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52|回复: 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 【孵化白虫的土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3 05:5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13-3-14 11:41 编辑

一、材料准备
       1,泡沫箱,沿内口边顶要粘一圈玻璃胶带,用来防止小秧子逃出去.泡沫箱顶口的外边缘,也
要用玻璃胶带粘一圈,是用来防止害虫爬进去.
       2,加温加湿器材:
       a,热水加热法:有易散热的热水容器,如铝制大号饭盒等.
       b,电加热法:有温控器,15-25w的白炙灯,遮光散热罩,温湿度计,喷雾器等.
       c,其它加热法:如冬供暖或地热等.
       3,筛后洗净的黄沙或黑沙,细泥等.
       4,做窝用的竹筒或纸筒等.
       5,筛选出的蟋蟀虫卵若干.

        
        
        
        
二、选种配对
       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很重要。
       挑选雄虫的要求应该都是将军虫,一般避免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选择雌性三尾应体大,产的卵也大,以后孵出的幼体个头也大。三尾在早秋季节就要收养,此时三尾刚刚羽化,在野外交配次数不多,有些还是原雌。如果在中晚秋捕捉,三尾在野外已交配多次,大腹便便,腹内的种气已经混杂,不能达到培育良种的要求。早秋捕得型大的三尾,也要精选出头大、脸长、腮阔厚,斗丝贯顶、项宽、体型丰厚、翅长、六爪白净、肉身细洁、色不浑的,以供育种之用。同一三尾的初产卵孵出的后代,比以后产出的经产卵孵出的蟋蟀要体大且强壮.白虫三尾也要选体大,头大、脸长、腮阔厚,斗丝贯顶、项宽、体型丰厚、翅长、六爪白净、肉身细洁、色不浑的留种.
       留好了理想的雌雄良种,配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配对的雌雄蟋蟀最好选用同色虫.如头色,斗丝的颜色及虫体颜色等要相同或相似,这样 孵化出来的后代颜色比较纯,便于精选定色.
      2,雌雄蟋蟀配种(结铃)最好3~5次,这样可以确保产出的卵完全受精.
      3,配种的雄蟋蟀一定要养到可以出斗前后,最好在秋分节后进行正式配种,此时的蟋蟀是健壮时期.配种后所产的卵得到的后代也最强壮,种也纯.
      4,白虫卵可用成熟的白虫二尾和白虫三尾配对获得.此为纯白虫卵,经验得知多代后的纯白虫卵孵化出的白虫个体大,但斗性有随代数增加而递减的趋势.
      5,秋虫白虫杂交卵,大体上孵化出的白虫个体居中,斗性也同样.

  人工孵化的蟋蟀简称为:白虫,自然界里一年在秋天发生一次的蟋蟀,称:秋蟋.白虫与自然孕育出来的秋蟋在遗传的特性上是一致的.这遗传可分为二种:肌体遗传和行为遗传.

       一,肌体遗传:生物体雌雄交配后,雌雄各把自己的遗传基因传给其后代.后代把其父母辈的各种特性显现出来的,叫显性遗传;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父母辈的各种特性显现出来的,叫:隐性遗传.在人工孵化的白虫中,这种隐性遗传是很普遍的,头大项阔,牙大腿长的雌雄蟋蟀交配后产出来的卵,经人工孵化孕育为成虫时,那些优良特性却都不见了,只见所孵化出的白虫小头小脑,牙齿细小,竟斗力几乎为零了.纠其原因,可罗列出以下几种.
       (1)土壤因素,在自然界的土壤中存在着蟋蟀生长所需要的丰富的矿物质,能满足小秧子生长之需.
       (2)食物因素,自然界里生长着的各种植物和根茎,有益菌种(称:益生菌),各种小虫,夜露水分都给小秧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3)竟争因素,小秧子在生长中有同类的竟争和与天敌的竟争.同类竟争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而在与天敌的竟争中,被消灭的都是体弱多病的小秧子,而体壮器强的小秧子能在与天敌的残酷竟争中存活下来.自然的选择与淘汰造就了强者,使它们留在了秋天的旷野里高唱起生命的战歌.
       (4)选择因素,动物的器官和功能有着一个遗传规律:用则进废则退!在自然界里小秧子的天敌很多,与天敌的博杀中小秧子很自然地会使用起它那对天生的大牙,一次一次地使用,牙齿就会朝着某一方面特化.另外在自然界中,蟋蟀的食物有矿物质,有机物,有益菌等,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粗硬的食物,小秧子在每天的咀嚼进食过程中,不断地在对它的牙齿进行着厉练,使其强壮.
       (5)温湿度因素,在自然界里,早晚昼夜温度差异极大,湿度干干湿湿起伏变化,对虫体刺激很大,能引起虫体内在的机理产生变化,从而强化了虫体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自然虫的竟斗能力也同时增强了.
  以上这些因素在人工孵化白虫时是非常欠缺的,或是很难做到的.

