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斗蟋蟀:传承千年的趣味文化——宁津民俗文化艺术探秘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3 14:4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斗蟋蟀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古往今来它以其独有的趣味吸引着无数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及市井百姓。寻着蟋蟀的鸣声,在被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的宁津,让我们去探寻这传承千年的趣味文化。
    中国的斗蟋蟀之风源远流长,有研究者认为,从唐开元年间的社会风气看,斗蟋蟀出现在此时是极有可能的。那时天下太平,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市井小民,享乐之风蔓延。在这种氛围下,斗蟋蟀以供皇上娱乐,在情理之中。
    蟋蟀为何发展成为为一项娱乐活动,很多研究者给了我们以下几种有趣的设想。
    一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人们看到交配期的雄性蟋蟀为争夺配偶而展开搏斗,于是好奇心驱使他们捉来雄蟋蟀,成对放到一起,让二虫搏斗厮杀。二是当宫女或民间小儿在捕到蟋蟀养在小笼里听声解闷时,无意间发现两只蟋蟀放在同一只笼里,就会出现争斗,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引逗,并从中取乐。比较而言,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三是斗蟋蟀一开始是受斗鸡的启发而产生的。既然皇上酷爱斗鸡,又有因斗鸡有方而得宠者,一定会勾起某些嗜利钻营之徒的极大兴趣,他们便在其它禽虫上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蟋蟀的斗性最强,场面最吸引人,于是便将其精心养起来,或作贡品以邀宠,或留作自己闲时玩赏。
    斗蟋蟀从出现到普及,其实不需太长时间。一方面斗蟋蟀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本身具有独特的娱乐效果。另一方面,玩养蟋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活动,既无需多大财力,又不甚劳神,只要从野外捉来,稍加调养,即可摆开战场,这比斗鸡走狗一类的活动更简单。随着斗蟋活动的发展,至宋代达到相当规模。
    民间关于宁津蟋蟀传说颇多,最有名的有两个。
    传说一:宋徽宗的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名叫王敏。王皇后从小饱读诗书,对皇帝不理朝政、整日躲在宫里同嫔妃斗蟋蟀看不下去,多次劝说引来徽宗疏远。不久王皇后得病而亡。她变身一只乌头金翅大蟋蟀,终日在徽宗耳边啼鸣 “夫君醒来!夫君醒来! ”
    公元1127年,金兵大破东京汴梁,徽宗被掠往幽州。行至鬲津河畔的临津县(今宁津县),遇到大雨,王皇后化身的乌头金翅大蟋蟀逃出盆罐,跳入路边的草丛中。徽宗见状,凄然泪下,哀曰:“尔等早早逃亡,待到天朝盛世,再让你们拜帅称王。 ”八百年后,宁津蟋蟀称霸中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
    传说二:到了清同治年间。当时宁津陈庄的蟋蟀在京城已小有名气。这年,逢慈禧太后生日之际,准备大庆一番。太监李莲英建议增添斗蟋蟀一项助兴,慈禧很满意。于是,李莲英派两个手下贾大鼎和郭老福,来到陈庄选虫子,并叮嘱要选个大的,成色好的。二人到陈庄后,喝斥人们到地里捉最好的虫子进贡。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成色,只记住了“个大的”。当上好的虫子贡上来后,都因“个不大”而没被选中,村民们还挨了臭骂,甚至遭衙役棒打。村里人决心捉弄一下两个太监。于是他们在地里捉到几只特大的雌蟋蟀,把显示雌性的尾巴剪掉,献了上来。两个太监一见,如获至宝,装进箱里,运回京。没等慈禧寿筵开,虫子便献到了李莲英面前。太后听说后,欲先睹为快,让选两只斗斗看。李莲英把两只最大的放在一起,可几经挑逗,不见相战。仔细看时,才知是两只雌的。慈禧顿时大怒,因扫了兴,更因“雌蟋”与“慈禧”同音,大忌。雌蟋上不了场,影射了女人专权之逆。她以为是两个下人故意耍弄她,便下令将二人下狱。
□宁轩文
斗蟋蟀作为一项趣味文化传承千年,闻名遐迩的宁津蟋蟀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动趣闻。
