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秋蟋虫卵时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注意:
立秋时分,蟋蟀开始蜕壳变为成虫.到秋分为蜕变的最高峰,白露时分渐进尾声.蜕变为成虫的蟋蟀只要二三尾碰头就会交配产卵.而这碰头可由鸣叫声吸引或由气味相互吸引,它是蟋蟀这种生物亿万年来的进化形成的,是确保蟋蟀能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三尾蟋蟀在交配后一星期里就会产卵,以后会再去找二尾蟋蟀交配,继续产卵,直到老去,历时约45-60天,分批分期产出总数约200-1200粒左右的蟋蟀卵.
知道了秋蟋三尾产卵的过程,再想一想三尾蟋蟀产卵时的天气情况,善于思考的人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问:第一批虫卵产出时逢气温30度湿度75%以上,时值八月初,到九~十月间,那么高的温度湿度下还不出小秧子了吗?!而等这批小秧子长大成熟不正好赶上严冬了?!那还不全冻死啦!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为什么?原来蟋蟀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一种保护:虫卵自锁!秋季蟋蟀产出的虫卵,不会在同期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孵化,这就是自锁!要经过冬季低温的催化,解锁掉它的自锁,才会在来年的初夏孵化成长,至八月初开始蜕变为成虫.
有人要问了:我用秋虫卵加温加湿孵化,并没有经过冷冻,不也孵化出小秧子了吗?!是的!蟋蟀卵自产出后直接人工加温加湿,经过一段时间也会孵化出小秧子来的.这是另外一种孵化情况:叫累积积温孵化!打个比喻:秋蟋卵在温度30度,湿度75%的条件中,累积一定的时间,有人统计出这段时间约1000小时,也会打破虫卵的自锁,孵化出小秧子来!在自然界中温度30度湿度75%秋季一天中约8~10小时,积温达1000小时要花100多天,三个月后天冷了,具有一定积温的虫卵在温度10度以下,又变成"压籽"了,故自然积温作用不会使当期的秋蟋卵孵化出小秧子来的,人工孵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秋后用当季产出的秋蟋卵直接加温加湿孵化,从出第一只小秧子到最后一只秧子结束,出秧子的持续时间会很长,有时会达数月之久!当第一只小秧子都成虫了,卵泥里还在不断地蜕变出小秧子来.为何会如此呢?可作这样的解释:八月初秋蟋第一批虫卵产出后,因当时的温湿度条件,实际已经在做自然的积温作用了,而秋末最后那一批虫卵,产出时温湿度已远远低于温度30度湿度75%以下了,没有任何的积温作用!前后积温差异极大的虫卵一起人工加温加湿直接孵化,那虫卵累积积温达到阀值的时间差异也会很大!这就是未经处理的当期秋蟋卵直接孵化出秧子期很长的原因所在.知道这个原理后,要使秋蟋卵或不同期的白虫卵在短时间内集中孵化出小秧子,方便规模化孵化白虫时,可对虫卵作如下的处理:留种的虫卵放入冰箱,在约0度冷藏20天左右,然后取出在暖箱中约30度预热10天左右,再置于常温15度中,2天后加温加湿进行孵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虫卵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孵化出小秧子来,方便以后的规模化孵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