       二,行为遗传: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段国外昆虫学家做过的试验:为了验证昆虫有行为遗传,科学家们设计了一套方案,准备了二组对照组的同类昆虫,一组昆虫每天对它们进行一次短暂的弱电击,并同时打上闪光;另一组不做任何刺激.受到弱电击的昆虫,浑身抽搐,僵硬板直,等缓过劲来,立刻逃到暗处隐蔽躲藏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弱电击和闪光刺激,这些昆虫形成了条件反射,在不用弱电击而只用闪光单一刺精彩况下,这些昆虫也会表现出如同受到弱电击时一样的反应:浑身抽搐,僵硬板直!稍后立刻逃到暗处隐蔽躲藏.而另一对照组昆虫因没有受到任何刺激,在打闪光时没有任何反应!
  这二组昆虫的后代又分别用人工孵化为成虫,正式的昆虫行为遗传验证实验这时开始了:受到弱电击加闪光组的后代,在只用闪光刺激的情况下,表现出与上一辈受到弱电击加闪光时一样的反应,浑身抽搐,僵硬板直!稍后立刻逃到暗处隐蔽躲藏;对照组与上一辈一样,没有任何的反应!
  遭受弱电击者的后代没有经历它上一代的任何刺激,却会有上一代被弱电击时的反应,这行为被遗传了!这行为被遗传的深层次原因是:某一种生物为了繁衍后代,使种群延续,会把它在遭受到伤害时的反应行为,遗传给它的下一代.当下一代在将要遭受到同样的伤害时能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减少肌体被伤害的机会,提高生存的几率,使这类生物种群能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其实这样类似的说法,在我国早就有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前半句话说的是肌体遗传,后半句话讲的就是行为遗传!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就观察到了生物有:肌体遗传和行为遗传!并对此做了精确的描述.
  在孵化白虫时,行为遗传被发挥到了极致.根据观察分析,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空间因素,秋虫在广阔的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无拘无束,野性十足!并把这些行为遗传给了下一代.用秋虫卵孵化第一代白虫,它因遗传了上一代的行为模式,极不适应在狭小的孵化箱里生活.表现出来的是小秧子伤残很多.我观察到用秋虫卵孵化第一代白虫,小秧子的独腿较多,秃尾多,龄期短,成虫早,个体小.但它的生活行为会遗传给它的下一代,它的下一代比它更能适应孵化箱的生活环境.
       (2)群体因素,大家都知道,一只凶头好蟋蟀,如果在同一只养盆里,再放进几只雄蟋蟀,经过一段时间后,那它不会再是一只好战能斗的凶头了,而是一只温和谦让的蟋蟀!它学会了与众多的蟋蟀和平共处,从而减少它过多地无谓消耗体力和意外的伤残,增加了存活下去的几率!在行为模式上它现在是强化了与它虫和平共处的行为,减弱了过去凶悍好斗的行为.这时它再与三尾交配产出来的卵,就会把它强化后的行为遗传给它的下一代,使它们更能适应孵化箱的生活.
       (3)多代遗传因素,随着所孵化的白虫代数增多,强化后的与它虫和平共处的行为模式不断地被强化遗传,白虫一代比一代竟斗力在减弱,而适应力在不断地增强,就形成了白虫随代数增多,体格越孵越大,而斗性越孵越弱的局面.

