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万礼张以前的蟋蟀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 16:4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1>万礼张以前的蟋蟀罐</H1>
<DIV class=artInfo align=center> 2009年03月19日 11:08  <FONT color=#cc0000>大众网-齐鲁晚报</FONT></DIV>
<CENTER><FONT color=#cc0000><IMG src="http://i1.sinaimg.cn/cj/money/collection/rollnews/20090319/U2633P31T1D5997664F46DT20090319110825.jpg"></FONT></CENTER>
<P>  养蟋蟀的器物,北方习惯称“罐”,南方则称为“盆”。</P>
<P>  各类著述中所提及最早的蟋蟀罐是北宋末期,徽宗时代之“宣和盆”,其形制与今日虫盆有很大不同,见于明万历刊本《鼎新图像虫经》。据其书口“虎林元版”等字样,可知翻刻于元代版本。书前刊有图像,列“王府盆”、“平章盆”、“象窑盆”、“宣和盆”四例,其中“平章盆”显然与贾似道有关,当系南宋后期虫盆,“王府盆”、“象窑盆”似可理解为元代虫盆,而最早者即为“宣和盆”。因未见传世品,王世襄先生对这几款蟋蟀盆并不认可,言“只能姑妄听之而已”。但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今宣窑盆甚珍贵,其价不减宣和盆也。”似乎明万历时,民间尚有传为“宣和盆”的实物存世。就四款蟋蟀盆而言,宣和盆(北宋)—平章盆(南宋)—王府盆、象窑盆(元),形制由繁而简,由观赏性趋于实用性,倒也体现出一个演化的趋向。似乎《鼎新谱》所载,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万历野获编》所载,相互印证,似有一定来源。是否可靠,尚待今后的考古发现证实。</P>
<P>  中国斗蟋风习,能为史学之“双重证据法”所证实的,当在南宋早期,即高宗赵构时代。《文物》杂志1973年第五期刊文称:1966年5月,镇江官圹桥发现古墓,出土蟋蟀过笼三具,有一只内侧有四字铭文“口名朱家”(残一字),显然为民间烧造。从图上看,其中一只腰长形过笼与今日所用过笼已无二致。据考古报告称,此墓年代约为12世纪中期。此时当为高宗绍兴晚期,距北宋宣和年间不过30年。距金人放弃江南而北去之1132年,不过一二十年。距1141年宋金和谈成功,宋、金划淮河而治,南宋局势得以平稳,未及十年。</P>
<P>  过笼是蟋蟀盆的附属器物,不会独立存在,也不可能早于蟋蟀盆的产生。既是随葬品,当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可知此宗虫具又当早于墓葬年代。而此前战乱频仍,是否有人能有闲情逸致烧造虫具?或为前朝遗物?难下定论。故蟋蟀盆产生于两宋之间乃至还早一点,是极可能的事。从野史、笔记及传世品看,制作虫具的材质:陶、瓷、竹、漆器皆有,但玉质、石质者或偶一为之,但因其不合虫性——既不透气,又过于寒凉,属费力不讨好,当为妄人所为,不入主流。水槽、食板则玉质、玛瑙者多见,正是取其凉,使水、食不易馊。</P>
<P>  据乾隆四十一年所刊朱从延之《王孙鉴》 称:“余闻当湖延陵氏家藏一盆,系贾平章半闲堂遗物,金饰郑重,完好精美,足称雅玩,时有好事者数欲购之,终不能夺。后阋墙致毁,深足惋惜。”然也。手足之争,奈何至于斯?但于此约略可看出,所谓“平章盆”清初尚存。</P>
<P>  据古气象学专家竺可桢的研究,南宋至终元一朝为中古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其后五百年来未有如此寒冷气候。可能与此有关,有元一代北方斗蟋风习不见著录,亦未见北方形制之蟋蟀罐。南盆有传世者,但亦不易考辨。</P>
<P>  宣德时,大明已迁都北京日久,因帝王好斗蟋之戏,斗蟋之风遂渐及北方。王世襄《秋虫六忆》著录李桐华旧藏之“大明宣德年制”浮雕双狮纹蟋蟀罐,已为北方厚壁罐(此罐曾经黄绍斌之手,现藏于北京某著名画家后人手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双款识蟋蟀罐,王世襄先生认为“其戳记文字及年款式样均非明初所能有,乃妄人伪造”。余非常认同此见。目前天津市面尚漂有一只此款虫盆,并镌有跋文。李金圣道兄曾目见,并带回其款识、跋文拓本复印件。于其跋文考察,破绽更多。当为仿制品无疑,但其仿制年代不详,从器物类形学的角度分析,或为晚清。</P>
<P>  宣德官窑曾烧制瓷质蟋蟀罐,传世品仅见于日本户栗美术馆所藏。近年,景德镇中华路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大量瓷片,经复原,得官窑青花蟋蟀罐数十只,并有残碎青花过笼一只,详情已由刘新园先生写成《宣德官窑蟋蟀罐》一书行世,恕不赘述。宣德帝应当是用过陶制蟋蟀罐的,但似乎没有御窑,仍是从民间征集。明代实行御窑厂制度,倘有御窑,当有档案记录。</P>
<P>  此时南盆的烧造仍集中于苏州陆墓,野史载,宣德时贡盆多出邹、莫两家,虫盆有彩泥镶嵌,镂雕人物等装饰。近年于京津两地曾分别见到此类南盆三只,纹饰各有不同,彩泥装饰极精细,薄壁,微鼓形,器形硕大甚于今日“大一号”,有类斗盆。但整体形制比例仍属南盆,有如南盆之放大版。属款为纵排“大明宣德年制”。余于南盆素无研究,见识不及,尚难判真伪。</P>