    公元1894年11月,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任礼部侍郎的宁津人吴保相,看到同僚都在为慈禧太后准备寿礼,而他却挖空心思也想不出拿什么做贺礼,甚是苦闷。夫人王氏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回宁津一趟,到三大伯吴浔源哪里求一幅丹青送给太后。
    吴浔源是远近闻名的反帝爱国志士,看透了朝廷的无能和官场的腐败,考中副贡(1861年)和举人(1875年)都不愿出去做官。今天,为了侄儿的前程给慈禧作画,画什么好呢?这下可难坏了吴浔源。
    当时的满旗子弟好斗蟋蟀,那就画咱宁津的蟋蟀吧。吴浔源很快就在捕蟋高手陈恩堂的帮助下,完成了《蟋蟀图》的创作。
    一天,慈禧太后正在昆明湖石舫上观斗蟋蟀。当两蟋蟀争斗正酣、撕咬得不可开交时,慈禧突然吩咐:“快给我把吴浔源的那幅 《蟋蟀图》拿来。 ”
    “蟋蟀图”很快展现在慈禧面前。那是一只青麻头,颈青色、翅膀金色、身长而厚,触须细长像两条皮鞭。它大颚开张、振翅欲斗、威风凛凛、一副王者气派。当人们正在观赏这幅画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两只刚刚还斗得不可开交的蟋蟀,此时突然停止咬斗,双眼注视着画上的蟋蟀,低下头哆嗦着身子向后退去,蜷缩到阴暗的角落里没了踪影。
    此时,人们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再看画上的蟋蟀,依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上书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宁津蟋蟀震九州,斗败天下无敌手。
    中国蟋蟀文化南方以江、浙、苏、杭、沪为代表,北方以京、津、冀、鲁为代表。原中国蟋蟀家协会会长、昆虫专家吴继传教授认为,山东是蟋蟀王国,而宁津则是这蟋蟀王国的一颗宝石。因宁津特有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孕育出的宁津蟋蟀兼具南北虫的优点。
    宁津地处北方较干旱区的南部边沿,故宁津蟋蟀具有北方虫的坚强斗性与耐力、凶悍顽强、皮厚牙坚,而又具有南方虫的魁梧、头大、项阔、腰圆、体形高厚匀称。在格斗时咬法多样全面,既有南虫的爆发力,又有北虫咬死不松口的顽强斗性。
    宁津蟋蟀最出名的品种是大青翅子。一般地区翅子的产量极少,可称百里或千里挑一,例如在北京几百条蟋蟀中也找不出一条翅子。而在宁津,如果当年雨水好,翅子的比例能达到5%,个别村子,翅子比例更是高达8%。宁津翅子的皮色以大青翅为主,其次为紫翅子、麻头与黄翅子相对少见。宁津翅子好咬善斗,咬法多样,灵活且有后劲,多出将军。有人用宁津翅子出战,十有八胜记录。宁津蟋蟀近年来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夺冠。
    每年立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涌入宁津,捕捉、购买蟋蟀,这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一只蟋蟀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2011年的一只蟋蟀曾卖出6万元的高价。真是“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据估算,蟋蟀每年为当地赢得的收入多达5亿元。
    2011年,县里先后建起了专业的蟋蟀交易市场,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 “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馆内收藏蟋蟀罐216对,各类蟋蟀用具39种,蟋蟀标本71个,并附以多媒体动画、浮雕、圆雕、展板、名人字画等等。
    2012年,柴胡店镇投资1.8亿元,由曲阜建筑设计院设计,在尤集建起一座中华蟋蟀文化城已落成。该城采用仿古结构,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城内集蟋蟀捕捉、交易、游玩及商贸、食宿于一体,在全国独此一家。
□宁轩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2-8-13 15:53:0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抢了
3#
发表于 2012-8-13 15:53:2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写的很详细。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5 05:28 , Processed in 0.12898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