       秋虫卵和白虫卵现在的区别
       秋虫卵饱满,粗大,色润黄,长度略长,外壳较硬;
       白虫卵径窄,细小,色透明.长度略短,外壳较软!
       这种差别是在收集虫卵时偶尔发觉的.以后白虫卵的情况会怎样变化不得而知.
       这是秋蟋卵和白虫卵的对比照!左边的是秋蟋卵,右边的是白虫卵.可以明显地看到二者的差距.
       秋蟋卵是2007年10月收集的秋蟋卵,放在冰箱里至今已冷藏了五个月.三颗秋蟋卵是任意拿出来的.
       白虫卵是2008年2月收集的白虫卵,三颗白虫卵也是任意拿来作对比的.
       二者虫卵的色泽因时间久了,已有微小的变化,已不是最初的色泽了.
       二者虫卵的这种差别,也许就是现今秋蟋与白虫的原始区别,或者说是根本的区别吧?!可能从提高白虫三尾的体质,产出卵长,粗大,壳厚,饱满的白虫卵,使白虫的先天得到增强,是提高白虫竟斗力的根本所在!从这方面着手改进,可能是一条出路吧?!
       孵化白虫:三尾是第一要紧的!二尾是第二要紧的!最好能选山东的大盖母!
       我国有一句话:爹挫挫一个,娘挫挫一窝!说的是:父本不高的,他的后代至少有一个是不高大的,而其他的后代可能就是高大的.母本不高的,她的后代没有一个是高大的!

        
三,卵的取存
       准备好多只专用的产卵器具,最简单的用蟋蟀盆也可以的,供结铃后的三尾产卵,并做好记录分别是哪些品种的蟋蟀卵,便于以后分类孵化.卵床可取黄砂适量洗净,再用开水烫过消毒,晾干后使用.但不能太干,目测有湿度为佳,不能过湿,可用震动后不出沙体液化法来测试干湿度.一般一头雌蟋雌一生中产卵可在200-1000粒之间,由于各种因素雄秧子易夭折,所以孵出的若虫中雄性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都是雌性.而若虫要养到四龄以上才能辨出雌雄.

       摘抄书上的一文:如要孵化出来的二尾多,可把三尾产出的卵用细筛子筛出,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卵的形状略有不同.一种卵的形状两头比较尖,而且数量不多;另一种卵两头比较圆,比前一种卵略短略?数量远比两头略尖的卵为多.实践证明两头尖的卵多数是雄虫,而两头略尖的短、略粗的卵多数是雌虫.如要孵化出的雄虫多,可在孵育前将前一种卵挑出,专用于孵育雄白虫.但不管是选雌性卵还是雄性卵,一定要选卵粒饱满,色泽匀均,卵粒大,长约在2毫米以上的.

       而根据我对白虫三尾的研究,得出来的结果是:上述说法可能存在着误区.
       虫卵在三尾肚腹内排列方式,通过解剖可以看到满肚的虫卵,像苏式圆匝弹仓的冲锋抢一样,卵密密地一圈一圈整齐地排列着,如腰箍般共有四大圈.中间虫卵的二端都与其它虫卵的头端互相对顶着,它二头端的几何形状是由所相处的,与之对顶着的其它虫卵之间相互位置所决定的,由于受到挤压靠中间的虫卵二端都较尖,而排在最外圈卵的外头端是对着肚腹内的内脏,没有其它虫卵对它们的外形进行挤压,故这二圈虫卵外头端较粗圆.而整个肚腹内的虫卵这种头端较圆的虫卵比例约占一半.虫卵的外形是由它在肚腹内的具体位置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按虫卵的外形说虫卵是雄的多或雌的多,有点牵强!
       孵化白虫我的经验是:只对三尾和二尾进行选择,不对虫卵进行筛选.把所选的三尾和二尾交配后产出的虫卵全部收集起来,加温孵化,在能辨别出秧子是三尾和二尾时,分箱!

        
        
      二尾和三尾的初产卵,在孵化白虫时容易孵化出个体较大的成虫来,以后产的经产卵,孵化的效果就差一点了,成虫的个体也不易养大.初产卵易早出小秧子,经产卵小秧子孵出的时间就相对来说要晚许多. 卵床里的卵要及时筛出,选出.如所选出的卵一时不去孵化的,可与一定量的沙混合,装入大口玻璃瓶内,给足湿度,封闭瓶口,防止干燥,置于冰箱冷藏室内保存,等需要时拿出回暖一天后再加温加湿孵化.虫卵保存期内一定要注意湿度变化,冰箱有吸湿的作用,沙一干虫卵就会死亡.冷藏过的虫卵孵化率会有所降低,但孵化出的白虫斗性会增加.注意千万别把卵放到冷冻室里,温度过低虫卵也会冻死的.