<P>  北方陶制蟋蟀罐,所知最早的则是“万礼张”系列。</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5-10 11:23:2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赤足红旗</I>在2009-4-1 16:41:30的发言:</B><BR>
<H1>万礼张以前的蟋蟀罐</H1>
<DIV class=artInfo align=center>2009年03月19日 11:08  <FONT color=#cc0000>大众网-齐鲁晚报</FONT></DIV>
<CENTER><FONT color=#cc0000><IMG src="http://i1.sinaimg.cn/cj/money/collection/rollnews/20090319/U2633P31T1D5997664F46DT20090319110825.jpg"></FONT></CENTER>
<P>  养蟋蟀的器物,北方习惯称“罐”,南方则称为“盆”。</P>
<P>  各类著述中所提及最早的蟋蟀罐是北宋末期,徽宗时代之“宣和盆”,其形制与今日虫盆有很大不同,见于明万历刊本《鼎新图像虫经》。据其书口“虎林元版”等字样,可知翻刻于元代版本。书前刊有图像,列“王府盆”、“平章盆”、“象窑盆”、“宣和盆”四例,其中“平章盆”显然与贾似道有关,当系南宋后期虫盆,“王府盆”、“象窑盆”似可理解为元代虫盆,而最早者即为“宣和盆”。因未见传世品,王世襄先生对这几款蟋蟀盆并不认可,言“只能姑妄听之而已”。但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今宣窑盆甚珍贵,其价不减宣和盆也。”似乎明万历时,民间尚有传为“宣和盆”的实物存世。就四款蟋蟀盆而言,宣和盆(北宋)—平章盆(南宋)—王府盆、象窑盆(元),形制由繁而简,由观赏性趋于实用性,倒也体现出一个演化的趋向。似乎《鼎新谱》所载,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万历野获编》所载,相互印证,似有一定来源。是否可靠,尚待今后的考古发现证实。</P>
<P>  中国斗蟋风习,能为史学之“双重证据法”所证实的,当在南宋早期,即高宗赵构时代。《文物》杂志1973年第五期刊文称:1966年5月,镇江官圹桥发现古墓,出土蟋蟀过笼三具,有一只内侧有四字铭文“口名朱家”(残一字),显然为民间烧造。从图上看,其中一只腰长形过笼与今日所用过笼已无二致。据考古报告称,此墓年代约为12世纪中期。此时当为高宗绍兴晚期,距北宋宣和年间不过30年。距金人放弃江南而北去之1132年,不过一二十年。距1141年宋金和谈成功,宋、金划淮河而治,南宋局势得以平稳,未及十年。</P>
<P>  过笼是蟋蟀盆的附属器物,不会独立存在,也不可能早于蟋蟀盆的产生。既是随葬品,当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可知此宗虫具又当早于墓葬年代。而此前战乱频仍,是否有人能有闲情逸致烧造虫具?或为前朝遗物?难下定论。故蟋蟀盆产生于两宋之间乃至还早一点,是极可能的事。从野史、笔记及传世品看,制作虫具的材质:陶、瓷、竹、漆器皆有,</P>

<P>  据乾隆四十一年所刊朱从延之《王孙鉴》 称:“余闻当湖延陵氏家藏一盆,系贾平章半闲堂遗物,金饰郑重,完好精美,足称雅玩,时有好事者数欲购之,终不能夺。后阋墙致毁,深足惋惜。”然也。手足之争,奈何至于斯?但于此约略可看出,所谓“平章盆”清初尚存。</P>
<P>  据古气象学专家竺可桢的研究,南宋至终元一朝为中古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其后五百年来未有如此寒冷气候。可能与此有关,有元一代北方斗蟋风习不见著录,亦未见北方形制之蟋蟀罐。南盆有传世者,但亦不易考辨。</P>
<P>  宣德时,大明已迁都北京日久,因帝王好斗蟋之戏,斗蟋之风遂渐及北方。王世襄《秋虫六忆》著录李桐华旧藏之“大明宣德年制”浮雕双狮纹蟋蟀罐,已为北方厚壁罐(此罐曾经黄绍斌之手,现藏于北京某著名画家后人手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双款识蟋蟀罐,王世襄先生认为“其戳记文字及年款式样均非明初所能有,乃妄人伪造”。余非常认同此见。目前天津市面尚漂有一只此款虫盆,并镌有跋文。李金圣道兄曾目见,并带回其款识、跋文拓本复印件。于其跋文考察,破绽更多。当为仿制品无疑,但其仿制年代不详,从器物类形学的角度分析,或为晚清。</P>
<P>  宣德官窑曾烧制瓷质蟋蟀罐,传世品仅见于日本户栗美术馆所藏。近年,景德镇中华路明代御窑厂遗址出土大量瓷片,经复原,得官窑青花蟋蟀罐数十只,并有残碎青花过笼一只,详情已由刘新园先生写成《宣德官窑蟋蟀罐》一书行世,恕不赘述。宣德帝应当是用过陶制蟋蟀罐的,但似乎没有御窑,仍是从民间征集。明代实行御窑厂制度,倘有御窑,当有档案记录。</P>
<P>  此时南盆的烧造仍集中于苏州陆墓,野史载,宣德时贡盆多出邹、莫两家,虫盆有彩泥镶嵌,镂雕人物等装饰。近年于京津两地曾分别见到此类南盆三只,纹饰各有不同,彩泥装饰极精细,薄壁,微鼓形,器形硕大甚于今日“大一号”,有类斗盆。但整体形制比例仍属南盆,有如南盆之放大版。属款为纵排“大明宣德年制”。余于南盆素无研究,见识不及,尚难判真伪。</P>
<P>  北方陶制蟋蟀罐,所知最早的则是“万礼张”系列。</P></DIV>
<p>[em01][em01]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3 14:53 , Processed in 0.1612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