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灿烂涅槃 于 2013-6-5 20:44 编辑
我认为密度最关键,因为今春孵虫不理想,就凸显了这个问题。
今年,忙于置换住房,孵虫明显用心较少(不孵么,又割舍不下)。
春节前,我从冰箱内选了两份虫卵进行孵化。(败笔啊,家里小,再也不双管齐下了!但也算有了比较。)一份是自家的五代白虫的卵(下称自白六代),另一份是去年一条鲁虫凶头的后代(下称鲁白一代)。
自白六代,亲本就是自白五代的公母虫,母本不是市面上大得夸张的白虫;而鲁白一代,是我专程去万商挑选特大白母做母本,至少罩自白六代的母本4圈左右。
——依据先前的经验,母本大,后代大。
自白六代将代代相传,延续到我垂垂老矣,不追求特别魁伟善斗,瘌痢头儿子自家好(谁叫它们高祖是一只上海土虫呢!)。
而鲁白一代,是准备孵到4斟左右,想找虫友的商品虫或自孵虫切磋的。
在孵化中,食物相同,温湿度相同,唯有密度上复杂一些。最终出虫时,自白六代略小于预期值;而鲁白一代,远小于预期值,甚至普遍大小低于自白六代,仅有四条虫略大于自白六代最大的一条。
自白六代,虫卵不多(出壳约30多只,后期留10只左右),初期置于20cm×28cm的塑料盒中;鲁白六代,虫卵数量较大(未有剔除和羽化时最多估计有100只以上),也置于相同塑料盒中。——两盒同放于50cm×30cm的泡沫箱内,中间10cm空档放热源(灯泡)。
到3龄左右,考虑到鲁白一代数量大,直接从塑料盒子放进泡沫箱中。
秧子体形渐渐增大,一个泡沫盒仍显小,到4龄左右就分成两泡沫盒。——而自白六代,仍旧在塑料盒里,仅仅剔除一些发育不良的,换取微不足道的一点空间。(因书房狭小,若同时上4个泡沫箱,有点麻烦。)
但是,由于分箱时已经明显感到空间不够密度太高,所以分箱后并未明显扭转鲁白一代的长势。最终,鲁白一代成虫后,小的甚至称不出点数。
总结:
一、密度高,出虫小。到秧子变大才准备了第二只泡沫箱,——自白六代甚至一直在塑料盒里成长,仅仅在末蜕前被提出放进中号瓷罐单蜕。两拨白虫,均未达到预期大小。
二、密度影响大于亲本影响。密度最高时,鲁白一代又远高于自白六代(同样大小的塑料盒,30多粒芝麻 VS 100多粒芝麻),本该孵大的鲁白一代(以前这种孵到3斟以上很正常),整体水平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