       透露网友告知的天津份房虫卵孵化前期的处理方法:
       在秋天10月份,选色纯,体大的白虫三尾的留种,卵在2度26天保存,30度左右预热10天,再放到15度环境里2小时,然后再加温进行孵

        
四孵卵时期
       在所选用的泡沫箱底部铺衬一层约一寸厚的细沙,经验告诉我们如铺衬细泥的话,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容易发霉,而且在过饱和湿度状态下,细泥会形成粘稠的泥浆状,小秧子会被它粘住六爪形成爪尖结泥球,最严重的后果是小秧子被粘住不能动而死亡.用细泥不及用细沙的好.孵化白虫用的卵床可用黄沙,黑沙,细泥等分别做成不同颜色的卵床,这样做的意义在后面说明.再在细沙表面上把选出的虫卵均匀地铺开,最后在虫卵上铺约1-2毫米厚的细沙.这层沙不能过厚,不然孵化出的小秧子不易钻出沙层而死亡,而如不铺这层沙,虫卵直接暴露在热气的烘烤下会烫死的.一只长80*宽50*高60厘米的有盖泡沫箱,大约可孵化300-500只蟋蟀(雌雄都算在内). 不管是用热水或电热器加热,都要有一个架子,把热源与细沙层隔离开来.最简单的是用一只倒扣的蟋蟀盆做架子.加热器搁置在其上即可.如用白炙灯加热的,要给灯外罩一个多层的遮光散热罩,把光遮蔽起来方可. 孵卵的沙层之上要多放一些给小蟋蟀做窝用的纸筒或竹筒,不过经验得出纸筒比竹筒好,竹筒易发霉,而纸桶不易出现这个问题. 用热水加热可不用去补充湿度,把热水容器的盖子卸开一条缝,让热气散发出来就能达到给湿的目的;而用电加热器的,要随时观察温湿度表的数据,如湿度低于65%时,要及时给泡沫箱内用喷雾器喷水雾,增加箱内湿度.

       蟋蟀卵人工孵化时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度之间,或:25-30度之间.湿度控制在:65%-75%之间.
       出虫期约20-30天左右;选择温度高的孵虫方法,出虫期要比温度低的方法少一些天数.高温高湿能略略缩短蟋蟀卵孵化出小秧子的时间,但不会很多.
       我知道的蟋蟀卵孵化出小秧子的最短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
       这里有必要把蟋蟀卵从开始加温到孵化出小秧子的时间过程说一说.
       蟋蟀卵的孵化有二种情况:
       一,完整孵化时间---休眠期蟋蟀卵的孵化
       秋天蟋蟀卵从三尾肚腹中产出开始,到明年五月之间因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蟋蟀卵是处于休眠状态,即:休眠期!这是蟋蟀在长期的野外生活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生长规律,目的是对蟋蟀卵及后代的保护.处于休眠期的蟋蟀卵因新陈代谢低及几丁质外壳和泥土的保护,大量的蟋蟀卵能抵抗住这段时期的严酷的自然环境对蟋蟀卵的伤害,如果这时候不是虫卵而是蜕变出来的小秧子的话,那后果就不妙了,小秧子绝大部分会死去,只有极少量的秧子能渡过严冬活到明年.蟋蟀卵在明年的五六月时,因自然界最低温度在15度以上湿度在75%以上,开始自然进行孵化,到小秧子出壳所花时间约30天左右.这段时间是不会缩短的!
        对处于休眠期的蟋蟀卵人工加温加湿进行孵化,所花时间也是30天左右.
        二,不完整孵化时间---孵化期蟋蟀卵的孵化
        如果在六月份以后,蟋蟀卵已经自然孵化了一段时间;或者一部分蟋蟀卵已经蜕化出小秧子一部分蟋蟀卵还未蜕变,而把未蜕变的蟋蟀卵收集起来冷藏的;再或者对休眠期的蟋蟀卵进行人工孵化了一段时期,又因各种原因不再加温加湿进行孵化而冷藏保存的.以后再对这些已经孵化过但未育出小秧子的蟋蟀卵进行人工孵化,所花时间就会大大缩短,这就是不完整孵化时间---处于孵化期蟋蟀卵的孵化,所需孵化时间视原来孵化过的时间而定,原来孵化过的时间越长,再一次孵化需要的时间就越短!也就是30天减去原有的孵化时间后的剩余孵化时间了.
        2012年6月2日,在闸北小洪家,网友给了我一盆蟋蟀卵,要我不要打开,说里面已经出小秧子了.回家后在脸盆里打开盆盖,挑出约近五十只小秧子,进行孵化白虫.未出小秧子的蟋蟀卵收集起来放入冰箱冷藏,到同年9月9日晚加温加湿进行孵化,9月13日看见大量的小秧子出土了,所花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
        所以大家可以把要孵化的蟋蟀卵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加温加湿孵化,未出小秧子前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入冰箱冷藏,等以后再要对它们进行孵化时,可以缩短很多等待蜕出小秧子的时间.
        但对要长期保存的蟋蟀卵不能这样做!所以在养蟋蟀时,对选出来长期留种的好蟋蟀虫卵应早日收集起来放入冰箱内冷藏.
        短时期内就要孵化白虫的蟋蟀卵可以这样去做.


