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闲话蛐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2 23: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话蛐蛐

作者:秦力

秋天来了,蛐蛐又在房前屋后叫了起来。
城里人喜欢用瓦盒瓷罐养蛐蛐以闻其声;在乡下蛐蛐鸣声清远优雅,晚饭后树下闲坐,闻之疲惫一扫而空;古人又有斗蛐蛐者,待其身壮牙固之时,两两相斗而娱;然后玩蛐蛐丧志者多矣,所以今天已很少了。
蛐蛐有黄、黑、红等颜色。养蛐蛐欣赏其鸣声由来已久,据《开元天宝轶事》记载:"每和至时,宫中嫔妃辈竞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侧幽畔,夜抢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文中的蟋蟀就是蛐蛐,那时候没有组合音响,想听音乐,便以蛐蛐代之,蛐蛐一时间成为音乐爱好者的宠物。蛐蛐的盛器也很讲究,在唐墓出土的就有金丝笼、象牙笼、碧玉笼等等,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
据考证,斗蛐蛐开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当时的达官贵人对斗蛩之戏的迷恋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民间也慢慢兴盛起来,流风所及,每当社会经济发展,民阜物丰之时,斗蛐蛐赏蛐蛐的风气便兴盛起来,特别在清朝末年,斗蛐蛐、闻鼻烟、唱京昆似乎就成了八旗子弟的专利。
蛐蛐不仅一般群众和达官贵人喜欢,就连文人雅士也十分青睐。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不休,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就写得轻松活泼,引人入胜。蒲松龄的名篇《促织》更是妇孺皆知。这些传世名作无疑给小小的蛐蛐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文化色彩,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蛐蛐文化。
现代都市生活远离大自然,朋友,当你休闲的时候,切莫忘关掉VCD、MP3、高级音响之类,一把椅,一杯茶,一笼蛐蛐,静静的坐在阳台边,一边品茗,一边倾听蛐蛐的鸣唱,岂不远离尘埃,飘飘欲仙,其喜洋洋者矣!(收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头像被屏蔽
2#
发表于 2008-4-23 07:52: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08-4-23 08:45:06 | 只看该作者

中秋的夜晚,听虫鸣、赏月、品茶、惬意惬意!

[em17][em17][em17]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3 02:43 , Processed in 0.13323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