该作者
{:1_198:}
4#
发表于 2010-10-14 21:3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赤足红旗 的帖子

看了<<鸣虫文化与虫葫芦工艺>>一文.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3 01:38 , Processed in 0.14520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