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蟋蟀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4 08:3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将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目前北京市大约有近十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1000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如今,北京的蟋蟀越来越少了,于是北京的蟋蟀爱好者争相跑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宁阳县购买。目前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使玩蟋蟀者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蛐蛐的叫声。近些年,冬季里繁育蟋蟀的行当在天津火热起来。现在,北京官园等虫市里的蛐蛐儿大部分是来自天津。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宁津蟋蟀
   
    2010年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   产自山东宁津的蟋蟀。  
  宁津蟋蟀种类繁多。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宁津蟋蟀英勇善战,美誉九洲,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客商云集至此。这也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在柴胡店镇就流传着“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头牛”的佳话。每年立秋之后,田野、树林、沟壑,村头空地、村内宅院,甚至农家屋内,到处有蟋蟀出没。日以继夜,鸣声不断。   据传,明朝时贾大岭、耿老夫(身份不明)为给皇宫寻找“斗蟀”,走访民间来到宁津县,住在原尤集乡赵铁锅村,亲自采定陈庄一带的土地所产的“斗蟀”为贡品。   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蟀,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行的行李散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盆,里头蹦出一只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禁黯然神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正好800年后,在宁津举办了第一届蟋蟀文化节。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深厚。   宁津虫以其体魄魁伟,牙齿坚利,斗性厉害,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而著称于世。由于蟋蟀使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宁津县政府从1991年起,年年办蟋蟀节,招揽天下“虫迷”。宁津县的各个乡,几乎都设有蟋蟀市场,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的“虫迷”川流不息,可乐坏了宁津的父老乡亲。蟋蟀文化已成为一道诱人风景线。山东省宁津县蟋蟀,以体健力足、剽悍好斗、刚柔相济而闻名全国。近几年来,每逢夏末起,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西安等十几个大城市都有爱好者到宁津县大量选购蟋蟀。   斗蟋蟀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项很普遍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几年,中国部分城市及东南亚地区逐步形成了蟋蟀热。在一些省市,蟋蟀协会、蟋蟀市场也应运而生。   现在,宁津县城、龙集乡、孟集乡、柴胡店镇等都形成全国性的蟋蟀市场。每年在“立秋”前蟋蟀即开始上市。大量集中上市是8、9月份,一般接待外地选购人员,每月1000至2000多人次。一只蟋蟀,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500-600元,最高可达一两千元,商场上日成交额能超万元。据专家介绍,宁津县有适宜蟋蟀生长繁殖的气候、水质、土壤。在以往的全国及国际大赛中,宁津县蟋蟀多次力挫群雄,夺得冠军。   近几年,宁津县把开发蟋蟀资源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中拉院联合成立了“宁津县蟋蟀研究会”,聘请中科院吴继传教授为名誉理事长兼技术总顾问,同时编写出版了《中国宁津蟋蟀志》一书,组织了中国宁津蟋蟀节。   今年8月6日蟋蟀上市,随着日期的推进,上市蟋蟀越来越多。县城、龙集乡、孟集乡等处,售蟋蟀的人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每人面前少则有三四十,多则有六七十罐,更多的有一二百罐。他们在南东墙根下、树荫下等凉爽的地方,一溜一溜的,分开等级,摆摊出售。   外地的蟋蟀爱好者,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也有些六十多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行家里手,拿着蟋蟀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绺像胡须似的纤维),用它拨斗蟋蟀,然后观察其反应,进行挑选,最后成交。   而今在蟋蟀市场旁,每天有多次班车和出租车辆往返于柴胡店、龙集乡、孟集乡之间,还有包车,约定时间接送,十分方便。   2010年8月15日,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蟋蟀文化节在宁津开幕。这一时隔16年后重新举办的节日,把古老的蟋蟀文化重新推向大众的视野。   宁津是全国第一个举办蟋蟀文化节的县,1991年到1993年连续举办过三届蟋蟀节。近年来,该县蟋蟀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大发展,每年来宁津捉虫、贩虫的达10万人次。捉蟋蟀、贩蟋蟀、养蟋蟀以及蟋蟀用具、蟋蟀旅游、蟋蟀工艺品等,每年带来3亿元以上的收入,全县有3.7万人从事与蟋蟀有关的产业。   蟋蟀文化节开幕式上,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海政文工团国际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卞小贞等也前来助兴演出。