        
        
        
        
        
五,孵育若虫
       自小秧子出壳后,就要加食喂养蟋蟀的若虫.次数一天二次,投食量视若虫多少而定,如用热水加温的,同时可更换已冷却的热水;用电热器加温的,要看湿度如何,决定喷雾与否.饲料放置的地点要固定放在养箱的四只角落旁,蟋蟀会养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取食的习惯.多放几处能使小蟋蟀不因食物过少而发生打斗.若虫在四龄前时千万不要放水盂,不然会淹死嫩小的若虫的.若虫四龄后可加水盂或不加水盂,不加水盂的话饲料中水份要多一些.放入新食时要取出剩余的旧食,勿使养箱内发生霉变现象.饲料以玉米粉,小米粉为主,辅助添加大江鸡饲料或小鸡饲料(在花鸟市场的鸟食摊有卖的,没有大江牌的,也可用其它牌子的小鸡饲料),因其含有激素,能促使蟋蟀个体长大.用水把它们调合成厚浆糊状,挖取一小勺放在青菜叶子上,菜叶与饲料一起平放在养箱的固定地方,供若虫食用.
饲料配比:
       一份荤腥饲料(虾肉,蟹肉,蛋,肝粉,血粉等).荤腥饲料是每顿都放还是隔顿或隔一段时间再放,看个人喜好或虫情而定.
       一份果蔬食物.
       二份大江鸡饲料,
       六份玉米粉小米粉.

       转一文网友"小狐狸"的回文:里面有关食物和喂法及孵养方法与选雌的内容非常好,可作参考!
       "您好,和您一样也是蟋蟀发烧友,看您的帖很喜欢,其中有一些和天津暖房不一样的地方,饲料和子粒,斤:黄豆100,玉米面30,黑豆5,绿豆5,红豆5,高粱5,糙米5。羊肝,白鲢鱼,小河虾,三种动物性饲料占二成每天换,小秧子刚出放在暖房架子最高处,30度多,随个体成长向下放,一般架子3~4层,最底层也有25度,几家暖房都一样,他们留子的三尾大的吓人。"

       解释一下天津份房的做法:
       一,饲料配方:黄豆100,玉米粉30,黑豆5,绿豆5,红豆5,高梁5,糙米5.(羊肝,白鲢鱼,小河虾)2.
       二,喂养方法:各种豆类,杂粮磨成粉,按比例混合均匀,煮熟,与动物性饲料羊肝粉,白鲢鱼,小河虾粉三者选一烧熟后拌匀.喂之!动物性饲料一天喂一种,三天内轮换一遍!
       三,孵化要点:小秧子刚蜕出壳时,要放在暖房架子最高处,那里温度有30多度.随着个体长大逐层下移.一般架子3~4层,最底层的温度也有25度.
       四,选雌重点:留种的三尾要选色纯,体格超大的三尾,来保证孵化的蟋蟀后代色络,体格达标!

       小秧子在刚出壳时置于高温处孵化,这就像人的婴儿刚出生时放在暖箱里一样,使其在生长的最初时期就能得到良好的发育,为以后秧子生长壮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试过,刚出壳的小秧子没长足,以后再加温加食,想促使小秧子长成大体格的蟋蟀是不可能的!小秧子最初阶段的温湿度是非常重要的,,高温高湿是关键!

       食料要煮熟,特别是玉米,小米,要煮得粉状颗粒完全糊化,小鸡饲料要用水浸泡软化后捣烂,所有的饲料配齐后滴入一滴激素药水,拌和均匀,保存在冰箱内待用.可配制一~三天的食料.