宁阳蟋蟀

    产自山东宁阳的蟋蟀。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记载。古代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泗店镇的蟋蟀以曾向皇帝进贡、在打斗中不断得冠而闻名国内外。宁阳蟋蟀的特点一是品种多、质量好;二是性情刚烈,搏斗凶狠,强悍而善斗。研究确认,在这片钙质褐土区,土地肥沃,酸碱适度,食料众多,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湿度相当,是繁衍中华斗蟋名品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每到秋季,国内各大城市及港澳台等地的蟋蟀爱好者几万人次来挖掘、收购。据统计,每年来宁阳购蟋蟀者达15万人次,高峰期日客流量达2万人,年成交蟋蟀近亿只,交易额1亿多元。县内建有中国北方最大蟋蟀市场,为弘扬蟋蟀文化,扩大交易,提供了良好条件。   宁阳蟋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以泗店镇产蟋蟀最为著名。宁阳斗蟋蟀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誉为“天下斗蟋第一虫”,历代被奉为皇宫贡品。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6大类260多个品种,载入古谱的名贵品种有大黑青牙、蟹壳青、青麻头、铁头青背、琥珀青、黑头金赤、紫黄等。光绪占9只。1984年天津蟋蟀友谊赛、1989年上海蟋蟀大赛、1992年上海与天津对搞赛以及每年全国蟋蟀友谊大赛上,宁阳斗蟋力挫群雄,夺冠称王,引起了海内外蟋蟀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国蟋蟀协会会长吴继传教授,多次带领专家来宁阳考察,确认鲁南宁邑这片钙质褐土区,是繁衍中华斗蟋的“摇篮”、“蟋蟀圣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蟋蟀资源和良种,是中华蟋蟀文化之故乡,并在国内外大型报刊书籍上做了专题介绍。每逢秋季,海内外蟋蟀爱好者云集宁阳,争捕抢购。每年接待六万多人次,年蟋蟀交易额数千万元以上。   宁阳斗蟋自古有名。斗蟋之事兴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朝。斗蟋名著《功虫录》中曾有宁阳 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斗蟋随笔》更是如数家珍:自光绪21年至1940年,全国蟋蟀悍将26个,山东占17个,其中宁阳就有9 个。近年来,宁阳虫将帅辈出,捷报频传,令人翘首。89年秋,上海蟋界元老火光汉先生从宁阳收的紫黄在竞斗中共胜8场,红黄竞斗6场,全胜。92年,上海队与天津队再次交锋,沪方出场的全是宁阳斗蟋,结果以10:0轻取对方……   宁阳斗蟋何以在全国近百次赛事中过关斩将?这一情况引起了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蟋蟀协会主席吴继传教授的注意。他不远千里,不畏酷暑,十数次到宁阳考察研究,确认宁阳县特别是泗店镇属钙质褐土区,酸碱适度;地下水资源丰富,宁阳沟,光河,赵玉河横贯南北,气候适宜,湿度相当;土地肥沃,五谷齐全,食料众多,营养丰富;更有北依东岳泰山之大气,南接孔子故里曲阜之灵气,西望水泊梁山之豪气,东纳神童山之神气,如此诸多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宁阳县尤其泗店镇,乡饮乡等成为名虫生息、繁衍、养成的风水宝地。其中青黄柴3大类品种就有近100平方公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宁阳县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场,港澳报章称之为“蟋蟀王国”,“蟋蟀之乡”,英国《独立报》则誉为“斗蟋圣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2-11-24 08:41: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soso_e179:} {:soso_e160:} {:soso_e163:}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个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12
3#
发表于 2012-11-24 09:11:23 | 只看该作者
{:soso__15189372315615061356_1:}{:soso__7262453090991095532_3:}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个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13
4#
发表于 2012-11-24 09:21:0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虫文化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13
5#
发表于 2012-11-24 10:11:41 | 只看该作者
{:soso__695721744103714719_2:}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14
6#
发表于 2012-11-24 10:15:41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42:}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18
7#
发表于 2012-11-24 10:29: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36
8#
发表于 2012-11-24 10:31:55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

点评

谢谢版主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36
9#
发表于 2012-11-24 10:37:3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

点评

哈哈,给您老温上茶是必须滴,您甭客气哈。对了,身体保重!  发表于 2012-11-24 20:54
谢谢您的茶!  发表于 2012-11-24 10:40
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38
10#
发表于 2012-11-24 10:38:4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顶

点评

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10:39
11#
发表于 2012-11-24 12:16:3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800年的蟋蟀文化都被您总结了。从贫民到皇上,O(∩_∩)O哈哈~

点评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20:55
12#
发表于 2012-11-24 12:29:04 | 只看该作者
~~您这个贴、挺好的一锅汤、

点评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20:56
13#
发表于 2012-11-24 20:13:0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点评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20:57
14#
发表于 2012-11-24 20:18:3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点评

呵呵  发表于 2012-11-25 19:16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4 20:57
15#
发表于 2012-11-24 20:55:18 | 只看该作者
虫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寓意于物,虫道人道,相映成趣,好爽口的一篇佳作~{:soso_e100:}

点评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5 11:49
16#
发表于 2012-11-25 07:52:14 | 只看该作者
希望看到你更加精彩的文章

点评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5 11:49
17#
发表于 2012-11-25 13:45:22 | 只看该作者
虫乐 发表于 2012-11-25 07:52
希望看到你更加精彩的文章

混是一种本事 他比其他人更知道制度的缺陷 更知道领导的缺点所以他才能混  

点评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5 18:21
18#
发表于 2012-11-25 14:50:3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0:}

点评

哈哈,混分贴。谢谢您的支持,给您上好茶了  发表于 2012-11-25 18:21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4:1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人雅趣 于 2012-11-26 14:20 编辑

{:soso__8158159236078884778_2:}

虫友们请喝茶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3 04:38 , Processed in 0.14422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