       关于秧子长成蟋蟀后,牙齿大小问题,与食物是否有关?
       我说一个事件供参考:一次,一位虫友把许多虫卵一分为二,一半给了一位孵化白虫的份家,一半给了另一位孵化白虫的份家.可等虫份出来后,大小没问题,都差不多大,可就是牙齿有区别,一家份的特别大,而另一家份的就是小!可见,虫的牙齿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后天的孵化关系更大!孵化的温湿度控制,食物种类与配方,喂养食物的颗粒大小及干湿度,食物添加剂,换喂食物的次数,旧食的留存时间长短,等等,这些俗称的孵化时的手势,决定了所孵化出来的成虫许多关键问题!
根据生物运动器官功能进化:用则进,废则退!的规律,生物的某个器官不断使用,就会进化和特化.蟋蟀的牙也一样,从小时候就让它不断地强化,到秧子成虫后,它的牙会比没有经过强化的秧子的牙要强大.强化的方法可用干硬的食物让小秧子啃食,一来会强化牙肌,二来可使牙齿强大.

       我孵化白虫时,发觉四龄以后的秧子会啃食泡沫箱的箱壁,是那些长大了一点的秧子没食物吃吗?!应该不是,因为我每天要放二顿食物,在放第二顿食物时,发现第一顿的食物剩余了许多!
       猜想:
       一是长大后的秧子某些微量元素可能缺乏了?!食物中已不够它们吸收了?!
       二是长大了的秧子也要磨牙?!练练牙口?!不得而知.

       可用冷开水,或清洁无污染的自然水,人工制的矿化水和瓶装水别用! 水里可用避孕药化开后备用,在拌饲料时把此约水加进去调和.它也是激素,能刺激秧子虫体长大.养黄蟮的就是用它来使黄蟮长得又快又大的.如再放一些能增加肌肉力量的激素药:甾体类固醇及其它类似运动员用的激素药等,一种成分一粒,都投入一瓶水中,配成一瓶激素药的混合水,那效果就更佳了.在调食物时把药水滴一小滴进去即可.

        
       书上说若虫养到七龄时,大多开始蜕化为成虫.实际在孵化白虫时发觉蟋蟀若虫要蜕化为成虫,约要经过一十三蜕左右.不知书上的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也不知蟋蟀在人工孵化的状态下,是否会改变它的生物规律,由书上的七蜕变为一十三蜕了?!在若虫蜕变为成虫时,就要把成虫捉出分盆喂养了.过晚起虫会发生这种情况:二三尾碰头就帖蛉,二尾会因刚出壳体弱就交尾而死亡.这个时间要掌握好.也可以在能辨别出二尾和三尾时,把二尾若虫捉出单养,就如同养秋虫那样.这样养大的秧子个体更易孵化的大!(但有人说:单养不会比群养大!我因没比较过,只是在孵化过程中自我感觉单养大一些.)

        
        
        
        
六,孵化温湿度
       孵化的温湿度其实有三种模式.
       1,恒高温模式;即孵化时的温度控制在25-30度之间,这种模式容易孵化出体格较大的成虫.因 温度高,蟋蟀新陈代谢快,食量大,吸收的多,故虫体易大.
       2,恒中温模式;即孵化温度控制在20-25度之间.
       3,大温差法:可用温控器调节或热水加温方式办到,孵化温度在15~40之间.而用热水加温这种模式孵化的温度变化极大,湿度较高,优点是加温加湿的费用低,简单易行.但孵化出来的成虫个体不及恒高温模式大.然而因其温度变化与早秋自然环境最为接近,并且有冷热温度的刺激,能激发出虫的斗性.就斗性而言,这种模式孵化出来的虫斗性较高.
       三种温度的孵化模式相比,恒中温模式各项数据都居中.

       区别:
       买来的一些白虫有时在气温低时,如15度左右,还十分活络;而有时买来的一些白虫在同样的气温下,却木瞪瞪的,呈现受冷冻僵状态,弄不好还会冻死.它们实质上就是低温孵化和高温孵化所造成的.孵化时常期喂养温度及蜕壳时的气温是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
       以15~20度低温孵化的白虫,在13~15度的低温时,仍很活络;而在高温如30度及以上时,会受不了,也会出现木瞪瞪的状态,这就像大伏天人中暑似的感觉;而以25~30度高温孵化出来的白虫,在15度及以下时,即会出现受冻现象.
       冬季购买白虫时,千万不要误认为那些动态活络的白虫是底板好,而把它们作为大将委以重任!其实在温度20~25度区间内,通常情况下二类白虫一般性的竟斗能力是差不多的!特殊情况例外,如多吃它虫的皮蜕等.在20~25度气温之间,二类白虫都能很好地活着和竟斗.所以白虫最适宜的温度是在20~25度区间内.


七,孵化环境
       孵虫泡沫箱内的色彩环境对所孵化的虫也有轻微的影响.深黑色品种虫的后代,孵虫时最好选用黑色或灰色的材料,如黑沙或黑色细泥等;淡色品种虫的后代,孵虫时最好选用淡色或浅色的材料,如黄沙,白沙或黄泥等.做窝的材料也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虫色的配正.蟋蟀是经过四亿多年进化而来的生灵,它继承和遗传了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特性.目的是为了躲避天敌,提高生存的几率.曾有人在出产煤碳的地里捉蟋蟀,出土的蟋蟀几乎个个都是真黑,真青.我们不妨利用蟋蟀的这个生物特性,来提高我们孵出蟋蟀的虫色配正程度.饲料的颜色,色素添加剂,植物的营养素如花青素,胡罗卜素等也对蟋蟀的体色也有影响.

        
八,注意事项
       孵虫掌握:一要有窝,二要有食,三要安静,四要避光,五供给热量等原则.
       经验得知孵化个体大的蟋蟀,热量的供给是一个关键.孵化白虫有一句话说的好:孵大虫要高温,孵强虫要温差!温差的理解应是一天内在大部分时间段保持高温,有一小段时间逐渐降温有10-15度的差距,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5度以下,然后再升温至常高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强调一点:这里提到孵强虫要温差,这温差是指从秧子开始,也就是从幼虫开始!而卵在孵化为秧子以前要保持高温高湿,促使卵尽快蜕变为秧子即幼虫!据我所知卵孵化为小秧子所化时间最短的是一星期(7天!),长的要35天!一般人总是愿意早点把卵孵化为小秧子的!从卵孵化为小秧子这段时间长短对以后的成虫的斗性影响不大.
       至于对卵的温差处理,应是在卵的保存期里进行,如上面说到的那瓶(有照片)07年的秋虫卵,正放在冰箱里进行低温处理,不过虫卵不能放进冷冻箱里,应放在冷藏格里,那里温度不应低于-0.5度以下!极限最低温度不能低于如山东最冷时温度以下!

       孵虫时做窝的纸筒等物品不要随意地去翻动,一但翻动过,虫就要发生重新争窝而打斗的行为,极易给虫造成不必要的伤残.一般虫都有自己固定的窝及领地,它虫一但走错路靠近时,窝里的虫须抖一抖,叫几声,走错路的虫会别头走掉,不会发生争斗事件.就是有争斗,占窝的虫底气足,走错路的虫底气虚,嘴一碰弹开后,走错路的虫也就走了,不会像在斗栅内那样拼死相斗的.
       多翻动也会造成小秧子生活规律紊乱,翻箱太过频繁,会影响到秧子虫的生长,使秧子虫受惊,情况严重的更会使所孵化的秧子虫损失很大,直接后果就是成虫少了和成虫小了!

       泡沫箱顶口的外边缘,也要用玻璃胶带粘一圈,是用来防止害虫爬进去,不至于到头来养肥了几条无用的害虫.

       经验得知:三尾总是先蜕变出来,二尾要延后许多天才会蜕变为成虫.由于蟋蟀的天性,成虫就要帖蛉,而在同一个暖箱里三尾早已成熟,刚蜕变的二尾由于体弱,一帖蛉就会死亡,所以要在能分辨出二三尾时,把秧子分箱孵化为好!分箱后的秧子,在蜕变为蟋蟀一个星期左右起虫最佳!或者不分箱混合孵化.一旦有成虫蜕变出来就要及时捉出,单独喂养.刚蜕变的成虫机体较弱,这时就入盆单养,不易养足!另外此法就是要多费心思观察,不然一条满意的二尾,因没及时起出,帖蛉而死,那是非常可惜的事!

       孵化白虫还要注意:
       一,病菌害.
       1,吃剩的旧食,要及时取出.时间长了在孵化箱里极易发生霉变,对小秧子不利.
       2,孵化用的材料,如泥土,做的窝,使用的时间长了,小秧子拉屎撒尿都在上面,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内,也极易滋生病菌,影响到小秧子的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孵化一箱白虫后要处理后再能回用.如:洗,煮,晒!
       3,孵化白虫的孵房,要定时用石灰水刷墙消毒,或孵化一年就更换孵房.据说天津人孵化白虫就是一年换一次(当然是借的房子)
       二,天敌害.
       主要是蜘蛛,蜈蚣,螨虫类等等虫害.来源一是门缝窗缝,老墙洞里滋生出来的,二是爬进来的.解决方法只能用堵的老方法.或是见到一只捉掉一只,不给蟋蟀的天敌有生长的地方.
       三,尽量少用或不用泥土之类难以消毒的孵化材料,或者用泥土孵化虫卵,等孵出小秧子后再捉出放入不用泥土的孵化养殖箱里进行养殖.养殖箱是只有泡沫箱和窝二种东西组成.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小病虫害!

       给小秧子吃的饲料要拌的像厚浆糊,表面要干,不能太湿,不然小秧子会淹死在里面的.

        
        
        
        
        
        
        
        
        
        
        
        
      经过约二个月的辛苦努力,所孵化的若虫将蜕变为蟋蟀的成虫,在任何季节或在寒冷的冬天,你都可聆听到蟋蟀悦耳的鸣叫声,观赏到蟋蟀精彩的打斗场面了.

       俗话说:三岁看大.贾宝玉三岁时,在一大堆东西里一把抓起了胭脂,从此与女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传,苏东坡三岁时不拣它物,唯独挑出毛笔来捏在小手里玩,从此一代大文毫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那么蟋蟀蜕壳三个小时,能看出什么来呢?!请大家来看看.

        
        
        
        
这是2012年8月5日蜕出来的五只二尾,也是用电控加热的.

       今天连着起出五只新蜕的白虫,三尾二只,二尾三只!

       重量依此为:

       820毫克,六斟;

       800毫克,五斟七;

       680毫克,四斟一;

       510毫克,一斟九;

       500毫克,一斟七.

       愿秋虫季节各位都有好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虫友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6 分享分享5
2#
发表于 2013-3-13 07:22:5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63:}
3#
发表于 2013-3-13 09:26:4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马哥对虫的研究是我辈望尘末及,对虫知识推广无保留的经验表示深深地敬意。
4#
发表于 2013-3-13 09:49:53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壹看回家研究研究{:soso_e160:}
5#
发表于 2013-3-13 09:50: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soso_e183:}
6#
发表于 2013-3-13 10:03:43 | 只看该作者
写出了自已的经验体会,毫不保留,向你学习,12年也育出一批成虫,当时11年是无心插桞栁成荫,秋虫斗完后,放三尾的缸里有较多的虫卵,后耒入冬,隔一星期洒一次水,第2年5月8曰出了秧子,就那么稀里糊塗养了起耒,但质量太差,个头太小,当时想法简单,只要成虫就是胜利,因为第一次嘛。但是在整个养的过程中还是很快乐的。在你的文章里学到了好多知识,在此表示感谢!{:soso_e163:}
7#
发表于 2013-3-13 10:30:2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8#
发表于 2013-3-13 11:01:38 | 只看该作者
够详细的,专业啦。哈哈。
9#
发表于 2013-3-13 11:43:5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soso_e160:}
10#
发表于 2013-3-13 12:27:0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79:}
11#
发表于 2013-3-13 12:27:1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79:}
12#
发表于 2013-3-13 12:29:35 | 只看该作者
无私奉献!!!{:soso_e179:}
13#
发表于 2013-3-13 12:59:40 | 只看该作者
介绍得很详细。
14#
发表于 2013-3-13 14:57:42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了!!!
15#
发表于 2013-3-13 18:01:3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顶{:soso_e179:}
16#
发表于 2013-3-13 18:29:29 | 只看该作者
看后很激动,今年准备试试。感谢分享
17#
发表于 2013-3-13 18:44:53 | 只看该作者
该说的大家都说了,只有顶了{:soso_e100:}{:soso_e163:}
18#
发表于 2013-3-13 21:04:3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
19#
发表于 2013-3-13 21:11:43 | 只看该作者
先顶后看.......{:soso_e163:}
20#
发表于 2013-3-13 21:15:2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21#
发表于 2013-3-13 22:51:2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22#
发表于 2013-3-14 00:06:3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
23#
发表于 2013-3-14 09:21:2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1:}转载的吧   
24#
发表于 2013-3-14 10:59:03 | 只看该作者
真不容易呀{:soso_e179:}{:soso_e163:}
25#
发表于 2013-3-14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2:}{:soso_e102:}

点评

老师傅您什么时候更新一下,把最近的方法透露透露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31 09:05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2 10:10 , Processed in 0.13516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